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淋巴瘤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病理诊断中常用免疫组化抗体及其表达

常用抗体(按字母排序)AE1/AE3阳性部位:细胞浆对照:结肠、乳腺AE1可与大多数的酸性细胞角蛋白(I型)反应,而AE3识别所有已知的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
AEl/AE3抗体的混合物,包括CKl-8、10,14、15、16、19。
该抗体可与几乎所有的上皮反应(除肾上腺、肝细胞肿瘤,精原细胞瘤,一些肾细胞肿瘤,一些类癌和胰岛细胞)而与一些中间丝状蛋白无交叉反应。
此抗体可用于鳞状细胞肿瘤(包括梭形细胞变异型)、腺癌、移形细胞癌、小细胞癌、类癌、多型性腺瘤(上皮成分)、胸腺瘤、间皮瘤(包括肉瘤样成分)、脊索瘤、生殖细胞肿瘤(除外精原细胞瘤)、滑膜肉瘤和上皮样肉瘤的诊断中。
AFP阳性部位:细胞浆对照:胎儿肝脏AFP可标记卵黄囊(内胚窦)肿瘤、某些生殖细胞肿瘤和肝细胞肿瘤。
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AFP的敏感性较低,只有44%的肝细胞癌阳性,但其特异性高,因此可与其他抗体联合应用于肝细胞癌的诊断中。
AR阳性部位:细胞核对照:前列腺AR在前列腺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R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呈一定的相关性,高分化的肿瘤AR的表达要高于低分化的肿瘤。
在前列腺癌中,AR已作为病人对激素反虚性的一项指标,对抗激素治疗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Bcl-2阳性部位:细胞膜,浆对照:淋巴结Bcl-2可用于滤泡性淋巴瘤和滤泡性增生鉴别:85%的滤泡性淋巴瘤细胞浆阳性,而滤泡性增生只有生发中心部位散在的T细胞阳性。
Bcl-2在单核样B细胞淋巴瘤中阳性,而在单核样B细胞增生病灶中阴性,因而具有鉴别价值。
Bcl-2还可以用于确定滤泡性淋巴瘤是否累及骨髓。
原发性乳腺癌通常Bcl-2阳性,而肺和胃肠道肿瘤转移到乳腺的罕见阳性(即使阳性,也是灶性弱表达)。
Bcl-6阳性部位:细胞核对照:淋巴结Bcl-6表达于正常的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和其相关的淋巴瘤。
在滤泡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以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的Hodgkin淋巴瘤中,可以检测到Bcl-6的表达。
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

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摘要】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测已成为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的判读标准及其临床应用。
首先介绍了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测的意义,然后列举了常见的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包括CD20、CD30、BCL-2等。
接着详细解析了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的判断标准,强调了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未来发展方向方面,指出更多研究与实践将进一步完善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的判断标准,为淋巴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的判读标准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将进一步完善其应用,使得淋巴瘤的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意义、临床应用、发展方向、诊断、治疗、研究、个体化治疗、依据。
1. 引言1.1 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在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的类型分为不同亚型。
免疫组化检测是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类型和预后,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是根据淋巴瘤肿瘤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判断的依据。
常见的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包括CD20、CD30、CD10、Bcl-2、Bcl-6等。
这些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的亚型和分级,指导治疗的选择。
准确的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能够提高淋巴瘤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避免过度治疗或漏诊的情况发生。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的判读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为淋巴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淋巴瘤免疫组化指标判读标准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对淋巴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带来积极影响。
2. 正文2.1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检测意义淋巴瘤是一种由淋巴细胞恶变形成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来了解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预后。
2021淋巴组织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全文)

2021淋巴组织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全文)为进一步让中国血液肿瘤医生更加系统地理解与使用指南与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特邀请本次指南与共识执笔专家进行内容解读,联合CCMTV临床医学频道共同推出,将录制内容录制成系列视频教材,供国内血液肿瘤医生学习参考,提升临床技能。
主要诊断术语淋巴瘤:也称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一类恶性实体肿瘤。
淋巴瘤可原发于淋巴结、结外组织与器官;因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故淋巴瘤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发生的一类恶性肿瘤;发生肿瘤性增殖的细胞有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等。
淋巴组织肿瘤:淋巴细胞(包括淋巴瘤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组织中其他细胞(如:组织细胞、Langerhans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来源的肿瘤。
淋巴瘤类型:国内主要的淋巴瘤类型包括: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66%,T细胞、NK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21%,霍奇金淋巴瘤占9%,还有少数病例不能分类。
根据亚型分析,常见的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3,其他还有一些小B细胞肿瘤如FL、MCL、MZL等;在T细胞淋巴瘤中,我国特色的ENKTCL占6%,其他相对常见的还有非特殊类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LK+及ALK-的ALCL。
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几个经典亚型如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都较为常见,还有一些少见的皮肤T细胞肿瘤及淋巴母细胞肿瘤。
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技术用于检测B和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在其分化过程中发生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结果是每个淋巴细胞都有各自独特的基因型,DNA电泳为涂层(smear),提示多克隆性增生;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分化阻断在其细胞分化的某一阶段并发生增殖,这些细胞具有相同的基因编码,扩增的片段长度相同,其DNA电泳为单一条带,提示单克隆性增生。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一、常用标志物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
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
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
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
CEA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
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 20 kDa,分布广泛。
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
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
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
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
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
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
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
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
肿瘤相关临床常见免疫组化指标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胆管上皮阳性。
CK20:标记胃肠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用于胃肠道腺癌。
上皮膜抗原(EMA):低/未分化上皮高表达;常存在于间变大细胞/恶横纹肌样瘤。
P504: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100%。
HMB45:存在于恶性黑色素瘤。
CD68:用于粒细胞白血病、各种单核细胞来源肿瘤、括恶性维组织细胞瘤诊断。
CD44: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跨膜糖蛋白分子,分CD44s和CD44v两大类。CD44s主要作为透明质酸受体,结合透明质酸后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而C44v则主要表达于转移的肿瘤细胞。
免疫组化(IHC)是免疫学与组织化学两种技术的结合,基本原理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再用显色剂显色以达到标记细胞的某种抗原物质的定性/定位检测技术。
一、上皮源性肿瘤标记
细胞角蛋白(K)
CK7/CK18:标记腺上皮通常在腺癌中表达。
CK14:标记肌上皮,用于鉴别肿瘤基底细胞上皮和肌上皮。
CK5/6: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
二、间叶源性肿瘤标记
波纹蛋白(Vimentin, Vim):细胞中间死蛋白抗体,多数软组织肿瘤均可表达,但肌纤维较明显,在一些上皮性肿瘤也有阳性反应,作为间叶与上皮源性鉴别一线抗体。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表

NLPHL
Classical HL
CD45
+
—
CD20
+
—\+
CD30
—\+
+
Fascin
—
+
CD15
—
+\—
EMA
+\—
—
CD57
—\+
—
Bcl-6
+
—
EBV
—
+
+
+
—
指突状树突细胞
—
—
—
+
—
—
滤泡树突细胞
—
—\+
—
—\+
—
+
附表4 霍奇金淋巴瘤与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
CD3
CD15
CD20
CD30
CD45
TIA-1
Fascin
EBV
霍奇金淋巴瘤
—
+
—\+
+
—
—
+
+
B细胞淋巴瘤
—
—
+
—
—
—
—
—
T细胞淋巴瘤
+
—
—
—
+
+
—
—
附表5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与经典型
Pax-5
Cycl D1
Bcl-2
Bcl-6
MPO
TdT
套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表.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附表1 B 细胞淋巴瘤与T 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肿瘤类型CD3 CD20 CD43 CD45RO CD79a Pax-5B 细胞淋巴瘤-+-+-++T 细胞淋巴瘤+-++--附表2 B 细胞淋巴瘤分类的免疫表型及鉴别肿瘤分CD3 CD5 CD10 CD20 CD23 CD43 CD79a CD138 Pax-5 Cycl Bcl-2 Bcl-6 MPO TdT类D1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富于T 的---++--+-+-----大 B 细胞淋巴瘤B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黏膜相关淋巴瘤--++--+-+--+--Burkitt 淋巴瘤浆细胞样----+--++------淋巴瘤附表3 组织细胞与树突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表型CD15 CD68 Mac387 S-100 CD1a CD21\35巨噬细胞—+ + ———朗格汉斯细胞——\+ —\+ + + —指突状树突细胞———+ ——滤泡树突细胞——\+ ——\+ —+附表4 霍奇金淋巴瘤与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肿瘤类型CD3 CD15 CD20 CD30 CD45 TIA-1 Fascin EBV霍奇金淋巴瘤—+ —\+ + ——+ +B 细胞淋巴瘤——+ —————T 细胞淋巴瘤+ ———+ + ——附表5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L)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NLPHL Classical HL CD45 + —CD20 + —\+CD30 —\+ +Fascin —+CD15 ——EMA ——CD57 —\+ —Bcl-6 + —EBV —+。
常用免疫组化试剂(类别)介绍

常用免疫组化试剂(类别)介绍一、用于鉴别诊断(一)上皮源性:1、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目前,商品化的细胞角蛋白有20多种,不同的分子量代表不同类型的上皮标志。
通常将CK分为两大类型:Ⅰ型(低分子量);Ⅱ型(高分子量)。
理论上讲,大多数单层上皮表达低分子量的CK;复层上皮多表达高分子量的CK;移形上皮(膀胱)和假复层上皮(呼吸道的被覆上皮)既表达低分子量的CK,也表达高分子量的CK。
在癌组织中,低分子量的CK多在腺癌中表达,高分子量的CK多在鳞癌中表达。
目前为止,未发现任何一种上皮只含有一种CK,某些上皮可含2-10种不同分子量的CK。
因此,目前试图应用单一的CK免疫表型来确定某种特定的上皮性肿瘤是不可能的。
同样,应用CK来区别腺癌、类癌和间皮瘤也是困难的。
因此,CK的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应用这类标记物作为腺癌和鳞癌的鉴别应特别注意。
有必要时,应联合用多种CK加以综合判断。
CK的阳性表达还包括有间变癌、双向分化的滑膜肉瘤、脊索瘤、胚胎癌、间皮瘤、上皮样肉瘤、胸腺瘤等。
CK的阴性表达有:副节瘤单向分化的滑膜肉瘤、软骨(肉)瘤、精原细胞瘤、淋巴瘤、脑膜瘤、恶黑、恶纤组、软组织肉瘤(除特殊类型外)。
在判断CK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1)CK的单克隆抗体优于多克隆抗体;(2)CK常出现斑点状的假阳性反应,应注意识别;(3)虽然大多数CK多在胞浆表达,但CK17多在胞核表达;(4)绝大多数CK抗体需用胰酶消化,可增加阳性表达率和染色强度;(5)部分非上皮性肿瘤(平滑肌肉瘤)可见有CK表达,在诊断时应注意;(6)淋巴结、扁桃体和脾组织中的滤泡外的网织细胞含有CK8和18以及desmin,在判断淋巴结转移癌和肌源性肉瘤转移时应根据组织学综合判断。
2、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EMA是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乳脂小球膜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上皮细胞中(也存在于间皮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中),其分布与角蛋白相似,但对内脏腺上皮优于细胞角蛋白,尤其是分化差的癌EMA有时可呈强阳性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淋巴瘤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一、抗体选用总体原则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一线(Vimentin,Cytokeratin,LCA)、二线、三线抗体做下来,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种方法是,首先用HE染色片对肿瘤进行分型,提出需要鉴别诊断的范围,然后选用一组相应的抗体,进行鉴别诊断。
每个病例要选择多种抗体来保证鉴别诊断的范围,并且要用2 种抗体来证实同一种细胞类型。
二、淋巴瘤鉴别诊断常用抗体选用
1、鉴别T、B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CD20+,CD79a+。
T细胞淋巴瘤:CD3+,CD45RO+, CD43+。
其中TdT阳性,归为T淋巴母;TdT阴性,归为外周T,再根据其部位和形态特点进一步分类。
不能肯定是淋巴瘤时用LCA证实。
2、根据肿瘤细胞的大小选择抗体:
⑴大淋巴细胞性
霍奇金细胞:CD30+、CD15+;何杰金细胞周围常有T淋巴细胞花环状围绕。
弥漫大B(细胞核大于两个小淋巴细胞或一个组织细胞): CD20+,CD79a+,Bcl-6+。
⑵大异型上皮样细胞巢
T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CD30+,T标志+;如果B标志+,归弥漫大B。
癌:CK+。
恶黑:HMB45+,S-100+,Melon-A+。
生殖细胞肿瘤:PLAP+。
⑶小淋巴细胞性
B小细胞性淋巴细胞淋巴瘤:CD20+,CD79a+, CD43+,CD5+,CD23+,CD10-。
套区淋巴瘤:CD20+,CD79a+,CD43+,CD5+,CD23-,CD10-;Cyclin D1+。
边缘带淋巴瘤:CD20+,CD79a+,部分CD43+,CD5-,CD23+,CD10-。
滤泡性淋巴瘤:CD20+,CD79a+, CD43-,CD5-,部分CD23+,CD10+;Bcl-6+;
滤泡性淋巴瘤与反应性滤泡鉴别:前者Bcl-2+。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CD20±,CD79a+, TdT+。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CD3+,CD43+,TdT+。
T小细胞性淋巴细胞淋巴瘤:CD3+,CD43+,TdT-。
伯基特淋巴瘤:CD20+,CD79a+,Bcl-6+,Ki-67 100%+;明显的星空现象。
粒细胞肉瘤:MPO+,CD15+,CD68+,溶菌酶+;看到幼稚嗜酸性粒细胞。
毛细胞白血病侵犯淋巴结:CD43-,CD5-,CD23-,CD10-;几乎无核分裂像;血液检查阳性。
⑷有浆样分化要加上κ链或λ链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CD20+,CD79a+,部分CD43+,CD5-,CD23-,CD10-;κ链或λ链+。
浆细胞瘤:CD20-,CD79a+,CD38+;κ链或λ链+。
3、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细胞CD68+;S-100+(电镜下Birbeck颗粒)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CD68+;CD35+;CD21+。
指突状网状细胞肉瘤:CD68+;S-100+;T/B标志均阴性(电镜下长指状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