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工业区位论资料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开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成产本钱最低点。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
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根底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根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首先,韦伯阐述了区位三角论,然后将区位三角形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因为一个工厂往往不止有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个原料地、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上式含有假设干假设条件,主要有:〔1〕所研究的是一个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本钱一致;〔2〕只研究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3〕原料地与市场已知;〔4〕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园地,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全部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别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运输区位法则;②劳动区位法则;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
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利益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紧密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的增长。
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有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本钱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精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本钱最低点为平均本钱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肯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法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
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做出 “简单化的假设”,从而演绎出 他的理论。韦伯的假设是把 他认为次要的因素舍掉,视为一个常数,不引入模式。他提 出的 理论前提的假设是:
① 分析的地域单位是具有同一的气候、地形、种族、技术,在单一的 政府统治下的孤立国。 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那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例如水和砂子)和有局部存在的原料 (例如煤和铁矿)的 分布。 ③ 劳动力普遍地分布在特定地域, 供应的劳动力是无限的, 每个区位 的工资水平不一定 相同,但工资是固定不变的。 ④ 消费地点是已定的,工业制品只能在一定的市场出售,消费量是已 知的。 ⑤ 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直接运送距离与载运重量成正比。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 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 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 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 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 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第一本著作纯属理论探讨,第二本则是结合实际 的研究,论著于 1929 年译成 英文版后,受到西方各国 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后期的许多区位 理论都或多 或少的以韦伯理论模式为基础,而形成了各 种学派。因此,研究工业区位理论时,首先要了 解具有 代表性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
为了明确工业区位指向,韦伯运用了原料指 数的概念。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耗用粗原料 与制成品之间的单位重量比。计算结果表明,某 一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指数如果大于1时,工业区位 指向原料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时,则工业区位 指向消费区;若原料指数等于1时,工厂既可建在 原料地,也可以布置在消费区。 • 韦伯在工业区位研究中还提出了区位重量的 概念。区位重量是指运移每一单位的产品重量和 原料重量的总和。如利用遍存原料生产,生产地 和消费地在一起,产品重量为1,生产原料指数为 零,则区位重量为1。因此,原料指数增大,区位 重量亦随之增大,如原料指数为1/2时,区位重量 为3/2,凡是区位重量小的工业则被吸引到消费地, 而区位重量大的工业总是趋向于原料地。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第六讲工业区位理论总结

第五,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 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使原料地 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 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发生从重、厚、长、 大向轻、薄、短、小发展,加之交通手段的 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
第六,交通发达,运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越来越多的工厂趋向于空港区位、高速 公路出入口区位。
韦伯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 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 集聚。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 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1.使用损重原料(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 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 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一 般分布在原料产地。
3).综合等费用线。 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可以图示如 下(下图)。
2.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是:工业区 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 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即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 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 费增加额大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 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 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之后 许多学者的理论仅仅是在此基础上的修补而已。 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 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 和企业性的经营。 生计性经营往往不太考虑生产成本的 场所差异,也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所左右。 而企业性经营与其说关注成本最小, 莫,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而 这种决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不同的决策者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区位。 不同的工厂经营者而言,不可能获取完全 的信息。即使是能够获取完全的信息,工厂经 营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工业企业选址应当考虑区位因素。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的选址受到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的区位上会形成不同的区位优势。
本文将围绕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
首先,韦伯认为交通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快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交通发达的地区常常成为工业企业的首选地点。
例如,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形成工业集聚效应。
其次,原材料的供应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原材料供应地较近的区位,以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并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例如,钢铁企业往往会选择在靠近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劳动力资源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素质较高的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并降低用工成本。
最后,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市场需求较近的区位,以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一些消费品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接近目标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量。
综上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
工业企业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区位,以获得区位优势,提高竞争力。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区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 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也即在某特定地 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 可能性。
一般因子 区位因子 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
含义:所有与工业有关的因子 确定: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 配的成本因素。 一般成本因素:a、相关场所的土地费;b、固定资产费;c、获取加工原 料和动力原料费;d、劳动力成本;e、物品的运费;f、资本的利率; g、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其中,原料燃料费、劳动者力成本、运费是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 子。 特殊因子:与特定的工业有关的因子 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 所的因子为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 的因子为分散因子。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分类表
纯原料
局地原料
原料
损重原料 遍在原料
即: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产品 需要运送的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即: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1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性的应用
劳动成本指向性的工业,即所称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所需劳动量大。 劳动力成本大,这些工业一般靠近市场,比如城郊地区。典型的劳动 力指向型工业:纺织业、精密仪器组装等。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又从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 一个规律。偶然集聚则是由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带来的原料供给地或 消费地的集聚;而纯粹集聚是为了得到同种行业的集聚利益而在已形 成的区位空间内集聚等。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Alfred Weber)是德国的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发表了《关于工业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
在1914年又出版了《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韦伯第一本著作纯属理论探讨,第二本则是结合实际的研究,论著于1929年译成英文版后,受到西方各国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后期的许多区位理论都或多或少的以韦伯理论模式为基础,而形成了各种学派。
因此,研究工业区位理论时,首先要了解具有代表性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1)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做出“简单化的假设”,从而演绎出他的理论。
韦伯的假设是把他认为次要的因素舍掉,视为一个常数,不引入模式。
他提出的理论前提的假设是:①分析的地域单位是具有同一的气候、地形、种族、技术,在单一的政府统治下的孤立国。
②在那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例如水和砂子)和有局部存在的原料(例如煤和铁矿)的分布。
③劳动力普遍地分布在特定地域,供应的劳动力是无限的,每个区位的工资水平不一定相同,但工资是固定不变的。
④消费地点是已定的,工业制品只能在一定的市场出售,消费量是已知的。
⑤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直接运送距离与载运重量成正比。
就是在以上的前提条件下,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受运费、劳动力费用以及集聚力这三个因子决定的理论。
2)区位因子与一般区位因子体系韦伯认为,工业分布地理位置(工业区位)的选择决定于生产成本费用的大小。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当选择在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地点上。
韦伯考虑到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主要因素是:①原料及燃料;②劳动力;③运输;④集聚;⑤地租;⑥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折旧;⑦借款利息等。
对于造成某一生产地点生产费用节约的因素,韦伯称之为区位因子。
韦伯把区位因子分为三大类:①对于所有的因子分为一般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两种。
前者指适用于所有工业的,如运费与劳动力费用,后者专指影响某种特殊工业的因子,如湿度对于纺织业,净水对于化学工业等;②对于影响工业区域分布的因子分为地方的区位因子和集聚(或者分散)的区位因子两种。
韦伯尔工业区位论

1909 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在其工业区位理论中,韦伯首先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
区位因子是决定工业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原因、因素,他将区位因素划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聚集因子和分散因子。
他认为,在这些因子中,只有极少数因子对所有工业的分布有影响,能够构成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就是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分散因子,而原材料价格的地区差异又可以用运输成本的差异来表示。
为了简化研究,韦伯还作出了几个重要假定:(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个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运费指向论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区位论,是运费指向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他看来,假定某一工业企业原料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为已知,生产分配的运输成本主要是由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决定的。
而运输重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有关。
企业使用的原料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后者仅限于某地才能获得。
原料还可分为纯原料和失重原料,纯原料的重量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转移部分重量。
他认为,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状况决定着要不要运输原料,是纯原料还是失重原料决定着要运多少原料。
韦伯还使用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两个概念,前者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则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和与产品重量的比例。
显然,原料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每吨产品所需移动的原料重量,而区位重表示的是生产每吨产品需要移动的总重量。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韦伯分别对生产某种产品使用一种原料和使用两种以及两种以上原料的各种情形下的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中,工业区位可由原料指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在后一种情形中,可采用“范力农构架”方法对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求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遍在原料
(1)原材料 纯原料 局地原料
粗原料
(2)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前者为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 重量之比;后者为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区位重量 形式上等于原料指数+1。原料指数大小,决定理论上工 厂的区位。
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 Wm 产品重量 Wp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产品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 1=原料指数+1 产品重量
2、理解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几个概念 (1)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2)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 成本。如果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 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3)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力成本,其值 越大,则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其值越小则运 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或者说,劳动系数越高,企业就 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
当两个均为遍在原料(或一个为遍在原料,一个为局地纯
原料或两个均为局地纯原料)时,区位指向市场;
当两个均为局地粗原料时,采用区位三角形确定企业指向。
考虑多个原料地与多个市场时,用区位多边形或范力农 构架确定企业指向重力中心。(如图1、2、3)
区位三角形最先是由经济学家龙赫德在其1872年的《商业 趋向的理论》和1882年发表的《工业合理区位的确定》提 出并应用分析企业区位的。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 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从工业产品的生产到分 配过程中,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1)原料、燃料费 (2)劳动成本 (3)运费 获取同种同质量的原料与动力燃料的价格,因产 地不同而不同,工厂区位接近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料、 燃料地,将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因此原料、燃料费是 一个区域性区位因子。劳动成本、运费均是区域性区 位因子。 出于理论研究以及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 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 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劳动费 劳动系数 区位重量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 向转为劳动费指向 仅限于节约的劳动 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即在低廉劳动费用 节约额比由最小运 费点移动产生的运 费增加额大时,劳 动费指向就占主导 地位。 与低廉劳动供给地 L的劳动费节约额 相等的那条综合等 费用线成为 临界等 费用线。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 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 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提出工 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 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 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 象极为显著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 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 (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 制。
4、最小运费指向的图示分析(掌握概念)
(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等费用线 综合等费用线 市场 原料
图4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
(二)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1、主要观点:仅限于节约劳动力成本大于因偏离运 费最低点而增加的运费,此时廉价劳动力成本指向占 主导。(图5)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
在上述背景及目的之下,韦伯在经济活动 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 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 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 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 产业的集聚原因。韦伯在提出工业区位论 之前,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 了详尽的调查,著有《工业分布论》一文, 这成为其工业区位论研究的实证基础。
3、主要观点(分阶段构建起工业区位论)
(一)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三)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 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一)运费指向论
1、主要观点: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 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吨· 公里)【重量· 运距】最小的 区位。 2、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区位因子;原料指数 1)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 所得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 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 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位因子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 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 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 如,空气湿度、水质等。
3、运费最小企业区位的讨论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这里,可以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 法则。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市场;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自由区位。
单位运费率 是相同的
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图1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注意:单位 运费率相同
图2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图3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190)
2、理论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前提条件 a.区位论的指导思想 (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 小的地点 (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b .主要前提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 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