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共24页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3、教权之上论
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 的代表。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 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 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 得救。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 才可能进入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 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 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力。
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影响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代表 作有《忏悔录》、《论秩序》、《论生活的 幸福》、《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 作为政治理论的代表作是《上帝之城》,稍 次还有《论自由意志》一书。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 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一名罗马人,他 继承并为自己的时代介绍了由柏拉图创立的 政治哲学;而作为一名基督教徒,他又修正 了这一哲学使其适合信仰的需要。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概述
一、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5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 运动兴起之间这段历史时期。
当人文主义者回望历史的时候, 发现在古典时代与他们生活的现代 世界之间,横亘着一个漫长的时代, 他们将其称为“中世纪”。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地位
二、奥古斯丁的主要政治思想
1、恩典说
所有的人生来就有罪,这就是原罪。由于人 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 避上帝的惩罚。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 只能等待恩典。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说。
人间本来就是灾难深重,只有进入天国才能 摆脱苦海。(也许生活原本就没有痛苦。人比 动物多的,只是计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 苦的智慧。)
5、法是人类的行动准则,法的 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 法。
三、阿奎那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一,阿奎那在宣传亚里 士多德政治学说方面可谓不遗 余力、功不可没。

中世纪欧洲文明的政治和宗教制度

中世纪欧洲文明的政治和宗教制度

中世纪欧洲文明的政治和宗教制度中世纪欧洲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尤其是文化层面上的变化,例如政治和宗教制度的改变,对于古代和现代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政治制度在中世纪欧洲,政治制度的改变是非常显著的。

在早期时期,欧洲还是以王国和城邦为主要政治形式,但是在中期以后,国家的中央集权开始逐渐加强,尤其是在军事和法律方面的权力。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王国和城邦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土地和财产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在国家的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君主和贵族的权力也逐渐加强。

在中世纪晚期,君主的绝对统治成为了政治制度的主流形式,并且在国外征战和国内管理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是在政治权力的加强过程中,社会中的其他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常规的政治制度逐渐向着资产阶级和城市居民群体的政治参与过渡。

二、宗教制度在中世纪欧洲,宗教制度同样是一个重要方面的变化。

在早期时期,基督教教会作为官方教会和社会中的主要精神力量,对欧洲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宗教改革和艺术复兴的背景下,教会的权力开始受到质疑。

在此过程中,新教会开始分裂出来,各个权力机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天主教会在新大陆的传播过程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对于中央集权和君主制的发展,宗教制度变革对欧洲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中世纪欧洲文明的政治和宗教制度,是一个复杂且广泛的历史时期,其影响范围之广,连绵不绝。

以上只是对这个时期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变化的一些初步的描述,仍有许多深入和细节需要进一步探讨。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变革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今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中世纪西欧政治学说

中世纪西欧政治学说

❖ 五、“天上和平”还是“地上和平” ❖ 城指的是社会,“爱”是社会赖以形成的纽
带。
❖ 强调社会的秩序,为此用到了“和平”的概 念
❖ 一切事物的和平都是秩序的平衡
❖ 由此提出了“天上和平”(精神)和“地上 和平”(物质)的区分。
❖ 六 、历史意义
❖ 1、反映了当时的教会对世俗社会活动的兴趣 ❖ 2、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国家观念的改变,对
❖ (三)教会:基督徒的组织
❖ 随着教会的壮大,教会从虚无缥缈中回到现 实,成为管理宗教事务并独立于国家的独特 体制。
❖ 二、封建制下的教会 ❖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伦理
发展壮大起来。 ❖ 原因: ❖ 1、经济原因 ❖ 2、文化原因 ❖ 教会的壮大激化了与世俗国王的矛盾
❖ 三、教皇与国王
❖ 2、基督教产生 ❖ 创始人:耶稣 ❖ 注重虔诚、道德和仁爱,不重仪式和戒律 ❖ 时间:公元一世纪
❖ (3)基督教受到迫害 ❖ 一世纪至4世纪 ❖ (5)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国教 ❖ 313年的君士坦丁的“米兰敕令” ❖ 392年狄奥多西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 (5)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 罗马的堕落 ❖ 世界宗教性质 ❖ 信仰廉价 ❖ 注重信仰和道德修养,不重仪式和清规戒律 ❖ 教徒纯洁、道德高尚、纪律严明
❖ 但教会和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政教关系的实质
政教关系的三种模式
王权压制教权
教权压制王权 教权与王权分离与并立
❖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学说 ❖ 一、生平与著述 ❖ 生平: ❖ 两大特征:旺盛的精力和欲望;很高的天赋 ❖ 宗教历程:摩尼教到基督教 ❖ 著作:《上帝之城》因罗马陷落一事而为基
督教辩护
中世纪西欧政治学说
❖ 第一节 社会状况和政治学说概述 ❖ 中世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

第三章西欧封建政治思想

第三章西欧封建政治思想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第三章)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本章概要) 本章概要)
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到中世纪已经神学化了, 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到中世纪已经神学化了, 在罗马帝国后期崛起的基督教, 在罗马帝国后期崛起的基督教,逐渐发展成为 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宣扬天国至上, 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宣扬天国至上,强调 教会至尊,主张君权神授,阻碍社会进步, 教会至尊,主张君权神授,阻碍社会进步,并 借助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借助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统治欧洲长达一 千多年。 千多年。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异端 思想成为延续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方式。 思想成为延续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方式。
坚持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 提出人民权力的思想 反对教会干预国家事务
梵蒂冈城国
罗马教廷所 在地, 在地,位于意大 利罗马城内, 利罗马城内,面 44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积0.44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1400 1400人 现有人口1400人, 常住人口仅540 540人 常住人口仅540人。
一、欧洲社会变迁与神权政治现象 (一)西方古代文明的终结
● ● ●
商品经济退化为自然经济 行政制度让位于采邑制度 行政制度让位于采邑制度 古典文化倒退为基督教文化
(二)教会权势的形成
公元5世纪以前, 公元5世纪以前,基督教取得了合法 地位并发展成为各国国教; 地位并发展成为各国国教; 公元765年丕平献地事件, 765年丕平献地事件 ● 公元765年丕平献地事件,是基督教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9世纪初期, ● 公元9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查理曼 大帝进一步扶持基督教; 大帝进一步扶持基督教; 公元11 14世纪 11~ 世纪, ● 公元11~14世纪,基督教正统教派天 主教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主教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


国家是“那些服从同样法律、并受单一政府指导,以求生 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 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承认世俗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政体理论

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原因在于君主制最接近于自然
4、法的性质与分类
永恒法 自然法 人法 神法
2、生平: 1225-1274

出生于意大利伦巴底望族家庭 青年时代加入多米尼克教会 (Dominican Order) Monk/Friar/Mendicant


在罗马、巴黎、那不勒斯等地 任教;建立系统、完整的神学 体系
3、主要著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学大全》、《反异端大全》、《论君主政治》等 阿奎那逝世以后,其神学思想在教会内受到激烈批 评,50年后才被教会认为是正统 1323年,被封为圣徒,其著作也获得经典地位 宗教改革时期,“托马斯主义”被规定为天主教会 的正统学说 19世纪末期,将阿奎那神学进行改造之后的“新托 马斯主义”成为天主教正统理论,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3、奥古斯丁的主要著作:

《上帝之城》
回应罗马人的责难(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
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政治问题,说明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的 关系,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观


《论自由意志》 《论三位一体》 《忏悔录》
二、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人的双重本质:人是由肉体和灵魂同时构成的


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城: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城——即社会,是一个有序的人的群体)


双城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以不同的“爱”为基础 双城在现实生活中混在一起,只有在末日审判的时候 才会分开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
第四节 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的思想
(一)城市的兴起与市民阶层的出现
●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共同体,市民是一个新的等 级 ●市民具有自由的身份和相对平等的地位 ●市民拥有公民资格,受城市法律保护,拥有参政 权 ●市民精神是近代政治思想的直接源头 ●公民观念的复苏构成近代民主的萌芽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基本内容
● ● ● ●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 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一)基督教地位确立
☉公元2世纪,向王权靠拢 ☉311年,加列里阿“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迫害 ☉313年,“米兰敕令”宣告合法 ☉325年,基督教大会召开,奠定基础 ☉337年,君士坦丁受洗 ☉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钦定罗马国教 ☉5世纪末,日尔曼统治者先后皈依基督教 ☉756年,法兰克宫相丕平赠教皇土地,建教皇国 ☉8世纪末,查理曼承认地位和特权,征什一税
(二)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1265-1321)佛罗伦萨,被放逐。文艺复兴先驱,标志 中世纪终结和资本主义开端的历史人物,《神曲》, 批判教会维护世俗权威,实现意大利统一,世界帝国。 (三)马西略政教关系论 意大利帕多亚(1280-1342)改造亚里士多德《和平的保 卫者》双重真理,宗教世俗,6分工,人民权力,教会 是最大的危险,取消教会财产教皇专制和教阶,注重 圣经
基督教一统天下:
●思想上,教义按封建尺度修整,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经济上,拥有欧洲1╱3的土地,教皇是最大封建主 ●组织上,按照封建等级制建立森严的教阶制度,教会 成 为以教皇为中心,遍布欧洲的国际组织 ●政治上,拥有自己领土内的特权,司法权独立 ●文化上,摧毁了古典文明,罗马传统与日尔曼传统结 合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政治观念
第二节 教权和王权斗争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第四节 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 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 政治观念
一、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特征 三、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另一个效忠的纽带,亦即领袖和随从战士之 间的支配关系,也起因于早期日耳曼人好 战的癖好。这是一种自愿关系。 他们形成以誓言结合的团体, 使彼此负有义务 ,并在精心挑选 的关系中对领袖。
二、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武士贵族对社会的支配 第二,政治权威在封土贵族持有者 第三,一个封臣对领主个人的忠诚,而非所 有臣民对一个假定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国家 忠诚。
他们没有可支配的官僚,他们确实是一群私 人朋友,通过一项特殊的忠诚条约,即古 老的日耳曼文“武士盟誓”的法兰克文译 文,受制于国王人称此团体为“义勇卫 队”,其成员为“法兰克国王的侍从”。 同样地,在“城市”中的法兰克伯爵们与 他们所取代的罗马行政官员也没有什么相 似之处。
他们拥有一个法庭,维持着秩序,但他们并 不是受国家俸禄的官员。他们靠私人田产 的收入生活,这些田产是在法兰克征服时, 国家恩赐给他们的。他们与国王的关系仍 然是一个个人忠诚的问题,当软弱或不得 人心的国王们不能维持这种忠诚时,这些 伯爵就将独立。
3.神权君主制的成熟 公元800年,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皇帝,这是 西方皇帝的开端,而后 西方历任皇帝药油 教皇加冕涂油, 才具合法性。 涂油仪式是对 王权神授观念的 仪式性表达
二、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1.教会的变革 2.格列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的斗争 3.卜尼法斯八世与美男子 腓力(菲利普)的 斗争
2.神授王权的思想 对神授王权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教皇大格列高 利和西班牙大主教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 在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大格列高利遵循格拉 修斯的传统。同时,他将王权描绘成基督 教的工具,承担这个职责的国王要有基督 教的谦卑。

中世纪政治思想对近现代西欧政治思想提供的源泉

中世纪政治思想对近现代西欧政治思想提供的源泉

中世纪政治思想对近现代西欧政治思想提供了哪些源泉中世纪政治思想对以下几种近现代西欧政治思想提供了源泉,即平等思想、代议制民主思想、民权思想、法治思想、公共权力思想、契约思想、民族国家思想和国家主权思想。

一、平等思想源泉中世纪西欧有非常丰富的平等观念。

其最基本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在上帝面前的平等、在基督徒身份面前的平等和在部落成员资格面前的平等。

上帝面前的平等。

首先,人都是用一样的泥土所造,在物质属性方面是平等的。

平等主义者们很重视这一事实,总是用它来作为人类平等的证据;其次,人都有着上帝给予他们的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

这意味着,在古代一切等级制度所强调的血缘和家世方面,每一个人之间也是平等的;再其次,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出来的,在形象上也是平等的。

这种形象上的平等,在一些人那里也成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平等的依据;最后,人人平等是神的旨意与精神。

人在初始时上帝的乐园中是平等的。

在精神方面,人格方面,上帝并没有在造人时规定谁高级于谁。

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古斯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上帝把人造成理性的东西,让人支配不合理性的东西,即不支配人而是支配禽兽。

基督徒身份面前的平等。

在中世纪西欧,随着基督教的普及,上至王侯,下至农奴,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

理论上,作为基督徒,人们之间在两种意义上是平等的。

一是上文所说的,作为上帝的子孙后代,作为人的平等。

二是作为追随基督的人的平等。

这种平等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基督的肢体论。

《圣经》说,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互相联络作肢体。

尽管肢体之间有分工,但是它们之间是平等的。

神圣的基督身上,难道还有什么低贱的部分吗?因此,作为基督的肢体的共同的身份,确定了基督徒之间的平等地位。

这种平等的观念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第二,耶稣的言行。

《圣经》中,耶稣有许多非常明确的言行体现了这种平等观念。

他说,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他的弟兄姐妹和母亲。

这体现了信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