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位论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之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之区位理论
区位因子与区位:传统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 (或成本),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 决策机制等,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现代区位理论 对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人才,市场测试,回避汇率 风险,避免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因素都给予考虑,区位 选择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及满足。
理论前提: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 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 给定(或固定);现代区位理论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 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销售价格的 高低,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 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经济地理学》之
第二章 区位理论(1)
绵阳师范学院:冉清红副教授 岳云华教授
经济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概述⊿
农业
工业
中心地 现代经济
区位论⊿ 区位论⊿ 理论⊿ 区位论⊿
• 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政治、社 会等)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包括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所有人 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杜能认为,要改变普鲁士农业的 落后状况,“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不是 唯一的生产方式。为了寻求适合于普鲁士 德国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地域配置 原则,于是就开展了研究工作。
1、经营目标假说:
属于商品性农业,农业企业家以获得最大地
运距是决定农业耕作形态空间分布的唯一 要素,其他因素不变(《孤立国》与外部无联系; 自然因素均质性,内部无差异;市场唯一性,内部 中心一个大城市;运输无方向性,马车是唯一的交 通工具;理性的经营者是自由人,无技能、信息、 经验差别,能根据环境作正确决策)。
农业区位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 国(普鲁士),杜能是先驱者,土地所有 制改革(产生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和农奴 制度改革(产生大量的自由农民,农业劳 动者)为农业区位研究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章区位理论值现代区位理论4

第二章区位理论值现代区位理论4

(三)新内容 多工厂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过程和影响因 素;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区位选择、研发 中心的区位选择、企业内部组织的区位调 整和各分支机构的空间组织、企业外部的 空间联系等。
课后思考
1.简述现代区位论的研究方向。 2.现代区位论研究特点及主要理论。 3. 试析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新进展。
参考资料
六计量学派贝里加里森该学派认为现代区位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数据庞大造成人工处理能力有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借助计算机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来确定区位选择的科学性
《经济地理学》之 第二章 区位理论(4)
绵阳师范学院:王建华老师 岳云华教授
区位理论之-现代区位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区位论研究内容、发展特点; 了解现代区位论主要理论和理论学派; 理解现代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2.产业组织形态的急剧变化:单一工厂企业 →多工厂或多分支机构企业促进了对多工 厂企业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的研究。
(二)新研究 1976年J.H.Dunning的《贸易、经济活动的 区位和跨国公司》; 1987年V.伯格提出“综合区位潜力”的概 念(包括位置潜力、输入力、劳动力市场 潜力、市场潜力); 1985年瓦茨的《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 1990年马姆伯格的《外部所有权效果:对 联系和分支工厂区位的研究》等。
(三)研究方法 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从纯理论的假定推导转向对实际的区域分 析和应用研究; 从微观经济角度转向宏观经济研究。
二、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
现代区位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社会众多 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之上,可概括为成 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 史学派和计量学派等。
(一)成本—市场学派(胡佛、艾萨德) 该学派关注成本与市场的相互依存关 系。它认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确定区位的 基本条件。综合分析自然环境、运输成本、 工资、居民购买力、工业品的销售范围和 渠道等因素,借鉴生产、价格、贸易等理 论,对区位进行多成本因素分析,并形成 相应的市场竞争配置模型。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第2章 区位理论

第2章 区位理论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 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 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 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 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
图3.2 杜能. 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 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 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 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 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 的同心圆结构。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 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 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 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 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 优越性。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 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 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 和土质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第二章 第3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二章 第3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36
3、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 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4、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都可不考虑。
37
(二)主要观点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假设有某个农户开始
生产啤酒。当他生产的啤酒超出了自己的需 要之后,其剩余部分将用来销售。
38
均 衡 价 格
O
图 1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三、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简要评析
借鉴之处:将空间经济思想带入区位理论并在方 法上有所创新。廖什区位论的特征在于确定理论 上的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性, 但他的经济景观符合资本主义地域结构的现实情 况,如工商业聚集形成大城市;距离城市越远, 经济活动越分散,受中心城市的影响越小,符合 距离衰减法则。因此,他的理论受到了以后许多 经济学者的高度评价。
13
(二)运费指向论
1、主要观点: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 工厂区位,即运费(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2、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遍在原料 (1)原材料
纯原料 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14
(2)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 指数来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为局地原料重量与产 品重量之比。区位重量为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形 式上等于原料指数+1。
31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 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 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2
(二)理论与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 的,而现实中运费率因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 2、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可能还有利 润或某种满足程度; 3、工厂经营存在生计性和企业性的不同。即使后者,与其 说关注成本最小,不如说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4、既使是个别企业区位分析,也是较为简单,还有许多经 济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 化、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 动场所,像工业、 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 建设土地利用等, 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 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 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 提供的地租差异 地租差异, 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 利用的圈层分化 圈层分化较显著 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 空间位置(经纬度 经纬度)、 的空间位置 经纬度 、与其它自 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气候、 相互关系(气候 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气候、水 文条件)、土地的形态 大小、 形态(大小 文条件 、土地的形态 大小、地 地貌等)以及土地的 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 形、地貌等 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 构成(如土壤 岩石、植被等)等 如土壤、 构成 如土壤、岩石、植被等 等。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一般影响 劳动、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三 要素
初级 生产要素
如土地、原材料、能源、 如土地、原材料、能源、 一般金融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等 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 高级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高科技人才以及高 等教育与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构等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 空间作为依托。 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 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 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 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 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 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 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 决定。 决定。 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 自然特性。 其自然特性。
w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及蕴藏 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因而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 差异, 差异,也带来大耗能经济活动的 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 环保要求

地租与区位理论地租理论

地租与区位理论地租理论

(五)巴洛维的地租理论 美国当代土地经济学家雷利· 巴洛维 (R· Barlowe),指出:地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 一种经济剩余,即总产值或者总收益减去总要 素成本或者总成本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
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涉及 到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 – – 一是土地所有者; 二是租地的农场主(资本家); 三是农业雇佣工人。
社会生产价格(元) 全部产品 12000 15000 18000 单位产 品 30 30 30
级差地 租 I (元) 0 3000 6000
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也是形成 级差地租I的条件之一。
表2-2 级差地租I的形成
地块 距市场距 资 本 投 运 输 费 资本总支 离 (公里) 入 (元) 用 (元) 出(元) 10 15 20 10000 10000 10000 500 750 1000 10500 10750 11000 平均利润(平 均利润率为 20%) 2100 2150 2200 个别生产 社会生产 级 差 地 价格 (元) 价格 (元) 租 I (元) 126 132 600 129 132 300 132 132 0
垄断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和联系是:
垄断地租和绝对地租都与土地产品或土地上经营的商 品的垄断价格有关,但是,垄断地租是由垄断价格产 生的地租,而绝对地租是垄断价格产生的原因,垄断 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只不过垄断的 不是一般土地的经营权,而是具有某种特殊优越条件 的土地的经营权,所以垄断地租是一种特殊的级差地 租,而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则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产品价 值 120 140
生产价 格 120 120
绝对地 租 0 20
二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的条件下,绝对地 租只能来源于土地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差额。

第二节区位理论

第二节区位理论

第二节区位理论区位(德文为standort,英文为location)的含义是“分布的地区或地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⑴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指杜能于1875年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于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

其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农场或工厂,着眼于成本特别是运费最省。

⑵改进的区位理论,主要指直到二次大战前后经过改进的各种经济区位理论,有市场区边界区位理论、综合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分界点理论等。

特点是从立足于单一的企业转变为立足于城市,从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⑶现代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主要指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以区域经济研究为特征的区位理论。

影响经济区位的因素是很多的,与前面提到的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和因素相似,包括:自然环境方面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因素;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安定、教育水平、法制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经济技术方面的劳动力供应量和价格、地价、市场容量、金融信用手段、生产技术工艺及成本等因素;基础设施方面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交通通讯条件、能源动力供应、给排水设施因素等。

然而并非所有区位理论都能全面考虑这些区位影响因素,特别是早期的区位模型必须把很多因素假设为不变的,只分析某几个重要变量的影响。

但目前区位研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复杂的现实。

一、杜能的区位理论1826年杜能在他的《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区位理论的思想。

为了进行区位研究,杜能在他的大农场上花费了40年的时间从事试验、观察和分析。

为了说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杜能在下列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孤立国”的区位模型:一个城市位于一大片平原地区的中心,该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城市负责供应必需的工业品,城市周围的土地则种植各种农作物以供应该城市消费,这也是该平原上农民的唯一市场,完全排除与该地区以外其他市场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城市与周围地区只依靠道路联系,并且从任何一点到城市都是直线运输,农产品运到城市的运输费用与其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廖什景观
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 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 , 所形成的 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 , 经济 景观有规律地扩展, 形成三角形 、 景观有规律地扩展 , 形成三角形、 聚落和城市分 布、六边形市场区形。 六边形市场区形。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 ) 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 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 经济状况, 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 ( 市场) 经济状况 , 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 市场 ) 的距离。 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 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 完全取决于利润, 完全取决于利润,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又要通过 地理调查树立样板。 地理调查树立样板。 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 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 心地原理。 心地原理。
2、建立的步骤
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 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 (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 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 (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 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 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 区模型。 区模型。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1、屠能,V.Thünen 屠能, Thü 区位理论的鼻祖。 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0-1830,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 19世纪初, 向自由式转变, 向自由式转变 , 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 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 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 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 假定:“孤立国” 的社会经济单位。 的社会经济单位。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 素
1、区位决策
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 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 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 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 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 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2、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 、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
价格高低、 需求强度 、 市场半径 、 价格高低 、 需求强度、 市场半径、 单位距 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 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必须使 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 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 廖什认为, 廖什认为,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 而逐步形成的, 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 消费者。 消费者。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其中 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力成本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 第一阶段, 起作用, 起作用 , 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 的情况下, 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 第二阶段, 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 第三阶段, 时 , 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
3、动态分析和中长期预报
近几年来, 近几年来 , 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深 入和发展, 系统论 、 信息论和运筹学方法, 入和发展 , 系统论、 信息论和运筹学方法 , 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深发展。 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深发展。
4、区位经济学的产生
艾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展, 艾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展, 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 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济学的转 变。 经济危机的产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危机的产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开始关注区域经济 问题,探讨经济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问题,探讨经济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 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条件优 越的地区,还积累有利条件, 越的地区,还积累有利条件,进一步遏制了条件较差地区 的经济发展。 的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60年代 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60年代 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80年代后,区域化、 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80年代后,区域化、 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一章 区位论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 期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 早在18世纪。 隆 、 斯密、 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距 斯密 、 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 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 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 看不见的手理论。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 发展
1、研究范围的扩大
1930初 瑞典的俄林, Ohlin, 1930 初 , 瑞典的俄林 , B·Ohlin , 《 区际贸 易与国际贸易》 易与国际贸易》
认为屠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 认为屠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而把区 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 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 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后来, 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后来, 经济学者把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区位论, 经济学者把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区位论,后一种宏 观理论称之为一般区位论。 观理论称之为一般区位论。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廖什景观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 理论
1、理论背景
亦称城市区位理论。 亦称城市区位理论。 德国, Walter. Christaller , 德国 , Walter. Christaller, 把区位论由古典 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 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德国南部的 中心地》 中心地》。
二、廖什景观
廖什:德国经济学, 廖什:德国经济学,A·Losch 1940, 区位经济学》 1940,《区位经济学》
1、理论假定
(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 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 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 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 , 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 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 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 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 , 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 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 心的半径越大, 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心的半径越大 , 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 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 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 点 , 它就能获得利润 , 否则 , 它就不能获利 , 而不能 它就能获得利润, 否则, 它就不能获利, 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利润=产品价格- 生产成本+运费)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屠能圈农业布局6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畜牧圈。 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 这种圈状分布, 常被称为屠能圈 。 这种圈状分布 , 常被称为屠能圈。 前的状况如 何?
2、动态化
1980以来 , 英国的威尔逊 (A·Wilson)和比利时的爱 1980 以来, 英国的威尔逊(A·Wilson) 和比利时的爱 伦(P·Allen) (P·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 , 分别就空间相互作用 模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 模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 , 取得了很大的 理论突破。 理论突破。
三、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
1、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 1880,德国经济学者W Launhaldt。 由原料产地、 由原料产地 、 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 “区位三角形”。 区位三角形” 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大 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 生产空前发展, 基础性工业 , 生产空前发展 , 基础性工业, 特别是钢铁 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