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_雷姆_库哈斯_中_
雷姆·库哈斯

巨大的落地窗使室内光线格外充足
坡道为居室提供通道, 坡道为居室提供通道,把在视觉上分开的两
各方位剖面图
横剖面
坡道横剖面
上层平面
下层平面
这个面积有500m2的场地位于一片生长在金黄色 的场地位于一片生长在金黄色 这个面积有 海滩细沙上的松树林里
支撑在地面上的基座成为玻璃屋的基础
由于玻璃的透光性, 由于玻璃的透光性,晚上的荷兰房屋在灯光的辉 映下,显得格外美丽。 映下,显得格外美丽。
巨大且不同类型的玻璃和其他防晒装置在房屋的 外表上占统治地位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品简介

• 1975年,库哈斯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 德一道,在伦敦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宗 旨不但在定义理论上建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态关
系,并实际加以执行
• 职位:OMA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教授。
• 代表作品:法国图书馆(1981)、拉维莱特公园 (1982)、波尔多住宅(1994)、荷兰驻德国大使馆 (1997)、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中央电视 台新楼(2002)、西雅图图书馆(1999)、广州歌剧 院(2002)等。
不规则的和谐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 品简介
• 不规则而充满变化的中国门字造型,正是库哈 斯赋予CCTV的崭新形象。从此,这幢230米高 的大厦改写了世界建筑的历史,多年以来, “一柱冲天”的摩天楼样式被他“颠覆”了
瑞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R斯E及M其主K要O作OLHAAS’S ARCHITECYURE
个人魅力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 品简介
• 2000年雷姆·库哈斯成为普利兹克的得主,普利 兹克评委认为,库哈斯的著作价值可以与其建筑 设计作品相媲美,评价库哈斯为当今世界最具天 才及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是荷兰新一代建筑师 的领袖。他不断求新求变,构思极佳,还有能让 建筑唱歌的本领,在当代建筑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建筑风格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插的墙面很 感兴趣。而后又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 体块的组合,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 (常为楼梯),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 间。
• 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 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 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 中的艺术家。
超现实主义
•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 文学艺术流派,是以所谓 “超现实”、“超理智”的 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 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 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 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 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建筑协会学院,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哈库斯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和工作了美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在伦敦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
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弗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
其著作《错乱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
其建筑作品也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有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荷兰猪德国大使馆、法国图书馆、拉维莱特公园、波尔多住宅及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
并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特茨克奖。
他的建筑思想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完整体系,但在他看似复杂多变的建筑思想中,贯穿着一种文化的理念。
他始终坚持建筑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建筑必须要体现哟中历史的文化感,其立足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建筑思想,对当代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职业生涯中,他常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
所以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
或许正是这种理念才是他的建筑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上。
如由他主持的即将新建中央电视台大厦的设计。
他的这种建筑思想来源于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
雷姆·库哈斯——最饱受争议的建筑大师之一

雷姆·库哈斯——最饱受争议的建筑大师之一文/王萱1944年,雷姆·库哈斯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当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都重建家园,兴起了一大波建造活动,由此也孕育了一大波建筑思潮。
受到文学和电影的浸染,雷姆·库哈斯对都市产生了向往。
而早年大多在荷兰大都市的生活经历,更深深影响着雷姆·库哈斯关于“城市”的初印象。
荷兰是一个几乎整个国度都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不断与洪水对抗,因此需要不断重建家园,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甚至追求更多的自由,这培养了荷兰人实用主义的特点,雷姆·库哈斯受此影响,并对它有一定的继承。
早期的雷姆·库哈斯把展现都市形象于世人面前视为己任,并表示:“若要寻找创造建筑所有必要的条件及基础,大众文化就必须要被探讨。
”基于以上观点,他进行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城市地标性建筑物的建设——伦敦蛇形画廊、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波尔多住宅、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等。
2000年,雷姆·库哈斯成为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
普利兹克评审团在评语中给予他的评价是:“有远见和实施者,哲学家和实用主义者,理论家和先知,建筑师的罕见组合。
他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看法使他在未有作品之前就成为世界上争论最多的当代建筑师之一。
”雷姆·库哈斯不守陈规的设计理念一直饱受争议,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位设计师在建筑方面的确有着独特见解,他的作品也有着一种难以描摹的独特魅力,彰显着他征服业界的勃勃野心。
不论面对怎样的项目类型,大到摩天大楼,小到私人住宅,雷姆·库哈斯都会提出一个突破性的构想,重新定义使用者和建筑间的关系。
24丨REAL ESTATE GUIDE从下方仰视项目概览2023. 10月刊丨25侧面室内项目概览26丨REAL ESTATE GUIDE2023. 10月刊丨27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位于西雅图市中心,是一栋由11层的玻璃和钢铁组成的建筑,采用大悬挑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西雅图地区经常下雨,大型悬挑模式可以给路人提供避雨的功能。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人物简介

• 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建筑设计竞 赛,展现出卓越的设计才能 • 毕业设计:以**“城市扩张”**为 主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1978年与荷兰建筑师 艾利亚·贝尔塔·弗米尔 (Elia Bergamo)共
同创立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
• 初创时期:以**“荷兰风格派”**
雷姆·库哈斯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与影响
强调建筑与城 市的共生,关 注城市的发展、 环境和人文等 多方面因素
01
• 通过**“高密度、高透 明”**的设计手法,实现建筑 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倡导解构主义, 强调建筑结构 的多样性和不
确定性
02
• 通过**“拆解、重组”**的 设计手法,展现建筑的多维度 和开放性
03 “新古典主义”
• 受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艺术风格的影响,强调建筑的 美学和历史价值 • 通过**“古典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实现建筑的 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雷姆·库哈斯的设计风格特点
高强度、高透明
• 通过**“开放式、多层次”**的空 间设计,实现建筑的高强度和高透明 • 强调建筑与城市的紧密联系,展现 现代建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 初创时期:以**“荷兰风格派”**
为设计理念,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
合
• 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独特的
**“库哈斯风格”**,成为当代建筑
界的领军人物
雷姆·库哈斯的重要建筑作品与荣誉
• 1985年设计的荷兰鹿特丹鹿特丹中央火车站 • 项目背景:作为鹿特丹市的地标性建筑,需要在城市中心地带实现交通、商业和文化等多重功能 • 设计特点:采用**“高强度、高透明”**的设计理念,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 荣誉:获得荷兰国家建筑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者(1979-2020)

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者(1979-2020)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自1979年创立,用以每年表彰一位或多位在世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卓越贡献,因其评审程序的公正性、权威性以及获奖者的影响力,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现代建筑思潮的伟大脉络,普利兹克奖更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美誉。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1979-2020年间,全部42位获奖者▼2020年第42届伊凡娜·法瑞尔Yvonne Farrell+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 爱尔兰▼2019年第41届矶崎新Arata Isozaki日本▼2018年第40届巴克里希那·多西Balkrishna Doshi印度▼2017年第39届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Rafael Aranda,Carme Pigem,and Ramon Vilalta 西班牙▼2016年第38届亚历杭德罗·阿拉维那Alejandro Aravena 智利▼2015年第37届弗雷·奥托Frei Otto德国▼2014年第36届坂茂Shigeru Ban 日本▼2013年第35届伊东丰雄Toyo Ito 日本▼2012年第34届王澍Wang Shu中国▼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法国▼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Thom Mayn美国▼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丹麦▼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澳大利亚▼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荷兰▼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Norman Foster 英国▼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1995年第17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日本▼1994年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1993年第15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日本▼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葡萄牙▼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意大利▼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 美国▼1988年第10届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和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巴西/美国▼1987年第09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日本▼1986年第0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1985年第07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奥地利▼1984年第06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1983年第05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国▼1982年第04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美国▼1981年第03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1980年第02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1979年第01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普利兹克建筑奖

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普立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
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
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
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O.Gehry (盖里),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
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
Pritzker奖的由来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
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
他们的长子Thomas J. 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
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
现代建筑派大师:雷姆·库哈斯

现代建筑派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简介: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
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 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法国图书馆(1981年)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选: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这座新落成的建筑对“图书馆”进行重新定义或重新使用,让它不再仅仅围绕着书本,而是作为一个信息仓库,在这里一切媒体(新的和老的)在一个新的平等机制下予以呈现。
在一个信息可以随处获得的时代里,只有让一切媒体同时展现,并使其展现和交互性实现专业化,才能使图书馆焕然一新。
它构建出这样一种建筑概念:将现实世界的空间刺激和虚拟空间的图式清晰合二为一。
(艺术中国/art)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将电视制作的全过程,包括行政管理办公、新闻广播、节目制作和服务等,纳入一个互相关联的活动的立体环形结构之中,是一座对员工和技术来说都非常可靠的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 · 库哈斯(中)■ 孙巍巍 刘松茯 ■ Sun Weiwei Liu Songfu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09-03-11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ing Architect Rem Koollhaas (Ⅱ)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勇于创新、关注当代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对建筑的锐利敏感和非凡的创造性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库哈斯的建筑作品不拘一格、形式多变,但始终坚持为当代现实生活和人的使用要求服务,是一种本质的、思想赋形的建筑。
上期《城市建筑》刊出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I)》阐述库哈斯的建筑观,本期将结合实例介绍他的建筑创作手法。
二、创见—库哈斯的建筑手法在库哈斯的研究实践中,建筑和事件密不可分,城市就是微缩的世界。
库哈斯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建筑系统地融合起来,使建筑不仅仅是个容器,而是成为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
这是极富创见的理念,它融于建筑创作中,造就了库哈斯特征鲜明的建筑处理手法。
1.思想赋形库哈斯的建筑屡屡带来超越人们期待视野的超凡表现,让人好奇其设计灵感来自何处。
一言以蔽之,库哈斯的建筑是“思想赋形”的,即idea gives form。
建筑理念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和土壤,在为每个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建筑也逐渐成形了。
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哲学、文化理论以及一些事件中对建筑具有启迪和影响的成分,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思考,将其物化加工成为建筑中的新元素。
CCTV 新总部大厦采用了很多与以往摩天楼分道扬镳的基本原则,库哈斯试图借此做出尝试,寻回摩天楼已失去的意义。
方案用扭转连接的两个Z 字形构成一个巨大景框,塑造出三维扭曲的环状摩天楼形象,创造了一个超大型都市标志建筑。
他希望通过环状组织加强建筑的上下联系,将不同部分的空间和功能联系起来,以便在灾难发生时为逃难者提供两个方向的逃生选择。
尽量靠在基地边缘的两个塔楼将多个楼层架空,大型演播厅被设于地下,极大地减少了建筑的覆盖率,获得了尽可能多的绿化面积和更好的日照条件以及视线的通透。
通过限定一个流动的建筑外部灰空间,三维环状摩天楼也营造了鲜明的场所感。
库哈斯的建筑总是能做到空间的自由流动、功能的自然流通,潜意识般的逻辑组织让建筑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解决自然得仿若水到渠成。
力图使建筑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行为活动服务,这样的建筑观让库哈斯十分重视建筑中的各种流线组织。
在设计构思之初他便细致深入分析建筑使用时的独特需求,找出简洁、凸显本质又富于创新性的流线组织方案,将抽象、虚幻的流线用建筑的实体和空间加以具象化。
如此,流线组织与建筑创作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流线的梳理带动着建筑形式的塑造。
在建筑形成之时,流畅兼富效率的流线也早已内化于其中,形成了每个作品中自然流畅的空间体验。
在库哈斯的作品中,流线的具象化创作手法最为突出的实例就是康索艺术中心(Kunsthal)和朱苏大学图书馆(Jussieu - Two Libraries)设计方案(图1,图2)。
库哈斯的著作和建筑作品,尤其是其后期的作品,常常有大量的信息分析以及统计图表。
这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结合,通过对数据整理和分析来辅助和引导建筑创作。
例如,在热那亚港(Genoa Port)规划设计中,数据分析和图形设计几乎直接导引了建筑形式的确立(图3,图4)。
这些图形设计类似于建筑创作中常用的模型,只不过它是将数据收集整理后绘制成图形,再用它们来推导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设计。
图形设计让这些逻辑推导变得直观而具象,操作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种创作方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并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时代气息。
2.系统整合库哈斯对于建筑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建筑(尤其是大型、超大型建筑)中复杂的功能协调整合手法同样值得深入分析和借鉴学习。
还原裁减(Reduction)策略是库哈斯判定建筑中各因素权重继而进行系统整合的重要手段,也是他还原建筑本质和赋予建筑新的自由的手段。
还原裁减即去除设计中无根据的权力(如已经不适应当代具体情况的各类建筑常规做法)、不必要的控制,重点在于还原建筑本质、废除和跳脱陈旧的惯例与常规的桎梏,使建筑创作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将设计重心放在建筑真正的诉求之上。
建筑的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是库哈斯执行还原裁减策略的重要参照。
以伊利诺工学院麦克考米克论坛校园中心项目(IIT The 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为例,库哈斯将其定义为校园中的交流场所,创造性地把校园中心还原成为“道路”,依据校园内的主要人流走向在原来校园的规则网格上打上了一个大叉(图5、图6)。
这个处理解决了密斯的对称式网络化规则设计与校园实际使用情况之间的矛盾,也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真正的“校园中心”,满足了校方想重塑学校吸引力的愿望。
在功能极其复杂的建筑中,通过还原裁减还有助于理清建筑的各部分之间、各空间之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之依循建筑的事件结构进行调整,组织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系统,得到全新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组织方式。
库哈斯的作品中,复杂而特殊的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被还原裁减为一个储存信息和记忆的宝库,5个完全不同功能的图书馆漂浮于储藏室之中,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图7);功能复杂的泽布吕赫海运枢纽(Zeebrugge Sea Terminal)被还原裁减为一个运转着的“分类机器”,能够高效率地容纳和疏导大量的旅客(图8);功能复杂、繁多的混合体建筑里尔大宫(Lille Grand Palais)被还原为摇滚会场、会议中心和会展空间3个主要元件,在东西向可以分开独立使用,在南北向上则相互连接(图9)。
这种化繁为简的整合使各部分能够更好地满足各自的功能要求,也使得庞大的系统更容易和谐运转。
卷折结构(连续坡道和阶梯式的礼堂、会议厅等)是库哈斯在建筑中经常运用的元素。
在朱苏大学图书馆方案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育馆(Educatorium University of Utrecht)中,贯穿建筑的连续坡道和阶梯将不同的功能空间组织起来(图10),并通过坡道或阶梯与水平面间存在的角度形成一种虚界定(图11),达到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空间分隔。
在加的夫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方案(图12)和广州歌剧院(Guangzhou Opera城市建筑|UA视线|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UA SIGHT人物House)方案(图13)中,这一策略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视觉上的分歧形成心理暗示,在功能差异被意识到的时候,一种差异调和也完成了。
库哈斯的整合过程并非硬性划分,而是通过这种“单一界面”结构的流动、卷曲,完成不同功能空间的分隔和连接,借助人们对差异的体验形成一种和谐的分划。
连续的单一界面使得空间形成一种不间断的连续性,打破了以往建筑中层与层之间割裂式的分划方式,形成一种流动性和新鲜感。
3.“空白”运用传统的建筑观念是不允许任何东西保持一种空白不确定或者没有定论的状态的。
库哈斯却指出,“空白(void)”是被建筑师忽略的重要技能,它是简单易行的消除压力的手段,对于达成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空白”非虚空(void is not nothing),而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存在,它使得空间得以延伸和升华。
在建筑中,库哈斯巧妙运用“空白”,不仅获得了建筑审美层面上吸引接受者的“召唤结构”,也减轻了建筑实体给人带来的压迫感,给建筑的功能和空间配置以更大的自由度。
“拒绝建造”是库哈斯在创作中主动运用“空白”的方式之一。
库哈斯认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建筑中普遍存在两种具有差异的部分:“枯燥部分”,即指功能相对简单单一、构造形式相对固定、为了满足其使用功能不宜在形式上做出太多改变的建筑部分;“特殊部分”,即有较为特殊的使用功能、在形式创造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在凸显建筑特质上体现出更多权重的建筑部分,如公共空间、交通空间等等。
在形式创作时可以重点针对那些“特殊部分”进行创新。
在他看来,建筑中最主要的部分可以采用某种“拒绝建造”或是一种“建造的缺席”(Absence of Building)的方式来创造,由此形成的“虚空间”可以为建筑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它不同于将任何建筑问题都诉诸建筑形式来解决的旧方式,是一种真正建筑意义上的创新。
法国国家图书馆竞赛方案就是这样的一次创新尝试。
占面积60%的“枯燥”的储藏空间被设计成为一系列规则重复的楼层,它们构成一个巨大的立方实体。
而“特殊”的、也是主要的公共空间和5个独立的图书馆被看作是从这个巨大立方体中切割出来的空间,作为建造缺席的“空白”漂浮在建筑实体之中,在那里只有空间没有建筑(图14)。
通常建筑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实体和空间的种种组合、叠加、调和。
库哈斯的建筑观以及他对建筑的独特思考却引导他开始一种与常规做法相逆的尝试,将建筑设计转换成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
库哈斯先根据项目设计任务需要预设一个实体,然后对其进行挖切、掏空、变形,以此得到令人满意又别具一格的最终结果。
建筑中的空间被看作是从实体中挖切出来的部分,他将以这种特殊方式得到的空间称为13456710“隧道(tunnel)”。
“隧道”是供人们和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穿越阻碍而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将它看作是人和交通工具的通过行为留下的轨迹。
同理,建筑中的空间也可以看作为人的行为和活动留出的通路,或者是人的行为和活动在建筑中作用于实体所留下的“空白”。
空间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行为活动需要而存在的,建筑实体则是形成和获得空间的手段,这是库哈斯建筑观的逻辑。
“空白”的重要性提升了,有时图底关系甚至倒置,“空白”成为建筑的主题和焦点。
荷兰鹿特丹市Y2K住宅方案(图15)、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Casa da Musica)(图16)和德国的荷兰驻德国柏林大使馆(Netherland Embassy Berlin)(图17)都是隧道挖切这种建筑创作方法的典型实例。
4.结构操控库哈斯在最初的建筑实践中并没有对建筑结构给予足够的重视①,但是从20世纪末开始他逐渐开始关注结构问题,并在之后的建筑创作中积极挖掘结构的潜能,将结构进化作为建筑创新的驱动力和建筑变革途径之一。
库哈斯打破常规的结构做法对建筑功能造成的桎梏,为自己的建筑理念寻找新的出路,让建筑从结构中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