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讲义

合集下载

我国icu护士培训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icu护士培训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icu护士培训研究现状及展望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发展,使ICU(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

ICU护士需要通过专业的实践及高端的专业技能,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因此,提升国内ICU护士培训水平,将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改善护理效果,减少护理不足等。

一、当前国内ICU护士培训状况(一)培训内容不完善目前,国内护理专业教育还不够完善,在ICU护士培训方面特别明显。

ICU护士的专业性较强,专业性护理技能非常复杂,培训内容不完善,培养非常困难,使得护士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培训方式不合理护士培训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说课、实习、社会实践等。

现在,国内ICU护士培训方式不够合理,只有说课,而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使得护士难以获得有效的专业能力提升。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管理目前,ICU护士的培训考核缺乏有效的管理,无法对学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因此使学员难以及时发现专业技能上的不足。

二、改善我国ICU护士培训(一)完善培训内容提高护士专业能力,需要扩大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范围。

建立合理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通过系统的学习,使专业人才可以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

(二)完善培训方式培训要更加实用,不仅要注重理论培训,而且要给学员充足的实践机会。

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员从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三)完善考核管理要加强ICU护士考核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确保ICU护士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三、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ICU 护士培训也将进一步完善。

政府要加强管理,实施护理专业化教育改革,提高培训质量,提升护士专业水平,以满足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

我国icu的现状与发展的数据

我国icu的现状与发展的数据

我国icu的现状与发展的数据
中国ICU建设起步较晚,1970年部分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1982年建立了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目前中国ICU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床位不足:按照2009年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建议ICU 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

然而目前中国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约3.6张,远低于美国和德国。

- 医护人员编制不足:中国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比约0.62: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约1.96:1,低于指南的最低标准。

并且在ICU旺季,加床是普遍现象,医护人数与床位数比例会进一步恶化。

- 重症监护临床药师发展缓慢:尽管中国在2000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建立临床药师制度,但至今重症监护临床药师发展依旧相对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工作模式和体系。

- 缺乏成熟的ICU护士培养体系:ICU护士专业要求较高,但中国ICU护士普遍年轻化,存在临床经验不足、知识偏科的现象。

且新入职护士进入ICU后难以得到标准化、系统性的培训,造成业务能力不够强。

- 尚未将急性病和慢性病分开: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2019年的两会上指出,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急性病为主导,由于恢复期、康复期的医疗服务发展缓慢,很多慢性病患者都在急性病医院住院,不利于发挥ICU的救治价值。

我国icu护士培训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icu护士培训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icu护士培训研究现状及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ICU(重症监护病房)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科学的监护护理,对有重病的患者进行护理,以期达到全面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促进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ICU 士的培训和研究是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 ICU 士培训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ICU护士培训研究现状1、培训教育体系ICU士培训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初级 ICU士培训、中级 ICU 士培训和高级 ICU士培训。

其中,初级 ICU士培训主要是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其培训内容包括病情观察、护理技术、护理思想等。

中级 ICU士培训主要是培养围绕 ICU房管理和病情管理护士,其培训内容多以 ICU情管理、护理流程设计、护理管理研究为主。

而高级 ICU 士培训则主要面向经过中级培训后,在 ICU理事业有一定经验的护士,其培训内容包括病理生理学、护理监护等。

2、考试制度目前,ICU士的培训考核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统考,即护士以统考的形式参加由医疗卫生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通过考试后获得护士资格证书;二是模拟考试,即护士在真实的 ICU房环境中经过模拟操作和考核,以获得培训证书。

3、学术研究近年来,ICU士的学术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 ICU理技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各种护理技术,提高 ICU理工作的精细化;二是研究 ICU理管理方面,关注 ICU理管理的有效性,及时调整 ICU理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二、ICU护士培训研究发展趋势1、培训教育体系未来,ICU士培训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完善,ICU士培训的内容将更加细化,更加注重针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除此之外,随着 ICU士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培训教学模式也将从传统形式转变为网络模式,以满足社会对 ICU士培训的需求。

2、考试制度未来,ICU士的培训考核制度将更加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控制和输出护士的质量。

危重症医学现状及展望

危重症医学现状及展望

危重症医学现状及展望1危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1)学科建设的发展危重症医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己经被广泛认可。

1996年成立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危重症医学第一个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

2003年在全国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导致许多伤病员出现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器官功能衰竭,在这些病员的救治中,ICU充分发挥了器官功能支持的重要作用,减少了病死率,使危重症医学的临床价值得到认可。

200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危重症医学分会,2008年7月国家确认了危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2009 年7 月又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师分会。

专科学会的成立为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危重症医学是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认识,治疗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的,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危重症医学得以发展的契机与动力。

随着整个医学领域更加专业化的发展,在综合ICU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专科ICU,即亚专科的建立。

学科的细分是其发展的标志和方向,目前我国己有内科、外科、急诊、心脏、器官移植、神经及传染病等亚专科ICU。

如何规范亚专科的发展,需要业界的探索,更需要整个医学领域的需求与检验。

2 危重症医学的未来发展(1)培养危重症医学医师由于危重症监护伤病员数量的不断增加,ICU病床的占有率持续上升,危重症医学在医院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培养足够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

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是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基石。

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通晓内、外科各专业的基本理论、技术,还要具备适应本专业特殊需要的各项技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道管理、呼吸机的使用、心肺复苏及CBP 等技术,并精通各种体克的诊断与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监测与治疗,熟练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解读与应用,危重症伤病员的营养支持治疗等。

ICU的现状与发展PPT课件

ICU的现状与发展PPT课件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山西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0-7-9在 山西太原成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的概念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 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
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ICU的概念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 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 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 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 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 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 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 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 室。
功和培养各科护理骨干的基地。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的作用与功能
ICU是医院处理重症能力的标志
ICU对应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 能障碍危机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 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的作用与功能
承担医院各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作为医院各科开展高风险治疗项目的后盾,为各 科的高风险工作和新项目提供保驾和支持; 弥补各科医疗工作中出现的过失,作为病人和各 科室之间的缓冲带,调节医患关系,将病人和医
院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的规模建制、人员配备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
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 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

ICU的现状与发展

ICU的现状与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ICU的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 高,ICU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步增加。
icu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ICU通常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多功能监护仪、呼吸 机、血液净化仪等。这些设备和技术能够提供全面的监测和 救治服务,为危重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保障。
随着科技的进步,ICU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ICU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制度。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确保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许多医院还引入了电子病历系统、智能化 监测设备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质 量与安全水平。同时,定期开展质量评估 和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VS
医保政策
医保政策对ICU的治疗费用有较大影响, 需要制定合理的医保政策,减轻患者经济 负担。
患者家属的关怀和支持
家属探视
ICU患者家属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 况,医院应合理安排家属探视时间和频率。
心理支持
医院应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 缓解焦虑和压力,以便更好地支持患者。
06
结论
icu的重要性和影响
对患者的意义
ICU为危重患者提供了一个集中、专业的治疗环境, 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风险。
对医疗体系的意义
ICU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整体医 疗水平、培养专业医护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社会的影响
ICU的存在和高效运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 民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规模分类
根据ICU的床位数和规模, 可以分为大型ICU、中型 ICU和小型ICU。

icu发展现状

icu发展现状

icu发展现状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医院中的重症监护室,在医疗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长,ICU的发展也变得相应重要。

ICU作为医院中最复杂、最专业的科室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最早的ICU单元仅仅提供有限的设备和护理人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医学技术和治疗手段加入了ICU的日常工作中。

现在的ICU单位通常具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医疗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这些设备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提供连续的治疗支持。

此外,ICU 还聚集了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重症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护理和治疗。

除了设备和人员的改进,ICU的管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例如,随着研究的进展和临床实践的累积,ICU的治疗指南和流程得到了不断修订和优化。

例如,早期的重症护理重点是机械通气和液体复苏,而现在的ICU更加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多学科合作。

然而,ICU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ICU的资源和设备相对紧缺,导致一些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

其次,ICU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体系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ICU的收治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总之,ICU作为医院中重要的科室,其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然而,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资源不足、培训不足和人员负担过重等。

在未来,我们期待ICU能够进一步发展并为更多需要重症护理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重症监护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重症监护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重症监护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English:Analysis of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Marke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Introduction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healthcare sector. This industry provides critical care to patients who are suffering from life-threatening illnesses or injuries. The industry includes various medical devices, equipment, and service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global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is witnessing significant growth due to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ging population, and rising healthcare expenditure. This report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market status of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Market StatusThe global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grow at a CAGR of 6.5 from 2020 to 2025. The industry's growth is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aging population is also a significant driver of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the global population aged 60 years and above is expected to reach 2.1 billion by 2050, up from 962 million in 2017. This demographic shift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intensive care services and equipment.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also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The pandemic has led to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intensive care services, equipment, and supplies. The pandemic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and has led to increased investments in the industry.Future Trends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witness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ging population,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re expected to drive the industry's growth. The following are the future trends in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1.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is witnessing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such as telemedici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These technologies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nsive care services.2. Personalized Medicine: Personalized medicine is expected to revolutionize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Personalized medicine involves tailoring medical treatment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tient. This approach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outcomes of intensive care services.3. Home-Based Care: Home-based care is expected to becomea 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Home-based care involves providing intensive care services to patients in their homes. This approach is expected to reduce healthcare costs an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Conclusion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is a vital part of the healthcare sector. The industry is witnessing significant growth due to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ging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als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nsive care industry. Th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witness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home-based care.中文:重症监护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介绍重症监护行业是医疗保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8±0.61 (1.08±0.41):1
1.37±0.50 (0.91±0.37):1
护士人数/ICU (1.89±0.50):1 (1.88±0.53):1 (1.89±0.51):1 床位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Apr;25(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ICU人员、床位配置(全国)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 科(危重病医学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国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 员会成立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成
立 近年,各省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相继成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重症医学现状分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重症医学的主体结构
(1)训练有素的医师和护士 (2)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 (3)正确的学术思想和高技术的治疗措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国内外调研数据
2008年山东省139家二级、三级医院196个 ICU问卷式调查
国际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72年,美国在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重 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1980年在日本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 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WPACCM)
专职医生:床位(均 数)
专职医生:床位பைடு நூலகம்1的 ICU数量
专职医生:床位≥1的 ICU比例
二级医院
综合ICU
专科ICU
0.78±0.64
0.71±0.89
15
5
20.0%
14.7%
三级医院
综合ICU
专科ICU
0.89±0.99
0.77±0.45
7
9
13.5%
25.7%
*2008年山东省139家二级、三级医院196个ICU问卷式调查
2.14±1.82 1.68±0.92
10
2
19.2%
5.7%
* 2008年山东省139家二级、三级医院196个ICU问卷式调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ICU人员、床位配置(北京)
表 北京不同等级医院ICU的床位、性质及人员配备
医院 医院 等级 数量
三级甲等 39
医院
三级合格
医院
144
7.2
1.97
1092 8.7
75.0
0.78:1 1.85:1
46.0
0.70:1 1.71: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6月第23卷第六期Chin J Hosp Admin,Jun 2007,Vol 23,No.6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ICU人员、床位配置(广西)
表1:广西医院与ICU规模及相关人员配置(x±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ICU人员、床位配置(山东)
表1 ICU床位与护士的比例
护士:床位(均数) 护士:床位≥2.5的ICU数 量
护士:床位≥2.5的ICU比 例
二级医院
综合ICU
专科ICU
1.95±0.92
1.40±0.92
14
3
18.7%
8.9%
三级医院
综合ICU
专科ICU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起步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 恢复室。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 ICU混合型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以及军队中逐步 建立起创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 辟烧伤病房(Bur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室。
表1:不同规模医院的ICU数量(x±s)
医院规模 (床位)
≤300
2007年北京64家医院ICU问卷式调查 2007年广西39家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34个
ICU 2002年全国155家医院256个ICU问卷调查 美国---跳蛙报告推动ICU的变革 欧洲---ICU病房现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ICU人员、床位配置(山东)
表1 ICU床位与医生的比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重症医学发展简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危重病医学的雏形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 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 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 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这种 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被认定 为ICU的雏形。
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国危重病医学起步
1970年以后北京、天津的一些医院创建
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
重病的单元
1982年在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陈德昌 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 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 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 法通气及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率由 87%下降至40%以下,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设了 ICU,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 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项目
医院总床位数 (张)
ICU床位数 (张)
三级医院(n=22) 二级医院(n=12)
823.64±368.39
358.75±129.58
9.90±3.96
5.25±1.86
合计
659.56±377.90
8.26±4.03
ICU床位数/医 院总床位数 (%)
医师人数/ICU 床位数
1.28±0.43 (0.83±0.32):1
7
二级甲等
医院
18
合计 64
ICU 数量
91
15
20 126
平均ICU 数量
ICU
床位 (个/医院)
2.33
847
平均ICU 床位
(张/ICU)
9.3
综合性 ICU比例
(%)
平均医生 /床位比
平均护士 /床位比
41.8
0.71:1 1.71:1
1.88
101
5.7
33.3
0.61:1 1.52:1
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