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气测录井中全烃检测值与烃组分含量之关联

合集下载

基于燃烧热值对气测全烃与组分函数关系的探讨

基于燃烧热值对气测全烃与组分函数关系的探讨

基于燃烧热值对气测全烃与组分函数关系的探讨滕飞启①③㊀傅㊀鹏②③㊀朱更更①③㊀吴明松①③㊀张春阳①③㊀王嘉鑫②③㊀张文强④(①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②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④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气厂)摘㊀要㊀在录井解释评价过程中经常用到全烃和组分,由于全烃和组分测录方式不同,两者是何种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全烃近似等于组分之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根据烃类等碳效应计算全烃值.考虑到全烃值与组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体积分数和,在解释评价中,全烃值采用根据组分的燃烧热建立的函数值相对更加准确,为得到更准确的全烃值,从气相色谱工作原理入手,结合烃组分燃烧热进行探讨,建立气测全烃与组分的函数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全烃值测算理论依据,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掘.关键词㊀全烃组分㊀气测录井㊀燃烧热㊀气相色谱中图分类号:T E13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G9803.2020.01.004D i s c u s s i o no n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a n d c o m po n e n t o f g a s l o g g i n g ba s e d o n c o mb u s t i o nh e a t v a l u e T E N GF e i q i ①③,F UP e n g ②③,Z H UG e n g g e n g ①③,W U M i n g s o n g ①③,Z H A N GC h u n y a n g ①③,W A N GJ i a x i n ②③,Z H A N G W e n q i a n g④①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C h i n aC h a n g q i n g 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X i ᶄa n ,S h a a n x i 710018,C h i n a ;②O i l a n dG a s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C h i n aC h a n g q i n g 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X i ᶄa n ,S h a a n x i 710018,C h i n a ;③N a t i o n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o w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Oi l a n d G a s F i e l d s ,X i ᶄa n ,S h a a n x i 710018,C h i n a ;④P e t r o C h i n aC h a n g q i n g 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Ga sP r o d u c t i o nP l a n tN o .4,X i ᶄa n ,S h a a n x i 71002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m u d l o g g i n g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a n dc o m p o n e n t s a r eo f t e nu s e d .D u e t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l o g g i n g m e t h o d s o f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n d 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 r e h a s b e e n c o n t r o v e r s y a b o u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G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m.O n e v i e wi s t h a t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i s 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 e q u a l t o t h e s u mo f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t h eo t h e r v i e wi s t h a t t h e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v a l u e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i s o Gc a r b o n e f f e c t s o f h yd r o c a r b o n .C o n s i de r i n g t h a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v a l u e a n d t h e c o m p o n e n t s i s n o t a s i m p l e v o l u m ef r a c t i o n s u mi n i n t e r p r e Gt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t h e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v a l u e i s r e l a t i v e l y m o r e a c c u r a t eu s i ng th e f u n c ti o nv a l u eb a s e do n t h e c o m Gb u s t i o nh e a t o f t h e c o m p o n e n t s .I n o r d e r t o g e t am o r e a c c u r a t e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v a l u e ,s t a r t i n g f r o mt h ew o r k i n gp r i n Gc i p l eo f g a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a n d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c o m b u s t i o nh e a t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Gs h i p b e t w e e n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a n d c o m p o n e n t s i n g a s l o g g i n g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an e w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o f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v a l u e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 n e e d s t ob e f u r t h e r e x pl o r e d .K e y wo r d s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c o m p o n e n t ,g a s l o g g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h e a t ,g a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引用:滕飞启,傅鹏,朱更更,等.基于燃烧热值对气测全烃与组分函数关系的探讨[J ].录井工程,2020,31(1):19G21.T E N GF e i q i ,F U P e n g ,Z HU G e n g g e n g ,e t a l .D i s c u s s i o no n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n d c o m Gp o n e n t o f g a s l o g g i n g b a s e do n c o m b u s t i o nh e a t v a l u e [J ].M u dL o g g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2020,31(1):19G21.㊀滕飞启㊀工程师,1982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现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录井评价工作.通信地址:710018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四路长庆科技楼.电话:18089204920.E Gm a i l :t f q 2_c q@p e t r o c h i n a .c o m.c n 0㊀引㊀言气体录井是发现油气层,特别是气层最直接㊁最有效的录井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录井中全烃概念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全烃就是所检测到的烃类气体总和.在气体录井过程中经常出现全烃值大于组分之和或者全烃值小于甲烷含量的现象,已有学者对此现象进行过分析探讨[1G4].为了避91 第31卷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录井工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免这种现象出现,长庆地区全烃值均采用各烃类组分之和,但会出现数值偏小的现象.基于上述状况,本文从气相色谱工作原理入手,分别介绍全烃和组分的测量方法.由气相色谱的测量原理可知,全烃是连续测量,组分是周期分析,至于两者是何种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全烃近似等于组分之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根据氢火焰离子化检测结果(F I D )对烃类碳效应计算全烃值.天然气中烃类气体主要用途是燃料,不论各种烷烃比例多少,最终是通过燃烧释放热量被利用.因此,提出根据组分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找出各组分与全烃值的关系,建立气测全烃与组分的计算公式,为后期解释评价提供依据.1㊀气相色谱仪工作原理在钻井过程中,油㊁气层中的油和气经渗滤和扩散后进入钻井液,再由钻井液携带到地面,通过脱气器对钻井液开始脱气,将脱出的气体经过去水,干燥筒处理后,由样品泵抽进色谱仪进行分析.样品气分两路,一路直接进入F I D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图1),输出结果为样品气中全部烃类含量,称为全烃(T g ).测量方式为连续测量,检测的是样品气中气体的总含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采用甲烷纯样进行标定.图1㊀全烃测量流程图另一路样品气经过预处理柱,由于天然气中所含C 1-C 5各化合物在色谱柱的气相和固定相中分配能力的不同,随着载气不断通入,天然气各组分被固定相吸附和脱附,产生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并不断扩大这一差异,最终各化合物在色谱柱达到分离.柱分离后进入F I D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别分析甲烷(C 1)㊁乙烷(C 2)㊁丙烷(C 3)㊁异丁烷(i C 4)㊁正丁烷(n C 4)㊁异戊烷(i C 5)㊁正戊烷(n C 5)单一组分体积分数值(图2).测量方式为周期分析,采用标准混样进行标定.图2㊀烃组分检测流程图2㊀全烃与组分关系分析由气相色谱的测量原理可知,全烃是连续测量,它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作为一个参考数据,目的在于连续监测发现油气异常层,以防止漏测油气井段.组分是周期分析,通过定量管每次以0.3m L 进入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干扰因素较少.组分检测主要用于在全烃录井过程中出现的气测异常显示,进行烃组分和非烃组分的含量分析,作业人员根据不同组分的出现,定性分析气测异常显示,判别是气层㊁油层㊁气水同层㊁油水同层,还是水层或非烃气层的显示.在录井解释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全烃这个参数,由于全烃属于定性参数,主要用于单井纵向变化趋势分析,而用于解释评价过程中误差较大.因此需要一个相对准确的全烃值,提高单井解释符合率.全烃检测值和所检测样品气成分是何种关系,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据吴烈钧«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介绍[5],F I D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烃类具有等碳效应,全烃(T g )检测值近似符合公式:T g =ðn C n(1)式中:T g 为全烃,%;n 为组分分子式碳当量;C n 为样品气组分体积含量,%.长庆地区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其他组分含量相对较少,在解释评价过程中常采用组分之和代替全烃值,即:T g =ðC n(2)由于初步判断油气性质和预测产能趋势时,利用公式(1)结果会偏大,利用公式(2)又会偏小,导致气测资料可信度降低,不利于录井解释评价.因此,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方法.3㊀烃组分燃烧热值法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㊁丙烷和丁烷.在25ħ㊁100k P a 时,1m o 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释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 J /m o l [6].目前市场上常规气相色谱仪能检测甲烷(C 1)㊁乙烷(C 2)㊁丙烷(C 3)㊁异丁烷(i C 4)㊁正丁烷(n C 4)㊁异戊烷(i C 5)㊁正戊烷(n C 5)七种组分.根据这七种组分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表1)[7],换算成甲烷当量燃烧热,可以进一步求出组分与全烃的函数关系.如1m o l甲烷完全燃烧释放出890.4k J 热量,1m o l 乙烷完全燃烧释放出1559.9k J 热量,则1m o l 乙烷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相当于1.75倍的甲烷.同理,其他组分的燃烧热换算为甲烷的燃烧热值,可得到全烃值与组分函数关系符合公式:T g =C 1+1.75C 2+2.49C 3+3.21i C 4+2.98n C 4+02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录井工程 研究与探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3月㊀㊀3.97i C5+3.64n C5(3)分别利用上述三个公式计算X井部分井段全烃值(图3)可以看出,等碳效应法计算全烃值偏大,组分之和法计算全烃值偏小,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燃烧热值法计算结果介于等碳效应法与组分之和法之间,尤其是天然气中重组分比例越大,越能体现其准确性.这表明,基于组分燃烧热值计算全烃值法为录井解释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当然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掘验证.表部分烃类气体燃烧热图3㊀X井全烃计算方法对比4㊀结论与建议影响气测显示的因素很多,包括油气水本身性能㊁储集层物性㊁钻井液性能㊁脱气器类型及脱气方式㊁气路及仪器本身性能㊁作业人员的操作等.故在录井作业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色谱检测的影响,保证各个参数的一致性.在解释评价过程中应对一些参数统一认识,建立统一标准.(1)全烃不是组分之和,气测录井过程中出现组分含量大于全烃含量现象是合理的.(2)根据全烃和组分的测量原理,全烃是定性参数,组分是半定量参数,在录井解释评价中不宜直接采用原始的全烃测量值.(3)全烃值与组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体积分数之和,在解释评价中全烃值采用根据组分的燃烧热建立的函数值相对更加准确,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汪小平.气测录井中甲烷含量大于全烃含量的探讨[J].录井工程,1997,8(4):54G55.WA N G X i a o p i n g.D i s c u s s i o no n m e t h a n ec o n t e n t l a r g e r t h a n t o t a lh y d r o c a r b o nc o n t e n t i n g a sl o g g i n g[J].M u d L o g g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1997,8(4):54G55.[2]㊀吴龙斌.对气测录井技术的几点认识[J].录井工程,2000,11(2):19G25.WU L o n g b 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o f g a s 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J].M u dL o g g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0,11(2):19G25.[3]㊀杨卫东,李斌.气测全烃值响应方程的建立及现场应用分析[J].录井工程,2002,13(1):23G29.Y A N G W e i d o n g,L IB i n.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g a sl o g g i n g t o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v a l u e r e s p o n s e e q u a t i o n a n d f i e l d a p p l iGc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J].M ud L o g g i n g E n g i ne e r i n g,2002,13(1):23G29.[4]㊀杨占山,李富强,孙文库.对气测录井全烃检测值的进一步认识[J].录井工程,2006,17(4):26G28.Y A N GZ h a n s h a n,L IF u q i a n g,S U N W e n k u.F u r t h e ru nG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o t a lh y d r o c a r b o nd e t e c t i o nv a l u e s i n g a sl o g g i n g[J].M u dL o g g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6,17(4):26G28.[5]㊀吴烈钧.气相色谱检测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WU L i e j u n.G a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d e t e c t i o nm e t h o d[M].B e i j i n g: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2005.[6]㊀华彤文,王颖霞,卞江,等.普通化学原理[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HU A T o n g w e n,WA N G Y i n g x i a,B I A N J i a n g,e ta l.G e n e r a l c h e m i s t r yp r i n c i p l e s[M].4t h E d i t i o n.B e i j i n g: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3.[7]㊀刘光启,马连湘,项曙光.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有机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L I U G u a n g q i,MAL i a n x i a n g,X I A N GS h u g u a n g.M a n u a l o f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c h e m i c a l s(o r g a n i c v o l u m e)[M].B e i j i n g: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2002.(返修收稿日期㊀2019G12G13㊀编辑㊀陈㊀娟)12第31卷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滕飞启等:基于燃烧热值对气测全烃与组分函数关系的探讨。

对气测录井全烃检测值的进一步认识

对气测录井全烃检测值的进一步认识
分 是何 种关系 , 一直 没有 达成有 效 的共识 , 也就造 成
测 录井 色谱仪 工 作原 理 展 开 分 析 , 并进 行 了大 量 对
比实验 。从 实验 结 果来 看 , 全烃 近 似 等 于钻 井 液 组
分分析 的 C 、 C 、C 、 C 。C 、 。 i n 4等含 量 之 和 或者 说 全
烃 是 体 积 分 数 的概 念 是 不 准 确 的 。全 烃 用 于 发 现 油 气 显 示 , 分 则 用 于 已发 现 油 气 显 示 的 组 成 成 分 的 半 定 量 分 组 析, 因此 对 全 烃 的 进 一 步 探 讨 有 助 于 消 除 气 测 录 井 全 烃 含 义 的 某 些 混 淆 。 关 键 词 全 烃 气 测 录 井 气 相 色谱 仪 等碳 效 应 体 积分 数
据吴 烈均 编 著 的《 相 色 谱 检 测 方 法 》 书 介 气 一 绍: 在火 焰下 部 , 从燃 烧 区 向内扩散 的氢原 子流 量较 大 , 类首先 产生 热 氢解 作 用 , 成 甲烷 、 烃 形 乙烯 和 乙 炔 的混 合物 ,然后混 合物 中 的非 甲烷 烃类 与氢原 子
杨 占 山 助 理 工 程 师 ,92年 生 ,9 0年 毕 业 于 大 庆钻 探 技校 地 球 物 理 专 业 , 任 大 庆 油 田地 质 录 井 分公 司 资 料 采 集 第 一 大 队 副 大 队 长 16 18 现
析 来判 断油气 层 。
进入 9 0年 代后 由上 海 神 开 科技 工 程 有 限 公 司生 产 的 S 一Q0 气 相 色谱 仪 已将 全 烃 的 检 测 范 围扩 展 K3 2 到 1 0 且 呈 线 性 。近 年 来 在 现 场 使 用 S 一Q0 0 K3 2 气相 色谱 仪过 程 中发 现 , 当钻 遇 好 的油 气 层 时 全烃 检 测值 超过 1 0 。针 对 这 一 实 际 情 况 , 文从 气 0 本

浅谈组分大于全烃的现象的研究和探讨

浅谈组分大于全烃的现象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公司在长庆苏里格气田的气测录井过程中曾多次出现烃组分分析的甲烷含量大于全烃含量的现象,此现象引起甲方管理人员的质疑和困惑。

甚至有些甲方管理人员认为我们的仪器标定不准确。

造成了一些误解,为了正确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从理论和实验中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仪器原理分析气测井分析的对象是组成油田气和气田气的C1、C2、C3、IC4、NC4、IC5、NC5、H2和CO2。

等气体和全烃总量。

我们采用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对全烃、烃组分进行检测,用色谱分离方法区分C1-NC5。

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检测烃类气体的工作原理为:将样品气在氢火焰离子室与空气相遇,引燃后燃烧,在氢火焰高温能源作用下,样品气的分子被电离,形成正离子和电子,经直流电场的作用,电子形成电信号,输送至记录仪记录。

厂家在设计和生产这类仪器时,对全烃和烃组分分别使用了鉴定器,其中,全烃鉴定器是半定量的。

它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电压、电磁泵泵排量、样品气流速等。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全烃的检测含量,它本身也只是一个参考数据。

在录井中用于连续监测发现油气异常才层;而烃组分鉴定器的鉴定分析只能周期进行,每次以0.3ML的样品气进入鉴定器,基本不受外界条件影响。

二、室内气样分析实验与结果随着C1-NC5的烷烃分子中碳原子的增加,在检测仪器中产生的电信号会不会也增加。

为此,我们做了如下二次分析实验:从数据显示的结果来看,烷烃分子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产生的电信号并未相应增大。

经分析,此次实验是在烃组分分析流程中做的,气体在进入鉴定器前,必须先经色谱柱分离,分离后进入鉴定器的C1-NC5,其相对浓度以发生变化。

形成色谱峰的宽度也不一样,故此次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问题。

第二次实验的气体浓度仍为1%。

改为全烃鉴定器再做实验,由注射改为球胆注样,从这组分析实验的结果看,与预测情况一致,随着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检测的电信号也增大,即相同浓度的重烃气体产生的电信号比甲烷气高。

探讨气测录井中全烃检测值与烃组分含量之关联

探讨气测录井中全烃检测值与烃组分含量之关联

气测录井技术(2012-03-0609:59:10)气测录井是直接测定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的一种录井方法。

气测录井是在钻进过程中进行的,利用气测资料能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并能预报井喷,在探井中广泛采用。

(一)气测录井的常见类型根据所用仪器不同,气测录井可分为两种,即半自动气测和色谱气测。

半自动气测是利用各种烃类气体的燃烧温度不同,将甲烷与重烃分开。

这种方法只能得到甲烷及重烃或全烃的含量。

色谱气测是利用色谱原理制成的分析仪器,它是一个连续进行、自动记录体系。

样品由进样口进入后被载气带进色谱柱进行分离,分离后各组分分别进入鉴定器,产生的信号在记录器上自动记录下来。

它可将天然气中各种组分(主要是甲烷至戊烷)分开,分析速度快,数据多而准确。

目前后者已基本取代半自动气测。

按气测录井方式可将气测录井分为两类,即随钻气测和循环气测。

随钻气测是在钻井过程中测定由于岩屑破碎进入钻井液中的气体含量和组分。

循环气测是在钻井液静止后再循环时,测定储集层在渗透和扩散的作用下进入钻井液中的气体含量和组分,故又称之为扩散气测。

(二)半自动气测资料解释由于半自动气测只提供了全烃和重烃的数据,因此只能定性的识别储层中流体性质。

主要根据油层气与气层气的不同特点,及烃类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解释。

1.区分油层和气层油层气体的重烃含量比气层高,而且包含了丙烷以上成分的烃类气体。

气层的重烃含量不仅低,而且重烃成分中只有乙烷、丙烷等成分,没有大分子的烃类气体。

所以油层在气测曲线上的反映是全烃和重烃曲线同时升高,两条曲线幅度差较小。

而气层在气测曲线上的反映是全烃曲线幅度很高、重烃曲线幅度很低,两条曲线间的幅度差很大。

2.分轻质油层和重质油层由于烃类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度随基本上是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的,所以在不同性质的油层中重烃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轻质油的重烃含量要比重质油的重烃含量高。

因此,轻质油的油层气测异常明显的,而重质油的油层气测异常显示远不如轻质油的油层显示明显。

一、气测解释理论基础

一、气测解释理论基础

3、八十年代初的综合仪:它是集随钻气体检测、钻井工程参数测量、钻井 液参数测量、地层压力预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现场录井技术。国内代表性 的仪器是上海神开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K系列。
不管录井仪器如何发展,其核心部分一直是气体检测。
二、气测井原理
1、原理: 气测录井是通过测量地层中烃类气体的含量及组分构成 进而对储层流体性质进行识别的一种地球化学测井方法 。 石油在生成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伴生气,油质越轻、 成熟度越高伴生气越多,在地层条件下,伴生气以溶解和游 离两种方式存在于储层里。当含有油气的储层被钻头钻穿后, 其所含的流体被钻井液携带至地面,在上返的过程中,随着 压力、温度的降低,天然气迅速膨胀而解析出来,通过脱气 器把钻井液里的天然气脱出送气测仪进行测量。测量的气体 参数主要有全烃、CH4、C2H6、C3H8、iC4H10、nC4H10、iC5H12、 nC5H12、H2、CO2等。
幅度差较大,类似人的手指。物性 差有夹层。差油、干层。
试油情况:
2694.8—2698.8m, 油花,日产水0.04方。
倒三角形:曲线前沿陡,后沿缓
慢回落,高点在上部。储层顶部有 部分游离气,呈油(气)帽特征。 含油(气)水层。
试油情况: 1751.8—1754m, 日产水80.84方,气 微量。
油水同层:组份特征与油层相似,但全烃值低于油层,峰型欠
饱满,具有上油下水特征,后效不明显。
含油(气)水层:组份特征与油(气)层相近,但全烃值低
很多,峰形不饱满,无后效反应。
汇报结束
谢谢
为裂缝显示,多出现在碳酸岩、泥 灰岩、致密砂岩、泥岩等。 差油 (气)层、干层。
试油情况: 3161—3242m,初 试仅见油花,酸化 后日产油3.76吨。

录井现场气测资料深入应用探讨

录井现场气测资料深入应用探讨

EXCHANGE OF EXPERIENCE 经验交流摘要:气测资料是综合录井仪录取的重要的数据内容,录井现场人员不仅要确保气测资料录取的准确性,还应加强资料在油气显示异常识别、储层含油气性评价方面的深入应用。

为此,论文详细介绍了气测曲线异常识别、三角图版法、轻烃比值法在现场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录井现场;气测资料;深入应用一、 气测曲线异常识别气测曲线是色谱仪实时分析的全烃和组分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形成的曲线,通常情况下气测全烃曲线是比较稳定的,波动范围较小,此时称为全烃基值。

当含油气储层被钻开后,烃类物质进入钻井液,循环至井口被脱气器脱出后随气测管路到达色谱分析仪,色谱分析仪检测到烃类气体后记录下全烃和组分含量,在全烃气测曲线上会出现异常高值,当全烃百分含量达到基值的3倍及以上时,称之为全烃异常,必须加以重视。

全烃异常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地层油气异常、后效气异常、接单根异常、钻井液混油异常等,不同的全烃异常在气测曲线上形态各异,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辨别,提高气测异常识别的准确性[1]。

二、三角图版三角图版是用C2/∑C、C3/∑C、C4/∑C三项数据建立三角形(∑C= C1+C2+C3+IC4+NC4),零值作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夹角均为60°,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三个参数的不同大小,由此形成以C2/∑C、C3/∑C、C4/∑C三项数据为三角形的坐标系,用三角形ΔABC表示。

具体使用三角图版时,先对测得的烃类组分数据进行校正,求出∑C值,然后计算出C2/∑C、C3/∑C、C4/∑C值,将求得的C2/∑C、C3/∑C、C4/∑C值分别投在相应的边上,然后分别沿这些投点做三条平行线,平行线相交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ΔA’B’C’。

判断是正三角形还是倒三角形以外三角为准,与外三角同向的为正,与外三角不同向为倒三角。

三角形ΔA’B’C’占三角形ΔABC的边长超过75%为大三角形,在25%到75%之间为中三角形,小于25%为小三角形。

全烃和烃组分分析

全烃和烃组分分析

全烃和烃组分分析在现场气测录井过程中经常出现全烃值大于组分含量之和,全烃值小于组分含量之和,或者全烃值小于或远大于甲烷含量的现象,与很多人人为全烃值近似等于钻井液组分分析的C1,C2,C3,iC4,nC4,iC5,nC5含量之和这种观点相矛盾。

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把全烃检测值理解为烃系数或烃密度,烃组分理解为相应的体积分数,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必然关系,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注:在设备标定中要规范,消除人为因素,同时要参考以下几点:1.氢火焰检测器工作原理被测样品由载气携带,一路直接进入全烃FID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另一路样品气经色谱柱分离后进入组分FID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每一路样品与载气混合一起分别进入离子室,由毛细管喷嘴喷出。

氢气经引燃后在空气的助燃下进行燃烧,以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火焰为能源,使被测组分电离成正负离子。

在氢火焰附近设有收集极(负极)和极化极(正极),在此两者之间加有极化电压,形成一直流电场。

产生的离子在收集极和极化极的外电场作用下定向运动而形成电流。

产生的电流很微弱,需经放大器放大后才能在记录仪上得到色谱峰。

产生的微电流大小与进入离子室被测组分浓度大小和碳原子含量有关,浓度越大,碳原子的含量越多,产生的微电流就越大。

2.氢焰检测器离子化的分析机理当含有有机物CnHm的载气由喷嘴喷出进入火焰后,发生裂解反应产生自由基:CnHm→•CH;产生的自由基在火焰中与外面扩散进来的激发态原子氧或分子氧发生如下反应:•CH+O→CHO++e-;生成的正离子CHO+与火焰中大量水分碰撞而发生分子离子反应;CHO++H2O →H3O++CO;化学电离产生的正离子和电子在外加恒定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分别向两级定向运动而产生微电流,经放大后记录下色谱峰。

3.过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FID)工作原理及机理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是质量型鉴定器,进入全烃鉴定器产生信号的样品气是混合烃类气体,在混合烃类气体的共同作用下全烃产生一个电压值,而标定仪器时用的是单一甲烷气样,因此应把全烃检测值理解为烃系数或烃密度。

录井作业中烃类气体检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录井作业中烃类气体检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录井作业中烃类气体检测技术的分析研究【摘要】在钻井液检测的过程中,烃类气体的检测可以为钻井作业起到指导的作用,有助于对挥发性烃类污染进行控制。

本文主要分析烃类气体检测的技术以及应用的情况,以便作为操作指导。

【关键词】录井;烃类气体;检测技术介质不同,烃类的赋存状态也不同,提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烃类气体的检测技术也有所区别。

与此同时,对于挥发性的烃类气体,检测的目的不同,其检测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但是,每一项方法的应用都会有前提条件,我们需要掌握技术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的条件。

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的目标特征,优选技术方案。

1 烃类气体检测技术的应用1.1 油气勘探对于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的相关研究表明,在聚集以及成藏的过程中,地下深部的油气会受到浓度差以及压力的影响,存在油气藏的烃类气体会发生运移,主要表现为扩散或者是渗透的方式,在各种介质中以多种状态存在。

在预测油气藏时,需要适当的应用烃类检测方法。

借助数字地震的资料,分析对石油和天然气储集的构造,地震勘探烃类检测技术需要进行烃类检测图的绘制,现阶段,在发现、证实油气储集构造以及探查油气藏方面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主要分为:A VO技术、亮点技术以及合成声测井技术。

1.2 钻井传统钻井液气体检测分析主要分为两种:第一,连续全烃总量分析;第二,周期性组分分析。

分析的内容是地下烃类气体,它是经由钻井液循环,携带到地面。

气体主要包括六种:(1)甲烷;(2)乙烷;(3)丙烷;(4)正丁烷;(5)异丁烷;(6)正戊烷、异戊烷。

钻井技术不断发展,油气开发更加精细化,传统的检测方法达不到钻井检测的需求,为增强在线气体组分分析的效率,增加检测的精度,传统的检测方法也有新的发展。

2 录井中烃类气体检测技术2.1 传统的检测技术传统的烃类气体检测技术主要是借助于气相色谱法,检测气体样品,气相色谱法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准确的方法之一。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原理是在氢-氧火焰条件下,色谱流出物中的可燃性有机物会出现电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测录井技术(2012-03-06 09:59:10)气测录井是直接测定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的一种录井方法。

气测录井是在钻进过程中进行的,利用气测资料能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并能预报井喷,在探井中广泛采用。

(一)气测录井的常见类型根据所用仪器不同,气测录井可分为两种,即半自动气测和色谱气测。

半自动气测是利用各种烃类气体的燃烧温度不同,将甲烷与重烃分开。

这种方法只能得到甲烷及重烃或全烃的含量。

色谱气测是利用色谱原理制成的分析仪器,它是一个连续进行、自动记录体系。

样品由进样口进入后被载气带进色谱柱进行分离,分离后各组分分别进入鉴定器,产生的信号在记录器上自动记录下来。

它可将天然气中各种组分(主要是甲烷至戊烷)分开,分析速度快,数据多而准确。

目前后者已基本取代半自动气测。

按气测录井方式可将气测录井分为两类,即随钻气测和循环气测。

随钻气测是在钻井过程中测定由于岩屑破碎进入钻井液中的气体含量和组分。

循环气测是在钻井液静止后再循环时,测定储集层在渗透和扩散的作用下进入钻井液中的气体含量和组分,故又称之为扩散气测。

(二)半自动气测资料解释由于半自动气测只提供了全烃和重烃的数据,因此只能定性的识别储层中流体性质。

主要根据油层气与气层气的不同特点,及烃类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解释。

1.区分油层和气层油层气体的重烃含量比气层高,而且包含了丙烷以上成分的烃类气体。

气层的重烃含量不仅低,而且重烃成分中只有乙烷、丙烷等成分,没有大分子的烃类气体。

所以油层在气测曲线上的反映是全烃和重烃曲线同时升高,两条曲线幅度差较小。

而气层在气测曲线上的反映是全烃曲线幅度很高、重烃曲线幅度很低,两条曲线间的幅度差很大。

2.分轻质油层和重质油层由于烃类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度随基本上是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的,所以在不同性质的油层中重烃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轻质油的重烃含量要比重质油的重烃含量高。

因此,轻质油的油层气测异常明显的,而重质油的油层气测异常显示远不如轻质油的油层显示明显。

它们各自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

烃类气体是难溶于水中的,所以一般纯水层中气测没有显示。

若水层含少量溶解气,在气测曲线上也会有一定显示,反映在全烃、重烃时增高,或只是全烃增高,而重烃无异常。

但是,水层比油层显示低。

(二)色谱气测资料解释在探井中根据半自动气测成果可以发现油气显示,但是不能有效地判断油气性质,对于油质差别不很大的油层和凝析油、气层就更不易判断。

而色谱气测则可以判断油、气层性质,划分油、气、水层,提高解释精度。

1.色谱气测解释图版的应用在已证实的油、气水层中,取钻井液样品或试油时的天然气作色谱分析。

然后,在等间隔的横坐标上标出气体组分,以纵坐标代表各组分浓度百分数的对数值,将分析结果点在图上,把同一样品数据点用折线相连,即得色谱气测的标准图版。

在使用色谱气测标准图版时,根据钻井过程中所得天然气组分的分析结果,按照同样方法作图,将其与标准图版相比较,即可判断所钻遇储层中所含流体的性质(油、气、水)。

标准图版应分构造和层位编制。

只有在勘探初期才使用统一编制的图版,或采用邻近构造的图版。

2.烃类气体比值图版从上述可知,油、气、水层中天然气的组分差别较大,烃类气体比值图版就是从烃气组分中,选择能够代表油、气、水特征的单一组分,利用两个或三个能清楚划分出油、气、水层界限的组分比值参数,构成坐标系,并依据试油结果划出油、气、水区间,即编制出图版。

使用时,根据气测值求出烃类组分比值,在图版中进行图解,从而可以区分油、气、水层。

三角形组分图版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三角形组分图版是根据一个油田一定含油层的试油结果及相应天然气组分含量,选用三种参数(即C2∑C、C3/∑C、C4/∑C),(分别代表烷、丙烷、丁烷和全烃),按三角形坐标绘制的,并根据试油结果划分出油、气、水区间。

进行解释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烃类气体各组分含量之和(ZC),求出各烃类气体占全烃的百分数。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上述各参数在图中的位置和形状。

3.烃类比值法利用色谱组分含量计算比值评价油气层。

烃湿度比(1-9)烃平衡比(1-10)烃特征比(1-11)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5。

4.钻井液全脱气估算显示层生产能力在气测显示层取钻井液样进行全脱气分析,计算钻井液中天然气浓度,估算生产能力。

G=(1-12)式中G—钻井液中天然气浓度,%;b—全脱气所用钻井液量,mL;a—脱气量,mL;X—色谱仪上分析出的天然气浓度,%。

(1-13)式中C——显示层天然气浓度(单位体积岩石中含气量),m3/m;Q——钻井液排量,m3/min;t——钻穿显示层所用时间,Min;d——钻头直径,m;h——显示层厚度,m。

P=A ·C·K·Φ·Πd2/4·h (1-14)式中P—显示层生产能力,m3;A—根据已知产层求得产能系数;K—渗透率,10-3μm2;φ—孔隙度,小数。

探讨气测录井中全烃检测值与烃组分含量之关联发布日期:2014-01-15 发布: .xzbu.摘要:在现场气测录井过程中经常出现全烃值大于组分含量之和,全烃值小于组分含量之和,或者全烃值小于甲烷含量的现象,与很多人认为全烃值近似等于钻井液组分分析的C1,C2,C3,iC4,nC4,iC5,nC5含量之和这种观点相矛盾。

本文通过氢焰鉴定器工作原理及机理分析,同时对出现此现象的客观原因分析,提出把全烃检测值理解为烃系数或烃密度,烃组分理解为相应的体积分数,两者本质上毫无关系,同时认为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气测录井色谱仪全烃组分一、引言在现场气测录井过程中经常出现全烃值大于组分含量之和,全烃值小于组分含量之和,或者全烃值小于甲烷含量的现象,与很多人认为全烃值近似等于钻井液组分分析的C1,C2,C3,iC4,nC4,iC5,nC5含量之和这种观点相矛盾,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会直接引起甲方管理人员、资料使用者以及某些经验不足的现场录井人员的疑问和困惑,认为气测资料可信度低。

下面就上述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二、原理分析及实验成果1.氢焰检测器工作原理被测样品由载气携带,一路直接进入总烃FID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另一路样品气经色谱柱分离后进入组分FID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每一路样品与载气混合一起分别进入离子室,由毛细管喷嘴喷出。

氢气经引燃后在空气的助燃下进行燃烧,以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约2100℃)火焰为能源,使被测烃组分电离成正负离子。

在氢火焰附近设有收集极(负极)和极化极(正极),在此两极之间加有150-300 V的极化电压,形成一直流电场。

产生的离子在收集极和极化极的外电场作用下定向运动而形成电流。

产生的电流很微弱,需经放大器放大后,才能在记录仪上得到色谱峰。

产生的微电流大小与进入离子室被测组分浓度大小和碳原子含量有关,浓度愈大,碳原子的含量愈多,产生的微电流就愈大。

2.氢焰检测器离子化的分析机理当含有机物CnHm的载气由喷嘴喷出进入火焰后,发生裂解反应产生自由基:CnHm→·CH;产生的自由基在火焰中与外面扩散进来的激发态原子氧或分子氧发生如下反应:·CH+O→CHO++e-;生成的正离子CHO+与火焰量水分子碰撞而发生分子离子反应:CHO++H2O→H30++CO;化学电离产生的正离子和电子在外加恒定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定向运动而产生微电流,经放大后,记录下色谱峰。

3.理论及实验成果从上述的氢火焰检测器离子化分析机理中可以看出碳氢化合物有几个碳原子,检测器就转化、输出几个离子和电子[1]。

所以理论上全烃应该等于各组分碳原子当量浓度之和。

用P表示浓度,那么全烃检测值应符合公式(1)。

P全烃=PC1+2xPC2+3xPC3+4xPiC4+4xPnC4+5xPiC5+5xPnC5+nxPCn(1)油田地质录井公司占山等同志,2006年对上述全烃理论做了实验分析[2]。

过程如下:用单一甲烷气标准样对SK-3Q02气相色谱仪的全烃检测体积分数进行0.003%~100%的标定,然后用不同体积分数C1~C4的混合气标准样对SK-3Q02气相色谱仪的组分检测体积分数进行标定。

在标定好的23号和16号仪器上分别注人两种体积分数的C1~C4混合标准气样。

一种混合标准气样体积分数值为0.100%,组分为C1:0. 099%,C2:0.100%,C3:0.101%,iC4:0.104%,nC4:0.098%。

0.100%混合标样为等比混合气样,其比例基本符合C1:C2:C3:iC4:nC4=1:1:1:1:1;另一种混合标准气样体积分数值为10.000 %,组分为C1:7.510%,C2:1.060%,C3:1.004%,iC4:0.251%,nC4:0.256%。

10.00%混合标样为非等比混合气样,其比例基本符合C1:C2:C3:iC4:nC4=75:10:10:2.5:2.5。

两种混合标样的检测结果见表1。

从表1的检测结果来看,全烃检测值基本与公式(1)的计算结果相符,进一步验证此理论符合气测录井实际。

)三、其他客观原因分析1. 工作曲线的回归在标定工作曲线时,需要将事先注样的若干个点,得到相应点的数值,然后回归成工作曲线,以便录井中每一个电压值用该曲线都能读出相应的百分含量。

甲烷饱和过早对曲线的线性有很大的影响。

标定时甲烷饱和过早,工作曲线的斜率就会比正常时小(图1)。

图1中直线a为理论上注入100%气样才饱和时所回归出的曲线;而直线b为过早饱和时所回归出的工作曲线。

从该图可以看出,当电压值较高时(位于两条曲线交叉点以上),用b查出的百分含量比实际值要大。

这就有可能造成甲烷含量大于全烃含量的现象。

表1两种混合标样在SK-3 Q02色谱仪上检测的实验数据单位:%图1 浓度%—电压值mV对应关系图2.气侧数据记录方式的影响气测数据库中全烃值是一个记录间隔中的最大值,而组分分析受分析周期的影响只与反吹状态切换到分析状态那一瞬间的全烃值相对应。

当组分不在全烃高值时采样分析,也会造成全烃大于组分之和的现象。

钻时较小时,2-3m组分分析一次,造成几米的组分记录数据重复,更谈不上在全烃最高值时采样分析,经常出现组分采样分析在全烃的较低值。

3.色谱仪组分分析设计的局限性目前,现场所使用的色谱分析仪只能检测有限的烃类气体,色谱仪设计上烃组分只能分析C1,C2,C3,iC4,nC4,iC5,nC5这七种成分,对于其它的烃类气体色谱柱无法吸附分离,色谱仪设计将其反吹放空出去。

但从井口泵入的气体按一定的流量可以全部到全烃鉴定器进行分析,而钻井过程中使用的钻井液添加有很多种有机处理剂,如起下钻时使用的丝扣润滑油,普通的棕红色润滑油等等混人钻井液后,会使钻井液中的烃类成分复杂性远远不止组分所能分析的七种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