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合集下载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定义:交通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特性、运行规律以及交通运输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涉及运输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这些活动对经济效率、社会福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 研究对象:(1)交通运输服务的供需关系,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运输成本与运输价格的形成机制。

(3)交通运输网络的设计、优化与效率。

(4)交通运输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6)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规制。

(7)交通运输项目的投资评估与融资问题。

二、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分析:(1)描述性统计:收集和分析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描述现象的概况。

(2)因果推断:通过回归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交通运输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 规范分析:(1)福利经济学:评估交通运输政策对消费者、生产者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2)成本收益分析:比较交通运输项目的成本与收益,为决策提供依据。

3. 定量分析:(1)数学建模:构建交通运输需求的函数模型、运输网络优化模型等。

(2)计量经济学:运用统计软件对交通运输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4. 比较分析:(1)时间序列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2)横截面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交通运输系统。

5. 系统分析:(1)系统动力学: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反馈机制。

(2)网络分析:研究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三、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阶段:(1)早期关注点:运输成本、运输效率、运输基础设施的地理分布。

(2)代表人物:Alfred Marshall, Walter Isard等。

2. 现代阶段:(1)20世纪中叶:运输经济学开始关注运输政策、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行为。

(2)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强调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交通运输的外部性。

摘要:公共物品的边界和范围,实际上很难明确划分

摘要:公共物品的边界和范围,实际上很难明确划分

运输设施公共性及其对运输设施投资方式的影响会计0501贺小芸05242035摘要:公共物品的边界和范围,实际上很难明确划分。

大部分物品介于纯粹公共物品和纯粹私人物品之间。

“公共性”来源于“公共”一词,对运输设施的公共性对运输设施的投资方式的影响的研究为我国交通运输设施与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提高方案和建议。

本文以BOT投资方式为例,研究了运输设施公共性对运输设施投资方式的影响,发现输设施的公共性对运输设施的投资方式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性投资方式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的边界和范围,实际上很难准确划分①。

正如奥尔森认识到的那样,大多数公共物品只有在某一特定集团中才有意义,公共物品必定是某个集团的公共物品,对另外一个集团则可能是私人物品。

Ver Eecke 不认为存在任何客观标准作为划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合适依据,公共物品应该理解为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物品,同一个物品可以同时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表示一种难以实现的集体获益机会,这种集体获益机会的实现程度和实现途径,反映出经济制度、伦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大部分物品实际上介于纯粹公共物品和纯粹私人物品之间。

纯粹公共物品并非无所不在,而是很难发现。

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私人物品特征,可能不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排他程度和竞争程度在不同情况下差异较大。

公共物品具有私人物品的一定特征,能由私人提供②。

大多数非纯粹的、混合的或者准公共物品兼具私人物品的一些特征和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

对公共物品不同属性和特征的分析,是决定不同性质公共物品提供的竞争性制度安排之基础(王廷惠,2007)。

二.公共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价值坐标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公共性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合理性的理想,一种主体性、合目的性价值生存的信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对公共性的澄明和守护。

公共性与人类公共生活领域及公共活动密不可分,公共性只有在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或作为公共的活动中才存在或显现出来。

运输外部性

运输外部性

对于已报废的汽车 和污染重的汽车, 建议政府强行管制。
控制汽车尾气 污染是一个复 杂的技术问题 和广泛的社会 问题,,它需 要从提高燃油 质量、尾气治 理、完善相关 政策等诸多方 面综合考虑, 全面治理
应结合自身的 实际情况,选 择合适的控制 对策,走综合 治理的道路。
交通需求—供给分析
价格 P

D


Pe

Pc
QbQc
MSC(边际社会成本) S MPC
(边际个人成本)
E
Qe
Qb
Q
北京治堵措施要点
备案时限 各汽车销售企业将2010年12月23日前
的小客车合同、定金收据复印件报送企业所在区县商

务委备案。
行政通拥 手堵
限量 十二五期间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 单位不再增加公务车指标。 现行 高峰时段区域限行管理 机动车工作日区 域限行 重点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
31 事故预防投入 2 事故直接损失 3 事故处理费用
三角形叠加扩散关系图
汽车尾气污染综合治理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讨
推广使用国Ⅲ 标准车用燃油。
(1)安装汽车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 (2)安装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控制装置 (3)在尾气排放口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修 建地铁、开辟公交专用线
3提高燃油质量
4鼓励骑自行车或乘 坐公共交通工具
2尾气污染治理
1淘汰落后、 污染重的车辆
交通运输外部性
什么是外部性
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所谓外 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 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外部影响,而施加 这种影响的主体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 因此获得补偿。外部性问题与公共物品紧 密相关。

交通运输经济知识点总结

交通运输经济知识点总结

交通运输经济知识点总结交通运输经济学是研究交通运输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该领域的一些关键知识点:1.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 定义: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将人、货物、信息等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 分类:根据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可分为陆运、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

2. 运输成本与价格:- 成本结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 定价机制:成本加成定价、市场导向定价、竞争定价等。

- 经济规模: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 运输需求与供给:- 需求定律:运输需求通常与价格成反比,与消费者收入成正比。

- 供给曲线:运输供给受成本、技术和政策等因素影响。

- 市场均衡:运输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达到均衡状态。

4. 运输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许多小规模运输企业,无单一企业能影响市场价格。

- 垄断市场:单个或少数企业控制市场,可能形成价格垄断。

- 寡头市场:几个大企业主导市场,存在相互依存的竞争关系。

- 垄断竞争市场:许多企业,但产品有差异化,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5. 运输政策与法规:- 政府规制:为了保障公共利益,政府对运输市场进行价格、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规制。

- 市场开放:国际运输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趋势。

- 补贴政策:政府对某些运输方式或区域的财政支持。

6. 交通运输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运输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

- 节能减排:采用新技术、优化运输结构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 绿色交通:推广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等环保出行方式。

7. 交通运输的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如提高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负面外部性: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 外部性内部化:通过税收、收费等手段减少负面外部性。

8. 交通运输投资与融资:- 投资决策: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风险。

- 融资渠道:政府预算、银行贷款、公私合营(PPP)等。

交通运输项目的外部效果分析

交通运输项目的外部效果分析

交通运输项目的外部效果分析摘要:交通运输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本文通过对交通运输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识别,指出度量交通运输项目外部效果尤为重要。

在阐述如何度量项目的外部效果后,又提出了针对项目外部效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建议。

关键词:交通运输项目;效益和费用;外部效果;措施建议交通运输项目是人员、货物和信息流通的物质基础,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项目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相当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引起的成本包括通过市场价格体现的经济成本和非市场力量能够调节的影响。

对交通运输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除了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效益和费用外,更重要的是对项目的外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一、交通运输项目的概念及其特点1.交通运输项目的概念世界银行在1994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把交通运输项目定义为“以道路、铁路、航道或各种客货运输枢纽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与载运工具一起所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一国经济、决定该国经济活力水平的前提,是国家最主要的基础产业。

”按照交通运输的方式可以将交通运输项目分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五种形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不仅能够满足旅客和货物的运输需求,而且从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运转总成本和相关领域的费用总支出,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交通运输项目的特点目前就交通运输项目的特点理论界基本达成一致,具体方面如下:(1)基本特点交通运输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的特点,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保障。

项目网络效益大、覆盖地域广,常常涉及大量的组合投资。

(2)准公共产品属性交通运输项目的准公共性是决定交通运输业属性的核心和基础,主要体现在“拥挤临界点”上。

在运输量达到“拥挤临界点”以前,交通运输项目的公共性明显,即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当超过这一临界点时,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成为政府投资的焦点。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因为它影响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投资决策,还影响到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在讨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某种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既不在该行为参与者之间产生,也不被它们所控制,而是波及到第三方的福利和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就属于这种外部性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所指的是一系列公共服务和设施,如道路、铁路、桥梁、机场、水利等。

这些设施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道路的建设可以缩短时间和距离,提高物流效率,从而降低交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

因此,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经济增长的推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也是不能忽视的。

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共资金来建设这些设施。

那么,这些投资是否真的值得呢?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真的有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呢?事实上,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是有所不同的。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以道路建设为例,探讨其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

1. 交通瓶颈的解决道路建设可以缓解交通瓶颈,加快流通速度,降低社会成本,并且可以促进物流、商业等行业的繁荣。

当道路交通系统不发达或交通拥堵严重时,会对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货物不能及时到达,商业活动受到影响,人员往来受到限制,生产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因此,道路建设对于解决交通瓶颈,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加速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道路系统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中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贸易、商业、物流等活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更好的交通设施来支持城市的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燃气经济活动,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14-2022高级经济师运输经济精讲班3章-可持续交通运输体系-4

14-2022高级经济师运输经济精讲班3章-可持续交通运输体系-4

第三章可持续交通运输体系【知识点】生态文明交通运输体系一、交通运输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绿色交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和重要建设内容。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削减污染排放总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节能和低碳发展,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

(一)已取得的成效➤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方式初步形成一是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初步形成;二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加快推广;三是运输结构调整成效初显,持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一是公路建管养运全过程绿色;二是绿色港口和航道建设;三是交通美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深化(柴油货车、船舶排放、港口污染)(二)《规划纲要》的作用1.《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目标任务提出到2035年“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综合化水平大幅提高。

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交通污染防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各种运输方式综合集成利于资源节约集约➤运输体系高效衔接促进交通节能减排➤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优化推动运输结构调整➤系统谋划了绿色交通发展的重要举措2.《规划纲要》充分关注并统筹了相关生态环境要素➤与生态敏感目标的空间关系(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协调,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加强“穿越环境敏感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论证,推动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关系(“实施交通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构建生态化交通网络”“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等要求,推动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影响降至最低)➤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关系(“加大交通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力度”“形成以铁路、水运为主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格局”“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还关注了可能产生的水环境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与资源能源节约的关系(重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和邮政快递行业资源(快递材料)集约节约与循环利用水平,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将逐步下降,能源消耗结构将逐步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关系(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碳排放强度降低)二、解读生态文明交通是一种符合社会经济协调和友好发展要求的交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与文明两个层面内容:生态层面:生态友好、低碳绿色和交通系统的高效与低耗。

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自然垄断理论在欧盟交通运输政策中的体现

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自然垄断理论在欧盟交通运输政策中的体现

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自然垄断理论在欧盟交通运输政策中的体现摘要: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通过对交通运输业的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自然垄断理论的分析,对交通运输业更加地了解。

关键字: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自然垄断理论欧盟运输政策正文:交通运输政策是国家或国际组织对交通的规划、建设、养护和运营管理的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具体体现在与交通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具体文件中,目标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提高交通运输的投入产出效率。

国家通过制定交通运输政策,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改善交通运输发展的不平衡,实现交通运输结构的合理化。

通过利用一切手段来实现运输的高效与安全,一方面可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可以为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便捷之处。

最重要的是,现在交通运输已经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等,我们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政策来减小或消除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1.三大理论的认识与分析1.1运输公共产品特性分析运输产品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复合特征;运输产品未达到拥挤点之前,运输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是公共物品;运输产量达到或者超过拥挤临界点时,运输产品的“公共性”开始弱化,私人产品的特性开始加强。

我们在制定交通运输政策时,需要根据不同运输方式和设施的公共性,结合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政策。

1.2运输业的外部性分析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会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促进商品的流通,增加就业机会,通过收入的增加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再次促进交通消费的增加,达到良性循环。

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运输的时间成本和实际成本,从而获得一些额外的收益。

交通运输的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在途时间损失、能源消耗增加及机械磨损增加、环境污染增加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可压缩性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液体受压力作用而发生体积 缩小的性质。液体的可压缩性虽比钢材大100~150倍 左右,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一般不考虑。
模块七 液压基本回路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2)限压、安全回路
工况:溢流阀手柄较紧,正常情况下无油通过,只有在 超载、制动、行程终了时溢流阀才有油通过。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3)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黏度与温度成反比。
(1)油温变化原因
环境温度变化、液压系统发热。
(2)油温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若油温升高:油液黏度下降,泄漏增加,油液易氧 化变质。
若油温下降:油液黏度上升,流动阻力增加,易堵 塞狭小孔道。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液压油的黏温特性常用黏温指数VI(其值详见有关技术 手册)来表示。VI越大,黏温特性越好。
项目直接费用的确定分两种情况:如果要通过增加国内生产来满足 拟建项目投入物的需求,其费用就是增加国内生产所消耗的资源价值;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一、液压油的主要性质1Fra bibliotek 密度密度指单位体积液体的质,ρ=m/v,单位为kg/m3。 密度随着温度或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不大, 通常忽略不计。一般取液压油ρ=900kg/m 3。
4)黏度与压力的关系 黏度与压力成正比。
影响很小,一般忽略不计。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二、液压油的选用
液压油既是传动介质,又兼具冷却、润滑、冲洗、防锈等 作用。
(一)对液压油的使用要求 l.具有适宜的黏度和良好的黏温特性; 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 3.具有良好的抗泡沫性和空气释放性; 4.闪点要高,凝点要低; 5.具有良好的抗磨性和防锈性; 6.具有良好的抗乳化性; 7.质量要纯净。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3. 黏性 1)黏性的物理本质
液体受外力作用而流动时,由 于液体分子间的内聚力和液体 分子与壁面间的附着力,导致液 体分子间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内 摩擦力,这种特性称为黏性.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2)黏度
黏性的大小用黏度来表示。
(1)动力黏度
第一节 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直接原因是私 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背离。外部性产生的深层原因是某些稀缺资源没 有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交通运输的外部性可以分为3 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运输系统 与资源、环境系统的作用而产生的外部性;第二层次是运输系统内各部 分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性;第三层次是运输部门与 政府以及用户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性。
普通液压油
精制矿物油并改善其防锈性和抗氧性,常用于中、低压系统。
抗磨液压油 液压导轨油 高粘度指数液压油
低温液压油 水包油乳化液 油包水乳化液 水-乙二醇液
磷酸酯液
HL油并改善其抗磨性,适用于港口设备等露天、野外作业的高 压系统,以及其它有专门要求的低、中、高压系统。
HM油并具有粘滑性,用于各类机床的导轨润滑。
第二节 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费用效益识别
费用和效益的识别原则是:凡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均计为 项目的效益;凡国民经济为项目出的代价,均计为项目的费用。
一、直接费用与直接效益
1、直接费用 项目的直接费用主要指国家为满足项目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金投入及经常性投入等)的需要而付出的代价。用影子价格计算的 这些投入物的经济价值即为项目的直接费用。
模块七 液压基本回路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2)限压、安全回路
工况:溢流阀手柄较紧,正常情况下无油通过,只有在 超载、制动、行程终了时溢流阀才有油通过。
模块七 液压基本回路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2)限压、安全回路
工况:溢流阀手柄较紧,正常情况下无油通过,只有在 超载、制动、行程终了时溢流阀才有油通过。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二)液压油的品种
类型
矿 物 油 型 液 压 油
难 燃 型 液 压 液
品种代 号
L-HH L-HL
L-HM L-HG L-HR
L-HV L-HFAE L-HFB L-HFC
L-HFDR
名称
组成与特性
全损耗系统用油 无抗氧剂的精制矿物油,只能用于简单设备或低压系统。
第一节 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一、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性
所谓公共性主要指项目建成以后所面向的使用者的范围,如果是 面向全社会,无论其是否是投资方,也不论其是否是建设方,只要有 相应的使用意愿,都可以从该项目中获得使用效益,这样的投资项目 就具有公共性。
二、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外部性
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是指当生产和消费无意中给其他人带来附 加的成本或收益时,外部性就发生了,即成本或收益施加于其他人, 但施加者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得到报酬。
按照来源的不同,交通运输的外部性又可以分为:与实际的运输 活动相关的外部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水和土壤污染、噪声、
第一节 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振动、交通事故和交通拥挤等;与车辆相关的外部性,包括车辆生 产和处置导致的污染、车辆停放的土地占用以及停车区的拥挤等; 与运输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外部性,包括视觉干扰、对社区的隔离 障碍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分离效应等。
动力黏度又称绝对黏度,用μ来表示,它反映了液体 接触层间内摩擦力的大小程度。由于μ与力有关,所以 称为动力黏度。动力黏度的单位为Pa·s(帕·秒)。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2)运动黏度
运动黏度是液体动力黏度μ与密度ρ的比值,用υ来表示,

运动黏度的法定计量单位是斯(m2/s),记作St。由于 该单位较大,故常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cSt(厘斯)来表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m2/s=106mm2/s=106cSt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港口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
我国液压油的标号用油液40℃时的运动黏度平均值 来表示。
例如:牌号为L—HL32号的液压油,就是指这种油 液在40℃时的运动黏度平均值为32cSt。
(3)相对黏度
一般用恩氏粘度计来测定油液的相对黏度。
模块二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