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十二条经络ppt课件

.
9
肩髃 位置手伸平肩窝处 作用最易受风寒的穴位,此穴拔罐会
很黑,淤血多,防止进风寒、睡觉时应穿上 短袖。 迎香 位置鼻头旁
作用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 气味,鼻出血
.
10
小贴士
牙痛:右侧牙痛时就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 反之,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 右侧痛掐右侧耳垂一分钟,左侧痛掐左侧耳 垂。
.
17
足太阴脾经
.
18
主治疾病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的痛经、闭 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疾病的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
19
脾经主要的穴位
隐白 位置足大趾内侧 作用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
痛经,有止血的疗效。(可灸此穴,无艾灸 可以香烟代替) 太白 位置足大趾内侧骨下
作用治疗出血症,贫血症,血瘀症
.
21
手少阴心经
心经的循行置
心经始于极泉穴,结束于少冲穴 .
22
治疗疾病
治疗心血管病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缓; 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
23
心经主要的穴位
极泉穴 位置腋窝下正中 作用调节心律,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探知方
法:用拇指去拨动,电麻感到手指即这条经络是通的,拨 动只痛不麻,不传导,就是有淤阻,不痛不麻为心血严重 供血不足) 少海 位置肘横纹内侧边缘处
作用(合穴)治内腑,对心脏调节很有好处,交通 心肾(此穴血性属水,水在五行中属肾)减缓心律降低血 压 灵道 位置腕横纹小指侧上1.5寸骨边
作用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缓解心律,平静 心神 阴郗 位置腕横纹小指侧上骨边0.5寸
作用防治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 PPT课件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 端交接 。 手三阴与手三阳在上肢的末端 足三阴与足三阳在下肢的末端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医学课件 5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 。 (一) 在四肢的分布: 1、一般规律 : 前缘——阳明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 前缘——太阴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 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
少阴—太阳。手足共六对。阴经属里, 阳经属表。
医学课件
11
(二)属络脏腑:
1、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腑联系。 2、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 “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或腑 直接相连接的关系。 “络”: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相互表里 经的脏或腑的关系。 如手阳明经 ,为大肠经,属大肠,相 表里的手太阴经,为肺经 ,络肺。
医学课件 12
(三)表里关系的特点: 1、相为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分别
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 的位置。 2、都是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3、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其所联系 的脏腑。
医学课件 13
(五)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1.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 2.流注次序: 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 受气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 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 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医学课件
33
(三)奇经八脉的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1)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合于大椎穴, 总督诸阳脉。 (2)任脉与手足三阴脉交于中极、关元 总任诸条阴脉。 (3)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调 节十二经脉。
医学课件 34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阳维维于阳,组合所有的 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 的阴经。 (6)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 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与阳经有 协调作用。
医学课件 5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 。 (一) 在四肢的分布: 1、一般规律 : 前缘——阳明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 前缘——太阴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 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
少阴—太阳。手足共六对。阴经属里, 阳经属表。
医学课件
11
(二)属络脏腑:
1、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腑联系。 2、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 “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或腑 直接相连接的关系。 “络”: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相互表里 经的脏或腑的关系。 如手阳明经 ,为大肠经,属大肠,相 表里的手太阴经,为肺经 ,络肺。
医学课件 12
(三)表里关系的特点: 1、相为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分别
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 的位置。 2、都是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3、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其所联系 的脏腑。
医学课件 13
(五)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1.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 2.流注次序: 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 受气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 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 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医学课件
33
(三)奇经八脉的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1)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合于大椎穴, 总督诸阳脉。 (2)任脉与手足三阴脉交于中极、关元 总任诸条阴脉。 (3)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调 节十二经脉。
医学课件 34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阳维维于阳,组合所有的 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 的阴经。 (6)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 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与阳经有 协调作用。
“中医课件:十二经脉用穴和方剂详解”

穴位和方剂的结合能够提高疗效,治疗更全 面、更有效。
穴位调理
在应用方剂治疗的同时,通过对经脉穴位的 调理,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保证安全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调 整,预防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1
《内经》
系统阐述了经络、气血和脏腑之间联系的学说。
2
《伤寒杂病论》
再次强调了经脉疾病的特征,对经络的学说进行了总结和发展。
3
现代经络学
经络学逐渐走出传统范畴,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成为中西结合的一门学科。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1 辨证论治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不同 情况,结合经络学说进 行个性化治疗。
2 辅助诊断
通过检查经络,能够对 患者的病情做出更为准 确的判断。
包括经络学说在内的中医知 识,将会成为人们对于自身 健康状况的认识,推动人类 健康事业的新发展。
经络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电针
目前人们在经络治疗中尝试了 不少新的方法,如磁疗、电针 等。
智能化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中医将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 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化
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逐渐 融合了一些传统的养生保健方 法,如瑜伽、冥想等,促进综 合治疗。
方剂的分类及用途
复方方剂
由多种草药制成,在疾病治疗 中广泛应用。
单方方剂
即使用一种草药制成的方剂, 具有针对性,使用方便。
煎剂
是以草药为原料,采用水煎法 制成的中药,常用于外治皮肤 病和湿疹等。
穴位和方剂的关系
辨证论治
方剂与穴位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 之一,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提高疗效
穴位调理
在应用方剂治疗的同时,通过对经脉穴位的 调理,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保证安全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调 整,预防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1
《内经》
系统阐述了经络、气血和脏腑之间联系的学说。
2
《伤寒杂病论》
再次强调了经脉疾病的特征,对经络的学说进行了总结和发展。
3
现代经络学
经络学逐渐走出传统范畴,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成为中西结合的一门学科。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1 辨证论治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不同 情况,结合经络学说进 行个性化治疗。
2 辅助诊断
通过检查经络,能够对 患者的病情做出更为准 确的判断。
包括经络学说在内的中医知 识,将会成为人们对于自身 健康状况的认识,推动人类 健康事业的新发展。
经络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电针
目前人们在经络治疗中尝试了 不少新的方法,如磁疗、电针 等。
智能化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中医将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 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化
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逐渐 融合了一些传统的养生保健方 法,如瑜伽、冥想等,促进综 合治疗。
方剂的分类及用途
复方方剂
由多种草药制成,在疾病治疗 中广泛应用。
单方方剂
即使用一种草药制成的方剂, 具有针对性,使用方便。
煎剂
是以草药为原料,采用水煎法 制成的中药,常用于外治皮肤 病和湿疹等。
穴位和方剂的关系
辨证论治
方剂与穴位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 之一,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提高疗效
十二经络穴位图鉴PPT课件

•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 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 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一、足太阴脾经
二、足厥阴肝经
三、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 • •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 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 ,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 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 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 、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 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 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 异常、排便异常等。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 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异常情况预防和处理
1、晕针:精神疲惫、恶心呕吐,面色、唇色苍白
( 1 )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 扶持患者平 卧,注意保暖。(2)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 复(3)如未能缓解者,亦可加刺人中,灸百会、 足三里,揉按内关等
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
嘱患者消除紧张, ( e g : 聊 天 ) 放松局部肌肉 (eg:循、按、弹等);因单向捻针致滞针者, 可以反向将针捻回。
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
神阙(肚脐)——固本培元。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 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
同身寸
常用腧穴
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 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 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 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
常见疾病有什么?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定 位 : 手背第一、二掌骨 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处。
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 疗 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 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 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 、 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 , 咽 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
4、其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每条经络都连接着一定的脏腑,是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通 道。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
最新十二经络穴位图鉴课件ppt

• 理解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
①润:是针对“燥”而言,防风并无“滋 润”作用;
②润剂:是指防风“性质平和,微温不燥” 而言。
羌活
《药性论》
功效主治
• 1.解表散寒止痛——风寒感冒。
①解表散寒力强,又能祛风胜湿,止痛,对于外 感风寒夹湿的表证尤为适宜; ②本品长于散太阳经之风寒而止痛,对于风寒感 冒兼太阳头痛(后头痛)者较为适宜。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 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 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足三阳经
一、足阳明胃经 二、足少阳胆经 三、足太阳膀胱经
束肺之喘咳。
痹、风寒痹痛、经闭痛经)。
3.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 3.助阳化气:阳气不化,水湿为患
证者。
之痰饮病、蓄水证。
解表宜生用,平喘多炙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虚汗、虚喘忌用。
※为桂树的嫩枝。
紫苏
《名医别录 》
功效主治
•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发汗解表散寒之力不及麻黄、桂枝,较为缓和。 因其外散风寒,内行气滞,故对风寒表证而兼 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肠胃型感冒)较 为适宜。
【功效】
• 发汗——解表
【主治】
• 〔外感〕表证(感冒)——恶寒发热、头身
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
【配伍】
• 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
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 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使用注意】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1)温和灸: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精选2021版课件
22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失眠——百会、安眠 感冒——风池、大椎、神阙、曲池 肩颈、腰背酸痛——肩井、风池、列缺;天宗、委中、手
主穴取支沟
定位:腕背横纹上三寸。
支沟配丰隆治热秘 支沟配足三里治气秘 支沟配气海治虚秘
精选2021版课件
20
丰隆:外 膝眼与外 踝尖连线 中点。
气海: 肚脐 下两 寸。
按揉迎香也可治便秘
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
配合谷可以发散风邪, 治疗面部瘙痒。
精选2021版课件
21
艾灸
艾卷灸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主讲人:庄岳钗
精选2021版课件
1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精选2021版课件
2
经络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 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自肺手太阴经中府起,抵肝足厥阴经期门终。
(2)雀啄灸:施灸时,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精选2021版课件
22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失眠——百会、安眠 感冒——风池、大椎、神阙、曲池 肩颈、腰背酸痛——肩井、风池、列缺;天宗、委中、手
主穴取支沟
定位:腕背横纹上三寸。
支沟配丰隆治热秘 支沟配足三里治气秘 支沟配气海治虚秘
精选2021版课件
20
丰隆:外 膝眼与外 踝尖连线 中点。
气海: 肚脐 下两 寸。
按揉迎香也可治便秘
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
配合谷可以发散风邪, 治疗面部瘙痒。
精选2021版课件
21
艾灸
艾卷灸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主讲人:庄岳钗
精选2021版课件
1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精选2021版课件
2
经络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 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自肺手太阴经中府起,抵肝足厥阴经期门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主讲人:
.
1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l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常见疾病有什么?
l 便秘 失眠 脾胃虚 胃肠消化不良
l 胸闷炎 牙痛
.
6
四
头肚 总
像腹 寻三
穴 歌
列里
缺留
,,
面腰
口背
合委
谷中
收求
。。
.
7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常灸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
l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中指)。
.
9
列缺穴(手太阴肺经)
定位:列缺穴在前臂部,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 上1.5寸处。
l 列缺穴可以治疗伤风, 头痛,项强,咳嗽,气 喘,咽喉肿痛,口眼歪 斜,牙痛等。
.
10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 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处。
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 疗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 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 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 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咽 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定位:在内踝尖上三寸, 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健脾益气,滋阴养血
.
17
痛经
气血不调,血瘀于内。 经期不适宜调经,最好于经前一周开始调节。 l 取穴:三阴交、血海、归来。可滋补肝肾,调和气血。
三阴交:虽为脾经之穴,但为肝、脾、肾 三经交会之处,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力,益 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
l 此穴调气活血,经期以及 孕期忌强烈刺激。
.
11
失眠
取百会,能清脑开窍,宁 神定志。
l 取安眠,安眠为经外奇穴, 效用如其名。
.
12
百会、安眠定位
百会定位:百会穴位于人体的 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 取此穴。
l 安眠定位:翳风和风池连线的 中点。
.
13
感冒
感冒又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l 怎么区别?
l 疏风解表——风池,曲池 l 清热/散寒——大椎,神阙
.
14
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 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 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大椎——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
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胸椎,约与肩平齐。
.
3
腧穴
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 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腧与 “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l 腧穴作用
1 反映病症、协助诊断
2 接受治疗、防治疾病
l 特定穴:具有特殊治作用。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 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腰背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 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24
针刺流程
1.选针、定位 2.消毒 3.进针 4.寻找针感 5.辅助手法 6.留针、出针
l 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 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
.
4
同身寸
.
5
常用腧穴
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 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 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 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
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
神阙(肚脐)——固本培元。
.
15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
16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l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 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 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l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 化不良、 泄泻、便秘
.
8
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 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 中间。
l 委中穴对于腰背部的疾病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委 中穴放血可以治疗急性腰 扭伤。
.
22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l 失眠——百会、安眠 l 感冒——风池、大椎、神阙、曲池 l 肩颈、腰背酸痛——肩井、风池、列缺;天宗、委中、手
三里 l 脾胃虚——足三里、三阴交 l 痛经——三阴交、血海、归来 l 便秘——支沟、丰隆、足三里、气海;迎香
.
23
针 刺
.
经前一周期间,可通过艾灸三阴交、归来、血海来调气血。 艾灸结束前以灸足三里或者太溪收尾,引导灸艾的温热之气下行。
.
18
血海
归来
l 太溪
.
19
便秘
指大便秘结不通,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 液不足或脾肾虚寒所引起,分热秘、气秘和虚秘。
l 主穴取支沟
l 定位:腕背横纹上三寸。
l 支沟配丰隆治热秘 l 支沟配足三里治气秘 l 支沟配气海治虚秘
.
20
丰隆:外 膝眼与外 踝尖连线 中点。
l 气海: 肚脐 下两 寸。
l 按揉迎香也可治便秘
l 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
l 配合谷可以发散风邪, 治疗面部瘙痒。
.
21
艾灸
艾卷灸
(1)温和灸: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
2
经络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 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l 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l
自肺手太阴经中府起,抵肝足厥阴经期门终。
l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未小肠。 申胱酉肾心包戊,亥焦子胆丑肝同。
主讲人:
.
1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l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常见疾病有什么?
l 便秘 失眠 脾胃虚 胃肠消化不良
l 胸闷炎 牙痛
.
6
四
头肚 总
像腹 寻三
穴 歌
列里
缺留
,,
面腰
口背
合委
谷中
收求
。。
.
7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常灸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
l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中指)。
.
9
列缺穴(手太阴肺经)
定位:列缺穴在前臂部,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 上1.5寸处。
l 列缺穴可以治疗伤风, 头痛,项强,咳嗽,气 喘,咽喉肿痛,口眼歪 斜,牙痛等。
.
10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 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处。
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 疗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 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 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 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咽 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定位:在内踝尖上三寸, 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健脾益气,滋阴养血
.
17
痛经
气血不调,血瘀于内。 经期不适宜调经,最好于经前一周开始调节。 l 取穴:三阴交、血海、归来。可滋补肝肾,调和气血。
三阴交:虽为脾经之穴,但为肝、脾、肾 三经交会之处,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力,益 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
l 此穴调气活血,经期以及 孕期忌强烈刺激。
.
11
失眠
取百会,能清脑开窍,宁 神定志。
l 取安眠,安眠为经外奇穴, 效用如其名。
.
12
百会、安眠定位
百会定位:百会穴位于人体的 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 取此穴。
l 安眠定位:翳风和风池连线的 中点。
.
13
感冒
感冒又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l 怎么区别?
l 疏风解表——风池,曲池 l 清热/散寒——大椎,神阙
.
14
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 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 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大椎——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
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胸椎,约与肩平齐。
.
3
腧穴
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 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腧与 “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l 腧穴作用
1 反映病症、协助诊断
2 接受治疗、防治疾病
l 特定穴:具有特殊治作用。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 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腰背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 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24
针刺流程
1.选针、定位 2.消毒 3.进针 4.寻找针感 5.辅助手法 6.留针、出针
l 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 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
.
4
同身寸
.
5
常用腧穴
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 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 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 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
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
神阙(肚脐)——固本培元。
.
15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
16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l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 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 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l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 化不良、 泄泻、便秘
.
8
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 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 中间。
l 委中穴对于腰背部的疾病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委 中穴放血可以治疗急性腰 扭伤。
.
22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l 失眠——百会、安眠 l 感冒——风池、大椎、神阙、曲池 l 肩颈、腰背酸痛——肩井、风池、列缺;天宗、委中、手
三里 l 脾胃虚——足三里、三阴交 l 痛经——三阴交、血海、归来 l 便秘——支沟、丰隆、足三里、气海;迎香
.
23
针 刺
.
经前一周期间,可通过艾灸三阴交、归来、血海来调气血。 艾灸结束前以灸足三里或者太溪收尾,引导灸艾的温热之气下行。
.
18
血海
归来
l 太溪
.
19
便秘
指大便秘结不通,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 液不足或脾肾虚寒所引起,分热秘、气秘和虚秘。
l 主穴取支沟
l 定位:腕背横纹上三寸。
l 支沟配丰隆治热秘 l 支沟配足三里治气秘 l 支沟配气海治虚秘
.
20
丰隆:外 膝眼与外 踝尖连线 中点。
l 气海: 肚脐 下两 寸。
l 按揉迎香也可治便秘
l 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
l 配合谷可以发散风邪, 治疗面部瘙痒。
.
21
艾灸
艾卷灸
(1)温和灸: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
2
经络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 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l 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l
自肺手太阴经中府起,抵肝足厥阴经期门终。
l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未小肠。 申胱酉肾心包戊,亥焦子胆丑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