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3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

3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
针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引 起
原因 针刺过深,刺伤肺组织,空气进入胸腔

处理 出针,半卧位休息;


对症处理:镇咳、消炎; 严重者抢救

预防 注意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症状 刺伤脑脊髓、周围神经

原因 手法太重、刺激时间太长

处理 及时出针、轻者静卧休息、


重者送神经科抢救

预防 手法宜轻柔,刺激量宜小
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三、病位深浅刺法
(一)毛刺、直针刺和半刺 ----为刺皮之法。
1.操作方法 (1)直针刺法 (2)半刺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二)分刺、合谷刺和浮刺
---为刺肉之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操作方法 (1)分刺法 (2)合谷刺法 (3)浮刺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出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血 和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皮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下 血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症状 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

毫针刺法中职

毫针刺法中职
详细描述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和评价,包括对各种临床研究、实验 研究的归纳和总结。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毫针刺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06
毫针刺法的教育与培训
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是培养毫针刺法技能的重要 阶段,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 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毫针刺 法技能。
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行针的手法
采用提插、捻转、刮柄等行针 手法,以激发经气、调节气血

得气与补泻
根据治疗的需要,掌握得气和 补泻的技巧,以达到治疗的目
的。
针刺后的护理
留针时间
根据治疗的需要,合理安排留针 时间,以保证治疗效果。
出针的技巧
医生应掌握正确的出针技巧,避免 出血和疼痛。
患者的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针刺后应注意保暖、避免 剧烈运动等。
经络学说
毫针刺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 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学说
气血学说
气血学说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毫针刺法通过调节 气血运行,改善人体内环境,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 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毫针刺法 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来治疗疾病。
毫针刺法中职
• 毫针刺法概述 • 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 •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 毫针刺法的科研进展 • 毫针刺法的教育与培训
01
毫针刺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毫针刺法,也称为微针疗法,是 一种使用极细的针具刺激人体穴 位的治疗方法。
特点
具有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等特 点,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毫针刺法的实训结果报告

毫针刺法的实训结果报告

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毫针刺法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实践体验以及实训效果。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毫针刺法实训,学员们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以下是对实训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总结。

一、实训目的毫针刺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等功效。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员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中医针灸学院实训室实训设备:毫针、针具消毒器、酒精灯、针灸床、人体模型等实训师资:经验丰富的针灸讲师三、实训原理毫针刺法是通过将毫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实训过程中,学员学习了毫针刺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穴位定位、针刺手法、针刺深度等。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开始前,学员们学习了毫针刺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穴位学、针刺手法等。

通过理论课程,学员们对毫针刺法的原理和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操训练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开始了实操训练。

实训内容包括:(1)穴位定位:通过人体模型,学员们练习了穴位定位的方法,掌握了常见穴位的定位技巧。

(2)针刺手法:学员们在讲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不同针刺手法的操作要领,如直刺、斜刺、平刺等。

(3)针刺深度:学员们掌握了根据不同穴位特点调整针刺深度的技巧。

(4)针具消毒:学员们学习了针具的消毒方法,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3. 临床应用在实操训练的基础上,学员们在讲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临床实践。

学员们分组进行,每人负责一个患者的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学员们运用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穴位定位、针刺操作,并观察治疗效果。

五、实训结果1. 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本次实训,学员们对毫针刺法的理论知识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解释针刺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操作技能提高情况在实操训练和临床应用过程中,学员们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大部分学员能够熟练掌握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和针刺深度等操作要领。

针灸毫针针法实验报告

针灸毫针针法实验报告

针灸毫针针法实验报告引言针灸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疗法中,毫针针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疗法手段。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毫针针法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和机制。

实验方法实验目的- 研究毫针针法的操作技巧- 观察毫针针法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和病理指标的影响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例如小鼠)- 毫针- 生理盐水- 实验仪器设备(如电子秤、显微镜等)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的准备:- 使用健康的实验动物,年龄、性别一致- 在实验前一天开始对实验动物进行无菌饲养...(省略部分内容)结果与讨论经过上述实验的观察和测量,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和结果。

根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毫针针法对实验动物的体重和食欲无明显影响。

2. 毫针针法能够显著改善实验动物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更活跃和良好的社交行为。

3. 毫针针法能够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血脂水平,表明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4. 毫针针法能够改善实验动物的免疫功能,表现出较低的炎症指标和更高的抗氧化能力。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毫针针法在促进实验动物的健康和改善其生理状况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这一结果与现实临床应用中的观察结果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毫针针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仅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人体实验和临床观察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毫针针法的实验研究,得出了其在促进实验动物健康和改善生理状况方面的疗效。

实验证实了毫针针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2018). 针灸毫针针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杂志, 10(2),56-60.。

毫针刺法临床的应用

毫针刺法临床的应用

一、选择题(一)A型题1 •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 •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B •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C. 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D •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E.以上均不是2 •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3. 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4. 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5. 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6. 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 .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B. 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C. 进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D. 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E. 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7. 下面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A.耳门B .听宫C.听会D .下关E.翳风8. 在针刺手法上,眼眶内的经穴应()A.速刺B .轻、慢,不可提插捻转C.进针超过1.5寸D. 可作中等度提插E.先捻转后提插9. 胸椎棘突下穴位的操作是()A. 直刺B .斜刺C.向上斜刺D .向下斜刺E.平刺10. 极泉穴进针宜()_A .应向下斜刺0.5〜0.8寸B .缓慢刺入0.2〜0.5寸C. 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寸D. 用手扪住腋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 针刺深度1〜1.5寸11. 章门进针宜()A .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 可向上斜刺0.5〜0.8寸C. 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寸D. 直刺0.5〜1寸E.直刺,针刺深度1〜1.5寸12. 天突穴进针宜()A .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 .缓慢刺入0.2〜0.5寸C. 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D. 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 应稍向内下斜刺,针刺深度1〜1.5寸13. 晕针现象,除什么之外,都可以发生()A.指针B .三棱针C .火针D .电针E.毫针14. 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A .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 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D. 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醪、内关、足三里等穴E. 可灸百会、关元、气海(二)B型题A.齐刺法B .围刺法C.扬刺法D .傍针刺法E.合谷刺法1. 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2. 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A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 .短刺和输刺E.以上均不是3. 出于《灵枢•官针》,刺骨之法是()4. 出于《灵枢•官针》,刺筋之法是()A .向上斜刺B .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C. 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斜刺D. 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E. 以上均不是5. 水沟、素醪()6. 地仓、颊车()A.晕针B .滞针C.针后异常感D .损伤脑脊髓E.弯针7. 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是()8.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是()(三)C型题A.毛刺B .直针刺和半刺法C.二者均是D .二者均非1. 刺皮之法是()2. 刺肉之法是()A. 短刺和输刺B .合谷刺及浮刺C.二者均是D .二者均非3. 刺皮之法是()4. 刺筋之法是()A .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侧斜刺B. 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C. 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5. 水沟、素醪()6. 迎香()A .沿皮刺B .斜刺C .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7. 治疗脱肛取长强穴,其操作方法是()8 •治疗脱肛取百会穴,其操作方法是()A •精神紧张B •体质虚弱C •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9•晕针的原因主要是()10. 滞针的原因主要是()A.气短胸闷B .眩晕恶心C.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11. 气胸的主要临床表现是()12. 晕针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四)X型题1 .运动针刺法选穴原则一般是()A.病在上取之下B .病在下取之上C.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D. 病在中,取之外E.病在左取之左,病在右取之右2. 病位深浅刺法包括()A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 .围刺法E.扬刺法3. 局部多针刺法包括()A.半刺B .围刺C.齐刺D .分刺E.扬刺4. 根据有关古籍记载,孕妇禁针的穴位有()A. 合谷B .昆仑C.三阴交D .石门E.肩井5. 晕针的处理方法是()A .立即起针,给患者饮以温开水或糖水B. 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C. 可灸百会、足三里D. 给患者安置头高脚低仰卧体位E. 仍不省人事,脉弱者,可采取急救措施二、判断题1. 透穴刺法临床主要适用于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胃下垂、痹症、痿证等。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

⑦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芒针疗法 一般采用26号、28号,5寸、7寸、1尺长的长针,以夹持进针法进针,两手配合,将针缓缓刺入。头面、胸背部用横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针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针感为度,不可盲目过深,应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人胖瘦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反应,消除恐惧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针刺意外,老人、小儿、体弱、孕妇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针刺深、刺激量大等特点,临床可用于中风偏瘫、癫狂、痹证等。
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症,均可用毫针疗法治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①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②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惟一编选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经穴模型直观教学之先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毫针刺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验证毫针刺法的疗效,并了解其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二、实验原理毫针刺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针尖极细,仅有0.1-0.2毫米,使用时需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进行操作。

毫针刺法可以直接刺入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内部进行治疗,并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感。

三、实验材料1. 毫针:直径为0.1-0.2毫米的不锈钢细针;2. 实验动物:10只健康小白鼠;3. 实验设备:显微镜、注射器、消毒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有材料消毒处理,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2. 实验操作:(1)将小白鼠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A组和B组;(2)A组小白鼠使用普通针灸方法进行治疗,B组小白鼠使用毫针刺法进行治疗;(3)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组各自进行3次治疗;(4)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小白鼠的体重、行为、食欲等变化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五、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和数据比较,发现使用毫针刺法的小白鼠在治疗后身体状态明显改善,精神状态更佳,食欲增加等。

而使用普通针灸方法的小白鼠则没有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毫针刺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针灸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毫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保持环境干净卫生,并对所有材料进行消毒处理;2. 毫针操作时要细致耐心,避免损伤动物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 实验前要对所有操作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训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八、参考文献1. 《中医针灸学》,李兴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针刺治疗学》,王春生,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法灸法学暮染岚烟作品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刺起源于(B)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A)A.圆针B.圆利针C.长针D.大针E.鍉针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D)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B.《曹氏灸方》C.《备急灸法》D.《孟子·离娄篇》E.《黄帝明堂灸法》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B)A.《灵枢》B.《针经指南》C.《金针赋》D.《针灸大成》E.《神应经》(二)B型题A.艾条灸B.灯火灸C.间接灸D.温针灸E.天灸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B)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E)A.十二字手法B.下手八法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D)A.苍龟探穴B.赤凤迎源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E.白虎摇头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C)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三)C型题A.间接灸B.实按灸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B)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A)A.电针B.水针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D)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C)(四)X型题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ABCD)A.圆针B.锋针C.大针D.长针E.皮内针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BCE)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B.灸法技术C.针刺技术D.推拿技术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二、判断题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3
(二)分刺、合谷刺和浮刺
为刺肉之法。《灵枢·官针》:“分刺者,刺 分肉之间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 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浮刺 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1.操作方法:(1)分刺法;(2)合谷刺法; (3)浮刺法
.
24
(2)合谷刺法

.
25
(3)浮刺法
.
2
透穴刺法

.
3
(一)操作方法
1.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对侧相 对应腧穴透刺,并促使双穴得气。
表里经穴透刺:内关透外关治胸痛、胸胁 挫伤;太溪透昆仑治肾虚牙痛、跟痛;
阴阳经非表里经穴亦可透刺:悬钟透三阴 交治偏头痛;如阳陵泉透阴陵泉,以治膝 痛、胁痛;
直透法刺激量大,体弱畏针者慎用。
1.操作:(1)恢刺法;(2)关刺法
.
28
恢刺法

.
29
2.临床应用
适用于肌肉、肌腱及关节部的疼痛性疾病 及关节活动障碍。
.
30
3.注意事项
3.1 施术时须掌握方向、深浅,因肌 腱附着处血管丰富,有关节软骨及滑 膜囊等组织,刺之不慎易致血肿、剧 痛甚至影响关节屈伸。
3.2用恢刺法时须深刺后再将针退至 浅层,然后方能活动关节,以避免滞 针、弯针和折针。
刺法灸法学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
.
1
第一节 临床常用刺法
一、透穴刺法 又称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
或多个穴位,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 金元时期医家擅用透刺法,如《扁鹊神应
针灸玉龙经》谓:“偏正头风痛难医,丝 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 穴世间稀”。 透刺法分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三种。
.
15
扬刺法

.
16
2.临床应用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所致的疼痛、 麻木肿胀,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如 风湿病、腱鞘炎、腰肌劳损、神经损伤性疾 病致痛者。
.
17
(四)围刺法
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 的针刺方法。
1.操作方法:用毫针直刺病变中心,再以 多针斜刺或平刺入皮肤,使针尖指向中心。 刺入深度应据病变部位、性质而定。
1.操作方法:(1)毛刺;(2)直针刺法; (3)半刺法
.
20
直针刺法

.
21
半刺图

.
22
2.临床应用
主要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泄泻;亦可用于 肢体麻木、关节扭伤、面瘫患者恢复期部分 无腧穴分布区域亦常用半刺法刺之;对斑秃、 脂溢性脱发者亦常用半刺法。
对部分浅表痛病者可直针刺法。 3.注意事项
1.操作方法:医者在得气后指导活动 身体某些部位并同时施行手法。
阳两经的病症 (2)斜透法: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 (3)横透法:头面、胸背、四肢皮肉
浅薄处、邻近有血管、深部有重要脏 器;病邪位于浅表疾患。
.
6
临床运用
2.临床特点 2.1精简用穴; 2.2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可选定方向
深透刺,归来透会阴治遗尿,秩边透 归来治前列腺炎等; 2.3 增强针感; 2.4促进气血运行、针感向病所传导。
.
4
操作方法
2.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病 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并促其得气。 如曲池透手三里、太阳透悬厘等;
3.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 腧穴透刺,用于头面皮肉浅薄处针刺, 如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上星透 前顶、肾俞透志室等
.
5
(二)临床运用
1.适应范围 (1)直透法: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
.
7
(三)注意事项
3.1 视患者体质施针,体弱、年老者慎 用,孕妇、婴儿禁用;
3.2 手法宜轻巧和缓; 3.3 注意避开血管,胸腹部透刺应避免
刺伤脏器; 3.4 以得气为度,忌粗暴施针。
.
8
二、局部多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齐刺、扬刺; 现代围刺法等多针刺法属此。
(一)傍针刺法 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
3.注意事项:以针刺至骨膜为度,注意至骨 膜部不可强行再插入。
.
35
报刺法

.
36
豹纹刺法

.
37
偶刺法

.
38
赞刺法

.
39
四、运动针刺法
概念:在得气后,医者配合患者活动肢体某 些部位,随其活动情况而施行不同手法,以 调动患者潜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特点:针刺期间注重患者守神。
.
40
运动针刺法
.
31
(四)短刺和输刺
为刺骨之法。《灵枢·官针》:“短刺 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输刺者,直入直出, 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1.操作:(1)短刺法;(2)输刺法
.
32
短刺法

.
33
输刺法

.
34
2.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种骨病、肢体疼痛麻木。如颈腰 腿痛、骨关节炎。
.
12
齐刺法

.
13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痛点固定、压痛明显且病 程缠绵的病症。如肱骨外上髁炎、肩周 炎、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四肢部骨性关 节炎等。
.
14
(三)扬刺法
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 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1.操作方法:《灵枢·官针》:“扬刺 者,正纳一,傍纳四而浮之,以、神经性皮炎等范围较大病变。
.
18
围刺法图

.
19
三、病位深浅刺法
依据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同而实施深浅不同 的刺法称之。
(一)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灵 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 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
26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肌肉、软组织层病痛。 注意事项:浮刺宜浅,分刺、合谷刺宜直入
肌肉深层施行相应针法。
.
27
(三)恢刺和关刺
为刺筋之法。《灵枢·官针》:“恢刺, 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 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 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 渊刺,一曰岂刺”。
再在其旁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
9
1.操作方法

.
10
2.临床应用
适于痛症位置相对固定者。《灵枢·官 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
11
(二)齐刺法
即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 (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方法。
1.操作方法:《灵枢·官针》:“齐 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 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 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