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方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地、得的用法
2024版《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

常见错误类型及纠正方法
2024/1/28
混淆使用,如“认真的学习”(应为“认真地学习”)
29
重点内容回顾和总结
2024/1/28
01
缺失使用,如“他跑快”(应为 “他跑得快”)
02
冗余使用,如“他的得很好”(应 为“他得很好”)
30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建议
阅读时注意观察和分析的、地、得的使用情况, 加深对正确用法的理解
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详细点评,指 出学生在“的、地、得”用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
VS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 “的、地、得”用法的重要性和规范性。 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和讨论中反映出的 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下 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024/1/28
13
地字短语使用注意事项
正确搭配
形容词和副词要与地字正确搭配,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如“快乐的地唱歌”应为“快乐地唱 歌”。
语境适用
地字短语的使用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避免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如在一 些正式、客观的语境中,过多使用地字短语可能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9
的字短语使用注意事项
“的”字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字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字后面的事物…
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的”用在定语的后面,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
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 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2024/1/28
《的、地、得用法和区别》教案设计

《的、地、得用法和区别》教案设计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3.“的、地、得”的用法:1.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
如:“漂亮的衣服”、“辽阔的土地”、“高大的山脉”。
结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的+名词。
如,我的书、你的衣服、他的孩子,美丽的景色、动听的歌曲、灿烂的笑容。
2.地,用法简单些,用在描述或限制一种运动性质、状态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
结构通常是形容词+地+动词。
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后面的动作。
一般“地”的后面只跟动词。
比如高兴地跳、兴奋地叫喊、温和地说、“飞快地跑”;“匆匆地离开”;“慢慢地移动” .........3.得,用在说明动作的情况或结果的程度时,说明的词语与被说明的词语之间,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和说明前面的情况。
比如。
跑得飞快、跳得很高、显得高雅、显得很壮、馋得直流口水、跑得快、飞得高、走得慢、红得很……得通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之间)。
结构为动词(或形容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的、地、得”的用法可以简要地归纳为:名词之前“白勺”的,形后动前“土也”地,动后形前“双人”得。
4.特殊情况:比如:他高兴地(得)笑了。
既可以用“地”,也可以用“得”。
到底用哪一个?就要看句子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用法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
①、他高兴地笑了。
是在表述一件事情。
也即是说,你现在是要表述这件事,那就用“地”。
②、他高兴得笑了。
是在说明一件事情。
语文知识微课教学设计:“的、地、得”的用法

语文知识微课教学设计:“的、地、得”的用法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使用“的、地、得”的用法;-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的、地、得”进行语法转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或者写字台;- 准备一些配合练习题和例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的、地、得”的用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大家知道‘的、地、得’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解释“的、地、得”的用法:- “的”用于形容词前,表示修饰的关系,如“漂亮的花”;- “地”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如“快乐地笑”;- “得”用于动词后面,表示结果,如“听得懂”。
2. 老师通过PPT或写字台,以及一些例句来进一步说明和演示“的、地、得”的用法。
3. 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让学生判断下面句子中“的、地、得”的用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这是个帅帅的男孩。
(正确,因为“的”修饰形容词“帅帅”)- 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错误,应该是“地”代替“得”表示程度)- 我用功的学习,终于考了100分。
(正确,因为“的”修饰形容词“用功”)三、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的、地、得”的用法,并强调他们的区别和运用场景。
2. 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填空练习,练习“的、地、得”的用法。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互相交流答案,或向老师请教。
扩展活动:- 学生可以在课后查找更多关于“的、地、得”的用法的例句,进行模仿写作。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的、地、得”的用法及区别。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的、地、得”的用法及区别。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的、地、得”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的、地、得”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气氛。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PPT,展示“的、地、得”的用法及例子。
2. 准备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的、地、得”的用法及重要性。
2. 讲解“的、地、得”的用法:a. “的”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如“我的书”、“美丽的风景”。
b. “地”用于动词后面,表示方式或程度,如“轻轻地走”、“快乐地唱”。
c. “得”用于动词后面,表示结果或状态,如“跑得快”、“打得准”。
3. 举例分析:通过PPT展示相关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
4.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举例子,讨论“的、地、得”的用法。
5. 练习环节: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修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的、地、得”的正确用法。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的、地、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2. 举例说明其他类似用法,如“地、得、底”等,让学生扩展知识面。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2. 强调“的、地、得”的正确用法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了解“的、地、得”的用法。
九、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
《“的、地、得”的正确用法》微课设计

1分
环节四:
1、小试牛刀,巩固复习。
(1)大自然( )景物多么迷人。
(2)燕子在天空唧唧喳喳( )叫着。
(3)翠鸟飞( )实在太快了!
(4)我停止了舞蹈,静静( )站在那儿。
(5)这是一潭深绿( )泉水。
(6)这场雨下( )真大!
2、加大难度,变换练习。
明亮的( )美丽的( )
清清的()可爱的( )
认真地( )高兴地( )
生气地()大声地( )
小明跑得()大雁飞得( )
第(7)至(8)张PPT
2分
三、结尾
(20秒以内)
第(9)张PPT
20秒
自我反思
生本教育就是要激发孩子内心最根本的学习意识,做到快乐学习。尤其这节微课,我以日常经常出现错误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经过孩子们自己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相信在以后孩子们的习作当中,“的、地、得”孩子们会正确的使用!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学习领域
句子
微课程设计
环节
内 容
画面
时长
一、片头
(20秒以内)
第(1)张PPT
20秒
二、正文讲解
(5分钟左右)
环节一:认识“的、地、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张PPT
30秒
环节二:分析“的、地、得”的不同用法,以及它们运用时的规律。
(1)“白勺的”有选择,名词前面笑呵呵。
(2)“土也地”真神气,喜欢动词前边立。
(3)“双人得”不一般,动词后面常出现。
第(3)至(5)张PPT
2分
环节三:小结“的、地、得”的不同用法。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设计思路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设计思路一、什么是“的地得”的用法1.1 了解“的地得”的含义及用法1.2 掌握使用“的地得”的基本规则二、使用“的地得”表示特定语境中对动作或状态进行描述2.1 “的地得”修饰形容词的用法2.1.1 描述人物特点:温柔的妹妹、聪明的学生2.1.2 描述环境状况:美丽的景色、宽敞的房间2.1.3 描述事物属性:白色的花朵、长长的河流2.2 “的地得”修饰动词和动作结果的用法2.2.1 表示动作方式:轻轻地走、快速地奔跑2.2.2 展示能力或技能:高高兴兴地唱歌、熟练地弹钢琴2.2.3 表达动作效果或结果:收获颇丰、做得很棒三、“的地得”在语言表达中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3.1 平衡修饰词与核心词关系,注意主谓一致性。
3.1.1 错误示范:漂亮妹妹写文章 (漂亮妹妹应修饰文章,正确用法:漂亮的妹妹写文章)3.1.2 错误示范:他高兴地给我打电话 (高兴应修饰打电话,正确用法:他高高兴兴地给我打电话)3.2 避免使用“的地得”修饰副词。
3.2.1 错误示范:他快地跑了 (应去掉地,正确用法:他快速地跑了)四、“的地得”的进一步运用4.1 探索“的地得”的语言扩展4.1.1 “不”的否定用法:不够细心、不顾安危4.1.2 “来、去”的方位转移性用法:去中国工作、来这里度假4.1.3 “了”的动作完成性用法:吃了早餐、看了电影4.2 制作具有实际情景的交流素材4.2.1 定义任务名称所在场景,并编写对话脚本。
4.2.2 将所学内容融入对话中,设计交际活动。
五、“的地得”的综合练习与巩固5.1 设计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规则。
5.2 编写完整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运用“的地得”进行表述。
5.3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善使用错误。
六、总结与展望6.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6.2 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注:该微课设计思路主要围绕“的地得”的用法展开,在语法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场景和交际活动,增强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大有镇中心学校沈志萍教学目标: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重难点: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教学对象:二(1)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二、新授:(一)我会认:1、教学“的”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的+ 名词雄伟(的)长城2、教学“地”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地+动词。
如:坚定( 地)回答3、教学“得”左边两人双人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得+形容词。
如:长()很好4、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老师给大家编了一首“的、地、得”用法儿歌,跟我一起读吧!“的、地、得”用法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词前“双人”“得”,三、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就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是不是对这三个“de”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希望大家多多练习。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再见!教学反思:汉字中的“的、地、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极易出错。
本节微课,通过“我会认——学儿歌强化记忆——我会区分——我会填——我会用”这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的、地、得用法 微课

“的地得”的用法(微教案)一、导入语:同学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常会有人提到“的”“地”“得”用法的问题,不少人对“的、地、得”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
瞧!这句话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我们来看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出示正确答案。
)那么我们用该怎样正确的使用这三个de,有没有好的办法区分它们呢?今天我们在这里重点讲解“的地得”的用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相同点!这三个词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年轻声“de”。
而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它们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是书面语言精确化。
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首先来学习白勺de的用法。
屏幕上出现三组词语,请你先读一读。
好,读完后,我们不难发现的后边跟的都是名称。
但是的前面的词就有不同的了。
我们的来看第一组,(读)的前面都是形容词,我们就用(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来表示。
第二组(读)de 前面都是名词,我们就用(名词+的+名词)的结构来表示。
第三组(读)的前面的都是代词,我们可以用(代词+的+名词)的结构来表示。
好,接下我们学习第二种土也de用法,请你读一读这几个词语,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地。
有什么使用特点呢?好,我们不难发现地后年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地前面的都是在形容动作是怎样的词语,我们很容易的发现这组词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来表示。
最后我们来学习双人de的用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我们不难de前面加的多数是动词,de后面是对前面动词的补充和说明,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
我们这种形式来表示。
这三个de的用法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口诀来记忆,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做助词都读“de”。
以上只是这三种de的一般用法,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我们以后要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意思来使用。
六、结束语:同学们,学到这你是不是对这三个de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呢?希望大家在课下多多练习,相信你不会用错“的地得”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设计方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
对号入座
——的、地、得的用法
陈瑶教学内容: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教学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明白助词“的”、“地”、“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会在写话的时候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思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写句子或写日记的时候,常常用错“的”、“地”、“得”,虽然老师多次告知用法,多次纠正,但还是有不少孩子在用时出错,有的孩子为避免出错,干脆用拼音代替。
看似简单的语文知识,一年级的孩子掌握起来确实有难度。
如何让他们学会呢?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的确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孩子学习需求。
但是怎样的微课才能吸引一年级的孩子,还能达到学习目标呢?仅仅是清晰简单的告知知识,这对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仍然达不到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地”、“得”的目的。
怎么办呢?只有精心设计。
首先,这节微课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
鲜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亲切而富于变化的教学语言等等因素都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主学习,不把孩子当成知识地容器。
这节微课,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自主学习的地位,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告知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计,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知识。
第三,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孩子知道知识,但是不会用,如何帮助他们达到会用的最终目的呢?微课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方式。
在开头,根据孩子们平常学习中常出现的困难设计了一道任务题,有利于孩子自我了解学习水平,调动孩子主动认真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孩子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在结尾,孩子可以完成任务题(自测题)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决定是否再次学习微课。
这些练习虽然占用了较多时间,但是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很有必要,因为知识化为能力,必要的练习不可少,在有陪伴的练习下,孩子不仅清楚地知道了知识而且会用,最终达到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目标。
所以把练习设计得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孩子就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化为己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习内容、目标。
小朋友,你好!在写话时,我们常常用到“的”、“地”、“得”这三个字,它们读音一样,用法可不一样哦。
兰兰写了一段话,因为不明白它们的用法,只好用拼音代替。
我们一起来帮助兰兰把“的”、“地”、“得”对号入座吧。
只要我们弄明白了它们的用法,就一定能完成任务。
二、循序渐进,观察、思考、发现、运用,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一)学习“的”的用法。
1、看动画。
2、做练习,发现的的后面是名词。
3、做一做,想一想,进一步巩固的的用法。
(二)学习“地”的用法。
(三)学习“得”的用法。
(四)总结用法,练习巩固。
“的”的后面是表示“什么”的词;
“地”的后面是表示“干什么”的词;
“得”的后面是表示“怎么样”的词。
三、照应开头,自测效果。
我们一起来帮助兰兰把“的”、“地”、“得”对号入座吧。
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做一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