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Weber"indutriallocationtheory)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根本理论。
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根底工业的区位网络〔根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根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那么。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那么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那么。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韦伯工业区位论

原料指数=1(或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自由区位。
14
(2)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
其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图a);当原料地为多 个,并不同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区位多边形) (图b)
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
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 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4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前
者与所有工业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 后者与特定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
位因子,被称为区域性因子,它们是形成企业区位 基本格局的基础。而集聚、分散等因子对地域条件 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偏移作用。
(图)。 15
单位运费率 是相同的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16
注意:单位运 费率相同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17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190)
2
韦伯假定了完全竞争条件,产品价格固定不变,
工业活动的区位选择取决于生产成本。如何找出工
业区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 的理想区位,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
3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
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做出 “简单化的假设”,从而演绎出 他的理论。韦伯的假设是把 他认为次要的因素舍掉,视为一个常数,不引入模式。他提 出的 理论前提的假设是:
① 分析的地域单位是具有同一的气候、地形、种族、技术,在单一的 政府统治下的孤立国。 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那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例如水和砂子)和有局部存在的原料 (例如煤和铁矿)的 分布。 ③ 劳动力普遍地分布在特定地域, 供应的劳动力是无限的, 每个区位 的工资水平不一定 相同,但工资是固定不变的。 ④ 消费地点是已定的,工业制品只能在一定的市场出售,消费量是已 知的。 ⑤ 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直接运送距离与载运重量成正比。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 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 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 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 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 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第一本著作纯属理论探讨,第二本则是结合实际 的研究,论著于 1929 年译成 英文版后,受到西方各国 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后期的许多区位 理论都或多 或少的以韦伯理论模式为基础,而形成了各 种学派。因此,研究工业区位理论时,首先要了 解具有 代表性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
为了明确工业区位指向,韦伯运用了原料指 数的概念。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耗用粗原料 与制成品之间的单位重量比。计算结果表明,某 一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指数如果大于1时,工业区位 指向原料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时,则工业区位 指向消费区;若原料指数等于1时,工厂既可建在 原料地,也可以布置在消费区。 • 韦伯在工业区位研究中还提出了区位重量的 概念。区位重量是指运移每一单位的产品重量和 原料重量的总和。如利用遍存原料生产,生产地 和消费地在一起,产品重量为1,生产原料指数为 零,则区位重量为1。因此,原料指数增大,区位 重量亦随之增大,如原料指数为1/2时,区位重量 为3/2,凡是区位重量小的工业则被吸引到消费地, 而区位重量大的工业总是趋向于原料地。
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工业区位论

浙江省:金华、嘉兴、衢州、宁波,
江苏省:南京、无锡、昆山, 安徽省:合肥、芜湖,
江西省:南昌、景德鎮,
河北省:廊坊, 辽宁省:大连、沈阳, 吉林省:长春,
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
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 广西自治區:南宁, 贵州省:贵阳, 山西省:太原、大同, 直辖市:重庆、上海、天津、北京
沃尔玛公司(英文:Wal-Mart Stores, Inc.)(NYSE:WMT) 是一家美国的世界性的连锁企业,为全球最大的公司(以营业 额计算),其控股人为沃尔顿家族。 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根据沃尔玛的年度财政报告,截至 2005年01月31日,2008年的财政年度总营业额4056.07億美, 净利润为134亿美元,利润率3.30%。如果把沃尔玛喻作一个国 家,它的收入介于乌克兰与哥伦比亞两国之间,可列为世界的 第32位。沃尔玛也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约有195万名雇 员,分佈于全球14个国家。同时也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 国雇员最多的企业,它在美国整体零售总额占零售业收入的 8.9%。沃尔玛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 居首。
沃尔玛在中国大陸 截至2009年01月沃尔玛在中国大陆的多个省、直辖市等46个城市开设84家 商店(购物广场79家、会员商店3家、社区店2家)。 广东省:深圳、东莞、汕头、佛山、茂名、湛江 云南省:昆明、玉溪, 四川省:成都、绵阳, 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晋江、泉州, 湖南省:长沙、岳阳、娄底, 湖北省:武汉、襄樊,
意义: 缺陷:
二、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1、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 (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 Losch)分别于 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 克里斯特勒认为中心地就是为居住在周围地政的居民提供 货物和服务的地点。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也可称为 中心地职能。不同的地方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能力不同,货 物和服务的品质、档次和数量不同,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 中心地,它们按照一定的等级秩序在空间有序排列形成中 心地体系,高级中心地为若干个次级中心地围绕,而次级 中心地为更低档次的中心地围绕。 实际应用:国外零售企业进人我国首先从大城市开始,然 后在次级城市选点布局,一般不越级移动。
5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区位因子;原料指数 1)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 所得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 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 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1)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 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 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 如,空气湿度、水质等。
(二)理论与现实差距 1、单纯的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 的,而现实中运费率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 2、研究方法是局部均衡的,如仅考虑个别企业,而且区位 因子也是个别的; 3、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可能还有利 润或某种满足程度; 4、既使是个别企业区位分析,也是较为简单,还有许多经 济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 变化、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 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 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提出工 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 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 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 象极为显著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 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 (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 制。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 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从工业产品的生产到分 配过程中,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1)原料、燃料费 (2)劳动成本 (3)运费 获取同种同质量的原料与动力燃料的价格,因产 地不同而不同,工厂区位接近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料、 燃料地,将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因此原料、燃料费是 一个区域性区位因子。劳动成本、运费均是区域性区 位因子。 出于理论研究以及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 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 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 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也即在某特定地 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 可能性。
一般因子 区位因子 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
含义:所有与工业有关的因子 确定: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 配的成本因素。 一般成本因素:a、相关场所的土地费;b、固定资产费;c、获取加工原 料和动力原料费;d、劳动力成本;e、物品的运费;f、资本的利率; g、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其中,原料燃料费、劳动者力成本、运费是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 子。 特殊因子:与特定的工业有关的因子 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 所的因子为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 的因子为分散因子。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分类表
纯原料
局地原料
原料
损重原料 遍在原料
即: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产品 需要运送的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即: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1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性的应用
劳动成本指向性的工业,即所称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所需劳动量大。 劳动力成本大,这些工业一般靠近市场,比如城郊地区。典型的劳动 力指向型工业:纺织业、精密仪器组装等。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又从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 一个规律。偶然集聚则是由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带来的原料供给地或 消费地的集聚;而纯粹集聚是为了得到同种行业的集聚利益而在已形 成的区位空间内集聚等。
4.4 工业区位论

图4.15 劳动力成本最低区位的图解
(3)集聚指向 集聚经济——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 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 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产生集聚。
5、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首次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论体系; 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对其他产业布局(经济区位布局)具有指 导意义等。
4.4 工业区位论
4.4.1 韦伯工业区位论:生产成本最低(成本 学派)
1、 背景、目的 背景——德国产业革命后,近代工业发展 引发大规模人口移动,产业和人口向大城 市集中极为显著的时代。 目的——韦伯从经济区位角度,探索资本、 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韦伯 选择以工业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
4.4.2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利润学 派
图4.17 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
图4.18 企业家能力与收益性空间 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
图4.19 政府作用与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
4.4.3 普雷德的行为矩阵---行为学派
图4.20 行为矩阵不可分,原料地两个,与市场不 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三角形。运费最小 地点是重力中心。
图4.13 区位三角形
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图4.14 综合等费 用线示意图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这里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劳动 费存在地区差异。 思路——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费用 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 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动费 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1)运费指向 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运费最小的区位 运费大小——重量大小和运距长短。运输 重量——原料重量+燃料重+最终产品重量 工业原料——遍在原料(水)和局地原料 (矿) 局地原料——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区位重量是指运移每一单位的产品重量和
原料重量的总和。如利用遍存原料生产,生产地 和消费地在一起,产品重量为1,生产原料指数为 零,则区位重量为1。因此,原料指数增大,区位 重量亦随之增大,如原料指数为1/2时,区位重量 为3/2,凡是区位重量小的工业则被吸引到消费地, 而区位重量大的工业总是趋向于原料地。
韦伯第一本著作纯属理论探讨,第二本则是结合实际 的研究,论著于 1929 年译成 英文版后,受到西方各国 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后期的许多区位 理论都或多 或少的以韦伯理论模式为基础,而形成了各 种学派。因此,研究工业区位理论时,首先要了 解具有 代表性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
③ 原料仅在特定地区存在,且为粗原料(指在生产 制造过程中重量减损的物质),在这种场合下, 工业区位应在原料地,可以减少大量运输费用。
2、一个市场和两种原料的场合
某工业制品的消费者集中于一个市场。工业制品由两种原料 (R1和R2)制造的场合,其工业区位有下述几种形式: ① R1和R2为普遍存在的原料时,工业区位与一个市场一种原
料的场合一样,应位置在市场。
② R1为普遍存在的原料,R2是市场地区以外的某个局部地区 的原料,如同为纯原料时,工业区位在市场,因为耗费的 仅为R2的运费,例如,位置在R2时,制品的重量为两原料 之和,运费必然增加。
③ R1和R2皆为局部地区的原料,又是纯原料的场合,工业区 位在市场。
运输定向,寻求最小费用点
1、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的场合 工业制品的需要地限于一个,且仅用一种原料
生产的场合,有下述三种区位形式:
① 原料是任何地方都有的普遍存在着的场合,工业 区位在市场。因为在市场区,不论原料和工业制 品的运费均为最小。
② 原料仅在特定地区存在,而且是纯原料(指不减 少重量的原料),工业区位在市场或原料地均可。
韦伯把区位因子分为三大类:①对于所有的因子分为一般 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两种。前者指适用于所有工业的,如 运费与劳动力费用,后者专指影响某种特殊工业的因子,如湿 度对于纺织业,净水对于化学工业等;②对于影响工业区域分 布的因子分为地方的区位因子和集聚(或者分散)的区位因子 两种。如受资源或运费影响而引向一定的地点,就是地方区位 因子的作用。对于工业向某一点集聚而取得利益,或因在工业 集中区域内,由于地价昂贵,而引起工业的分散,韦伯称之为 集聚(或者分散)区位因子;③第三种分类是按因子的自然、 技术或者社会、人文的特性来区分的。韦伯在他的“纯理论” 探讨中,比较重视自然、技术的区位因子作用。
运输费用——原料与消费市场 的分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韦伯认为工业生产中运输费用对工业 区位有决定性影响,一个工厂的运费是由 运进原料和运出产品的重量及与之相应的 运输距离形成的,寻求到最小的运费区位, 也就是工厂的合理区位。
1.运输定向,寻求最小费用点 2.劳动力对运输定向模式的影响 3.集聚对运输、劳动力定向模式的影响
区位因子与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韦伯认为,工业分布地理位置(工业区位)的选择决定于 生产成本费用的大小。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 应当选择在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地点上。韦伯考虑到影响生产 成本费用的主要因素是:①原料及燃料;②劳动力;③运输; ④集聚;⑤地租;⑥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折旧;⑦借款利息等。 对于造成某一生产地点生产费用节约的因素,韦伯称之为区位 因子。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 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 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 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 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 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做出 “简单化的假设”,从而演绎出 他的理论。韦伯的假设是把 他认为次要的因素舍掉,视为一个常数,不引入模式。他提 出的 理论前提的假设是:
① 分析的地域单位是具有同一的气候、地形、种族、技术,在单一的 政府统治下的孤立国。
② 在那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例如水和砂子)和有局部存在的原料 (例如煤和铁矿)的 分布。
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
韦伯对工业原料作了如下分类:①根据 原料的产出和分布情况,分为遍在原料(指 到处都有的原料)和偏在原料(系指仅产在 特定地方的原料,在地理分布上有严格的限 制如铁矿石等);②根据原料转换过程中的 重量变化,分为纯原料(如棉纱织成布,重 量很少变比)和粗原料(指在制成品过程中 失去一部或大部重量的原料)。通过分类, 韦伯认为偏在原料和粗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 响较大。
③ 劳动力普遍地分布在特定地域, 供应的劳动力是无限的, 每个区位 的工资水平不一定 相同,但工资是固定不变的。
④ 消费地点是已定的,工业制品只能在一定的市场出售,消费量是已 知的。
⑤ 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直接运送距离与载运重量成正比。
就是在以上的前提条件下, 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受运费、 劳动力费用以及集聚力这三个 因子决定的理论。
•
为了明确工业区位指向,韦伯运用了原料指
数的概念。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耗用粗原料
与制成品之间的单位重量比。计算结果表明,某 一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指数如果大于1时,工业区位 指向原料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时,则工业区位 指向消费区;若原料指数等于1时,工厂既可建在 原料地,也可以布置在消费区。
•
韦伯在工业定作用
的区位因子只有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 聚力三者。在三个区位因子中,他认为运费 对工业的基本定向起最有力的决定作用。劳 动力费用的影响可能引起由运输定向的工业 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而集聚被归之为 由于外部经济引起的向一定地点集中的一般 区位因素,可改变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费用的 作用,而产生第二次“偏离”。这就是韦伯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也是他的理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