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第一人

合集下载

Unit 5 课文文本和翻译-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Unit 5 课文文本和翻译-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Unit 5课文文本和翻译A PIONEER FOR ALL PEOPLE造福全人类的先驱者Yuan Longping, known as the “father of hybridrice”, i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scientists. Yet, he considers himself a farmer because he continually works the land in his research. Indeed, his slim but strong body is just like that of millions of Chinese farmers, to whom he has devoted his life.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然而,他认为自己是个农民,因为他不断地在田间耕作,进行科学研究。

确实,他瘦削但结实的身躯看起来和他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千百万中国农民一样。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1930 in Beijing. His parents wanted him to pursue a career in science or medicine. However, what concerned him most was that farmers often had poor harvests and sometimes even had a serious shortage of food to eat. To tackle this crisis, he chose to study agriculture and received an education at Southwest Agricultural College in Chongqing.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

广播稿:田园诗人第一人

广播稿:田园诗人第一人

广播稿:田园诗人第一人播送稿:田园诗人第一人201*年3月26日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绚烂,童年时间,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日,我们与圣贤为友,今日,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送大家走进今日的《佳作观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

我是五年四班的尚红林。

上次的《佳作观赏》我们背诵了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今日我们请三年四班的张宝颐为我们朗读。

甲:上次的《佳作观赏》教师向大家介绍了陶渊明,尚红林你还记得吗?乙:我记得!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他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大诗人苏轼的异代知音!甲:说得特别好!陶渊明的诗对后世影响很深,李白曾写诗句: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乙:教师,这两句诗都是什么意思呢?甲:“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是说我什么时候能到彭泽去呢,在陶渊明先生放歌呢?“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的意思是我是多么的宠爱陶渊明啊!他才思灵敏,无人可比。

乙:这些大文豪都把陶渊明奉为自己的偶像,可见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多么的崇高!今日,我们再来观赏一首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之三,下面请教师为我们朗读。

甲: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乙:《归园田居》一共有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奇感受和由衷喜悦。

在诗人的笔下,寻常的农家景象布满着迷人的诗情画意。

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奇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抱负、人格情操。

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典型材料集合6篇

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典型材料集合6篇

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典型材料集合6篇先进事迹,介绍一个人或集体事迹的文字材料。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涌现出先进工作者、英雄模范人物。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典型材料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典型材料XXX,男,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年39岁,xx96年12月在部队服役,20xx年1月转业后安置到XXX市XX县交通运输局工作,20xx年8月向组织主动请缨到XXX乡XX村担任第一书记。

XXX乡XX村位于XXX乡东南部,省定贫困村,辖9个居民组,耕地514亩,林地2xx00亩,267户975口人,其中贫困户130户421人,已脱贫xx3户359人。

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基层党员,该同志对农民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农村始终有一种无比特殊的感情,时刻牢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的光荣使命,坚持扑下身子,同村广大干群一道,把脱贫攻坚和党的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落实,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推动该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扑下身子,搞好调研,当村发展的明白人。

该同志时刻铭记“担负着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担负着村级党建的第一使命,怎样工作才能让组织满意,让群众满意”的责任和使命,把掌握村情作为入村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他主动向乡政府、包村领导和村干部讨教,采取盯紧靠上的“土办法”,和群众接地气、深谈心是自己的强项。

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到老党员、退休的老支书、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的农户庭院、田间地头,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

在对走访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分类召开了座谈会,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掌握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及优势劣势,有针对性的制定了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规划,精心绘制了脱贫攻坚对象需求、目标时限、帮扶措施、帮扶责任、组织机构等作战图,挂图作战,对表交账,有计划、有目标的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拓展资料:吕世柱是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

拓展资料:吕世柱是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

吕世柱——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再见吕世柱,他依旧是那样风尘仆仆,黑黑的脸颊和额头几乎能让人闻到紫外线的味道,这是他忙碌一个夏天的额外收获。

刚刚在宝泉岭给那里给农民讲了一天的课,回到家匆匆吃了口饭,又径直来到他的试验田。

14个品种的大豆,从开花期到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他几乎风雨不误片刻不敢远离,哪个品种结荚多,哪个品种成熟期提前,抗逆性、抗倒伏、抗病力有什么不同,每一组数据都要详细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差别都无法逃过他的双眼。

初秋的凉意仍阻止不了成群的蚊子无情的叮咬,吕世柱一边作记录,一边挥舞着胳膊。

“这不算什么”,吕世柱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是他的大豆又有了优异的表现,这喜悦早已驱散了被蚊子叮咬的沮丧。

天色暗了下来,吕世柱用力跺了跺脚下的砂石路,大步朝家的方向走去。

“这路过去是泥土路。

”是县里为支持他的育种事业,专门为试验示范区铺设的砂石路。

谈起这些,吕世柱颇有些成功后的自豪感。

没错,这砂石路下埋藏了他太多的失败!跟许多成功者不同,甚至让许多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连小学还没毕业的农民竟然搞起了科研每次重重地跌到,他总是那样从容而又面带微笑的爬起来。

让专家和众乡亲不敢相信的是,凭着超人的意志和艰辛地努力,吕世柱20多年间先后完成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的“大豆化学诱变育种”、“小麦原子能辐射育种”、“大豆搭载航天育种”等高科技试验示范课题,并因此荣获了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农科院颁发的“原子能辐射小麦育种”科技进步奖。

因为航天育种的成功,吕世柱还被中国科学院、原航天部誉为“我国大豆卫星搭载航天育种第一人”。

(一)吕世柱是1960年随父母从辽宁丹东逃荒来到宝清县的,因家庭贫困,年仅10岁只读了3年小学的吕世柱便辍学随父务农。

当时的吕世柱年纪虽轻,但天生一副热心肠,谁家的草房换新草,他总是凑过去当帮手,哪家有个急活人手不够,他又是第一个跑过去帮忙。

天长日久,村民们只要一提起吕世柱,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这孩子仁义、热心、实在。

水稻之父的故事

水稻之父的故事

水稻之父的故事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而水稻之父,指的就是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袁隆平。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是因为他为中国的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一个农民家庭。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袁隆平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他勤奋好学,立志要改变中国农民的生活。

于是,他选择了农业这个领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农业事业做出贡献。

袁隆平在湖南农学院学习期间,就对水稻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深知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因此,他决心要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以解决粮食问题。

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水稻的育种工作,不断进行科研实验,希望能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品种。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团队终于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超级杂交稻种——“超级稻”。

这个品种的产量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

超级稻的成功培育,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超级稻的国家,也让袁隆平成为了“水稻之父”。

袁隆平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继续致力于水稻的育种工作,不断推出新的水稻品种,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需求。

他的团队还在水稻的抗逆性、抗病虫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袁隆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的农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袁隆平的精神更加彰显出其重要性。

还记得他吗?中国第一野人,5岁掉进山洞八年靠吃蛇鼠为生

还记得他吗?中国第一野人,5岁掉进山洞八年靠吃蛇鼠为生

还记得他吗?中国第一野人,5岁掉进山洞八年靠吃蛇鼠为生展开全文说到野人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山上的野人,小编说的这位中国野人张四一。

他是5岁时不小心掉入山洞中,一呆就是八年,八年期间靠吃蛇老鼠等一些生物为生。

八年后被人发现回归正常生活,可是中国野人张四一还是改不了生吃禽兽的习惯。

中国野人张四一5岁掉进山洞,与世隔绝8年,靠生吃老鼠,蝙蝠,活蛇,虫子为生。

因终日不见阳光,浑身长出2寸长灰色体毛,八年后获救,不知人情世故,不习惯穿衣服,拒绝吃熟食。

对世界的看法已于常人,一直以为活在世上能吃饱是最大的幸福。

中国野人张四一,1972年出生于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茅溪管理处白家村人,十年的野人求生绝技现成了他谋求生活的一身演艺绝活。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早在1972年,张家界市永定区茅溪管理处白家村农民张玉春结婚后生下一儿子,因为张玉春当年41岁,所以就给儿子起名叫张四一。

野人张四一姐弟共有六个。

1977年一天下午,父母要到离家数百米的荒山上开垦荒地,不放心他们姐弟六人,于是便带上他们一起上山,大人种地,小孩玩耍。

刚满五岁的张四一很调皮,在山上东跑西跑,扑捉田间飞来飞去的蝗虫,他一门心思盯着蝗虫,一不小心滑进了一个幽深的山洞,由于山洞是一个斜坡型的山洞,老人叫此洞为“天坑”,有十多米深,进去容易出来难。

靠是活物填饱肚子他边哭边爬,四处寻找求生的出路。

从此,野人张四一在洞里一呆就是八年。

数日后,他发现有一束亮光射进洞里,于是,他好像找到了救命人一样高兴,迅速爬到亮光的地方,对着上面大声哭叫,最终没有一个人能够听到他的哭叫声,想爬又爬不上去,此时张四一又饿又渴,他四处寻找能够吃的东西,在饥饿难耐之时,他顺手抓起旁边的硝土吃了起来,然后又去洞里滴水的地方喝了几口山泉。

随后他在洞里寻找能够维持生命的东西,如树根、杂草、蛾子、蚯蚓等各种昆虫,只要能吃的他都吃。

突然有一天在野人张四一睡觉的地方,他发现有蛇经过他身边来喝滴下的山泉,一次次,当蛇多次爬过他身上时,最初他还有些害怕,他用手轻轻抚摸蛇身,发现蛇没有咬他,在饥饿求生的壮胆下,在一次蛇从他身上爬过时,他先用手轻摸蛇身后迅速掐住蛇头,一口将蛇头咬掉,一口一口吃了起来。

精选四年级下册第一篇作文【9篇】

精选四年级下册第一篇作文【9篇】

四年级下册第一篇作文【精选9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想陷害他一天,周瑜借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10万支箭。

诸葛亮不但没有推辞,而是当着面说:都督委托,定当照办,三天就可以造好,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找来鲁肃,向他借来了20条船,有让鲁肃在每条船上配30名士兵。

还要1000多个草巴子,用青布幔子遮起,要她保守秘密。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叫鲁肃,吩咐把20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朝北岸开去,这时正是大雾漫天,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摆开。

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呐喊,曹操听到了擂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能妄动。

只叫弓箭手射箭,不一会儿船上插满了箭。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受箭。

另一头也插满了箭。

诸葛亮带着箭返回大营,周瑜见了这10万支箭,自叹不如诸葛亮有才干。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妈妈决定带我去踏青。

我的心情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快乐。

星期六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许衡公园玩。

到了许衡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开满粉红色花朵的'树。

我忙问妈妈:“这是什么花呀?”妈妈笑着说:“孩子,这就是桃花呀!”朵朵桃花张开了笑脸,好像在迎接游人的到来。

我仔细看了看,发现每朵桃花都有五片花瓣,花蕊是黄色的,隐隐约约还能闻到花的清香呢!越往前走,树上开的花越多,有梨花、杏花、樱桃花……花儿们竞相开放,好像在比谁最美似的。

阵阵花香引来了无数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间嬉戏、捉迷藏。

远处有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田野里还有些野菜。

妈妈建议我们挖些野菜。

说干就干,我们挖了好长时间,收获还不少呢!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春天,真是美好的季节。

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收获快乐,我听到了春天的声音,闻到了春天的味道,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爱春天,我爱美丽的大自然!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脚踏一方土?脚踏一方土作文(1)水是生命之源,而土地是生命之根。

我常胡思乱想:一个新的生命降生的时候,人们会用“呱呱坠地”这个词来形容,而不是“呱呱坠水”,想必生命之初源于土地。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一穗穗沉甸甸的水稻 一如袁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硕果累累
稻田守望者
这个人是谁?
• 杂交水稻之父 •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
Hale Waihona Puke “杂交水稻之父”袁爷爷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杂交稻。 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两平”
人们都说,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
“东方魔稻”
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的法宝。 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 的第五大发明,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 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 “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 饭。”
为了实现梦想,袁隆平爷爷 “不在家就在实验田,要么 就在去实验田的路上。”他 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农业。
2021年5月22日,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在湖 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门诊楼前
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 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 向他祭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间第一人
宰予没有在大白天睡觉(二)
标签:
个人精华
2009-06-0619:15
阅读(?)(0)编辑删除
(五)“晝(昼)”字与“畫(画)”字字型相似,古人把“(畫)画寝”误读为“晝(昼)寝”
在赵纪彬先生所著的《论语新探》一书的354页有如下的说法:
(二)《公冶长》篇:“宰予晝(畫)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也)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予)改是。

’”
皇侃《义疏》与朱熹《集注》,均以此章为宰我当晝而寝,孔丘责之。

今按:“惰学而眠“乃日常小过。

孔丘不应责之“朽木”“粪土”;当以“畫寝”为是。

清人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三有云:
《论语》宰予晝寝,《笔解》“晝“字作。

“畫”字。

案《齐东野语》:“尝见隋人侯白所注《论语》,谓“晝”字当作“畫”字;盖夫子恶其畫寝之侈,是以有朽木粪墙之语。

又《资暇集》引梁武帝《注》已云:“晝”当作“畫”字。

此皆《笔解》所本。

实则此章“晝寝”本作“畫寝”乃汉儒通解。

《汉书、扬雄传》记雄上《甘泉赋》以风谏成帝宫观奢泰之失云:“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畫”;用此章“畫寝”之义,可为明证。

(六)诛是会意字,从言从朱,朱为指事字,朱为木心,木心多赤,所以朱的引申义为赤。

会意字诛的本义是“言的核心,或说出核心,或者是话(言)中的所能得到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启示”,在本篇中是“言的内在的精要,和话中的所能得到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启示”诛字也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的意义,只有说出言行的核心,才能做到“批评,谴责”。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的第354页特别注明:“今本‘诛’字下有‘子曰’二字兹据金人王若虚《论语辨惑》校删。


所以今本《论语》的《公冶长》篇: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本篇的原典应为:
““宰予畫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也)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予)改是。

’”
宰予装修寝室,孔子说:“把木料在臭水坑中沤过,使木料丧失了活性后才能用来雕刻,把墙上的浮土清除掉以后才能再一次涂抹白灰。

通过宰予这件事,我要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使我明白了以下的道理:原来我对人家呀,是听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家呀,是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这是对待宰予此事后,我改变了看法。

使孔子改变看法的根源是宰予“画寝”的行为,而不是他“昼寝”的行为。

因为孔子是因为“画寝”这件事改变了对宰予的评价的,孔子“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时怎么评价宰予的呢?
《阳货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孔子在他“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时是认为宰予是不仁的人(予之不仁也!)而当孔子在看到宰予能装修寝室为自己和同学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之后,孔子改变了对宰予的人品的评价,同时时时反省自己的思想的孔子也从中体悟出“听其言观其行”的“不以言取人,不以言废人,以行取人”的正确的评价人品的方法。

《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状貌甚恶。

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

既已受业,退而修行。

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

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以貌取人”“以为(子羽)材薄”;孔子“以言取人”“予之不仁也!”使孔子改变对宰予人品评价并改变评价人的人品的方法的只能是体现宰予“行仁”的“画寝”而不是“不仁”的“昼寝”
我们还原这段历史以使我们能吸收到真实的孔子的的真智慧。

在真实的孔子的真智慧之中,孔子主张行胜于言;看一个人要看他说什么,更主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实事求是,理论从属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行取人,不以言废人,不以言取人。

到:
最后修改于2009-06-0620:21
阅读(?)(0)编辑删除
用“参验”的方法解易举例;谦卦的本义是兼卦_兼论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正确的(一)
下一篇:宰予没有在大白天睡觉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内容:
表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