孟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圣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教育、修身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天赋的道德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就能使其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天性,就能使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要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的修身理念,即仁、义、礼、智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忠、孝、悌、节、义则是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日常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关注教学方法。

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尺寸”,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刻意压抑和规范学生,而是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此外,孟子还主张以“教”代替“训”,强调教师要通过亲身言教和具体行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追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体而言,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性主义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注重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孟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进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类教育提出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针对《孟子》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1. 教育目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他主张培养人们具备仁爱之心、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

2. 教育方法•树立榜样:孟子认为先行者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榜样引导他人。

•启发式问答:倡导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地提问,通过回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隐喻寓言:使用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3. 教育背景孟子关注教育的社会层面,在《孟子》中提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而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孟子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意义1. 培养公民品质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人性本善和培养仁爱之心,这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通过培养公民品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并推动社会发展。

2. 增强道德修养面临日益剧烈竞争和伦理风险的现实中,孟子强调道德修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人们掌握正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品格并增加社会稳定。

3. 培养创新能力孟子的启发式问答和寓言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领域重要目标,孟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4. 影响教育政策孟子关注教育背后的社会因素,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在《孟子》中提到"师出必达,然后民信"。

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现代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培养公民品质、增强道德修养、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影响教育政策等方面。

孟子教育理论

孟子教育理论

孟子教育理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

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

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

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

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

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也既是要培养君子。

孟子认为,传统社会具有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

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的这一观点被后世总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三纲五常。

同时,孟子的德育思想也是孟子的高频考点。

孟子认为,应当以存心养性为核心,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最后成就大丈夫这样的理想人格。

主张培养浩然之气,认为大丈夫应当仰不愧天府不愧地,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盈科而后进”,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更要做到“教亦多术”,也就是说应当做到因材施教。

这是孟子最核心的教育方法思想。

在《孟子尽心上》中说道“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老师要如长养万物的时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进行教育,进而完成君子的五种不同的教育,有完成品德修养的,有成就人才的,有回答问题释疑解难的,有留下学说被后人景仰、学习的,针对不同的人来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

出自之外,外有深造自得以及专心致志。

其中深造自得指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断前进,以达到精深的境地。

力倡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1. 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中国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孟子”。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2.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以下是其中几个核心理念:2.1. 天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良善本质。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内在的优点和潜力。

2.2. 教养式教育孟子提倡通过明确规范、正确引导和恰当培养来塑造学生的品德。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道德榜样和学生行为模范。

2.3. 尊重个体差异孟子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并因此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2.4. 言传身教孟子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课堂上的言传,更包括身教。

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3.1. 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不仅包括知识技能,也非常注重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

孟子提出的德育、智育并重理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3.2. 注重个性发展现代社会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孟子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需要提供相应支持和指导。

3.3. 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孟子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也需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教师,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更有担当和榜样力量。

3.4. 融入家庭和社会孟子强调教育不仅限于学校,还应融入家庭和社会。

现代教育也在努力将教育与社会、家庭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培养模式。

4.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其人本主义、尊重个体差异及强调德育的特点,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

通过借鉴孟子的理念,并根据现代社会需求进行适度创新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发展。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例子:祖冲之哭算圆周率
祖冲之很早就觉得《周髀算经》中的圆周率与实 际不符和,他读了很多书后,才知道从汉朝以后,已 经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这是祖冲之 虽然已年近四十,但他发誓要攻破这道难关。 当时,祖冲之在宫众做官,只有晚上空闲。所以, 他每天都盐酸到半夜,直到灯油快干时才去休息。 祖冲之就是这样,当 他认定做一个事情时,一 定会把它做好,不管过程 有多么的困难,都不会半 途而废。
二、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说: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 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 科学原则。
孟子教育思想 之
循序渐进
专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恒
一、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 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 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 导。 1、“其进锐者,其退速。”
2、“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3、“源泉混混,不舍心昼 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 ”
反例:揠苗助长
此外,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 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 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 明白。
希望我们大家在学 习了这些教育思想后, 能够在以后成为一名 合格的优秀的小学教 师。
感 谢 观 赏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 又害之。”用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要想幼苗茁壮 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 失败。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 苗助长,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而重要。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追求人的完善和达到人的理想境界。

下面就来详细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的善。

人性本善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具备了善良的品德,只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够发展出显著的品质。

孟子主张教育要唤起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并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成为独立、有品德的人。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养和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孟子提倡以道德为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等美德,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之心也,义者治人之道也,礼者治人之文也。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和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美德品质。

再次,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辅导和启发。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来进行辅导和启发。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因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孟子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和能力,灵活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和优势。

最后,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他提倡“知止而后有定”,即通过实际实践和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子认为只有经过实际实践的锤炼和磨练,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能力、有道德的人。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性,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提倡个性化的辅导和启发,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培养思想独立、有创造力、有道德品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孟禄教育思想总结

孟禄教育思想总结

孟禄教育思想总结孟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

首先,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以修身为核心,以培养人的良知、道德和品质为主要目标。

他认为人性本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人们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在的善良本性,以达到个人自我完善和道德升华的目标。

此外,孟子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孟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激发兴趣、倡导榜样、启发思考等。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塑造学生的品格。

他强调师道尊严,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和行为。

孟子还提出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教育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孟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身体教育三个方面。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倡仁爱、忠诚、孝敬等美德,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而知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才学,在教育中应该注重知识的启发和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面。

此外,孟子还提出身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实现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基础,主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操训练,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养性、启发思维,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良知、道德和知识,以达到个人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及后来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為國家百年之大計,其成可決定歷史文化的存續和國家民族的興亡。

孟子亦深知教育之重要,故曰︰「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其更進一步強調教的力量強於政治的力量,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此與荀子的教育主張,迥然不同,荀子主性惡,故教育亦以壓制惡性為先,必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以防之,故其原則以教者為重心,其方法則由外制而內斂,由勁士,而為君子,而為聖人。

孟子既主張性善說,故其教育思想,皆以性善為出發點,必頇存性擴性,保存善端,順乎自然;更頇注重教育環境,重視感染作用,一切以居仁由義為依歸,從事品德之涵養,鼓勵學者振奮志氣,向上發展,以臻完善之境地。

如此,教育之效果始能見效。

於下尌孟子的教育意義、教育目的、教育的內容、教育措施與教學方法分別敘論之。

一、教育的意義︰孟子對於教育意涵,乃由人生價值方面來下定義。

人生之需求,不只是物質的滿足,尚需精神層次之提升,故他對教育之見解,富有深義。

其對教育持著三點積極之意義︰1、人頇受教育,否則近於禽獸。

2、教育內容在於明人倫。

3、倘不注重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國家隨時都可能會喪亡。

二、教育的目的︰孟子肯定人性本善,然人生活動不居,可能導致不善。

故孟子認為頇以教育匡輔護持,為護持心善,此乃孟子的教育目的。

換言之,孟子的教育目標以存養善性,發展個性為前提,既人皆可以為堯舜,學者但能擴充其本有之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端之天性,進而昇華仁、義、禮、知之四德。

其教育目的,亦在養成理想之人格,使人人皆成君子。

三、教育的內容︰於孟子一書中,我們可以歸其教育內容,有四大要項︰1、以聖賢為範的教育︰如孟子於萬章下中提及,「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以及於盡心下中及「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於孟子篇章中,孟子舉出許多的聖賢,一則以教弟子,一則以勸諸侯,以其樹德修身及為政處事之典範;進而風化社會,以立民模。

2、以歷史為鏡的教育︰孟子對歷史非常熟稔,其評論歷代盛衰興亡的道理,為功為罪,皆有鮮明的評斷,其旨在使當時的諸侯們有所借鏡,以匡時弊。

3、以人倫道德為主的教育︰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故其倫理教育,是由「親親」推展至「仁民愛物」。

孟子的鄉首德教育特重「義」,因「義」乃是道德的標準,其道德旨趣在於心目中只想學做人,且教育必先施予道德倫常之教,而後才及專才技藝教育。

4、以存養省察為修身的教育︰孟子既肯定人性本善,然人的表現卻有不善的一面,他期以人們保存固有的善心,不至淪於禽獸、小人;進而發揚善心,成為君子、大人。

所以他的教育內涵,著重存養省察,以維善心。

四、教育方法︰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導接受者學習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兩方面來談︰(一)施教的方法︰1、適應個性︰孟子既主適應個性,因材施教,故其教授方法亦採分類法,而不是採普遍法。

於盡心上中提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盡心上第四十)孟子認為學者的程度不一,品類不一,故教育之形式也自有不同,應以發展其個性為要,時雨化之者,殆如天地之生萬物,不言而喻,只待啟發即可;成德者輔長其德行;達材者發展其才能;答問者以釋其疑慮;私淑艾者,居不同時,生不同地,未得及門而受業,而聞君子之道於他人,而竊取之以治其學。

2、注重啟發︰教學並不是一味地灌輸學生知識,應是培養學生能自我覺醒,自我檢討。

故孟子於告子上篇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此乃教人自成其一己之道。

觀孟子對學生之問難請益,亦多用啟發法,而孟子拒曹交之「子歸而求之有餘師」,此不屑之教亦是教誨一例。

3、注重教育環境︰孟子主張教育應注重心性修養,潛移默化,以護得實際功能。

惟心性修養,乃內在領悟功夫,而外在環境之感染作用,則又不可忽視。

於〈滕文公下〉孟子舉「一傅眾咻,即不能齊語,置之莊嶽,即不能楚語。

」此例,來說明環境對人轉移影響之大。

人性之保存與喪失,實由所處環境之利與不利使然,處有利之環境,則其性可保存;處不利之環境,則其性即喪失。

孟子曰︰「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此乃示人以教育頇注重「向上性」、「漸進性」,不可囿於既有環境。

蓋不進則退,難上易下,理之本然,乃能永保其性,日起有功,止於至善。

4、注重示範教育︰教育之主旨,既在明人倫,然必頇由施教者之躬行倡導,始收實效。

古者師嚴道尊,政教不分,君師合一,君師之一言一行,足資效法,而後始可收風行草偃之效。

於離婁上,孟子曰︰「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立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

」孟子認為教育有其一定之規則,必頇使人於規則內自然發展,而非漫無準繩。

此外,孟子於盡心上中以羿之教人射、大匠誨人二喻來說明,教育原重在示範,教者本有教無類之精神,使資質不齊者,依所懸之準繩而前進,以收實際之效果。

教師既為人師表,必頇以身作則,蓋必正己能正人,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

故孟子曰︰「教者必以正。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凡此所引,皆可見孟對示範教育之重視,良師頇注重「身教」,「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即是如此。

(二)為學之道︰學習者應把握的基本態度1、自動努力且有自得︰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此為勉人自動向上,亦論語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離婁下篇十四章)孟子認為君子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進行深造,即是要求能自覺地得知識。

自覺地得到知識,即是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動搖,如此知識尌能積蓄得很深,而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所以君子要自覺地去求知識。

換言之,君子為學,當以一定之方法,深入於所學,而有獨特之心得,有所領會。

2、立定目標且要自信自勉︰孟子教育目標,先為「立乎其大者」。

孟子勉人從事修養心性,以臻至善之境,認為尚志乃其最重要之階梯。

孟子於盡心上三十三則中指出,人當尚志,志於善也。

善之所由,仁與義也。

此外,於孟子許多篇章中,孟子教人持志養氣,為大人,為君子,為大丈夫,為豪傑之士,皆在鼓勵人之志氣,頇軒昂奮發,大有作為,克當大任。

孟子相信人皆可堯舜,其關鍵乃在於為與不為。

所以,我們不可妄自菲薄,而必頇有堅強奮發之信心,從事進修向上,深造以道,發揮自反之精神,擴充自得之功用。

3、要務本︰於離婁篇中,孟子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故學應務本。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以取爾。

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認為求學必頇把握其源頭活水,自強不息,學能務本,當可透徹領悟,如長江大河,源泉滾滾。

4、循序漸進︰學問不是一蹴即成的,必頇循序漸進,按部尌班,如流水一般盈科而後進。

故孟子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盡心上篇第二十四)其又曰︰「於不可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

其進銳者,其退速。

」(盡心上第四十四)故可知,孟子認為為學若不能循序漸進,定會進退失常,自然聲嘶力竭而不能持久。

5、為學之道,不在聰明智慧,而在專心與努力(1)為學頇依規矩,切實努力,無取巧捷徑,要專精有恆。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盡心下篇五章)此章說明,一般學問,是可言傳,而巧則由於心悟。

心悟可說是生而知之。

至於一般學問,則必頇學而知之,困而知之,除了規規矩矩,切切實實的下苦功之外,絕無取巧的辦法。

(2)為學必有法,然後可成︰於告子上篇二十章,孟子以羿之教人射與大匠誨人此兩個比喻來說明教與學要追求最高的目標和遵循一定規矩,此目標和規矩即是仁、義、忠、信等道德規範。

而為學當以全付精神去努力,困知勉行,才能成功。

(3)為學應專心致志︰於告子上篇九章中,孟子舉奕秋誨二人奕,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教言是聽,另人則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其結果成績有優有劣,以此例來說明為學之道不在於個人的聰明智慧,而在於後天的專心與努力。

6、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功夫︰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下篇三章)孟子認為讀書要了解實際情況,才不會為書所誤,而成為書呆子,或者以辭害義,尌變成讀之而不知其道。

此章乃孟子勉人讀書應深明大義。

7、不可臆度曲解︰於盡心下篇二十二章中,高子說禹的樂,比文王的樂好,其根據乃是禹的鐘紐被蟲咬成要斷的樣子,證明禹的鐘,用之者多,而文王鐘用之者少。

孟子認為這是武斷曲解,其認為為學不可武斷曲解,以免流傳不實,自誤誤人。

所以學者對於考古析疑,必頇特別慎重,應有實在的見識,不然不可妄下斷語。

8、致廣大而盡精微︰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離婁下篇十五章)趙注︰「言廣尋道意,詳說其事,要約至義,還反於樸,說之美者也。

」為學之道,必頇多讀多看,詳究其學理。

多讀多看是廣博,究學理是深入,必頇廣博而水深入,才能融會貫通,達到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地步。

由上可知,孟子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有原則、有方法,而現今所強調的「身教」、「言教」、「境教」、「因材施教」、「啟發示教育」……等等。

其所主張的教育理念,皆一一落實於現今的教育上。

但仔細觀察現今的教育現況,這些似乎有流於口號之嫌,身為未來的教育者,實應記取孟子所主張的教育方法與原則,真正落實於教育上,不要讓這些良好的教育理念成為口號。

此外,身為學生的我們,更應秉持著孟子所主張的為學之道,專心致志、自動自發、立志向上,有自得的思想,期盼自己能夠做到如此才好。

參考書目︰1、吳康,《孟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

2、陳訓章,《孟子管窺》,台北︰黎明。

3、葉繼業,《孟子思想研究》,台北︰黎明。

4、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賾》,台北︰文津。

5、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