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库哈斯:建筑是一项危险的职业
漂浮逸动的精灵——解读库哈斯的达尔雅瓦住宅建筑

【城市建筑研究】建筑技术的进步并未改变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认知,走廊串联空间仍是最受青睐的传统模式。
然而,三十年前库哈斯的一件建筑作品———达尔雅瓦住宅,却打开了住宅设计的新思路。
库哈斯是建筑界一个饱受争议的建筑师,在世纪交替之际,这位荷兰传奇建筑师被授予建筑界的最高桂冠———普利兹克建筑奖,以肯定他在近三十年设计生涯中的贡献。
而在获得至高荣誉的同时,这位建筑家的作品也因为过于激进的理念广受非议。
在库哈斯的建筑设计中,达尔雅瓦住宅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之一,这位反传统的建筑师似乎以一己之力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住宅空间的思维桎梏。
一、多重身份的建筑狂人:从记者、导演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建筑师与理论家。
身兼多职的从业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同时对他的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库哈斯在高中毕业时选择了记者作为第一职业,这是青年库哈斯树立自己世界观的初步实践。
通过记者的身份库哈斯接触到了例如建筑师柯布西耶等欧洲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些人或多或少对库哈斯的世界观产生了影响。
青年时代的库哈斯对电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工作之余,库哈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业余的电影社团。
在社团中,库哈斯和他的组员们一致认为电影的制作应是一项集体的工作,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这样的工作方式与日后库哈斯所倡导的取消建筑师作为形式缔造者的角色以及提倡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之间也有着相似之处。
[1]1968年,因为发表了一系列题为“性在荷兰”的纪实报道,库哈斯受到了部分读者的强烈抨击,于是他一怒之下决定放弃记者和导演的工作,前往伦敦学习建筑,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他的建筑世界。
漂浮逸动的精灵———解读库哈斯的达尔雅瓦住宅建筑殷杨子剑摘要:文章从形式生成和空间营造方面对达尔雅瓦住宅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建筑空间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库哈斯建筑哲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在达尔雅瓦住宅中均有所体现,通过对整体的分割、契合、错位、叠合、重组使结构消隐于空间、融合于形式,为当代住宅的空间生成与形式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
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

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莱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其独特的建筑创作理念和作品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介绍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并通过对他的重要建筑作品的研究,阐述他的设计理念与创作过程。
关键词:莱姆库哈斯、建筑创作、理念、作品、设计、创作过程在当代建筑界,莱姆库哈斯以其激进的建筑理念和具有挑战性的设计风格著称。
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莱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其独特的建筑创作理念和作品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介绍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并通过对他的重要建筑作品的研究,阐述他的设计理念与创作过程。
关键词:莱姆库哈斯、建筑创作、理念、作品、设计、创作过程在当代建筑界,莱姆库哈斯以其激进的建筑理念和具有挑战性的设计风格著称。
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莱姆库哈斯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批判和文化反叛的形式。
他将建筑视为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可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的独特见解。
在他的建筑作品中,莱姆库哈斯试图挑战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空间组织方式,以一种极具革新性的方式诠释建筑。
莱姆库哈斯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探索。
他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通过独特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他的设计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莱姆库哈斯认为,理解项目是设计的关键。
在接手一个项目后,他会深入研读项目的各种资料,包括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功能需求等,以获得对项目的深入理解。
在对项目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莱姆库哈斯会进行大量的创新和探索。
他会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新的元素和策略,例如非线性设计、混合现实技术等,以实现设计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尽管莱姆库哈斯的设计常常被归类为后现代主义,但他始终强调建筑的功能性。
在他的设计中,形式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的,他通过巧妙的空间组织和结构设计,满足每个项目的功能性需求。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建筑协会学院,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哈库斯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和工作了美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在伦敦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
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弗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
其著作《错乱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
其建筑作品也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有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荷兰猪德国大使馆、法国图书馆、拉维莱特公园、波尔多住宅及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
并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特茨克奖。
他的建筑思想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完整体系,但在他看似复杂多变的建筑思想中,贯穿着一种文化的理念。
他始终坚持建筑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建筑必须要体现哟中历史的文化感,其立足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建筑思想,对当代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职业生涯中,他常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
所以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
或许正是这种理念才是他的建筑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上。
如由他主持的即将新建中央电视台大厦的设计。
他的这种建筑思想来源于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_雷姆_库哈斯_中_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 · 库哈斯(中)■ 孙巍巍 刘松茯 ■ Sun Weiwei Liu Songfu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09-03-11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ing Architect Rem Koollhaas (Ⅱ)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勇于创新、关注当代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对建筑的锐利敏感和非凡的创造性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库哈斯的建筑作品不拘一格、形式多变,但始终坚持为当代现实生活和人的使用要求服务,是一种本质的、思想赋形的建筑。
上期《城市建筑》刊出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I)》阐述库哈斯的建筑观,本期将结合实例介绍他的建筑创作手法。
二、创见—库哈斯的建筑手法在库哈斯的研究实践中,建筑和事件密不可分,城市就是微缩的世界。
库哈斯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建筑系统地融合起来,使建筑不仅仅是个容器,而是成为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
这是极富创见的理念,它融于建筑创作中,造就了库哈斯特征鲜明的建筑处理手法。
1.思想赋形库哈斯的建筑屡屡带来超越人们期待视野的超凡表现,让人好奇其设计灵感来自何处。
一言以蔽之,库哈斯的建筑是“思想赋形”的,即idea gives form。
建筑理念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和土壤,在为每个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建筑也逐渐成形了。
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哲学、文化理论以及一些事件中对建筑具有启迪和影响的成分,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思考,将其物化加工成为建筑中的新元素。
CCTV 新总部大厦采用了很多与以往摩天楼分道扬镳的基本原则,库哈斯试图借此做出尝试,寻回摩天楼已失去的意义。
方案用扭转连接的两个Z 字形构成一个巨大景框,塑造出三维扭曲的环状摩天楼形象,创造了一个超大型都市标志建筑。
他希望通过环状组织加强建筑的上下联系,将不同部分的空间和功能联系起来,以便在灾难发生时为逃难者提供两个方向的逃生选择。
建筑是需要争议的——雷姆·库哈斯访谈

收稿日期
$%%-&Y$%%-
专栏: 库哈斯与 !!"#
新总部大楼
方案, 就是因为喜欢它。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 把这个方案变为现实。 王: 你怎么会想到参 加 !!"# 新 大 楼 的 竞 标? 我的学生做了 库: 我 在 哈 佛 教 了$ 年 书 , 一个课题: “ 中国城 市 的 进 化 。 ”在 我 的 那 本 《 大 跃 进 》里 , 我们提到了广州、 珠海、 深圳、 香港和澳门, 提到了 城 市 的 发 展 , 又看到了它 们的发展是多么 迅 速 。 我 们 对 中 国 已 经 研 究 关注了很久。当时的情形太艰难, 时机没有成 熟。但是现在, 在中国有这么一部分人开始意 识到需要什么样 的 建 筑 ,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我 要 参加竞标的原因。 王: 你怎么会想到把 !!"# 设 计 成 现 在 这 样的造型? 库: 我当时面 临 一 个 选 择 , 是世贸中心重 因为 它 更 建, 还是 !!"# 。我们选择了 !!"# , 有着与众 有趣。 !!"# 是一个非常好的项 目 , 不同的活力,具 有 比 较 独 特 的 地 理 条 件 和 环 境。在中国做!!"# , 对它进行阐述更有意义。 大建筑和摩天高楼现在被定义得越来越高。 但是我们在解读 摩 天 高 楼 的 时 候 , 并 不 是 追 求有多高, 而是看它有多少内涵和活力。我们 做设计并不是说 每 一 样 都 要 不 同 , 我 对 形 式 不感兴趣。 王: !!"# 新大楼造型 独 特 , 你 的 灵 感 从 何而来? 库: 这个很难 讲 。 摩 天 大 楼 越 来 越 高 , 就 像这样 ( 库哈斯在纸上绘图示意)。我们做这 个方案,并不是 占 用 了 空 间 , 而 是 创 造 了 空 间。我们给这个城市创造了这个空间环境, 我 们定义了这个地区, 这是我想要的。我们关心 的不仅仅是建筑, 还有建筑的周边。 王:你知 道 对 你 的 设 计 有 不 少 反 对 的 声 音吗? 库: 当然知道。 这很好。 知道不同的意见, 对方案会有补充 和 完 善 , 只 有 令 人 厌 烦 的 建 筑, 才只有一种声音。建筑是需要争议的。 王: 对!!"# 方案的批评 主 要 有 对 城 市 环 境的破坏、 不够美观和造价过高。 库: 说我们对 环 境 的 破 坏 , 纯粹是无稽之 谈。我们的工程 师 会 尽 最 大 的 努 力 让 这 幢 建 筑表现出正常的工作 状 态 , 另外, 我们在大楼 内部研究设计了 许 多 感 应 设 备 , 能 够 最 大 程 度地节约能源。 谈 论 美 与 丑 是 一 个 有 趣 的 话 题, 关键就看你是从什么观点来看了。业主需 要 用 一 些 器 材 可 以 使 得 !!"# 有 继 续 更 新 和 发展的可能性。造价太高我无法反驳, 因为它 的造价确实是贵的。 王: 你把演播 室 全 部 放 在 地 下 , 是出于什 么考虑?
建筑是需要争议的--雷姆·库哈斯访谈

建筑是需要争议的--雷姆库哈斯访谈
王寅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在中国记者首次对库哈斯进行的专访中,库哈斯强调了"建筑是需要争议的"这一观点.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王寅
【作者单位】南方周末报刊社上海记者站,上海,20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上) [J], 孙巍巍;刘松茯
2.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中) [J], 孙巍巍;刘松茯
3.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下) [J], 孙巍巍;刘松茯
4.重新创造城市——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访谈 [J],
5.雷姆·库哈斯访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姆·库哈斯——最饱受争议的建筑大师之一

雷姆·库哈斯——最饱受争议的建筑大师之一文/王萱1944年,雷姆·库哈斯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当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都重建家园,兴起了一大波建造活动,由此也孕育了一大波建筑思潮。
受到文学和电影的浸染,雷姆·库哈斯对都市产生了向往。
而早年大多在荷兰大都市的生活经历,更深深影响着雷姆·库哈斯关于“城市”的初印象。
荷兰是一个几乎整个国度都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不断与洪水对抗,因此需要不断重建家园,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甚至追求更多的自由,这培养了荷兰人实用主义的特点,雷姆·库哈斯受此影响,并对它有一定的继承。
早期的雷姆·库哈斯把展现都市形象于世人面前视为己任,并表示:“若要寻找创造建筑所有必要的条件及基础,大众文化就必须要被探讨。
”基于以上观点,他进行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城市地标性建筑物的建设——伦敦蛇形画廊、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波尔多住宅、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等。
2000年,雷姆·库哈斯成为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
普利兹克评审团在评语中给予他的评价是:“有远见和实施者,哲学家和实用主义者,理论家和先知,建筑师的罕见组合。
他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看法使他在未有作品之前就成为世界上争论最多的当代建筑师之一。
”雷姆·库哈斯不守陈规的设计理念一直饱受争议,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位设计师在建筑方面的确有着独特见解,他的作品也有着一种难以描摹的独特魅力,彰显着他征服业界的勃勃野心。
不论面对怎样的项目类型,大到摩天大楼,小到私人住宅,雷姆·库哈斯都会提出一个突破性的构想,重新定义使用者和建筑间的关系。
24丨REAL ESTATE GUIDE从下方仰视项目概览2023. 10月刊丨25侧面室内项目概览26丨REAL ESTATE GUIDE2023. 10月刊丨27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位于西雅图市中心,是一栋由11层的玻璃和钢铁组成的建筑,采用大悬挑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西雅图地区经常下雨,大型悬挑模式可以给路人提供避雨的功能。
雷姆

“雷姆?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
雷姆是世界上唯一的这种类型的建筑师。
”——伊东丰雄在农历春节前夕,一个瘦高的身影徘徊在从纽约飞往北京的中国民航班机上。
在归家的中国留学生和商人中间,雷姆?库哈斯只身一人,飞越北极寒冷的上空,前往遥远的东方古国。
2002年12月20曰,库哈斯领衔的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在有KPF、SOM、伊东丰雄、多米尼克?佩罗等世界顶级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同场竞技的CCTV新总部大楼设计竞标中,成为最大的赢家。
更为出人意料的是,库哈斯的8号竞标方案是被专家评委会全票通过,一举胜出的。
专家评委的意见是: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无排他性。
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又可以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和文化性,其结构方案新颖、可实施,会推动中国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结构思想的创新。
专家评委认为能实施这一方案,不仅能树立CCTV的标志性形象,也将翻开中国建筑新的一页。
但是,早在CCTV新大楼开始竞标之初,关于这个项目的争论就在网上开始了①。
随着竞标的进行,网上来自建筑界的批判和争论愈演愈烈,不亚于对国家大剧院的争议。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央视建造这一大楼的价值所在、库哈斯的经历、方案本身的评判:争论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建筑学的范畴,扩展到文化、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CCTV新大楼和库哈斯迅速成为2002年建筑界最火爆的关键词。
在网络上,库哈斯和他的CCTV方案成为中国建筑师操练批评利器再好不过的靶子:“不好看。
俺就觉得像一大裤衩!!!”“为什么要选这个样子,像一个人折断了腿跪在地上,这样真不好……”“库的方案安全系数不高,建造能耗和运行能耗却很高。
”“库哈斯,这是个以制造建筑丑闻闻名于世的人。
任何一个稍微具有美感的人都不难看清这个人的本质。
”……充满了谜团的库哈斯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西方建筑界,库哈斯是公认的有思想、有批判性的建筑师,是颠覆欧洲建筑传统的大师,是生活在名誉顶峰的明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是一项危险的职业。
”——瑞姆·库哈斯倘若你是一位建筑设计师,欧洲的转变对OMA的组织有何影响?瑞姆·库哈斯:建造丹哈格歌舞剧院(Den Haag Dance Theater)是一个艰难的工程。
它像是多年未补的黑洞,令人感到离奇、可怕。
当然,OMA的资金不足,某方面所接受的工作量太大,导致我们与处理音响问题的工程师、结构设计师、机械工程师们言语失和,并且有所争执,两边处于散伙的状态也曾持续了六个月之久。
不过,最后我们的办公室终于得以在这栋建筑的中央落成。
已经有好几个月,我们工作的进度几乎很难协调。
现在,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但在当时却是……总而言之,我已不再特别偏好什么样的建筑企划案。
尤其在1987年,我负责指挥建造的歌舞剧院,做法就像是为鹿特丹建筑协会及丹哈格市政府职工食物中毒下决策一样。
当时正巧我与伊利亚·珊格斯刚散伙,顿时有一种想从束缚中逃离的念头。
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很懦弱的,因为这些束缚很重要。
我对建筑设计师们的处事能力感到非常骄傲,尤其当他们一个人工作时,所面对的孤独、枯燥是那么令人难以承受。
当我再次挑战寂寞、挑战那个难以摆脱的疯子时,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让其他的人也来参与建筑设计。
稍早的时候,我们举办了很多新的国际竞赛,部分的参赛者是来自于公司成员,部分则是公司以外的人士。
像这样的举办方式,无论是图书馆或是喀尔斯鲁尔的大楼,都掀起了一股热潮。
我和建筑设计师一起工作后,对“孤军奋斗”这个字眼已经不再坚持了。
举例来说,最近我会邀请汉斯·库哈福(Hans Kolhkff)、杰克·卢肯(Jacques Lucan)和费兹·鲁梅亚(Fritz Neumeyer)与拉迪藩(La Defense)在德方斯工程上进行合作。
此外,在法国里尔,我们也与金·奴佛(Jean Nouvel) 一起共事。
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前准备”,大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我们与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起工作时,大家都非常小心谨慎。
所以,虽然我在鹿特丹大多是一个人,但和其他人仍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现在,我们比较了解如何确切地策划出有创造性的过程。
我们也清楚,良好的组合是介于恐慌与沉思之间,良好的动机则建立在竞争与支持的相互关系上。
你甚至可以将办公室的成员组织视为一个设计的话题,一个国内人才互补性的组合。
这就好像你在集邮过程中的整合,不断地试验,寻找偶发的、潜藏在意识深处的能量……为了真正使自己相信某一些事,就必须从心底讨厌其他的事物。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探索你的勇敢,才能增强你的信念。
在建筑设计上,你一直坚持一种“粕犷”的态度,为了整体的概念而牺牲建筑细节中精华的部分。
瑞姆·库哈斯: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问题,我想你也不难想象到。
在荷兰,我们的作品被视为完全失败。
许多批评者认为,我们建筑设计的细节很差劲,而我认为根本没有细节可言,我们拥有的是建筑的品质。
没有金钱,无须细节;只要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5在工作时寻求一些解决的途径,以避免、脱离或超越每一个传统的问题。
面对目前荷兰的文化,这是我所能做的,因为他们完全拒绝投资和未来有关的任何事物。
那正是粗犷的骄傲结合了文化的虚伪。
长期经历这样的约束,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我们无法与其对抗,这不是说你往长远的未来看,就能找到人支持你或给你钱。
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泡影。
那种感觉就像只有在幻梦消失、认清事实后,你才可以把这些回应与策略都归纳出来一样。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是你把我推向墙壁,我也同时在推你回去。
这样的行为模式会激发一种强烈的反应。
这样的反应。
会因为长期体验了文化中的脆弱、细微,而得到更多的动力和激励。
另一方面,很明显可以看出经营细节对建筑的重要——若是没有经营细节的话,它就会变成一场噩梦。
就某方面而言,它必须粗糙而有效率。
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又必须有令人无法渗透的细致和神秘。
所以,创造出某一种潜意识,在实现过程中加上一点干扰,让我反而能很精确地掌握我们的建筑经验。
这一点对我来说一样重要。
你有许多工程,如巴黎图书馆、嘧尔斯鲁尔的科技媒体博物馆,以及擘尔和亚格迪尔的会议中,都对结构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关注,而那里过去的作品是相当罕见的。
你如何在建筑研究的发展中表现这样的关注?瑞姆·库哈斯:设计海牙歌舞剧院时,我每一次都认真看待有关结构的问题。
如果你注意到屋顶部分和门廊里的一些结构设计,你就会发现那是我关注结构问题的开端。
比如“天杆”(Skybar),它可以支撑200人,掌控它的系统管会向外延伸或向内收缩,视他们站在北边或南边而定。
因此,整个结构的行为动向完全改变,这不只是解决载重量的问题而已,同时也呈现出稳定的结构行为与动向。
巴黎图书馆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它让我能认清大型建筑不合逻辑和“不可行”的道理,并且试着加以处理。
当然,在整个建筑史中,这些大型建筑只能算是新近发生的一种现象,建筑理论于此着墨不多,批评家和建筑师也不太注意,很少视其为重要的话题。
我在那上面涉猎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能够表达我未曾意识到的直觉和批评,不过,我想这应该在我写《狂乱的纽约》时就有了。
最早引发我的兴趣的是,任何大型的建筑都是一样,越往下的楼层,分配到的重量也就越大,以至于到了地面之后,来自于上面的“遗产”,不管是结构性的或是机械性的,都会造成一种阻碍。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比喻高楼大厦或任何大型的建筑物:它们有计划地剥夺自由,越重要的地方自由越少,地面上最少。
同样的批判,也可以用来处理“服务”的概念。
对我而言,服务的概念至少和结构一样的重要。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建筑构件占建筑物面积三分之一,占建筑预算的一半,建筑师却无权过问,建筑思想也从来不探讨这一点,我们对此无法有所期盼。
无畏于向现实妥协,建筑物的百分之三十不归你管,而你却非得吞下机械工程师安装在那里的、令人可笑的垃圾。
只有在累积许多经验之后,才能够形成这样的批判,以及拒绝的态度,这是寻找自信的问题,或许可以说是有一点自大。
当我和塞席尔·巴蒙德及阿洛普的团队合作时,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他们的确给我许多不同的看法,或许这表示我愿意诚心诚意地面对现实:我是一个能够思考的人,所以我必须“思考”这些问题,不用去管会不会因此惹来麻烦。
我对于结构的关注比较广泛。
我发现,在你最近的几个工程设计中,具体化创过程较为简单,社会或经济方面的关联比较少,它们的结构似乎印证了你在《狂乱的纽约》中提到的“时空瓦解”。
那是你有心规划出来的,或只是某个创造模式的产物?瑞姆·库哈斯:这个专业领域有许多神秘之处,所谓的“神秘”指的是许多国际建筑的领域都没有真正的定位。
除此之外,这个专业领域中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创作,越来越多,深层的、震撼人心的秘密也被揭露出来,让人了解许多社会价值如何形成。
对我而言,这一点似乎是关键的一大步,因为过去近20年间,我漠视“结构”的重要,将注意力放在建筑文化中有关语言学方面的实验。
你应该记得肯恩(Kahn),他隔离所谓的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同时也将公共与私有的空间分开来;或许你也记得密斯和柯布,他们企图建构人际活动与生产过程的结晶体,这是回归到结构为主的方法吗?所有这些名字的主人,在我开始研究建筑之前就已经登上了巅峰。
大概到1964年至1965年间我才真正对建筑感兴趣,1968年才开始研究学习,进建筑系当学生之前。
我念的书、买的书都是肯恩、米斯和史密斯森(Smithson)等人的作品……回想起来,在那一场“语意的噩梦”后,我们目前所面对的话题又是一样。
我真的很钦佩他们的思想,我唯一的批判是,他们对秩序太过于着迷,深信自已有义务透过建筑的方式来表达,我对此感到困惑,也觉得难以置信;他们有一些论述完全令人无法置疑,但是完全以建筑的语言来表达时,却又让人难以接受。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史密斯森兄弟对“脱序”的探索上。
可以这么说,巴黎公园和海牙市政府大楼的工程有一点像是和史密斯森兄弟做单向的对话,尤其是在对不确定性的处理上,我试着去寻找解决他们的问题,那同时也是团体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不确定性与建筑的确定性结合在一起。
在你的作品中,复制和原创的比例各占多少7或者我们拿《狂乱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宣言》来说,你认为书中“前瞻性”的论述较多,还是“回顾性”的论述占大部分?瑞姆·库哈斯:这件事情相当有趣。
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我认为复制极为重要,原创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出现。
不过到后来,我变得比较重视原创。
我一直喜欢令人惊讶或启发灵感的东西,至于“回顾性”的论述,倒可以说是结构性方面的深奥话题。
我不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时,人们对当时正抬头的现代性有多深的敌意。
那份敌意甚至于可以让人具体领会得到。
因此,在那种情况下,若要让现代性的元气恢复,我想唯一的方法也只有积极正面地强调另一面:它的普遍性、通俗性和享乐主义的特质。
我只能借助现有的条件来完成,而事实证明它一直都很成功,这样的策略完全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条件。
你可以把每一件事都视为力量和柔弱的相对辩证,也必须了解环境条件刺激所造成的反应,或者认定一种完全自主的发展,它可以排除其他的因素,绵延不绝。
这么说,它应该比较像是对模仿或复制的反应,而不像是对社会与生产条件的否定,尽管这些条件会影响大部分的实际运作……瑞姆·库哈斯:你必须对现有的条件有某种程度的依赖,但是作判断的时候还是得靠自己,一部分发自于直觉,一部分则可以清楚地意识到。
看它有没有可能加以注释,而后形成一个计划,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正面的或负面的、中立的……长期以来,你一直比较关注大型建筑和城市规划,理由为何?瑞姆·库哈斯:我一直对大型的建筑和其中的含义非常有兴趣:它制造出表象性和片断化,而它的大却也是抵挡片断化的抗体,每个如此的固体都需要一个表象,有时还需要一点事实,而两者都属于一个完全自成一体的事实;同时它要有绝对的自主性,所以它们所带来的挑战是双重的。
问及此事先要以批判的眼光,针对我们所谈的结构与服务的层面,处理来自科技世界的一些已经认定的观念。
另一个挑战则是文化方面的,要将这些建筑潜在的可能性视为一个宇宙,有它自己的自由、引力和特性,并且要去想象某一种新方法,让这些解放后的宇宙能共存在一起。
如果这些建筑来自于某一个结构或生产模式,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你认为可以视其为某一种正出现中的类型,还是说当代发展的本质就会阻碍它结晶成某一种形态?瑞姆·库哈斯:这样的问题让我很紧张。
所以,答案也许是没错,一点也没错。
我们是这个“强迫变动”过程中的一分子,我没办法很清楚地感觉,这种感觉又让我害怕整个与类型有关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