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碘化铅
4.碘化铅溶度积

二、实验原理
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与碘化铅饱和溶液中的铅 离子进行交换 2R-H + Pb2+ = R-Pb -R+ 2H+
将一定体积的碘化铅饱和溶液通入阳离子交换 树脂,铅离子与氢离子换后,氢离子流出液的 氢离子浓度进行测定,从而计算出通过离子交 换树脂的饱和碘化铅溶液中铅离子的浓度,进 而求得碘化铅的溶度积。
Chemistry
四、实验步骤
3. 交换
(1)用温度计测量饱和碘化铅溶液温度并记录;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0.00 mL饱和碘化铅上层清液,放 入50 mL烧杯中; (3)分三次将烧杯中的饱和碘化铅溶液转移至交换柱内, 控制流出液的速率,用250 mL容量瓶收集流出液,待碘化铅 饱和溶液流出后,继续向离子交换柱中持续加入蒸馏水,保 持柱内液面高于树脂; (4)交换过程中利用pH试纸检测流出液pH值,观察试纸颜 色变化,当流出液呈中性,关闭活塞。
四、实验步骤
1. 碘化铅饱和溶液的配置
称取约1 g碘化铅固体,倒入500 mL锥形瓶中,加入约200 mL煮沸过的蒸馏水,摇动锥形瓶,使药品充分溶解。
Chemistry
四、实验步骤
2. 装柱
(1)清洗离子交换柱; (2)底部填少量玻璃棉,加入约40g左右强酸型离子 交换树脂,用自来水冲洗树脂至无色,将交换柱固定在 铁架台上,关闭活塞; (3)向离子交换柱中加入蒸馏水至没过树脂约2 cm, 用蒸馏水浸泡4 ~ 8 h,将其中蒸馏水放入烧杯中,向 交换柱中倒入盐酸溶液至没过树脂约2 cm,用盐酸溶 液浸泡4 h,将交换柱中的酸倾倒入废液瓶中; (4)用蒸馏水洗树脂一段时间,利用pH试纸检测流出 液pH值,直至流出液呈中性;
碘化铅溶度积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碘化铅的制备和溶度积常数的测定ppt课件

5 、数据记录与处理
• 碘化铅饱和溶液的温度/℃ : • 通过交换柱的碘化铅饱和溶液的体积/mL: • 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1: • 消耗标准溶液的的体积/mL : • 流出液中的量/mol: • 饱和溶液中Pb2+浓度/ mol·L-1: • 碘化铅的溶度积Ksp
13
6、注意事项
(1)树脂装约柱高度的2/3即可,不得有气泡。 (2)过滤饱和溶液用的锥形瓶、漏斗必须洁净干燥,滤纸用饱和
常量滴定管读数必须读出小数点后第二位。
6
3.2 移液管的使用
(略)
3.3 滴定操作
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夹住末端玻璃尖, 拇指与食指向一侧捏乳胶管,使溶液 在玻璃球旁空隙处流出。
不要用力捏玻璃珠,也不能使玻璃珠上下移动,尤其不要捏玻璃珠下部的 乳胶管,如果这样会在停止滴定、松开手时吸进气泡,造成体积测量错误。
15
R
2
Pb2
2
H
将一定体积的碘化铅饱和溶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 树脂上的氢离子即与铅离子进行交换。
3
2.3 铅离子的测定
• 交换后,氢离子随流出液流出。然后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可求出氢离子的含量。
H OH H2 O 根据流出液中的氢离子的数量,可计算出通过离子交换树 脂的碘化铅饱和液中的铅离子浓度。
将碘化铅饱和溶液过滤到一个于净的干燥锥形瓶中,测量并 记录饱和溶液的温度,然后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饱和溶液, 分几次将其转移至离子交换柱内。用一个250mL洁净的锥形瓶盛 接流出液。待碘化铅饱和溶液流出后,再用蒸馏水淋洗树脂至流 出液呈中性。将洗涤液一并放人锥形瓶中。
11
4.5 滴定
将锥形瓶中的流出液用0.005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 用溴化百里酚蓝作指示剂,在pH=6.5~7时,溶液由黄色转变为 鲜艳的蓝色,即到达滴定终点,记录数据。
碘化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碘化铅的溶解平衡及其溶度积常数;2. 学习使用pH计和滴定管等实验仪器;3. 掌握测定难溶盐溶度积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碘化铅(PbI2)是一种难溶盐,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溶解平衡:PbI2(s)⇌ Pb2+(aq)+ 2I-(aq)根据溶解平衡原理,该平衡的溶度积常数(Ksp)可表示为:Ksp = [Pb2+][I-]²通过测定饱和碘化铅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可以计算出其溶度积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pH计、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烧杯、玻璃棒、滤纸等;2. 试剂:碘化铅固体、标准Na2S2O3溶液、0.1mol/L H2SO4溶液、1%淀粉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饱和碘化铅溶液:称取一定量的碘化铅固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静置过夜,得到饱和溶液;2. 取少量饱和碘化铅溶液,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00mL,加入锥形瓶中;3. 加入适量的0.1mol/L H2SO4溶液,用玻璃棒搅拌;4. 用0.1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淡黄色,加入1%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至溶液颜色刚好消失;5. 记录消耗的Na2S2O3溶液体积;6.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3次平行实验。
五、数据处理1. 计算Na2S2O3溶液的浓度:c(Na2S2O3) = (V2 - V1) × c(Na2S2O3) / V1其中,V1为滴定前Na2S2O3溶液的体积,V2为滴定后Na2S2O3溶液的体积,c(Na2S2O3)为Na2S2O3溶液的浓度;2. 计算Pb2+和I-的浓度:c(Pb2+) = c(Na2S2O3) × V2 / V1c(I-) = 2 × c(Pb2+);3. 计算溶度积常数:Ksp = [Pb2+][I-]²。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V1 = 25.00mLV2 = 23.50mLc(Na2S2O3) = 0.1mol/L实验次数:3次2. 数据处理:c(Pb2+) = 0.01125mol/Lc(I-) = 0.0225mol/LKsp = 0.01125 × (0.0225)² = 6.375 × 10^-63.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得的溶度积常数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实验结果可靠。
碘化铅红外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碘化铅红外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碘化铅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其中,碘化铅在红外光谱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红外峰特征明显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使其成为红外光谱分析的理想试剂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碘化铅在红外峰中的应用及其特点,以期对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介绍碘化铅及其在红外峰中的应用背景,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碘化铅的性质、碘化铅在红外峰中的应用以及碘化铅红外峰的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详细阐述,读者将更全面地了解碘化铅红外峰的相关知识,促进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和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碘化铅在红外峰中的应用,分析碘化铅红外峰的特点,并总结其在科研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碘化铅红外峰的特性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碘化铅在红外光谱学中的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引起更多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对碘化铅在红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的关注,促进碘化铅红外峰在实际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碘化铅的性质2.1碘化铅的性质碘化铅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PbI2。
它是无色或淡黄色的晶体,具有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性质。
碘化铅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和吸收率,因此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碘化铅在常温下是单斜晶系结构,具有多种晶体形态,包括黄色棱晶和深黄色结晶。
它的晶体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应用。
在化学性质上,碘化铅是一种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其中铅离子与碘离子形成离子键。
它具有一定的电导性和导电性,可被用作电解质或导电材料。
此外,碘化铅还具有一定的光学性质,表现为在红外光谱中具有明显的吸收峰。
碘化铅是什么

碘化铅(PbI2)是什么?碘化铅:黄色重质(指密度大)六方晶系粉末或晶体。
碘化铅的结构:晶体结构是(IPbI)n六角密堆积结构。
纯净的PbI2 为2H晶型,除此之外,还有12R和4H两种晶型。
2H晶型的六角晶胞常数为a=0.4557nm和c=0.6979nm。
碘化铅的性质:(1)密度:6.16g/cm3。
(2)熔点:402℃。
(3)沸点:954℃。
(4)溶度积:7.1*10-9(20℃)(5)溶解性:微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为0.063克/100克水(20℃),易溶于硫代硫酸钠溶液,不溶于醇和冷盐酸。
(6)无气味,有毒。
(7)二碘化铅有感光性,在潮湿空气中能被光逐渐分解,生成一氧化铅和碘。
(8)热时先变砖红后呈棕色,冷却饱和液时析出闪亮的黄色小片状结晶。
(9)二碘化铅以单分子形式存在,分子呈∨形结构。
(11)禁带宽度:2.3~2.5 eV。
(12)电阻率:~10Ω·cm。
碘化铅的用途:(1)PbI2晶体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室温核辐射探测器和x射线成像器件材料。
PbI2的平均原子序数较大,对高能射线具有较强的阻止本领。
PbI2晶体的禁带宽度较大,室温下电阻率较高制作成探测器后体漏电流(PN结在截止时流过的很微小的电流。
)较低,且PbI2晶体的载流子迁移率寿命积较大。
PbI2制作成的探测器具有较高的能量分辨率和探测效率。
(2)用于镀青铜金属的着色,嵌镶黄金,制药,印染和照相。
六方晶系:六方晶系六方晶系晶轴在唯一具有高次轴的c轴主轴方向存在六重轴或六重反轴特征对称元素的晶体归属六方晶系。
六次轴六方晶系特征对称性决定了六方晶系晶胞对应的基向量特点是:副轴和均与主轴垂直,二个副轴基向量的大小相等,副轴间的夹角为120°,即其晶胞参数具有a=b≠c,α=β=90°,γ=120°的关系。
六方晶系,有一个6次对称轴或者6次倒转轴,该轴是晶体的直立结晶轴C轴。
另外三个水平结晶轴正端互成120°夹角。
碘化铅红外峰

碘化铅红外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碘化铅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其在化学和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碘化铅的红外特性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围绕碘化铅的红外峰展开讨论,探讨其在红外光谱分析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碘化铅在红外光谱中有多个显著的吸收峰,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900-1800 cm-1范围的键合振动峰。
这个范围内主要包括碘-铅键的振动模式,可以提供关于碘化铅结构和键合性质的重要信息。
碘化铅还显示出一些其他特征性的红外峰,如铅-铅键和铅-碘键等。
通过仔细分析这些红外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碘化铅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碘化铅红外峰的研究不仅可以用于确定其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在材料科学中,通过分析碘化铅的红外光谱,可以评估其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
这对于设计和合成新型碘化铅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优化其性能和功能。
碘化铅在光学和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红外峰的研究可以为这些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除了在实验室中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碘化铅的红外峰还可用于检测和监测环境中的碘化铅污染。
随着碘化铅的广泛使用,其在环境中的存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通过监测碘化铅的红外吸收谱,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碘化铅的污染程度,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碘化铅的红外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不仅对于理解碘化铅本身的性质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辅助材料科学、环境监测和其他领域的研究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碘化铅的红外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无机化合物,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希望本文的介绍和讨论可以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促进碘化铅红外峰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第二篇示例:碘化铅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很多应用领域,其中包括红外光谱领域。
碘化铅在红外光谱中有独特的吸收峰,被广泛应用于红外光谱分析中。
本文将介绍碘化铅在红外光谱中的特点,以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碘化铅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PbI2。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doc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分光光度计测定难溶盐溶度积常数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单光束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3)学习标准曲线法测定物质浓度。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碘化铅的溶度积测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碘化铅在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Pb 2+ +I - == PbI 2(s)ca (a-b)/2 a-bc-(a-b)/2 b初始浓度(mol/L)反应浓度(mol/L)平衡浓度(mol/L)K sp =[Pb 2+][I -]2从上述关系看出,获得陈定溶解平衡时碘离子浓度,再根据上述定量关系得到平衡时铅离子浓度,最后由溶度积常数表达式得到室温下碘化铅的溶度积,由于碘离子在可见光区无吸收,因此首先将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碘离子与亚硝酸钾反应得到碘单质。
在采用工作曲线法,得到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碘离子浓度。
三、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容量瓶、移液管、分光光度计、致密定性滤纸、漏斗、量筒、洗耳球、镜头纸、橡皮塞、滴管2. 试剂Pb(NO 3)2、KNO 2、KI 、盐酸(6摩尔每升)。
四、实验步骤1.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在5支干燥试管中分别用移液管移入1.00mL,1.50Ml,2.00mL,2.50mL,3.00mL 碘化钾(0.0035mol/L )溶液,再依此移入2.00mL 亚硝酸钾(0.020mol/mL )溶液,3mL 水分别滴加1滴盐酸(6mol/L)。
摇匀后,以水为参比液,在52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碘离子浓度为横坐标,绘制碘离子标准曲线。
2.制备碘化铅饱和溶液1 5.00 3.00 2.002 5.00 4.00 1.003 5.00 5.00 0.003(1)取3支干燥的大试管,按表用量加入0.015mol/L硝酸铅溶液、0.035mol/L碘化钾、水,使试管中溶液的总体积为10mL。
(2)加完试剂后,充分摇荡试管20min,然后将试管静置3~5分钟。
碘化铅(ii),99%标准

碘化铅(ii),99%标准碘化铅(II),99%标准碘化铅(II)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碘化铅(II)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及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1、性质碘化铅(II)的化学式为PbI2,是一种无色晶体。
在常温下它为指标形状的结晶,但在高温下会转变为单斜晶系。
其溶解度不高,可溶于氢碘酸、氨溶液等。
碘化铅(II)的密度为6.16 g/cm³,熔点为402°C,沸点超过1000°C。
2、制备方法碘化铅(II)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碘与金属铅直接反应。
反应产物可以是蓝色的自由碘,但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得到无色的碘化铅(II)。
Pb + I2 -> PbI2另一种制备方式是通过将碘化银与硫酸铅反应而得到:Pb(NO3)2 + 2KI -> PbI2 + 2KNO33、应用碘化铅(II)在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用于制备其他铅化合物,例如碘化亚铅和碘化三铅。
碘化铅(II)也可以用作光学材料的原料,例如晶体和玻璃。
此外,碘化铅(II)在制药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例如用于合成某些药物和药剂。
4、安全注意事项在使用碘化铅(II)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首先,碘化铅(II)应当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以免引发刺激和伤害。
其次,避免吸入其粉尘或蒸汽,因为它们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在操作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并佩戴防护手套和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此外,应妥善储存和处理碘化铅(II),避免与其它化学物品混合,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碘化铅(II)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了解其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及安全注意事项,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碘化铅(II),同时在使用时保证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2PbI
近些年来碘化铅(2PbI )备受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原子系数、较大的禁带宽度、电阻率高和载流子迁移率寿命极大等特点,使之成为了制备室温X 射线和γ射线探测器的理想材料。
碘化铅晶体是一种极有前途的室温核辐射探测器材料,可用于探测1KeV-1MeV 范围内的α射线和γ射线,并且在制作大面积X 射线成像阵列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潜能。
由碘化铅晶体制成的探测器具有较高的能量分辨率和探测效率,可在较大温度范围内(-200℃-130℃)使用和保存,与同类型的探测器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因此,碘化铅晶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室温核辐射探测器新材料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从碘化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来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碘化铅的结构
碘化铅的分子式为2PbI ,英文名称为Lead iodide 。
它的晶体结构①非常复杂,据报道的已经超过二十种异构体②,通常见到的有三种结构,即:2H ,4H 和12R 。
2H 结构的晶体在室温下具有稳定性,因此纯的碘化铅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这种结构,它属于六方晶系③,具有六角密堆积结构,分子结构为ABA 型, 如图1:
图1 碘化铅的分子结构
层与层之间由分子间作用力④维持,其中六方最密排列的铅阳离子层夹在两层碘阴离子层中。
把贯穿铅和碘离子的方向定为C 轴,则材料沿此方向与沿层面方向的生长速度相比要慢得多。
因此,这样的晶体结构将使平行于层面方向的电子远大于沿C 轴方向。
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结构下的晶体会发生转变。
如在423K 的温度下退火,2H 结构的2PbI 就会转变为4H 结构的2PbI ,这可能是有杂质侵入的原因;在367K 附近,2H 和12R 结构之间也能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对晶体结构中的原子堆
砌方式及整个物质的密度都会有影响。
不同的晶体结构具有不同的原子堆积方式。
名词释义:
① 和非晶体两大类,固态的金属与合金大都是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差别在于组成晶体的原子、离子、分子等质点是规则排列的,而非晶体中这些质点除与其最近邻外,基本上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
金属及合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以结晶状态使用。
晶体结构是决定固态金属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的基本因素之一。
② 异构体:异构体是指化学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异构体的化学组成虽然相同,由于其化学机构(即原子在空间排列的方式)不同,使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或毒性有很大差异。
③ 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在惟一具有高次轴的c 轴主轴方向存在六重轴或六重反轴特征对称元素的晶体归属六方晶系。
六方晶系特征对称性决定了六方晶系晶胞对应的基向量特点是:副轴和均与主轴垂直,二个副轴基向量的大小相等,副轴间的夹角为120°,即其晶胞参数具有a=b≠c ,α=β=90°,γ=120°的关系。
有一个6次对称轴或者6次倒转轴,该轴是晶体的直立结晶轴C 轴。
另外三个水平结晶轴正端互成120度夹角。
轴角α=β=90°,γ=120°,轴单位a=b≠c 。
④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又被称为范德华力,按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电性的吸引力,因此考察分子间作用力的起源就得研究物质分子的电性及分子结构。
二、碘化铅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 碘的化合物大多具有比较深的颜色,而且都不宜长久暴露在阳光之下,但2PbI 一般为橙黄色的粉末或金黄色的板状结晶(如图2),无臭,有毒。
2PbI 的熔点为402℃,沸点为954℃,在冷水中(0℃)的溶解度①为0.0442%,
图 2 碘化铅
在100℃时的溶解度为0.436%,可溶于碘化钾(KI )和碘化钠(NaI )的水溶液,而不溶于水和乙醇。
(2) 组成2PbI 的两种元素碘(I)和铅(Pb)的原子序数②高(z Pb = 82, z I = 53),晶体密度大(ρ = 6.16g.3-cm ),这表明它与高能光子间有较强的光电相互作用,对1Kev —1Mev 之间的X 射线和γ射线有较高的阻止本领,用碘化铅晶体制成的探测器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③,俘获90%的60kev 需要的厚度为0.4cm 。
(3) 2PbI 晶体的禁带宽度④大(E > 2.30eV),理论电阻率⑤为1012Ω.cm 量级,与Ge 、Si 等材料相比,2PbI 晶体可在室温下使用和保存;与CdTe 和HgI 2制成的探测器相比,在室温相同偏置电压作用下,2PbI 探测器漏电流较小,并且相对使用的温度范围较广。
(4) 2PbI 晶体中电子和空穴迁移率⑥寿命较大(τμe e =510-cm2/V ,
τμe
e =2x 610-cm2/V)、电子和空穴的寿命均在610-量级附近,电荷收集效率较高。
2、 化学性质
2PbI 晶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容易潮解⑦,蒸汽压低,不易挥发。
在空气中能被阳光分解。
加热则从砖红色变为红褐色或棕色,冷却则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并且析出闪亮的黄色小片状结晶。
名词释义:
①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在100g 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最大的克数。
②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
数值上等于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或 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例如碳的原子序数是6,它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也是6。
原子序数是一个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
拥有同一原子序数的原子属于同一化学元素。
原子序数的符号是Z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在没有形成离子的情况下) ③探测效率:探测器效率是表征核辐射测量装置或仪器性能的指标之一。
由探测器测到的粒子数,与在同一时间间隔内通过辐射源发射到探测器上的该种粒子数的比值表示。
④禁带宽度:禁带宽度(Band gap)是指一个能带宽度(单位是电子伏特(ev)).固体中电子的能量是不可以连续取值的,而是一些不连续的能带。
要导电就要有自由电子存在。
自由电子存在的能带称为导带(能导电)。
被束缚的电子要成为自由电子,就必须获得足够能量从而跃迁到导带,这个能量的最小值就是禁带宽度。
锗的禁带宽度为0.66ev;硅的禁带宽度为1.12ev;砷化镓的禁带宽度为1.43ev。
禁带非常窄就成为金属了,反之则成为绝缘体。
半导体的反向耐压,正向压降都和禁带宽度有关。
⑤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在常温下(20℃时)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Ω·m) 或欧姆·毫米。
⑥离子迁移率:一种产生离子质谱信息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产生气态离子团;沿第一轴及时分离气态离子团,形成多个离子组,各离子组具有与其相关的单一离子迁移率;沿垂直于第一轴的第二轴顺序地及时分离至少一些离子组,形成多个离子小组,各离子小组具有与其相关的单一离子质量;和处理至少一些离子小组,由此确定质量的特定信息。
离子迁移率
⑦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它的水蒸气压若是低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压,则平衡向着潮解的方向进行,水分子向物质表面移动,这种现象叫做潮解。
PbI的用途
三、
2
PbI)晶体原子序数高,综合物理化学性能优良,熔点较低,在熔碘化铅(
2
点以下无破坏性相变,化学性能稳定,对γ射线和a射线具有很强的阻止本领,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寿命较高,制成的探测器能量分辨率和探测效率好。
因此,自1971年S.Roth和W.R.Willig报道了Pbl2晶体可用于室温下的γ射线探测以来,Pbl2晶体就被认为是一种极有前途的室温核辐射探测器材料。
此外,
PbI晶体被认为是一种很作为一种主要的直接跃迁宽带隙P型化合物半导体,
2
好的光电子材料。
可用来制作光电导、光电池、x射线、γ射线探测器等光电器件,特别是在大面积x射线成像阵列中具有极其诱人的前景。
PbI核辐射探测器
1、
2
核辐射探测器(nuclear radiation detector)又称核探测元件(nuclear detection element),是指能够指示、记录和测量核辐射的材料或装置。
辐射和核辐射探测器内的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信息(如电、光脉冲或材料结构的变化),经放大后被记录、分析,以确定粒子的数目、位置、能量、动量、飞行时间、速度、质量等物理量。
核辐射探测器是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及辐射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按照记录方式,核辐射探测器大体上分为计数器和径迹室两大类。
常用的有电离室、计数管和闪烁计数器、原子核乳胶、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等。
图 3 核辐射探测器
作为新型的室温核辐射探测器,Pbl2探测器能在环境监测、核医学、无损检测、核武器突防、航空航天、天体物理和高能物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类探测元件可以测量辐射射线和它们的性质,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多种效应。
如应用带电粒子与物质作用产生电离的原理制作的电离室、计数管,以及α径迹探测器等;利用其荧光作用做成的闪烁计数器;利用电离和激发所引起的化学反应过程制作原子核乳胶,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等。
对带电离子可直接应用上述性质,对不带电的粒子(如γ射线),则应用其与物质作用的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电子对效应)所产生的二次电子来达到上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