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路与意义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路与意义阐释

法律文件赋予了校本课程開发的名和实,也赋予了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与义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有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同时也应承担起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义务。

标签: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一、认知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先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埃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究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当时他们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进行阐述,把校本课程的范围界定为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由此,校本课程开发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校本课程”这个名词起自国外,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校本课程最早是作为课程管理概念出现的,严格来讲它并不是一种课程形态上的划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徐玉珍认为,“三级管理的课程范围(或称课程形态)应该更确切地称之为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我们之所以把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是鉴于当前人们的习惯,以及相关文献中的用语,而采用“校本课程”这个大家约定俗成的概念来对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实践思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根据本校的办学思想,以学校为中心,以国家和地方体育课程的精神为指导,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与特点,由学校体育教师自主、自愿、独立或与校外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及所有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体育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体育课程改进过程。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理解,我们将以董翠香博士提出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作为本文的操作定义,即采用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它应该包括两大范围:一是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如课程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二是学校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体育课程的过程,如新编课程,即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课程、地方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和体育教师为主体创编的,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独特课程的过程。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思想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课程开发

的实践模式强调通过集体审议(这里的“集体审议”是以学校为场所,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集体)的方式来解决课程问题。第二,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主张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人。其中,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根据特定的情景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学生有权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以及提出疑问并要求解答。就这样,师生共同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是课程的主体和创生者。第三,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强调把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连续同一。课程开发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在课程系统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尤其是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应把学习者和学习群体置于研究的中心。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主体思想有:首先,反对以确定教育目标和实现预定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主张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的过程。其次,各个学校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主张学校是课程研究和开发的中心,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教师不是课程政策和方案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反思者和实践者,教师应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领悟和研究能力。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主体思想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或基本理念,立足学校,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是课程改进的行动与研究过程是相吻合的,二者的理论共同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意义阐释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校本课程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很多人对它们的概念还很模糊,本文认为,只有满足了“校本”和“过程”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被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增进学生的健康;突出学校的特色;明确主体,通力协作。另外,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特色性原则。

目前有的地区有接近一半的中小学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初中和小学开展的多些,高中则少些。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愿意参与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去,但信心不足,这与体育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不多以及培训方式较单一有一定的关系。大部分学校选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够科学;部分学校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虽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但是评价基础薄弱,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于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大部分学校来说,还不具备制定出科学、合理、又易于操作的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开发出来的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在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才能保证体育校本课程的普及与推广;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或外聘教练为解决本校师资不足、教师负担过重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思路;校本课程开发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课程专家的

指导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资源以及当地体育优势项目,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中落实;借助特色课程的课题立项,有助于激发开发主体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够起到综合的影响效应;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伟清,杨继滔,唐震.体育教育改革呼唤校本课程开发[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2]林忠.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误区与建设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3(29).

[3]张鹏程.教育个性化与校本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