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经典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亚历山大心理疗法:拉长你的躯体,放松你的心情

亚历山大心理疗法:拉长你的躯体,放松你的心情

亚历山大心理疗法:拉长你的躯体,放松你的心情亚历山大心理疗法(Alexande Therapy)是以出生于匈牙利的医生F.M.亚历山大的名字命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疗法曾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十分流行,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地少数治疗者还在使用这种疗法为患者治疗焦虑症、恐惧症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头、颈、脊骨的错位。

亚历山大疗法源自F.M.亚历山大医生在治疗一名年轻演员时的经历。

他在治疗这位年轻的演员时,恰逢自己的嗓子疾病发作。

亚历山大在经历了无数次治疗无疗效的情况下,决定实施自我治疗。

他经过细细观察和体验,终于发现自己的情绪、身体运动、头颈姿势和习惯与他的嗓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之后,他便开始矫正由于不良的情绪尤其是紧张情绪造成的头、颈、脊骨错位。

通过矫正训练,他的嗓子疾病神奇般的好了。

亚历山大对从自己嗓子的治疗中获得启示,他开始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失调领域,并着手培训了一批治疗师和技术推广师,从而使这一疗法传播到全,廿界。

亚历山大疗法一开始并没有被一般的民众所接受,而是被一批名人接受了。

这些名人包括爱尔兰政论家、剧作家G.萧伯纳(Ceorge Bernard Shaw)、英国著名作家A.赫胥黎和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

其中G.萧伯纳活了94岁,J.杜威活了93岁,他们都将自己的长寿归功于亚历山大技术。

S.巴克在1978年出版了《亚历山大技术》一书。

牛津大学的N.廷伯根教授在接受1973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提名时曾对亚历山大技术很高的评价。

后来,亚历山大技术逐渐在心理治疗界、表演界得到广泛认同并得以推广、应用。

亚历山大疗法的基本技术要领是:一、在开始作任何身躯运动之前都必须先让自身的颈项充分放松,颈项放松则可使全身放松。

二、当运动开始之后,应让头部缓缓升起,就像吊车逐渐升起一样,而不是向后,也不是向下拉。

三、尽可能使整个躯干拉长,抬头向上,不要让头下垂而使脊椎扭曲或拱起。

以上动作可反复做,持续时间尽可能长一点。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粘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胃弯曲杆菌感染所致,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有多个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

一、临床症状:溃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周期发作,秋季至春季是发作季节,可由气候寒冷或饮食不洁而诱发,胃小弯溃疡的疼痛多于餐后0.5~1小时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3~4小时,有时可在半夜发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无固定也缺乏明显的时间规律。

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暖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

一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如无效,应进一步作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恶变的可能性。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

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

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二、发病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3、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4、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厌食、嗳气等症状。

亚历山大经典心身疾病

亚历山大经典心身疾病

阐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它们的?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

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一)流行病学调查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或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中,患高血压病者多。

如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社会经济条件差,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压者多;而在工作压力大的日本,高血压病是居民主要的死因之一。

现代城市居民因就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二)动物实验长期的紧张刺激使动物血压升高。

如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撕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地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终于患上顽固性的高血压病。

(三)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

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

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博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健康心理学基本理论

健康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率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上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精神紧张导致原发性高血压
压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原发性高血压病
❖ 高血压病人的90%,成年人10%左右
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 遗传:双亲之一——子女28%; 双亲均患——子女45% ❖ 摄盐量高 ❖ 肥胖 2、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因素: 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 (2)心理因素:
相反:B型——缺乏竞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 过松散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胃溃疡
❖1、情绪: 抑郁 ❖ 2、应激:长期应激影响消化系统功能,产生溃
疡。 ❖ 3、生活事件:家庭矛盾、经济压力、不良习惯等。 ❖ 4、人格:工作认真负责、强烈进取心和依赖愿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校方称,2010年3月30日晚9:00左右, 该校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生曾世杰(男)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明 远湖边,杀死一名女学生,杀伤2名男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初步诊断
❖ 第一单元
▪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 第二单元*
▪ 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 第三单元—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单元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 题的关键点
▪ (2)纵向比较 不同时间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比较
▪ (3)临床症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因果关系或横向影响关系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粘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胃弯曲杆菌感染所致,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有多个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

一、临床症状:溃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周期发作,秋季至春季是发作季节,可由气候寒冷或饮食不洁而诱发,胃小弯溃疡的疼痛多于餐后0.5~1小时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3~4小时,有时可在半夜发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无固定也缺乏明显的时间规律。

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暖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

一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如无效,应进一步作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恶变的可能性。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

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

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二、发病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3、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4、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厌食、嗳气等症状。

心身疾病(1)

心身疾病(1)
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 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疾病分类
7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
神经系统: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 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 9
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1 0
耳鼻喉科: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 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 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 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 性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11 口腔科: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 2
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 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常见几种心身疾病 的
临床表现
1 进食障碍 2 睡眠障碍 3 性功能障碍 4 支气管哮喘 5 消化性溃疡 6 原发性高血压
在我国,由于受文化、历史和人们头脑中的某些习惯观念的影响,与 应激相关的疾病患者 中有90%就医于综合性医院。这些患者往往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不愿主动诉说心理症状及 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还可能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而隐瞒病情、不愿或拒绝去精神专科就诊。
概念
(1)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 ; (2)虽是由于躯体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但因心理因素作为第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 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 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 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 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 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 关注。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 心理社会层面的干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改变环境 • 2、精神药物治疗 • 3、心理治疗
冠心病
头号杀手
冠心病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
起着重要的作用。
冠心病发作
• 研究证实: • 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冠心病
A型性格个体的主要性格特征
过分的抱负及雄心勃勃; • 过高的工作标准,常对自己的工作成就不满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职业
心理 应激
心理 生理 反应
器官 脆
弱性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躯体中介因素:遗传素质、生理特征、环境因素 心身疾病的应激机制
四、 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 (一)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 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强化人们的自我心理 保健意识,讲求心理卫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行为的自我 塑造的技术。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采取全方位的立体的措施,才能真正 收到预防的效果。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 说
•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 (1)心理社会因素→(2)生理反应→(3) 器官脆弱性→(4)心身疾病。
•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 •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 4、心身疾病的发生。
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体系等
3. 行 为 途 径
这条途径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学 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 境刺激引发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 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 高等,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或特殊 环境因素的强化,或泛化作用,使得 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最终演 变成为症状或疾病。

亚历山大弗洛伊德的事迹 心理学之父的创新贡献

亚历山大弗洛伊德的事迹 心理学之父的创新贡献

亚历山大弗洛伊德的事迹心理学之父的创新贡献亚历山大·弗洛伊德的事迹:心理学之父的创新贡献20世纪心理学史上,亚历山大·弗洛伊德(Alexander Freud)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他的研究与贡献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事迹和他对心理学领域的创新贡献。

一、早年经历与职业生涯亚历山大·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

他自小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对人类心理的极大兴趣。

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期间,他开始专注于心理学研究,对于那个时期来说是一项非常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选择。

毕业后,弗洛伊德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生,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他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与传统观点不同,提出了一种名为“精神分析”的疗法。

这一疗法以解析潜意识冲突为基础,逐渐为他赢得了声誉和名望。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弗洛伊德正式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并开创了个人心理理论领域。

他的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是由潜意识的冲突所导致的。

他关注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并探索人类个体在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欲望。

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认为,潜意识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人们可以解决心理疾病和情感问题,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

三、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结构模型,将人类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与冲动的来源,自我则是个体的实际自我以及对现实的理智认知,而超我则是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这一模型对于解释人类行为和个体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他的这一模型为后来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心理的复杂性。

四、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学的贡献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贡献也是他事业中的重要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它们的?
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一)流行病学调查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或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中,患高血压病者多。

如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社会经济条件差,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压者多;而在工作压力大的日本,高血压病是居民主要的死因之一。

现代城市居民因就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二)动物实验
长期的紧张刺激使动物血压升高。

如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撕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地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终于患上顽固性的高血压病。

(三)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

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

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博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此外,人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易焦虑、易冲
动、求全责备、主观好强的A型性格特点,而临床对高血压病的观察也表明: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1]
二、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

导致溃疡发生的直接因素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胃粘膜的屏障防御机能下降时产生的自身组织消化。

胃肠道同样对内外刺激十分敏感,情绪变化很容易引起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功能变异,临床上常可发现许多溃疡患者的起病往往有一段难忘的痛楚经历,而病情的加重与复发也往往与负性的情绪体验有关,因此,消化性溃疡一直被列为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

著名学者wolff对一位因食道烫伤而不得不通过腹壁造瘘进食的病人阿汤进行过细致的观察。

通过病人的瘘口,wolff 直接观察到:当阿汤处于忿怒、怨恨或焦虑时,他的胃和脸一样充血发红,胃液分泌增多,胃运动增加,甚至看到胃酸和胃蛋白酶腐蚀胃粘膜;当他悲伤、忧虑时,胃粘膜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运动减弱,此时即使把食物放进去也不易消化,而且损伤胃壁。

有人用白鼠做制动实验,造成白鼠的焦急与挣扎,24小时后80%的白鼠患上了胃溃疡。

如让制动白鼠近亲繁殖,对其第六代再行制动,12小时后白鼠100%都患胃溃疡。

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证实:
1.胃蛋白酶原的高水平倾向是消化性溃疡的遗传性生理基础。

这些人在应激情境下容易患消化性溃疡。

2.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少人际交往、守旧、刻板,情绪不稳定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常有的人格特征。

这些人对心理社会性的刺激较敏感。

3.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强烈的心理应激可扰乱消化系统的正常工能,促使胃液分泌过多或(和)排出减慢,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慢性消化性溃疡来说,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理性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6]
三、神经性皮炎
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

二、致病的心理因素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

目前所知,此病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

根据临床观察,这类病人多数有头晕、失眠、烦躁
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衰弱症状。

如果神经衰弱的症状获得改善,那么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也随之好转。

因此,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所引起。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mchial asthma)很早就被公认为呼吸系统中典型的心身疾病。

其病因主要有过敏反应,感染和心理社会因素,不过不同的患者对这三大主因的敏感性不同。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几乎各占一半,也有学者对487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过敏因素为主者占29%,感染占40%,而心理因素为主者占30%。

在儿童患者中,心理社会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社会因素对下列三种人的影响比较明显:
(一)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失常的人
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过份依恋母亲;或者父母管束过严,家庭矛盾冲突频繁者。

如临床上常见到有的哮喘患儿,在父母面前发作很重,离开父母在医护人员照料下则很少发作;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时哮喘病一再复发,可一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孩子也不发病了。

(二)心理感受敏感而强烈,并惯于压抑克制自己情绪的人强烈的紧张性刺激,如人或动物打斗的场面,社交、性交的紧张体验均可使这些人发生哮喘,甚至形成条件反射。

有位20多岁的女青年,每当收到恋爱对象爱情有波折的来信,就出现胸闷,继而哮喘发作。

还有的人因吸入花粉而患哮喘,后来当他看到人造的玫瑰花后,也出现喘息症状。

(三)容易接受暗示的某些人
Luparello等人曾选择40名有过敏史的哮喘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实验。

首先向所有的被试者宣布:这是一个空气污染实验,每个人必须吸入几种浓度不同的物质(其实所吸入的都是根本无害的非过敏性溶液)。

结果病人组的三分之一出现了呼吸困难,其中12人哮喘发作,而健康组无一人出现反应。

然后告诉病人“这是暗示的作用而不是溶液引起的”真相后,那些受影响者也就恢复了正常。

对这些人来说哮喘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哮喘通常有多种病因,但可以肯定: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重视结合心理治疗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3] 一般认为: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恶劣情绪可以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杀伤机制,使机体每天都可能产生的突变细胞难以清除,从而发展为肿瘤。

[5]
五、溃疡性结肠炎
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在已明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配对对照病例相比并无异常的诱因。

再者,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直接引起或使脑内代谢改变导致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据统计约半数甲亢病人会出现性格改变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障碍。

这些都是心理疾病。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多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对类风湿疾病的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至今为止仍然不是特别的清楚。

一般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内分泌、心理因素等有关系。

而心理因素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有一些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而诱发的,还有一些患者是在患了类风湿关节炎以后,情绪波动使得病情加重。

总之,心理社会因素与物理、化学、生物、药物等任何致病因素一样。

只要其对机体的刺激达到个体难以承受与克服的程度,就可能导致疾病,并影响疾病的发展。

而心身疾病则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至于究竟引起什么疾病,除了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遗传素质,现实的健康状态,各组织的易感性外,还取决于个体对心理社会刺激的认知评价。

例如,同样遭受到重大挫折(如高考落选)那些悲观失望、耿耿于怀感到痛不欲生者则易患心身疾病。

所以,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通过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后,察觉到威胁或挑战存在,由大脑新皮质通过边缘系统去唤起应激系统(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各种内脏活动,并引起损伤与器质性病变后的结果。

因此,如何引导病人对心理社会的刺激作出正确的评价,并帮助病人主动作出心理调适,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