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表达的 情感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 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沁园春雪》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歌,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美 丽的雪景,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教 学上,这首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7、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语调)
8、学生讨论交流:(出示幻灯片)本次演示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写景:a.描写层次感很强,由点到面;b.运用多种感官;c.巧 用修辞;d.虚实结合。感情:a.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b.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 慕赞颂之情;c.表达伟大的抱负;d.流露出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一、欣赏雪景描写
在诗歌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些诗句可以让读 者感受到雪天的美丽和神秘感。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绘画等方式 来感受这些美景,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理解诗歌内涵
《沁园春雪》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的作 品。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在面对美丽雪景时 的感受和情感。例如,可以通过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诗的讲解,让 学生理解到作者对当代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期许。
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沁园春雪》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诗歌中描绘的雪景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讲解和引导,让 学生深刻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第【1】篇〗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
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精选9篇)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篇1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
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
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
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
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20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1、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2、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秀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
3000多年来,有过不少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试问: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更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东征。
视察地形时,他看到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满怀战胜敌人的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
未来是属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
二、指导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分外( ) 娆( ) 思汗( )今朝( ) 数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惟须上下俱文采、风骚顿素妖娆输、逊风流人物蜡竞折腰数今朝3、思考下列问题:⑴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⑵ 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沁园春雪》教案(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1【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一)情景导入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二)背景介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材中。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蓬莱“夜半钟声到客船”和“沁园春雪”,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毛泽东的诗歌具有思想性、哲学性、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征。
《沁园春雪》是时间上一次较为独立的创作,也是他较为颇具情感色彩的诗歌之一,能够充分展现毛泽东文化艺术的诗歌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雪》的背景、内容、艺术风格和意义。
②了解毛泽东的文学创作特征和风格。
③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④增强自觉学习文艺,融入文学世界的兴趣和参与欲。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②解读古典文学作品,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与自身的内心有更深刻的联系,从而发掘内心深处的个性与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并通过创作与表达形式将美呈现出来。
三、教学内容课时一:导入环节1.教师用图片、音乐、视频等音像资料导入课程,唤起学生对归属感和共同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感受。
2.教师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简单介绍。
课时二:诗歌鉴赏环节1.引导学生先谈论“春雪”的感受,看“春雪”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然后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独特的体会来呈现自身对春雪印象。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诗文,理解体会比较深,就请学生朗读,多角度思考包括:故事情节、创作背景、词句意境等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而体现毛泽东对人生和理想的抒发和表达。
3.教师为学生解读《沁园春雪》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及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描绘诗歌中所表达的“情”和“心”,并对于含义进行逐句解析。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1一、导学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
(难点)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基本知识学习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二)重难点突破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精选7篇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精选7篇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
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
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篇2)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
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1.听朗诵,学生想像词作者秘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者表达的感情。
2.学生体会揣摩。
3.生齐读一遍。
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验意境领会主旨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组织学生朗读
2.教师分组、明确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 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赏析回味,明确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课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 设境导入
1、展示北方雪景的图片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就是诗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整首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 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3.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评价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能些词语上?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4.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突破难点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师点拨、总结归纳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2.导语: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3.展示背景资料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4.题解
5.走近作者
学生观看图片
进行入情景
学习写作背景资料
根据所学诗词知识解题
了解作者
设境导入
根据资料自觉能力的培养
培养解题能力
了解作者
二.学习朗读,初步感知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明确节奏、重音: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3.指导点拨
4.总结归纳
1.请朗读较好的同学读上阕,师生共赏。
2.品读讨论,感受形象
⑴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北国雪景的特点是什么?
⑵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是静态描写?哪些句子是动态描写?作者是如何做到动静相生的?
⑶作者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2.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领会诗言志的特点;体会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写法的精妙。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认知、理解、情感能力较八年级有一定的提高,联想、想像能力也较八年级同学丰富,但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把握诗歌内容,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写作方法的精妙,再通过与《减字木兰词》对比巩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合作能力亦需要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引导进行。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课《沁园春 雪》
作者及工作单位
冯玉怀 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一中
教材分析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主题非常鲜明突出,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毛泽东这首诗词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其典范性是不言而喻的。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学生背诵
温故知新
二. 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教师检查
学生散读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
深入体验理解
三. 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分组讨论
教师指导点拨集体讨论: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1.面对上文所写雪景,作者如何评价?本诗是如何由上阕向下阕过渡的?下阕着重写什么?
2.面对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惜”字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有何作用?
万 里 雪 飘。↗(高昂)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⑷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此景与上文所写之景又有何不同?是虚景还是实景?
3.学生展示评论结果
合作学习能力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
四. 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知识能力反馈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