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观
中国的贞操观

中国的贞操观贞洁,是一个女子的生命。
而贞操观为什么可以存在并其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在古代,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发生性行为时,充其量只是“失德”,而女子要发生这样的事时,就是“失贞”。
贞操观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婚姻的产物。
在群婚杂交的时代,是没有什么贞操的。
直到偶婚制婚姻建立,男女性行为被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时,才有了与此相应的道德观与伦理观,这也就是贞操观的萌芽。
从这一点上来看,贞操观是人类伦理观的巨大进步。
它对于破除杂交,巩固一夫一妻制,使后代能够健康、正常地繁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道德上说,贞节,是对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斯守,不与他人。
但是,从古至今,战争,灾难,人为不断。
守寡妇女无数,而立贞节牌坊者可数。
物以稀为贵,货币天然是金银。
可见,正因为守节的妇女少,所以上层帝皇为其立牌坊。
而贞节牌坊则成了一个女子是否守贞洁的外在表现。
所谓的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而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
而对性的禁欲。
则是,贞操观的存在的必要之一。
据《古令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
而这些数据表明自宋代中期以来,直至明、清,性禁锢越来越严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宋代中期以后有这样大的变化,是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的。
统治者,为了禁锢民众的自由和幸福。
封建统治伦常秩序主要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果妻子不为夫守节,就把“夫为妻纲”这一条重要内容破坏了。
正因为这个缘故,近七八百年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女子为夫守节。
而在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礼记》和《孟子》两书中,有过嫂弟之间不直接从手上接受物品的说法,即“男女授受不亲”。
贞节牌坊对女人的评价

贞节牌坊对女人的评价
贞节牌坊对女性的评价一直是满分的。
贞节牌坊认为,女性是中
国传统社会最受尊重的一部分,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因此,贞节牌坊在提倡贞操、模范女性方面,一直充满热情,有很多行动来支持女性发展,而古代贞节牌坊大力宣传贞操,弘扬贞
节的崇高思想,帮助女性增强贞节意识。
贞节牌坊不仅注重女性的贞操,同时也强调女性的教育。
妇女的
教育是实现贞节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因此,贞节牌坊常常会举办
各种促进女性教育的活动,鼓励女性勇于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早日实
现自身的终身追求。
贞节牌坊认为,女性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坚强栋梁。
贞节牌坊认为,女性拥有很强的进取心和力量,应该发挥她们更大的作用,参与
国家和社会发展,在贞节、健康、快乐中实现自身价值。
贞节牌坊极力宣传贞操,尊重女性在家庭、社会、社会发展中不
可替代的地位,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鼓励女性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实施行动来支持女性发展,努力让女性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出
优势,为了实现社会福祉而努力。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明清两代。
因为是最接近的。
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甚至偏激。
印象中,一说到封建女性的贞洁观,总是想到守寡,以死相殉之类的。
事实呢?人都说賍唐臭汉,汉唐民风之开放,让我们这些自认为开放的现代人,都瞠目结舌。
汉代,宫女穿的是现在小宝贝都不穿的开裆裤,太匪夷所思了!汉代的皇后,有几位是歌姬出身的,卫子夫,赵飞燕。
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更是骇人,她“休了”有阳痿之疾的前夫平阳侯曹寿患,改嫁给大将军卫青,曾经是她的家奴!三国甄姬的前夫是袁谭,她是曹丕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的妻子是抢的。
唐代,武则天曾侍奉太宗父子。
高宗迎接她时,群臣反对,但理由是“乱伦”,不是贞洁。
更恐怖的的,武瞾和女儿太平公主共享面首。
汉武帝,武则天,这些人都是雄韬大略,不可不顾及民间的影响的。
由此观之,如果没有开放的民风为基础,人民都不怎么把贞洁当回事,他们不会那么潇洒,立歌姬为后?想都别想!清朝的慈禧,也算是有实无名的最高统治者了,面首?呵呵,想都不敢想。
她敢专国政,却不敢养面首,和她有“绯闻”的安德海,出京被杀,不是不敢言!这不是从小被教育的“好马不系二蹬,好女不事二夫”的“功劳”?还有唐玄宗和的旷世黄昏恋,从目前我知道的,那时的人好像不怎么感冒,毕竟,唐玄宗的奶奶的前夫就是他的太爷爷!对那时的百姓来说也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隋书》列传四十五“列女传”,记载这兰陵公主在故事,初嫁仪同王奉孝,丈夫死后改嫁给柳述,后来夫家因罪迁徙到岭南,炀帝要她再改嫁给自己的妃子的弟弟,她誓死不从。
这,不是为了贞洁,是为情吧!或是为了自己而争一次吧。
要是兰陵公主是个拘泥的人,在前夫死后就该以死殉节,或誓死不事二夫了。
《宋史·列女传》记载:盗马进掠临淮县,王宣要其妻曹氏避之,曹曰:“我闻妇人死不出闺房。
”贼至,宣避之,曹坚卧不起。
众贼劫持之,大骂不屈,为所害。
非死不可——说清代的贞洁烈女

非死不可——说清代的贞洁烈女清代,对妇女的贞洁要求已臻于极致,不仅男性方面对妇女有愈益严格的要求,即使是女性自身,也往往以贞洁为自身道德品质的自觉要求。
牌坊要大,金莲要小,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
光绪十六年正月,浙江巡抚崧骏上奏,为了重修杭州府志,他们在地方采访所得贞洁妇女的事迹,自乾隆四十七年上次修志至光绪十四年止,统计贞洁妇女达五千四百余人,要求朝廷按例给予旌表。
百余年时间,杭州一府,仅八县之地,竟有贞洁烈女如此之多,平均每年多达五十多人。
(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一,中华书局,1990年 3月版,第9页。
) 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女子的贞洁,成为极自然的事情。
先来看看康熙中期,仁和县发生的林烈女的故事:林烈女原姓曾,福建同乐县人,嫁给当地人林朝汉之子邦基。
曾氏通文墨,能写诗,孝敬公婆,夫妻感情也不错。
后随林家迁居杭州,入籍仁和县。
结婚十二年,曾氏没有生育。
康熙中,不幸婆婆去世,丈夫林邦基悲伤成疾,临终时对曾氏说“我死了,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去?”曾氏含泪答应,但邦基仍睁眼不语,曾氏指天发誓,邦基才含笑而死。
曾氏做了两副棺材,安置了邦基后,她几次上吊,都被家人救了下来。
公公林朝汉劝她,不听,于是告到了县令那里。
县令判令曾氏应该代夫行孝,并要求林家尽快为邦基立一个后人。
林朝汉拿了县里的判词,劝曾氏勿再寻死。
曾氏说,公公还有其他儿子、媳妇,何愁供养。
她再次吞金自杀,又被救了下来。
林朝汉赶紧把事情再次告到县官,免得日后出事,自己承担责任。
县官令林家立即给林邦基立子嗣,并答应捐资抚恤,甚至要给匾预旌。
林家将邦基兄子立为邦基之子,交给曾氏抚养。
几天后,曾氏自己写了了状词到县里,说明县官命令我养亲育子,本是节孝两全之道,但公公另有几个儿子供养,养子的生父尚在,不须我来抚养。
我一生很重承诺,已经答应陪丈夫一起去,怎么能在这样的大事上失信呢?县令回复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守节难”,现在子嗣已立,不要因为小承诺废了大事,并捐资赠匾,大书“孝节双全”以彰其事。
中国古代的的贞节观念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摘要:贞节观的产生是为专制主义统治模式寻找合理性的依据。
自从人类社会跨入私有制的大门 ,女性的贞节就不再是她们单纯的个人修养问题 ,而演化成了整个社会的问题 ,演变成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政治手段。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贞节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鼓吹 ,并从道德伦理上升为政治伦理,成为统辖全民思想的核心之一。
所以 ,从贞节观产生的目的来看 ,它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维护功能;从它产生的男尊女卑的基础来看 ,它必然对女性、对女性的人性具有极大的压制作用。
同时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贞节观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女教 ,已外化为一种社会行为规则。
关键词:贞洁观、古代的发展历程、贞洁观与婚姻家庭发展历程:1、贞节观念萌芽于先秦时期。
宗法制度确立以后 ,妇女地位不断低落,婚姻也开始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决定,然而氏族社会婚姻生活的流风余韵至周代还很浓重,周代男女恋爱择偶尚有一定自由,男女活动的天地极为广阔,当时妇女改嫁之事颇多,甚至存在着“人尽夫”的观念。
但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周代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贞节观念开始萌芽 ,守节被定为妇女应该恪守的道德教条。
2、秦汉至五代是贞节观念由宽泛到严格的过渡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继续强化宗法制度,维系父系血统的继承权要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正,就要重视女子的贞洁,保守女子的节操。
于是社会上的贞节观念开始明确。
刘汉王朝,尊崇儒术,推重礼法,沿袭了秦代褒奖贞节的传统,并以官方名义正式褒奖贞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又十分尖锐和复杂,各统治集团,包括汉化少数民族统治集团,都要起劲地表彰节烈,企图让人们像妇女守节那样效忠于他们自己以维护其政权的稳固。
因此,这一时期的贞节观念仍呈一种日渐增强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还出了不少烈女。
隋唐时期从一而终的贞妇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推崇,由于社会上以贞节作为判断妇女善恶的重要依据,格守贞节,从一而终的观念已经浸透妇女们的心坎,不少中毒很深的妇女,甘心为封建贞节观殉葬。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
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
”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
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
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
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
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
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
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
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
……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
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
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
以贞、顺、静、专为礼。
若夫矜车服耀首饰。
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
非妇人宜也。
”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
”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贞节牌坊传说故事

贞节牌坊传说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贞节牌坊的建筑物,据说它的名字源于一位年轻的女子的忠贞节操。
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叫做林素芳的女子,她嫁给了一个年轻的书生。
这对夫妻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感情深厚,但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那个时代,男子常常要赴京赶考,而林素芳的丈夫也不例外。
在他离开家乡的时候,林素芳给他缝了一块布,告诉他:如果你感到孤单和想家的时候,就把这块布拿出来看看,我就在你身边。
丈夫离开家乡已有几年,林素芳每天都在期待着他的归来。
听说他已经通过了考试,要回家接自己一起上京去,她的心情非常激动。
但是,等待了一年,她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
后来,她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在皇宫中官拜千户,娶了一位官宦家庭的女子作为妻子。
面对事实的残酷,林素芳并没有退缩,她决定守护自己的“贞节”。
她在家乡修建了一座牌坊,上面刻着“贞节”两个大字,作为她终身守贞的见证。
每天,她都会来到牌坊前,向丈夫祈求,希望他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
她坚信,只要自己守护了“贞节”,丈夫就一定会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真挚情感,回到自己的身边。
在林素芳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也选择了守护自己的“贞节”。
他们在牌坊前燃起了香火,向林素芳祈求自己的爱情幸福。
于是,“贞节牌坊”就成为了一个传说,代表了一个女子守护自己的爱情和内心信念的力量。
即使在时光的长河中,她们的名字和故事,仍然被人们铭记着。
贞节牌坊对女人的评价

贞节牌坊对女人的评价
贞节牌坊对女人的评价非常正面和尊重,它一直都在提倡女性的独立、自由、勇敢和有责任感。
其根本原则是:应给与女性充分的尊重,让她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贞节牌坊认为,女性拥有发展自我、表现自己的自由,绝不应该受到局限、侵犯和剥夺。
它不断强调要保障女性的权利,发出“不容性别歧视,建立大家友爱家园”的号召,在反对社会上的性别歧视行为中投入了激烈的力量。
此外,贞节牌坊还强调女性应该敢于探索和谋求自己的幸福,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提升自我能力的心态。
它呼吁女性要负责任地塑造自己的未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精力,让自己的个性彰显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贞节牌坊坚持以女性为核心,支持女性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倡导女性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为女性在尊严、自由及素质方面发展提供实质性保障,发出不断声援女性的号召。
它无疑是一个推动女性进步的坊,也是女性自强自立、实现自身价值的引路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
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年月日
摘要
中国的封建礼教和古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统治者对女性在控制欲。
虽然历朝历代对女性贞节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从没有一个朝代停止过对女性的束缚。
封建思想控制了妇女的思想,大家以守节为荣,纷纷效仿贞节的女子。
那象征着女性贞节的牌坊,就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
然而每座贞节牌坊下面,都有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的女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说不尽的悲怆与哀戚。
关键词:封建礼教,贞节牌坊,贞操,守节,皇帝
目录
1.总论 (1)
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 (2)
2.1.秦汉时代看女子贞操观 (2)
2.2.魏晋南北朝时看女子贞操观 (3)
2.3.唐朝看女子贞操观 (3)
2.4.宋朝看女子贞操观 (4)
2.5.元朝看女子贞操观 (5)
2.6.明朝看女子贞操观 (6)
2.7.清朝看女子贞操观 (6)
3.总结 (7)
1.总论
中国的封建礼教特别看重女性的贞节。
《辞源》对贞节的解释是:“坚贞的节操。
”
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为儿子挣座贞节牌坊,还有点意思,没有儿子,没有希望。
”自此,贞节牌坊一词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何为贞节牌坊,这又是为何而建呢?
所谓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是用来表彰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门楼,也是古代女子从一而终、忠贞不二的标志。
(各地的贞节牌坊遗迹如下图)
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
从古至今,贞操似乎总是针对女子而言的。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男性作为统治者,开始对女子有所要求。
考古发现,许多秦始皇时期的碑石上(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刻石等)都提及到女子的贞节问题。
例如会稽刻石云: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
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见《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七年事。
)
2.1 秦汉时代看女子贞操观
秦汉时期,刘向的《列女传》、班昭的《女诫》以及《礼记》等书也都对女子的贞操观在理论上加以引导。
而秦始皇为褒奖巴清寡妇而修筑怀清台,亦是为了劝导贞节。
西汉宣帝也效法秦始皇,于神爵四年(公元前五十八年)诏赐贞妇顺女帛。
东汉安帝也曾于“开初六年二月,诏赐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
但总体来说,秦汉以来一直到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前,社会对妇女贞节的要求比较宽松,寡妇再嫁决不会被视为不符合礼教的规范而严加指责或禁止,所以女子的贞节观还是较为淡薄的。
2.2 魏晋南北朝时看女子贞操观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分裂、动乱,从宫廷到地方,普遍滋生及时行乐心理,世风乱杂。
因此,无论统治阶层还是有名望的学者,都对贞节观念提出肃严之策,提倡诏旌门闾。
北齐时的《羊烈家传》说,一门女子不许再醮。
女子寡居且无子的,均出家为尼。
晋书《列女传·跋》说:“盖女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
” 晋惠帝时的国子祭酒裴颜,也曾作一篇《女史箴》,意在强调女子贞操的重要。
2.3.唐朝看女子贞操观
唐代的社会比较开放,妇女的贞节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从皇宫公主后妃到民间,妇女改嫁和再嫁较为普遍,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交往也比较自由。
诗人白居易曾作《妇人苦》,指责要妇女守节是不公平的。
2.4.宋朝看女子贞操观
可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由于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
程、朱理学兴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极力地提倡女子守节。
《近思录》中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就为统治阶级所大力提倡。
宋代从程子传到朱子(朱熹),已是宋儒理学的集大成者了,对于妇女来说,至少要受到四种压迫:第一,女子必须柔顺,服从男子,曲不可争,直不可讼,不许干涉外事,只安心做家庭奴仆。
第二,丈夫死时,无论有饭吃无饭吃,都要守节,守到饿死也不能失节;而且,守节妇女不但不能涉及性要求,就连皮肤手臂也不能与男子触碰。
第三,男子有休妻的自由,为博得男子欢心,不被遗弃,妇女的一切言行举止、服饰妆扮都要以男子好恶为准。
第四,处女的贞操是极其重要的,贞操是女子第一生命,如贞操与性命不能两全时,唯舍命而保住贞操。
宋代与以前历代王朝比,是对妇女束缚最多和对于妇女贞节的态度极为严厉的一个朝代。
夫死守节已成为妇女应尽的义务,并且,这种观念深为妇女所崇尚,已成为下意识的一种俗规了。
2.5.元朝看女子贞操观
在元代,虽然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也受到了重视,至于妇女不能与丈夫之外的第二个男人接触,以及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守节,那就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2.6.明朝看女子贞操观
洪武元年,明太祖曾下过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
闾,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寡妇守节,不但本身可以记其事迹,赐于祠祀、树坊表,表彰节妇烈妇,而且可以免除本家的差役,哪个女子能不守节,哪个本家能不劝导寡妇守节?一时守节风盛,空前绝后。
一部《二十四史》中,节烈妇女最多的,莫过于《明史》了。
明代贞节观之倡导,可想而知。
并且,守节要守得苦,尽节要尽得烈,妇女贞节之惨烈,令人瞠目结舌。
明《列女传》中,守节已成为妇女的迷信与教条,“妇道唯节是尚,值变之穷,有溺与刃耳”已被中国女性视为信条,置信不疑。
在理论上,明朝明成祖的妃子仁孝皇后写了规训女子的《内训》,要求女子“在家要贞信,出嫁应孝敬”。
仁孝皇后还命令儒臣学士们编写《古今列女传》,并由明成祖亲自写序文刊布成书。
天子皇后共同鼓吹贞节,使社会上的贞节观日趋严苛。
此外,吕坤还把《列女传》中的故事绘图,改编为《绘图列女传》,使它明白易懂,就是广大不识字的妇女也能一目了然仿效之,成为全社会的“闺范”读本
2.7.清朝看女子贞操观
经过宋、元、明三代对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在进入清朝以后,贞节的含义变得十分偏狭了,似乎成了一种宗教,非但夫死守节成了天理,未嫁夫死,也要尽节,偶为男子调戏也要寻死。
总之,女子的生命紧紧维系在贞节上,稍有变故,就要以死全节。
清代的儒道学者们连看见唐人文
章里有公主改嫁的话,也不免勃然大怒,“这是什么事!你不为尊者讳,这还了得!”女子如果做几句“闺中望月”、“园里看花”的诗,也要被斥责为“邪念”、“怀春”。
在这里,对女子要“封藏甚密,守护甚严”,与世隔绝,“譬如蓄奇宝”,女子视为男人的占有物,不容透露。
更奇的是八十老人,认为“世无贞妇,故不娶也”。
可见世人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已苛严到了什么程度!
3.总结
从道德上说,贞节,是对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斯守,不与他人。
作为女性,坚守贞操,是对配偶、对自己、对家庭、对后代负责的表现。
而封建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常秩序则对女性的思想进行了荼毒和麻痹。
那些名垂青史的贞女节妇,那一座座森严冷酷的牌坊,则正是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见证。
一座座浸透无数血泪的贞节牌坊,高大挺拔而又孤寂忧伤,苍老凝重而又肃然古穆,它让人们真切的看到贞节可以毁美,贞节可以杀人,贞节可以彻底摧毁人性,名曰最大的奖牌,实为超级悲哀之标志。
今天,这样的牌坊不再有了,然而中国女性的某些悲哀却并没有完全终止。
参考文献:山齐《中国文化探秘》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