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正午太阳高度

合集下载

[荐]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考点详解

[荐]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考点详解

【下载后获高清完整版-优质文档】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考点详解•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计算公式为:α= 90°- | β- γ|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注意:|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当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图1 正午太阳高度角(α)示意图例题11、如下图所示,M位于某条经线上,L1和L2为二至日(夏至、冬至)正午太阳光线,虚线垂直于地面。

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是()A. 3°S~3°NB. 6°N~17.5°NC. 3°S~17.5°S或3°N~17.5°ND. 17.5°S~23.5°S或17.5°N~23.5°N答案:A精讲精析:(1)分析M点的大致纬度范围。

①由题干可知,M点位于某条经线,因此图中的圆弧形实线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②冬至和夏至,正午太阳分别直射南、北回归线,而M恰好位于这两条太阳直射光线之间,因此可以确定,M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即M<23.5°。

(2)计算角α和β。

①图中的α和β是太阳光线、垂线的夹角,并不是太阳高度角;②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面之间的夹角,恰好与图中的α或β“互余”,即L1的太阳高度角(L1)=90°-α,L2太阳高度角(L2)=90°-β;③因此,α=90°-L1,β=90°-L2,则|α-β|=|L1-L2|,即夏至和冬至M点的太阳高度角之差。

(3)计算M的范围。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假设L1表示夏至时的太阳高度角,则L1=90°-|M-23.5°N|,L2表示冬至时的太阳高度角,则L2=90°-|M-23.5°S|,则L1-L2=|M-23.5°N|-|M-23.5°S|,M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即M<23.5°,去掉绝对值号,即L1-L2=-2M;③由题干可知,|α-β|<6°,而|α-β|=|L1-L2|,因此|-2M|<6°,因此M<3°;④同理,假设L1为冬至时的太阳高度角,L2为夏至,结果依然是M<3°。

高中地理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

高中地理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
【图文转换】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年变化曲线 图
• (1)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年变 化 在 66°34′ 至 90° 之 间 , 每年春分日与秋分日有两 次直射现象。冬至和夏至 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为66°34′。
(2)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正午太阳高
度年变化图
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由 于有两次直射现象, 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值有两次可以达到 90° , 并 且 最 小 值 不 低于43°08′。
(5)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北极地区:春分至秋分正 午 太 阳 高 度 大 于0° ,出 现极昼,其中夏至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并 且极昼范围扩大到整个北 极圈以内。秋分至春分正 午 太 阳 高 度 小 于0° ,出 现极夜,其中冬至极夜范 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
(6)南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ΔH=23°26′+Φ(Φ 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 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 46°52′;从极 圈到极点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 46°52′逐渐降低至 23°26′。
பைடு நூலகம்
(3)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回归线线上一年中 只有一次直射现象, 因此其最大值在冬 至 或 夏 至 达 90° , 并且最小值等于 43°08′。
(4)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 变化图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在一 年内既无直射现象,也 无极昼现象,因此其最 大值小于90,最小值大 于 0° 。 并 且 仅 在 冬 至 或夏至时出现最大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1.3节 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1.3节 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共21张PPT)
1.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思考 教学楼一侧还是行政楼一侧停的车比较多?为什么?
N
N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概念;会简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理解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 和讨论,探究知识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 体会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 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重要意义。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
【预习检查】 1. 太阳高度角:_太___阳__光__线______与____地__面_______的 夹角a,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小组合作】
(1)春分日——夏至日期间,海口市(20°N)的正午太 阳高度 如何变化? (2)秋分日——冬至日期间,海口市(20°N)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何变化? (3)海口市(20°N)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如何变化?
①春分—夏至:先变大后变小,直射20°N时达全年最大值。 ②(夏提至示—:秋结分合:下先图变画大太后阳变直小射,点直移射动2轨0°迹N图再分次析出,现“最如大何值变。化”从 ③变秋大分或—变冬小至,:达逐到渐一变年小当,中冬最至大日、时最达小全值年的最纬小度值位。置等方面描述)

位置
达到最 达到最 大值时间 小值时间
A 北回归线
B 及其以北 夏至日 冬至日
E
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
冬至日
夏至日
C
赤道与

必修1 第二章 第3讲 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

必修1 第二章 第3讲  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

C 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 应用
应用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
地方时为 12时。 原理5
我国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在春分日这一天,测得该校 操场上旗杆在不同时间的影长,其数据如下表,已知旗杆长为 10.72m.(tan43≈0.933,tan45≈1,tan47≈1.072, tan49≈1.150 )
2m
60° 影子长度
2.下图是我国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2米长的杆子测出的日影 图,当测到最短日影(影长为2米)时,北京时间为11:2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测日影时,当天的
A 日期可能为:
A.3月21日
B.5月21日
C.6月21日 D.8月21日
(2)该学校的经纬度位置是: C
好的是 B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巩固训练】路灯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图是我国北方某城市的路
灯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W
N
图中道路走向为( C )
A. 南北走向 B. 东西走向 C. 东南-西北走向D. 西 南-东北走向
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不小于( D)
A.h tan(90°-38°) B.h tan(90°-38°-23.5°) C.h / tan(90°-38°) D.h / tan(90°-38°-23.5°)
h
H

应用5.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 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 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集热 板之间成直角。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新人教版)

第4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目标任务一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9“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视运动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太阳视运动(二分二至日)①图示不同日期的太阳视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太阳东升西落,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太阳高度不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值。

②尝试判断:A代表冬至日,B代表春分、秋分日,C代表夏至日。

判断理由:日出、日落时间和方位;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2.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1)由图可知,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

(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此时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

(5)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时间变化规律(1)图中点虚线表示北极点,长虚线的纬度范围是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实线的纬度范围是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2)北极点上春分至秋分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出现极昼,其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并且极昼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

秋分至次年春分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出现极夜,其中冬至日极夜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南极相反。

(3)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由于有两次直射现象,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有两次可以达到90°,并且最小值不低于43°08′。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高一地理太阳高度角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高度角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高度角知识点太阳高度角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光照强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学角度详细介绍太阳高度角的知识点。

一、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和计算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

它是从地平线向上测量的角度,范围从0°(日出或日落时)到90°(正午时)。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通过太阳的赤纬和观测点的纬度来确定。

简单来说,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观测者所处的位置。

二、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因素1. 时间:太阳的高度角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是正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的正上方,太阳高度角为90°。

而在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较小,甚至为0°,太阳光线以较大的角度照射地表,产生较长的阴影。

2. 季节:太阳高度角还受到季节的影响。

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光照时间较长,照射到地面的光线相对较强。

而在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光照时间较短,照射到地面的光线相对较弱。

3. 纬度:观测点的纬度也会影响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在赤道附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光线较为垂直照射地表。

而在极地附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光线以较大的角度照射地表。

三、太阳高度角的地理意义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地区,太阳光线照射到地表的角度较小,能量较为集中,因此气温较高,气候较炎热。

而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地区,太阳光线照射到地表的角度较大,能量较为分散,因此气温较低,气候较寒冷。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

植物的生长受到太阳光照的影响,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地区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而人类的生活也会受到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地区阳光较强,人们容易晒伤;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地区阳光较弱,人们容易缺乏维生素D。

【高中地理】暑期复习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高中地理】暑期复习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高中地理】暑期复习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

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高中地理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知识总结一、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线(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通常用h来表示。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日出、日落后,太阳恰好位于地平线上,太阳高度为0°;日出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到一天中最大值;正午过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2)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距离太阳直射点90°的球面大圆上的太阳高度为0°,即为晨昏圈。

昼半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例1、下图为北京时间2时的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较长,图中15°N纬线与经线圈BAD垂直相交于A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地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该日B地昼长为_______小时,全球属于新的一天的范围占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刻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E、C三地影子由长到短的顺序为___________,此刻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15°N,处于极昼现象的范围为75°N~90°N,所以B点的纬度为75°N;据此时北京时间2时,可得B点的经度为90°W;B点处于极昼状态,可得其昼长为24时;据此时北京时间2时,可得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新的一天占6小时,为全球的25%。

参考答案:(1)75°N,90°W 24 25(2)由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逐渐递减(3)E>C>A 15°二、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通常用H来表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就纬度分布而言,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 ——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看图→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 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并记住
纬度变化规律——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纬度变化规律——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纬度变化规律总结为?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 同一天,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 离直射点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减小1° ( 距直射点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 日( 6月 22日 )
夏至:北北大,南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 日( 12月 22日 )
冬至:南南大,北小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90°
45°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春分日 二分日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90°
45°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回归年的含义?时间? 3、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标出方向、节 气及日期; 4、圣诞节到第二年的五一,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5、圣诞节到第二年的五一,地球公转速度有何变化? 6、如果黄赤交角变为30°,会发生? 如果变为0°呢?
白皮书P15 1、A 9、(1) (2)6 22 (3 )A (4 )A 、C (5 )B (6 )D (7 )B D
夏至

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搞清楚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 度(角) 2、看图→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 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并记住
1、搞清楚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 度(角)
注意: ①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但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角; ②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即太阳直射此地; ③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一定为90°; ④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⑤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都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