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政治思想共19页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3、教权之上论
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 的代表。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 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 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 得救。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 才可能进入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 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 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力。
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影响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代表 作有《忏悔录》、《论秩序》、《论生活的 幸福》、《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 作为政治理论的代表作是《上帝之城》,稍 次还有《论自由意志》一书。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 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一名罗马人,他 继承并为自己的时代介绍了由柏拉图创立的 政治哲学;而作为一名基督教徒,他又修正 了这一哲学使其适合信仰的需要。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概述
一、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5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 运动兴起之间这段历史时期。
当人文主义者回望历史的时候, 发现在古典时代与他们生活的现代 世界之间,横亘着一个漫长的时代, 他们将其称为“中世纪”。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地位
二、奥古斯丁的主要政治思想
1、恩典说
所有的人生来就有罪,这就是原罪。由于人 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 避上帝的惩罚。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 只能等待恩典。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说。
人间本来就是灾难深重,只有进入天国才能 摆脱苦海。(也许生活原本就没有痛苦。人比 动物多的,只是计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 苦的智慧。)
5、法是人类的行动准则,法的 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 法。
三、阿奎那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一,阿奎那在宣传亚里 士多德政治学说方面可谓不遗 余力、功不可没。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一、教父与奥古斯丁
(一)教父:教父特指 活跃于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 一批神学家,他们将基督教 教义阐述为系统的神学理论, 同时也是基督教统一的维护 者和保卫者。其中影响最大 的当数奥古斯丁(354— 430),他的神学是教父时 代基督教理论的巅峰。
(二)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著述主要有 《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 《忏悔录》等,他将基督教教 义阐发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胡斯运动
在异端运动当中,胡 斯运动受到了英国理论家 约翰·威克里夫的影响。 威克里夫认为,只要虔诚 信仰上帝,普通信徒不需 要教会也可得救。他支持 民族教会,认为国王是教 会最为适当的管理者。 民间异端运动为宗教改革确立了大致的方 向和内容,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路德的宗教改革政治思想
(一)路德及其著作 1.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符腾堡大教堂的汶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中人的二重性与二元化权力体系
灵魂 宗教生活 天堂幸福
教权 教会 教民 上帝的物
人 人的生活 人的目标 权力体系 社会组织 人的角色 权力范围
肉体 世俗生活 世俗幸福
王权 国家 臣民 凯撒的物
中世纪政教制约关系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提要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义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
(三)评价
阿奎那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神学政治观的最 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那关于法律性质和分类的学说吸取了古 典法律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其关于法律的认识与 理解为近代自然法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2.阿奎那建立的庞大的神学体系,对挽救基督 教神学信仰危机,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从本质上说是唯心的、反动的理论,带有调 和、折中的特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政治观念
第二节 教权和王权斗争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第四节 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 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 政治观念
一、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特征 三、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另一个效忠的纽带,亦即领袖和随从战士之 间的支配关系,也起因于早期日耳曼人好 战的癖好。这是一种自愿关系。 他们形成以誓言结合的团体, 使彼此负有义务 ,并在精心挑选 的关系中对领袖。
二、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武士贵族对社会的支配 第二,政治权威在封土贵族持有者 第三,一个封臣对领主个人的忠诚,而非所 有臣民对一个假定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国家 忠诚。
他们没有可支配的官僚,他们确实是一群私 人朋友,通过一项特殊的忠诚条约,即古 老的日耳曼文“武士盟誓”的法兰克文译 文,受制于国王人称此团体为“义勇卫 队”,其成员为“法兰克国王的侍从”。 同样地,在“城市”中的法兰克伯爵们与 他们所取代的罗马行政官员也没有什么相 似之处。
他们拥有一个法庭,维持着秩序,但他们并 不是受国家俸禄的官员。他们靠私人田产 的收入生活,这些田产是在法兰克征服时, 国家恩赐给他们的。他们与国王的关系仍 然是一个个人忠诚的问题,当软弱或不得 人心的国王们不能维持这种忠诚时,这些 伯爵就将独立。
3.神权君主制的成熟 公元800年,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皇帝,这是 西方皇帝的开端,而后 西方历任皇帝药油 教皇加冕涂油, 才具合法性。 涂油仪式是对 王权神授观念的 仪式性表达
二、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1.教会的变革 2.格列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的斗争 3.卜尼法斯八世与美男子 腓力(菲利普)的 斗争
2.神授王权的思想 对神授王权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教皇大格列高 利和西班牙大主教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 在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大格列高利遵循格拉 修斯的传统。同时,他将王权描绘成基督 教的工具,承担这个职责的国王要有基督 教的谦卑。
中世纪十字架下的政治思想

摘要一、神权统治得以建立的经济与理论基础如果你要问在中世纪的欧洲哪个阶层或者哪个人是最富有的,答案会是贵族,或者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当然不会,答案是基督教教士和教皇。
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一段时期,英格兰的教堂所占有的土地和财富占到了国家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而在法国教会的财富更是巨大,以至于王室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没有一个大主教多。
那个时期的教会垄断了整个西欧的经济生产,巨大的财富和独有的特权使上至教皇和红衣主教下至教士都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早期革命中打倒教会教堂的原因了。
在基督教发展的早期,封建政权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地位笼络基督教大量的赐予其土地奴隶和财富以至后来各国的教会财富剥削之快例如英格兰,法兰西还有罗马等等,庞大的经济基础使得基督教的统治地位不断巩固,为其建立“上帝之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督教形成对于世俗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方面的理论有两部分,《圣经》和《旧约》等基督教义著作所宣扬的“信仰上帝万能慈爱”“原罪”和“救赎”等理论对世俗社会人类精神方面的的控制起到了主要作用,常年的战乱与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使得民众极度的彷徨和无助,而在、基督教所宣扬的这些理论正好迎合百姓的心里同时也得到了封建政权的信任因而迅速形成了对社会精神控制,另一部分中世纪的欧洲涌现了一大批神学政治家,他们为基督教建立通知世俗社会方面的政治理论做中世纪十字架下的政治思想处理巨大贡献。
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以及《论自由意志》中系统的阐明了基督教在世俗通知方面的理论,其倡导“上帝唯一”“自由顺从”以及“秩序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的政治理论,而后来的托马斯·阿奎那等则更是健全了这一方面的理论。
二、神权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早期基督教在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一方面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它也充当了传承古典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载体。
基督教曾吸取古典学说中的斯多葛派思想,如精神自由、自然法思想、人人平等思想等,都给基督教思想带来了文明的曙光。
第三章-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

2018/4/21
33
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发展为世界宗教, 并压倒其它宗教而成为罗马国教,其原因何在? ① 社会矛盾复杂,人们渴望得救 ② 宣称上帝对各民族同等看待 ③ 廉价信仰廉价得救 ④ 宗教仪式简单,戒律简洁易行 ⑤基督徒道德纯洁、纪律严明
2018/4/21
34
早期基督教的性质
2018/4/21 23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政治思想 (一)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一 个分支发展而来的。其产生和 发展适应了西罗马帝国覆灭之 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形 势。 2.基督教社会基础的变化 与罗马帝国后期社会危机的加 深促使基督教的政治地位发生 了转变,最终成为罗马国教。
2018/4/21 6
封臣对其封君的义务有三:效忠、帮助与劝告; 而君对臣的义务则有二:保护和维持。封君封臣关系 的兴起也是起源于一种保护与被保护。领主和附庸形 成依附关系。 如公元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典型的誓词是这样 的:
“我一定遵守誓言,永远忠诚:以神的名 义,在这神圣的教堂里,我发誓对他(封主)真 心真义,忠心耿耿。我要按照神的律法和宇宙 的秩序,爱他所爱的一切,避开他所避开的一 切。我永远不会做任何令他不高兴的事,说令 他不高兴的话。”
封主和封臣的封建关系,实际上是松散的、含混 的、暂时的、多变的、脆弱的。
2018/4/21 7
2、多元权力体系 (1)纵向上看:君主以下,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 系 国王与陪臣间的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相互的权利 义务关系,对陪臣没有绝对的控制支配权,大贵族对 他们的陪臣也是如此。 “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是十分破碎的,各封地之间 犬牙交错。
2018/4/21 3
06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1

奥古斯丁教导世人:政治并不是最高的善业, 而是人性恶的表现和有限的临时补救办法。奥古斯丁 虽然贬低国家的价值,但仍然给国家以有限的承认, 认为国家是短暂的尘世中克服人性之恶的临时办法, 它本身与人的灵魂得救无关。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学说, 与“原罪说”“预定论”等基督教核心教义紧密联系 在一起,集中地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观,第一次 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提供了系统的论证, 从而奠定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基本原则。
思考题
I. 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 政治思想
目录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一、教父与奥古斯丁
教父特指活跃于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一批 神学家,他们的重要贡献是将基督教教义阐述 为系统的神学理论,同时他们也是基督教统一 的维护者和保卫者。在所有教父当中,影响最 大的当数奥古斯丁(354—430)。奥古斯丁的 神学是教父时代基督教理论的巅峰。正是在他 的著作中,基督教教义成为一个完整的、条理 分明的体系。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奥古斯丁 也具有独特的地位,在所有教父当中,只有奥 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哲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四讲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1)
概述
I.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此后约一千年史称“中世纪”。此间基督教占绝对 统治地位,中世纪的政治观是神学政治观;
II.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奠定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理论 基础,围绕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产生的各种政治思想 构成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世纪的政治观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在中 世纪的统治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基督教教义规定了中世纪基本政治价值与原则; • 在政治理论问题上采用特定的论证方法; • 教士阶层在知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处于垄断地 位; • 中世纪并不存在独立的政治学,政治概念和原理, 都是在神学体系内、以神学的形式进行讨论的。
第一、二章古代西方政治思想

• 1.3 波利比阿继承了亚历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和循环论,但他又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混合政体说。他首先根据亚历士多德的分类标准也将政体 分为两类六种,只是名称略有不同。正宗的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 民主制;变态的政体是:暴君制、寡头制、平民制。所谓混合政体, 根据波利比的观点,就是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政体因素的 优点结合起来的体制。当时,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由执政官、元老 院和公民大会组成,三个部门都享有部分最高权力。他说,如果只看 执政官的权力,就是君主制;如果只看元老院的权力,就是贵族制; 如果只看公民大会的权力,就是民主制。波利比阿最大的理论贡献还 不在于混合政体说,而在于他的制约说。波利比阿认为,在罗马共和 国政制中存在着一种权力部门互相制约的政治关系。执政官受元老院 和公民大会的制约,元老院受执政官和公民大会的制约,公民大会又 受元老院和执政官的制约。正是这种互相配合而又互相制约的权力, 保障了罗马共和国的强大和稳定。柏拉图、亚历士多德、波利比阿的 政体理论,对后来罗马、中世纪以至于近现代的政体思想都产生了重 要影响。
(二)近代政治思潮的形成(17-18世纪)
• 17世纪的西欧专制主义主张达到顶峰之时,自由主义开始兴起。从霍布斯开 始的个人主义原则对于个体自然权利的绝对维护,已经给政治权力设下了界 限。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强调政府的权力来自社会信托,表现出对政治权力不 信任和反对暴政的观念。 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政治思想家主张在自由、人权、 民主、法治的基础上重构政治社会,建立理性国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 意识形态的支持和适宜的制度安排。由此,出现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 由主义这样三大资产阶级的传统政治思潮。自由主义,继成了欧洲的民主主 义传统,发展成为西方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潮。激进主义涌现于18世纪的法国 大革命时期,主张主权在民。这是当时政治领域中的左翼。保守主义是对法 国大革命中的激进主义的直接否定,宣扬国家主义。这是当时政治领域中的 右翼。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这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黄金时期,这一时 期产生的政治思想为近现代各种政治思潮的形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支撑。 代表性的思想家有英国的霍布斯、洛克,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法国 的卢校、孟德斯鸣,美国的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人。发表了《利维坦 》、《神学政治论》、《政府论》、《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常识》等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英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三大革命的理论来源或推动其发展,以这 些思想为基础产生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构成了一 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观念体系。
第三章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中人的二重性与二元化权力体系
灵魂 宗教生活 天堂幸福
教权 教会 教民 上帝的物
人 人的生活 人的目标 权力体系 社会组织 人的角色 权力范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肉体 世俗生活 世俗幸福
王权 国家 臣民 凯撒的物
中世纪政教制约关系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提要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义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
在异端运动当中,胡 斯运动受到了英国理论家 约翰·威克里夫的影响。 威克里夫认为,只要虔诚 信仰上帝,普通信徒不需 要教会也可得救。他支持 民族教会,认为国王是教 会最为适当的管理者。 民间异端运动为宗教改革确立了大致的方 向和内容,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路德的宗教改革政治思想
I. 路德反对罗马教会提出的通过各种悔过形式 实现得救的主张。在他看来,对上帝的真心 信仰是基督徒获救的唯一条件。
第一节
基督教的兴起与 中世纪政教斗争
提要
神学政治观在中世纪的统治地位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政治思想 王权与教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一、神学政治观在中世纪的统治地位
I. 基督教义规定了基本政治价值与原则; II. 在政治理论上采用特定的论证方法; III. 教士阶层在知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处于垄断
地位; IV. 政治概念和原理,都是在神学体系内、以神学
四、论法的性质与分类
I. 永恒法源于上帝的智慧,具有终极权威。 II. 自然法低于永恒法,人参与和分享了永恒法。 III. 人法低于自然法,是自然法在人类的具体社会
政治事务中的应用。 IV. 神法就是教会法,是记录在《圣经》中上帝的
法。
阿奎那关于法律性质和分类的学说吸取了 古典法律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他不仅将一 切法律置于永恒法之下,而且论证了教会法应 当高于国家法律的主张。阿奎那用上帝的理性 为自然法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但他也承认自然 法是人类的普遍理性,并将有利于人类保全和 禁止毁灭自身作为自然法的普遍规则,这些都 为近代自然法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