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应遵循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中医养生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倡导的起居调理理论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良好的起居习惯和调节生活作息,不仅能提升体质,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起居调理原则、作息规律以及一些养生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养成正确的起居习惯,实现健康的生活状态。

一、起居调理原则1. 温补凉补相结合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寒热之分,寒邪和热邪对人体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起居调理中,应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调节自己的起居方式。

冬季寒冷,应注意保暖,多食温补食物,如姜、蒜等;夏季炎热,应多吃清凉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同时,也要注意室内外温度的调节,以确保舒适的起居环境。

2. 早睡早起,保持规律作息中医养生强调养生者应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起可让人精神饱满,有助于身心的清醒,早餐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注意摄取营养均衡。

至于睡眠,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至关重要,而且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3. 精神平和,保持愉快心情心情愉快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认为情志与脏腑相应,不良情绪会对脏腑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养生者应保持精神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通过运动、读书、花卉养殖等爱好来调节,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作息规律1.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进食合理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养生者应保持每天三餐的规律进食,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同时,要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伤害消化系统。

2. 注意午睡,有助于身体休息午睡是中医养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适度的午睡可以补充睡眠不足,恢复精力。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

午睡时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室内散热和通风,避免午睡过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全解析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全解析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全解析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倡导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全面解析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原则,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指导。

一、调整饮食饮食对于个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吃好、吃足、吃齐”,即饮食应均衡,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畜禽鱼蛋、豆类坚果等,以保证身体获得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中医饮食养生还强调避免暴饮暴食、吃得过于油腻和辛辣,养成慢嚼细咽、少食多餐的习惯,以减轻胃肠负担和保持良好的消化系统功能。

二、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动则生气,气血运行则不生病”,因此提倡通过运动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运动的方式可以因个体差异而异,比如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或者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传统功法,如气功、太极拳等。

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应注意适量,避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

三、调节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早睡早起,有助养生”,强调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使人体的阴阳调和、气血顺畅。

早睡早起有助于人体整体功能的恢复和调整,同时提倡午睡,有助于保持精力充沛和强化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6-8小时。

四、情志调节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因此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中医建议通过保持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来维护身心健康。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交流、参加兴趣爱好等来调节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中药调理中医养生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通过中药调理来保养身体。

中药具有温补、清热、平肝、润燥等作用,可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体寒的人可以选择温补的中药,如人参、肉桂等;而对于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选择清热的草药,如黄芩、银柴胡等。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中医养生,注重通过平衡五脏的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分别指肝、心、脾、肺和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脏的基本概念,讲解如何通过养生方式平衡五脏,从而远离疾病。

1. 肝脏:调畅气机,舒缓情绪肝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储藏血液、调畅气机的重要脏器。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整个身体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因为这些行为会对肝脏造成巨大的负担。

此外,情绪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肝脏的健康,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紧张。

2. 心脏:保持平和,宣布智慧心脏在中医中被视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脏器。

保持心脏的平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和含有过多油脂的食品。

此外,良好的睡眠质量也对心脏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保持适度的运动和放松身心,如瑜伽、太极拳等活动,也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平和状态。

3. 脾脏: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运化水谷精微的脏器,它的功能主要涉及消化和吸收。

为保持脾脏的健康,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调理。

首先,按时进餐,避免过度饥饿和暴饮暴食。

其次,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杂粮、水果和蔬菜等,避免过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正确认识快餐和加工食品对脾脏健康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其摄入量。

4. 肺脏:呼吸平稳,增强免疫力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气机调节和呼吸的脏器。

保持肺脏的健康对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空气的清新与流通,保持室内外空气的清洁和循环。

此外,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这是保护肺脏健康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姿势和正确认识工作环境也对肺脏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5. 肾脏:滋养生命,养护精气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生命之根和调节水液代谢的脏器。

保持肾脏的健康有助于预防老年疾病和滋养精气。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调节情绪,使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神补是通过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让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古代神医扁鹊主张“养心先调神”,他提倡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人生,只有让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完美融合,才是阴阳平衡的完整理念。

1、养生先养神人生自是有情痴,要做到“养心调神”非常不易。

而情绪活动与身体的健康却联系得十分紧密。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超过生理因素影响的程度。

从事临床内科50年的朋友说,很多的病都是由情绪心理造成的。

比如心因性的头痛及消化化不良等。

再比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

“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非要让我总结,只能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心态平和、常用脑子、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和定期查体。

”中医泰斗李辅仁,97岁的时候,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说起话来仍是声音宽厚底气十足,长寿的秘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我从来不抽烟,不喝酒,而且不吃任何保健品。

” “我几十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伤人,不记仇,不报复,只在事业上不断努力。

” 他一直本着“将心比心”的原则做事,多做些好事少些遗憾。

2.养神情绪先调整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反应。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志养生法,是指自己通过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而健康长寿的方法。

谁的人生都是不如意事十有七八,就看你的心怎么想,再苦再难也要往前走。

那就要看得开想得开放得下,“怎么过都是一天,” 笑比哭好。

喜怒哀乐由心生,人生要快乐,心就先快乐!现代医学实验证实,不良情绪是“促癌剂”。

如果长期处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中,患各种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癌变。

林清玄说“这世间真的有人找到过幸运草吗?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幸运草。

养生之道10句名言

养生之道10句名言

养生之道10句名言养生之道不仅是健康的升华,更是一生之悟性、道德和智慧之本源。

每一句名言都把这种养生行为表达得淋漓尽致,下面10句名言将为你指明养生之道:1、人的生命并非由体力决定,而是由心态决定。

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生理上的健康当然不可忽视,但养生不只是健身、养身,更重要的是调节自己的心态。

情绪的积极乐观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压力,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让身体更加健康。

2、管理自己就是管理生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陶行知管理自己有助于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和仪式,如有规律的作息、节制饮食以及运动锻炼。

要想养生,必须对自己有所了解,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心理需求,并积极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3、内外须适应,身体自然康健。

《素问秋疫论》通过有节律的运动和调节饮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维持身体的生理机能,以及维持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平衡。

外界环境不仅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还和自身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4、生活中要坚持三件事,切忌懒惰,避免熬夜,不过度劳累。

《伤寒论》只有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身心健康。

因此,要避免懒惰,保持适当的作息和休息,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三焦”的平衡,使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5、把活动适当丰富,就能把精力散发出去,其间也能吸收学问,这就是思想养生。

《清明上河图注疏》要想养生,不仅需要调节身体,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养生。

要多关注社会动态,了解不同文化,增长见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宽思维、提升自我,以达到身心健康。

6、把感官活动认真整顿,适度的色彩、甜美的音乐、芳香的味道,都能保持心情的安宁。

《论语》色彩、音乐和味道都能引起人们的感官,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态。

更使用这些感官,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也是养生之道。

7、滋阴养血,逆气止痛,阴阳平衡,药物调和。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指出,调和身体健康的双重要素是阴阳平衡,养阳和滋阴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过程,阴阳平衡才能让药物更有效的调和机体的健康。

养生很重要的句子

养生很重要的句子

养生很重要的句子
1. 养生之道,贵在坚持。

健康生活,从养生开始。

2. 每日养生,健康一生。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3.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是养生的基础。

4. 运动健身,舒缓压力。

适当的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良药。

5. 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遵循自然规律,是养生的关键。

7. 早发现,早预防。

注重身体健康,及时发现疾病迹象,预防胜于治疗。

8. 健康生活,品质人生。

良好的养生习惯,是享受美好生活的保障。

9. 科学养生,科学保健。

遵循科学方法,合理养生,才能获得最佳保健效果。

10.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生就是保护革命的本钱。

11. 预防重于治疗,养生重于吃药。

12. 正确的养生观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体健康的
金钥匙。

13. 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14.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表现。

15.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养生是幸福的保障。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智慧启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养生之道,在神,在形,在生生之和,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避邪气,言精神则心性务求超脱,言物质则衣食期于调适,言起居则动静常有节度,“更能明于事理,善知机趣,必能明哲保身,臻于上寿也”。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 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 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 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重在遵守“养生之道”
目前流行养生的方法很多,但大多属于“术”的范畴,真正的养生却应立足于“道”,有了“道”的坚实基础,“术”才能起作用。

因此,养生最忌舍本而逐末,舍“道”而逐“术”。

真正值得我们研究并坚守的,是顺天应人的“养生之道”。

一、睡子午觉
睡觉是养生的第一要诀。

睡觉并非睡够时间就行,关键要“顺应天时”。

简单来讲,应该是“天黑就睡,天亮就起”。

从四季来看,春夏两季要晚睡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要早睡晚起;从时辰来看,是睡子午觉。

根据《黄帝内经》,人体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就是体内阳气逐步散失的过程。

人的阳气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逐年下降。

因而,从某从意义上讲,养生就是养阳。

而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这时人应该处理睡眠状态,这样才能最好地呵护阳气。

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阳气最强的时候,这时应稍眠片刻,同样可以让保养阳气,让你整个下午精神抖擞。

总之,睡好子午觉至关重要,其它时辰睡得再多也无法替代子午觉。

二、吃饭三字决:少、杂、素
吃也是非常重要。

吃的第一要诀是“少”。

其实,吃进体内的所有东西都会产生毒素,而所有的消代,代谢、解毒都需要人体来完成,吃得越多,身体的负担越重。

第二个要诀是“杂”,每天应该吃不少于30种食物,而且各种颜色的食物都要吃,这样才能营养均衡。

第三个字是“素”,美国营养学大师坎贝尔教授在其专著《救命饮食》中指出,动物蛋白摄取过多其实是很多癌症的直接诱因,而且,植物蛋白的营养比动更蛋白更全面、更均衡,更实于人体吸收,因而,建议一定要尽可能少吃动物胆白。

另外。

吃还需注意的两点是“淡”和“慢”,吃得要尽可能慢,也要尽可能淡,这样才有助于养生。

三、每天运动半小时
运动的关皱键是持之以恒,如何做到这点?首先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40岁以后,人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温和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另外,最好选择一个人便可以完成的项目,以免爱到别人的影响。

第三,一定要在运动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否则很难长时间坚持,第四,人最佳运动时间的早晨及下午的4时至6时,这时人体阴阳平衡,很适合运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不能轻易“破例”,我坚持走路近十年,每天走45分钟,再忙也不许充自己“破例”,“破例”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放弃的开始。

四、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修心的核心其是就是欲望管理,最难管理的欲望可能是食欲、名利、表现欲、性欲。

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不但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更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体内的“精元”,保护好自己体内养生的物质基础。

人放纵欲望的最终结果其实都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管理欲望的核心是要找到生命的主线,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样才可忘记欲望,让自己不受它的困扰。

同时要管理好“发心”,任何念头,当它处于萌芽状态时便应将其控制住,并尽快将其熄灭,否则它会越来越强烈,直至影响到你的行为,最终损害健康。

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负面情绪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毒素,它会向人体释放出一种有毒物质,污染我们体内的液体环境。

《水知道答案》告诉我们,积极而正面的思维可以改变水结晶的结构,使其产生和谐而美丽的结晶,而负面的情绪和字眼则会让水结晶变得丑陋而可怕。

同样,人的肉体是由水构成的,保持体内水的清澈与顺畅,不仅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同时还能让人的精神洁净而清明。

因而,积极正面的情绪通过维持体内水的洁净使人的生命变得美丽和健康,它是我们所有细胞的生命之源。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应该平和、淡定、内守,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体内的真气。

六、积极行善有助养生
行善其实就是弘扬“爱与感谢”,这是所有宗教教义的核心,更是人类得以进化、演变、发展的最终极力量。

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我们不但能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爱与感谢”,更能感受源自自己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这种幸福和快乐在我们的体内释放出正向的能量,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庄严而和谐。

持续的行善能让我们始终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健康和美好。

其实,养生就是寻求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就是让我们的精神恬淡内守、持戒布施,顺天应人。

养生的核心其实是养心,心养好了,精神世界就会禅定般若,生命自然变得庄严而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