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题库和复习资料
运动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运动时,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是:A. 蛋白质B. 脂肪C. 碳水化合物D. 维生素答案:C2. 肌肉收缩时,肌肉细胞中哪种物质的含量会减少?A. ATPB. ADPC. 肌酸磷酸D. 乳酸答案:A3. 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内哪种物质的含量会增加?A. ATPB. ADPC. 肌酸磷酸D. 乳酸答案:D4. 哪种维生素对肌肉功能至关重要?A. 维生素AB. 维生素BC. 维生素CD. 维生素D答案:B5. 运动后,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是:A. 肌肉拉伤B. 乳酸积累C. 肌肉疲劳D. 缺乏维生素答案:B6. 哪种物质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A. 钙离子B. 钾离子C. 钠离子D. 镁离子答案:A7. 肌肉疲劳时,肌肉细胞内哪种物质的含量会增加?A. ATPB. ADPC. 肌酸磷酸D. 乳酸答案:B8. 运动时,人体主要的供能系统是:A. 磷酸系统B. 糖酵解系统C. 有氧系统D. 无氧系统答案:C9. 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A. ATPB. ADPC. 肌酸磷酸D. 乳酸答案:A10. 肌肉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哪种物质的含量?A. ATPB. ADPC. 肌酸磷酸D. 乳酸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肌肉收缩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其分解产生的能量用于肌肉收缩。
答案:ATP2. 运动时,肌肉细胞内________的含量会迅速减少,而________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ATP;ADP3. 肌肉疲劳时,肌肉细胞内________的含量会增加,导致肌肉收缩能力下降。
答案:乳酸4. 维生素B群中,________对肌肉功能尤为重要,它参与能量代谢。
答案:维生素B15. 肌肉收缩时,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________。
答案:肌浆网6. 肌肉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细胞内________的含量,从而提高肌肉的耐力。
《运动生物化学》的考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1.多糖: 由多个(>10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糖类,不溶于水,皆无甜味,也无还原性。
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又称细胞呼吸。
3.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
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着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5.高住低训:利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的训练统称为高住低训。
6.运动营养品:是指适用于专业和业余运动人群食用的、能满足运动人体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具有特定运动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及口服制品。
7.α-氨基酸:是指在紧连羧基的碳原子上同时连有了一个氨基丁氨基酸。
8.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多个双键的脂肪酸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或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9.同工酶: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10.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代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缓冲溶液:一种弱酸和该弱酸盐所形成的、具有缓冲酸碱能力的混合溶液。
12.双糖:由2分子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水解后又生成2分子单糖。
13.酶活性: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称为酶活性,或酶活力。
14.转氨基作用:是某一种氨基酸与α—酮酸进行氨基转移反应,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另一种氨基酸。
2.简述糖的有氧氧化分哪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葡萄糖生成的丙酮酸,在细胞质中进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经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而氧化生成CO2和H2O,同时NADH+H+等可经过呼吸链传递,伴随氧化磷酸化过程生成H2O和A TP。
3. 什么是β-氧化?一次β-氧化包括哪几个步骤?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C2O和H2O,其碳链的断裂是在β位碳原子出发生的,故把脂肪酸的氧化分解称为β—氧化。
运动生物化学考试题库

1、运动生物化学:
的一门学科
2、糖:化学上把含有多羟基的物统称为糖。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必须脂肪酸:
食物补足。
5、脂肪酸的β氧化:是指脂酰辅酶A
基的β碳原子上,最终将β
原子氧化成一个新的羧基。
6、脂肪酸动员:是指脂肪细胞织摄取利用。
7、酮体:
酮体。
8、必需氨基酸:
营养需要的氨基酸。
9、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
10、血尿素:是蛋白质的代谢素。
11、转氨基作用:是某一氨基酸与α
移反应,生成相应的α
和谷氨酸。
12、联合脱氨基作用:当转氨氨基生成相应的α
即为联合脱氨基作用。
13、氧化脱氨基作用:指氨基程。
14、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度。
15、超量恢复:在恢复期的一为超量恢复。
16、糖原负荷法:糖膳食和运大增加法就称为糖原负荷法。
17、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得了良好的效益。
18、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量、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19、α—氨基酸:
构上与羧基相连的α
上有一个氨基称为α
酸。
20、糖酵解:人体在氧供应不氧酵解,简称为糖酵解
22、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贮员。
23、酶:是一类由或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4、突变理论在疲劳发展过程
生理意义:⑴解除氨毒⑵缓解。
运动生化复习资料

运动生化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呼吸链是指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联系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5、糖异生作用是指在人体内,除了由单糖合成糖原外,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糖物质也能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6、必需氨基酸是指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7、酮体是指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酸这三种产物的统称。
8、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9、半时反应是运动生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能量在体内的消耗和恢复的过程。
一是指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乳酸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二是指在恢复期中补充运动时用去A TP、CP的1/2所需的时间。
10、乳酸阈训练以即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
填空:1、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有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2、酶反应的特点有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
3、A 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4、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5、氨基酸的基本化学结构R-CH(NH2)-COOH6、参与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必需氨基酸有: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
7、联合脱氨基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其最终结果是脱下氨基。
包括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
8、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9、疲劳链:该假说是用来解释运动性外周疲劳发生机制的。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衰老:是人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机体内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代谢及其调节等机能水平的降低,自身调节代偿能力和应激能力的逐渐衰退。
2. 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3. 血尿素:指血液中存在的尿素。
正常生理状态,尿素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血尿素保持相对稳定;当运动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时血尿素升高。
4. 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的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5. 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2.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电子沿呼吸链向氧分子传递,逐步释放能量,使ADP 磷酸化合成ATP,这种氧化释放能量与ADP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3. 脂肪酸的ß-氧化:脂肪酸的氧化发生在脂酰基β-炭原子上,氧化成一个新的羧基,故称β-氧化,每次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步骤。
4. 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或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体系,此反应体系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故称呼吸链。
5. 尿肌酐系数:指24小时尿中每公斤体重的肌酐毫克数。
1. 酮体:脂肪酸不完全氧化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2. 糖异生作用:指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3. 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4. 尿肌酐系数:指24小时尿中每公斤体重的肌酐毫克数。
运动生物化学试题库

运动生物化学试题(Ⅰ)一、问答题(40分4×10分)1、何谓乳酸循环,它在体育运动中有何意义?并分析中低强度运动开始时产生乳酸的原因。
2、分析“蛋炒饭”中主要营养素在代谢中存在的相互转变关系。
3、计算糖原中的1分子葡萄糖单位彻底氧化产生的ATP数,并写出ATP生成的步骤。
4、分析400米跑的供能过程及供能特点,训练中通常采用何种训练方法发展其供能能力,如何利用血乳酸评价训练效果及供能能力二、名词解释(20分)1、支链氨基酸2、运动性贫血3、糖异生4、维生素5、血糖6、脂肪酸ß-氧化7、酶8、糖酵解9、兴奋剂10、生物氧化三、填空(20分)1、马拉松跑时肌肉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2、、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
3、糖异生的原料可以是、、。
4、1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可产生分子ATP。
5、NH3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为在合成,由排出。
7、酮体包括。
在中形成,在中利用。
8、糖酵解的供能原料是产物是。
9、评价运动机能状态常用的生化指标为、、。
四、选择(10分)1、运动后测定血乳酸的采血时间一般是。
A、即刻B、运动后10分钟C、运动后3~5分钟D、时间不限2、糖与运动能力关系密切,要提高肌糖原的贮备,必须采用以提高运动能力。
A、高糖膳食与运动相结合B、高糖膳食C、高脂、高糖膳食D、运动中补充高渗含糖饮料3、ß—阻断剂是违禁药物,在——项目中常被采用。
A、射击 B 、健美C、长跑D、游泳4、碱盐的摄取可提高项目的运动能力。
A、100米跑B、马拉松C、400米跑D、举重5、1~2分钟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A、CP减少B、肌糖原消耗C、肌肉PH下降D、血糖降低6、评定一个耐力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高低通常用。
A、乳酸阈跑速B、尿肌酐C、血尿素值D、尿中蛋白总量7、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对提高——运动能力最重要。
A、速度B、速度耐力C、耐力D、爆发力7、维生素D可A、促进肠道钙、磷吸收B、维持生殖机能C、维持正常视力8、糖酵解发生在——A、线粒体B、核糖体C、细胞浆D、内质网9、催化CP分解,生成A TP的酶是A、CKB、肌激酶C、A TP酶D、磷酸化酶10、甘油分解代谢发生在——A、肾脏B、肝脏C、大脑D、骨骼肌五、判断(10分)1、生物氧化的部位在细胞浆内()。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运动生化课复习资料1、什么是酶,什么是全酶,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酶促反应的特点有哪些?酶: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全酶:蛋白质和辅助因子结合形成全酶。
影响因素:1、底物浓度与酶浓度 2、PH值 3、温度 4、激活剂和抑制剂特点:1、高效性 2、高度专一性 3、可调控性2、什么叫做糖异生作用,其主要在哪几个部位之间进行?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主要部位:肝脏、血液、肌肉3、脂质的概念,及其如何分类?脂质: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脂类及其衍生物。
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及组成,可分为单纯脂质、复合脂质、衍生脂质。
4、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有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5、人体的供能系统有哪些,它们的概念如何定义,它们有哪些特点及在运动中它们相互关系如何?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功能系统。
特点:供能速度最快,供能时间为6~8s,短时间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的运动中起主要供能最用,与速度和爆发力密切相关。
糖酵解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过程。
特点:供能速度较快,能维持30s到2分钟以内最大强度运动,是速度、速度耐力项目中的主要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通过三大能源物质有氧代谢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特点:供能速度较慢,是数分钟以上耐力性运动项目的基本供能系统。
三大系统相互关系:1、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各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2、各供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差异较大,其顺序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氧化,它们以近50%的速度递减。
3、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的时间不同。
4、运动后能源物质的回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所以有氧代谢是机能恢复的主要代谢方式。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消耗物质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2、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3、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成为氧化磷酸化。
5、能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三种必需氨基酸,在运动中起到重要供能作用,称为能量氨基酸。
6、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7、尿肌酐系数:是指24小时每公斤体重排出的尿肌酐的毫克数。
8、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的需要,称为必须脂肪酸。
9、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它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10、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称为限速酶。
11、兴奋剂:竞赛运动员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非正常量或非正常的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兴奋剂。
12、激素: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随着血液循环于全身,并对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殊的效应。
13、酮体: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4、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运动后恢复时超过运动前数据量的现象。
15、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中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稳定的运动强度)。
16、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17、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1、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物化学题库和答案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基础性学科,直接为体育事业服务,它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
2、糖原:由许多缩合成的支链多糖,是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
3、酶:是生物细胞(或称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4、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和磷酸肌酸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5、糖酵解供能系统:由糖在无氧条件下的分解代谢组成的供能系统。
6、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组成的供能系统。
7、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代谢物脱氢后,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8、氧化磷酸化: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9、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共同有氧代谢途径。
10、脂肪酸的β-氧化: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11、限速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中,如果其中一个反应进行的很慢,便成为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催化此限速步骤的酶。
1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3、呼吸链:由一系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
14、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
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5、磷酸原:ATP和磷酸肌酸合称磷酸原。
16、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17、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所构成的循环。
18、脂肪动员:储存在皮下或腹腔的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19、酮体: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
20、葡萄糖—丙氨酸循环:骨骼肌内葡萄糖、肌糖原分解生成的丙酮酸与氨基酸之间,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以及丙氨酸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并回到肌肉中的代谢过程。
四、辨析题:1、散手比赛后,运动员的血乳酸基本不升高。
答:错。
散手比赛特点;供能系统主要是糖酵解供能;HL是糖酵解的终产物。
2、跆拳道运动员不需要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
答:错。
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三大供能系统参与供能,只是比例不同,供能的地位不同而矣。
13、ATP和CP都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错,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CP不是,肌肉收缩时,起直接供能作用的是ATP酶催化的水解反应,ATP酶可催化ATP水解,CP的水解由CK完成。
4、提高磷酸原系统的间歇训练中间歇时间应为30秒左右。
答:对,间歇训练的间歇时间应根据磷酸原供能系统的ATP和CP的恢复时间确定,保证其大部分恢复,同时应考虑到ATP酶和CK酶的活性,ATP和CP恢复的半时反应为30秒,只能恢复一半左右,但已经基本能满足下一次训练的需要,一般为30~90秒。
5、提高糖酵供能系统的最大供能能力应以无氧阈强度运动1分钟左右,运动间歇一般为4分钟。
答:错,无氧阈强度是最大有氧代谢供能时的运动强度,糖酵解最大供能能力的训练时血乳酸应达12~20毫摩尔/升的敏感范围,无氧阈强度时血乳酸一般只有4毫摩尔/升左右。
五、简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主要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答:A、运动与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B、运动时物质代谢的动力学研究;C、运动时代谢调控与运动能力;D、分子生物学与运动生物化学。
2、运动引起血清非功能性酶活性升高的机理?答:血清非功能性酶反映有关脏器细胞被破坏或细胞通透性的情况。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血清酶活性升高。
运动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是血清酶升高的主要原因。
运动中肌肉的牵拉、肌肉组织缺氧、钾离子升高、乳酸增多、血糖浓度下降、自由基增多、ATP下降等因素可使肌肉向血液释放的酶量增多。
3、长时间运动中,由于糖储备不足或消耗过大可能出现低血糖而限制运动能力的表现有哪些?答:正常血糖浓度为4.4~6.6毫摩尔/升,糖异生的葡萄糖很难满足运动肌的需要时,出现低血糖,且浓度越低,对机能影响越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因血糖供能缺乏而出现中枢疲劳;影响红细胞的能量代谢,使氧的运输能力下降;由于运动肌外源性糖供应不足导致外周疲劳而使运动能力下降。
4、中低强度运动和亚极量运动为什么会有乳酸生成?答:中低强度运动和亚极量运动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乳酸是糖无氧代谢的终产物,丙酮酸和还原型辅酶I的生成和氧化速率的不平衡时,乳酸生成;运动开始时由于局部缺血引起暂时氧供不足,导致乳酸增多;运动中氧利用率不高生成乳酸。
5、简述三羧酸循环及其意义。
答:定义: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共同有氧代谢途径。
意义:三羧酸循环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三种主要有机物互变的联结机构。
6、运动后肌肉磷酸原储量的恢复速率有什么特点?如何用它来确定训练的间歇?2答:恢复一半的时间为20~30秒;基本恢复为2~5分钟;训练间歇不能短于30秒,以保证磷酸原至少恢复一半以上,以维持运动强度;组间以4~5分钟为宜,使机体活动在一个新的起点开始。
7、运动时,肌肉ATP利用的部位和作用是什么?答:部位:骨骼肌、肝脏和脑。
作用:骨骼肌运动中ATP直接分解供能;肝脏中肌体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脑是葡萄糖分解供能的唯一物质;此外肌质网转运钙所消耗的能量就占肌肉收缩时总能量的三分之一(0.5分)。
8、亚极量强度运动中,肌糖原消耗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什么?答:(1)糖原在不同肌纤维内数量不同,当运动肌内糖原耗尽时,难以从非运动肌内得到补充。
(2)肌糖原含量低者,在完成相同负荷运动时,肌肉要较多地吸取血糖供能,可能引起低血糖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供应。
(3)肌糖原是脂肪氧化供能的代谢引物,缺糖将影响脂肪氧化供能的能力和供能量。
(4)肌糖原储量不足,脂肪酸供能比例增加,使运动能力下降。
9、简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及其意义答:定义:骨骼肌内葡萄糖、肌糖原分解生成的丙酮酸与氨基酸之间,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以及丙氨酸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并回到肌肉中的代谢过程。
意义:(1)将运动肌中糖无氧分解的产物丙酮酸转变为丙氨酸,可以减少乳酸生成量,起着缓解肌肉内环境酸化和保障糖分解代谢畅通的作用。
(2)肌肉中氨基酸的a-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合成丙氨酸,避免血氨过度升高。
(3)肝内丙氨酸经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参与维持血糖浓度和供运动肌吸收利用,增加肌肉葡萄糖供应。
10、无机盐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答:(1)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2)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3)构成组织细胞成分(4)维持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11、糖酵解在运动训练中的意义。
答:肌肉处于缺氧时的供能提供者动时;酸原供能不足的补充;维持较长时间的无氧代谢供能;是速度耐力运动项目的主要供能系统。
12、乳酸消除的主要途径及运动时乳酸消除的生物学意义。
答:乳酸消除的主要途径:氧化,转化(糖异生、合成丙氨酸、合成乙酰辅酶A)、排出体外;意义:供能物之一,异生的糖可维持血糖恒定,改善内环境。
13、常用的训练监控生化指标有哪些?答:有运动心率、安静心率、血压、血红蛋白、红细胞系、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T/C、血清肌酸激酶、血乳酸、血氨、血尿素、尿蛋白、尿酮体、尿潜血、尿胆红素、尿胆原、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白细胞、CD4/CD8、NK细胞、IgG、IgM、IgA、反映时、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频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等。
五、论述题:1、分别论述大负荷运动训练引起肌肉酶活性升高和运动后血清酶活性升高特点,原因及测定意义。
答:肌肉酶:当大负荷运动训练时机体氧供应不足,运动肌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所以引起肌肉酶活性升高,促进无氧代谢,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同时还会使肌肉中的酶发生适应性变化。
肌肉酶活性升高,还使运动线粒体中酶的含量提高。
测定结果能使人们有效的选材,从而发展有氧耐力。
血清酶:长时间的运动后血清酶产生适应性变化。
大负荷运动训练后最大值比安静时高,且恢复较慢。
同时会使酶的催化功能和含量提高。
对其测定,能有效的了解运动后,进行休息的时间,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2、你的专项是什么?供能特点是什么?如何训练提高你的专项供能能力?答:中长跑,是典型的周期性、高速度的耐力项目。
其能量代谢特点是糖有氧代谢、糖酵解和磷酸原三种供能系统兼有的混合代谢。
是随运动项目中距离的增加,逐渐从无氧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过程向有氧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过程过渡。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耐力能力做基础,又要具备很高的速度水平。
那从无氧能力和速度训练受到高度重视,且速度耐力训练成为中长跑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速度训练一般安排在专项训练或大强度训练之后,以促进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的提高。
因此,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不仅需要很强的耐力,而且训练的负荷大,对心肺功能、能量代谢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要求均较高。
3、试论述运动性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产生的生化特点及其统一性。
答: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1.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使神经细胞机能活动有所降低。
2.对大脑皮层抑制加强,激发倦怠、食欲不振、睡眠紊乱等疲劳症状。
3.出现各种疲劳症状,如思维和意识变异、肌肉无力、呼吸急促等。
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1.神经肌肉接点,应用肌电图技术测定表面动作电位证明,运动性疲劳可能发生在神经一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对细胞正常代谢和功能十分重3.肌质网,肌质网终池具有储存Ca2+及调节肌细胞胞浆钙浓度的重要作用。
4.代谢因素,肌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为肌球蛋白横桥提供ATP。
统一性:他们相互支配,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对彼此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生物化学指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有哪些方面,试举例论述。
答:运动员正确选材的科学依据,举例;科学控制运动负荷的重要环节,举例;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客观依据,举例;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有效途径,举例;预测运动成绩的理论依据,举例;解决运动员合理营养的基本手段,举例。
5、试述运动时乳酸生成增多的几种可能机制。
答:A、骨骼肌纤维类型与乳酸生成,Ⅱb型肌纤维的募集;B、短时间极量运动时,缺氧;C、长时间亚极量运动时,运动开始时,局部缺氧缺血;D、运动开始时不缺氧生成乳酸的原因有:NADH和丙酮酸迅速提高只需30秒,线粒体氧化速率提高激活时间要1~2分钟;E、运动中不缺氧时,肌肉氧利用能力不足;F、训练水平,饮食结构,性别,环境因素和药物,也会影响乳酸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