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听后感
《高山流水》听后感(精选6篇)

《高山流水》听后感(精选6篇)《高山流水》听后感篇1高山流水,自古至今;悠悠扬扬,情深意长;乐声袅袅,韵味十足。
闭上双眼静静的倾听,乐声中一点点露出了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的魅力。
我听说过《高山流水》的典故,也知道这首曲子抒发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
但或我还悟不到这般境界,只想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
“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这是愉悦之情。
再是“目眩神移,惊心动魄。
”后又“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击石,时而旋洑微沤……”旋律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
这是先人们想到的画面。
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时而轻轻如烟,时而又如大雨,时而又如珠帘。
渐渐的大雨般过去又小雨淅沥了,进而似乎余震般又大了些,但很快又恢复。
水儿们一下激起了水雾,烟雾缭绕,似飘渺仙境。
突然声音重得不得了,似乎在怒吼,不那么温柔了,激起心中千层水花,可重中似乎有水儿敲石的悦耳。
慢慢的,慢慢的,又静了下来,小了,小了……一首乐曲结束了。
曲落,睁开眼睛,耳畔无声,我又听到了城市的喧哗。
多想再一次闭上眼睛,远离城市,穿越时空,再次来到那远古的山水之间,又多想我是那个伯牙的知音……《高山流水》听后感篇2一间古老的房子里,一位穿着古装的人演奏着古筝名曲——《高山流水》。
一开始,乐曲是清脆的,缓慢的,悠扬的,犹如风吹过水面后发出的宛转的声音。
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浓郁的树林和一条清澈的溪流。
乐曲第二部分弹奏出了一幅小溪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小溪快到尽头时急促的跳跃。
旋律不同的在变化,速度很快。
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拥挤的小溪正向万丈深渊奔腾而去,宛如一支军队向正前方的敌人杀去。
接着,乐曲描述了瀑布落下悬崖时的情景。
演奏者的身体随着音乐起伏。
神情也变得紧张起来了,好像怕瀑布落地后的水珠洒在她的身上似的。
她的手不停地在变化,时快时慢,旋律也变灵活起来,乐曲沁人心脾。
我似乎看到了瀑布飞流而下,不禁想起了李白写的一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浅析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

浅析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茉莉芬芳》是一首古筝独奏曲,曲调婉转悠扬,表现了茉莉花的飘香之美。
这首曲子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曲子进行一些浅析,希望能够对喜爱古筝音乐的朋友有所启发。
我们来谈谈这首曲子的曲调。
《茉莉芬芳》采用了古筝独奏的形式,曲调柔和舒缓,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整首曲子以茉莉花的婉转芬芳为主题,音乐中流淌着对花香的赞美之情,使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曲调中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古筝的扬弦琴声富有韵味,给人以饱满的音乐享受。
我们来分析一下曲子的演奏技巧。
《茉莉芬芳》的演奏有着一定的难度,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古筝演奏技巧。
曲子中有许多变化多端的音符,需要灵活的手指技巧和精准的音准控制。
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音色的把握,对音乐情感的表达,才能把握好整个曲子的氛围和情感。
要想演奏好这首曲子,演奏者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练习,才能够驾驭得了这样一首曲子。
我们谈谈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
《茉莉芬芳》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是对花香的歌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曲子中音调婉转,时而轻柔时而激昂,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演奏者要想把握好这首曲子,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曲子所包含的情感。
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曲子,曲调优美,演奏技巧要求较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歌颂之情。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浅析,能对广大古筝音乐爱好者有所启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并热爱中国古典音乐。
浅析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

浅析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
《茉莉芬芳》是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曲调优美流畅,曲调典雅,深受广大音乐爱好
者的喜爱和推崇。
这首曲子的名字十分优美,它简洁而又典雅,传达了主旋律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首曲子中,主旋律优美动听,曲调婉转,让人感受到清新、纯真的气息。
整首曲
子以子音为主调,采用了一些变调和渐进音,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曲子听起来更加富有
情感和变化。
每个音符都像一个花瓣,充满了甘甜的香气,让人沉醉其中。
曲子的中间部分,更是表现了悠闲、舒适的情境,通过轻快的琴音和一些突发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了心情的转换。
整首曲子以缓慢的节奏、柔和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传达出一种
恬静、优美的意境,让人感到心境的放松和舒适。
这首曲子的曲调虽然简单,但深刻表达了一种富有感情、充满个性的情感。
它将小巧
玲珑的音符、悠扬婉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音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件美丽的音乐艺术品。
通过古筝的独特演奏方式,这首曲子穿越时空,带给人们一种浪漫、恬淡的氛围,让人沉
醉其中。
总的来说,《茉莉芬芳》是一首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曲子,表达了一种田园、恬静、
优美的情感。
它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渴盼,对生命的向往与追求,极大地
丰富和拓展了古筝音乐的艺术内涵,在音乐艺术领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和音乐风格。
学古筝《丰收锣鼓》心得体会

学古筝《丰收锣鼓》心得体会
《丰收锣鼓》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支古筝曲。
这首曲子是一首具有山东特色的乐曲,曲子描述了农民丰收时候的喜悦之情,描绘了一幅热热闹闹的丰收场面。
刚开始的时候,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曲调很激昂,像是有万千的锣鼓一个接一个的被敲响,又像是全村的人们一起在丰收后的麦田上欢声起舞,身影翩翩。
期待了一年的谷物终于丰收了。
这些谷物可以换一个好价钱,全家的日子就会更好过一点,在那一个物资贫穷的年代,好的丰收就意味着好的生活。
穿透乐曲,我好像听到了村民的欢呼呐喊,听到了喜气洋洋的锣鼓声。
我看到演奏的人两只手忙上忙下,快速的拨着琴弦,模拟出了生动的咚咚鼓声。
我以为这首乐曲会一直这么欢快直到结束,毕竟丰收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
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曲子的中间,竟然慢慢地舒缓下来,还略带着悲伤,像是在感慨一年的心酸劳作。
早上踩着露水出门,一边迎着朝阳,一边行走在去田野的路上。
晚上背着锄头,带着一身的疲惫伴着夕阳回家,一年总是在田间劳作,有时候还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了也要跟着一起去田间。
只有冬天的时候不是农忙,但是冬日总是担心天气太冷会冻坏沉睡的种子,还要向苍天祈求多一点雪,明年才能有个很好的丰收季。
躲不过的天灾,逃不掉的辛劳,正是这样勤劳的农民一生的写照,丰收过后,又是一轮的辛勤劳作。
但这样悲伤的感慨只是一时的,农民对未来美好的生活还是充满
着期待,所以乐曲又变得昂扬起来。
丰收的喜悦又开始了,锣鼓的声音依旧满天。
丰收就是最好的回馈,明天的生活也会在勤劳下越过越好,我想这就是丰收锣鼓想要告诉我们的。
古筝曲紫气东来欣赏感想

古筝曲紫气东来欣赏感想古筝曲《紫气东来》欣赏感想古筝曲《紫气东来》是一首充满迷人情感的音乐作品。
在欣赏这首曲子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宁静的场景,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这首曲子以古筝为主要乐器,通过清脆悠扬的音色,展现了古筝的独特魅力。
音乐开头的悠长琴音让我感到一阵深远和安详,仿佛置身于紫气缭绕的东方仙境之中。
随着曲子的发展,琴音逐渐增多,音符忽明忽暗,犹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在耳边流淌。
每当琴弦被轻轻拨动,曲调在空气中飘荡,仿佛一缕清风轻撩着心灵的深处。
曲中时而悠扬明快,时而柔和抒情,时而高亢激昂,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
在欣赏之余,我想起了悠久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以及那些传世的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古筝曲《紫气东来》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古筝作为一种传统乐器的独特之处。
韵律优美的琴音,深邃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使人在欣赏中沉醉其中,陶醉于音乐的美妙之中。
细细聆听着《紫气东来》,我感到自己仿佛漂浮在诗画般的东方世界中。
这首曲子充满了神秘和想象力,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筝曲《紫气东来》的音乐之美令人陶醉,它将古筝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个瞬间,我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无论是在历史传承上,还是在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上,古筝曲《紫气东来》都展现了不可复制的美妙与神奇。
总的来说,古筝曲《紫气东来》让我沉浸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之中,感受到了深沉的情感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首曲子不仅展现了古筝作为一种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更让人们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千年魅力。
对传统曲古筝《梅花三弄》的意境遐想

对传统曲古筝《梅花三弄》的意境遐想《梅花三弄》是古筝常见的传统曲目之一,它以梅花为主题,音乐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情感的抒发。
当我听到这首曲子时,我不禁想象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我想到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雪花纷飞的景象。
梅花是中国冬季的代表花卉,开放在严寒的季节中,它们的坚强和坚韧给人以无尽的力量。
音乐中起伏的音符,仿佛是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的画面,清脆的音色如同雪花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芒。
曲子中婉转的旋律,使人感受到梅花的洁白和纯净,仿佛梅花在银白的世界中独自绽放,给人以温馨和宁静的感觉。
接着,我又想到了一个早春的场景。
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它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
音乐中明快的旋律、快节奏的节拍,仿佛是春风轻轻拂过梅树的声音,激动人心,令人振奋。
透过音乐,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片满山的梅花,粉红色的花瓣如一片片小舞裙,在微风中摇曳,给人以欢愉和希望的感觉。
我想到了一个夏日的午后,炎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
尽管梅花是冬季的花卉,但曲子中的旋律却给人以凉爽和清新的感觉。
音符的起伏和流动,仿佛是一股清泉从大山的深处涌出,带来一丝清凉和沁人心脾的感觉。
看着那些盛开的梅花,它们在夏日的阳光下仍然保持着芬芳和傲立的姿态,仿佛是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和慰藉。
我又想到了一个秋天的景象。
梅花盛开的季节并非春夏两季,而是在寒冬即将离去时。
当我听到《梅花三弄》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经历了风雨洗礼的梅花,它们坚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花蕾,不畏严寒和苦难。
曲子中悠扬的旋律仿佛是秋风拂过梅树叶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梅花在秋天里绽放,仿佛告诉人们,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和忧伤,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对于传统曲古筝《梅花三弄》的意境遐想,我想到了寒冷的冬季、早春的希望、夏日的凉爽和秋天的坚守。
每一幅画面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和情绪,让人对梅花的美丽和力量感到敬畏和赞叹。
这种从音悦中体会到的梅花的意境,不仅让人们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中,更能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勇气。
古筝战台风观后感

《战台风》古筝演奏观后感古筝曲《战台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场音乐盛宴中,我仿佛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勇气与困难的较量,以及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念和决心。
首先,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难度极高,需要演奏者具备极高的技艺和专注力。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和力度的精准控制,将古筝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仿佛是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其次,这首曲子的旋律设计独具匠心,充满了张力和节奏感。
旋律的起伏变化,仿佛是在讲述一个英勇无畏的故事。
在台风来临时,人们不畏艰难,团结一心,共同抵抗自然灾害。
旋律中的高潮部分,更是将人们的勇气和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次旋律的起伏,都让我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和较量。
此外,这首曲子的意境深远,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也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力。
但是,在自然面前,人类并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用智慧和勇气与之抗争。
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和震撼。
最后,我想说,《战台风》这首古筝曲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人类精神和勇气的史诗。
它通过古筝的独特音色和演奏者的精湛技艺,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信念。
这种精神不仅仅存在于音乐中,更应该成为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动力源泉。
总的来说,《战台风》这首古筝曲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它让我看到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敬畏大自然。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用勇气和智慧去面对每一个挑战和困难。
高山流水古筝曲听后感

高山流水古筝曲听后感高山流水古筝曲听后感之一【育趣网- 中考试题】中考满分:爱似高山流水王维有诗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水有水的飘逸灵动,但始终只有一种单调的蔚蓝;山有山的沉稳厚重,但一年四季以不同的迷人风景展示山的风采。
活泼的有单调的一面,安静的有精彩的面孔。
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映衬,单调与精彩的变幻,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行舟,如在画中游。
人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母爱有母爱的温柔体贴,似水的柔情。
但母爱是种一成不变的酒,酒多必醉,爱得太浓,会导致溺爱、纵容。
父爱有父爱的厚重深刻,深沉而无言。
父爱也许有时严厉,但严厉背后是不易察觉的几许温柔。
有父爱和母爱为我们护航,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无畏无阻。
水是流泻轻盈的,灵秀而畅达。
母爱似水,水的名字很多。
有时候,她叫甘露,去亲吻干涸的泥土;有时候,她叫细雨,用温情感化冷漠的冻土;有时候,她叫冰石,用坚毅期待闪着碎光的沃土。
母亲永远是儿女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会把你渡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路。
人说,女人是水做的。
母亲用涵养了一生一世的水,汇成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山有着岿然不动的庞大的身躯,变化无穷的颜色,山沉郁苍茫,山雄壮奇伟。
父爱似山的沉稳,花开花落,岁月匆匆流过,你才能从父亲指尖淡淡的烟味体会到父爱蕴藏的深远韵味。
水流有声,山却无言。
狂风暴雨中,有父亲山一样的脊背在我们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荫。
漫漫人生路,有父爱静静地伴我们上下求索。
前面的路再艰难,还怕什么?鸟飞行需要两只翅膀,我们的翅膀,一只名叫父爱,一只名叫母爱。
我们是小舟,流畅于山水之间。
山因水而伟岸,水因山而秀美;山有样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
山是静止的,水则流泻不止;水是蔚蓝的,山则变幻色彩。
山水相依便有了地球这个家。
父亲勤快认真,母亲心灵手巧,父亲朴素不善言语,母亲灵巧总爱唠叨。
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便有了和谐的一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写作素材】篇一:《音乐鉴赏公选课论文》中国民族音乐赏析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轮回,时至今日,淀积着的民族文化无不饱含风霜雪雨,在沧桑中透漏着荡气回肠和令人震撼的东西。
琴、棋、书、画在我国文化中有着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琴,我们姑且称之为音乐,音乐从来都是用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从音乐中体现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音乐陶冶情操,通过音乐来修身养性不失为一种良策。
我觉得一个人可以活的平庸但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修养,因为我们是人。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即使他是平庸的,但在其平庸中也会透出一种不凡。
修养是一种境界,是用一种有灵韵的东西填补一个人心灵的空白,是为了成就灵魂的高尚,谁也不愿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但事与愿违,放眼望去,那一双双空洞的眼神会我告诉我们一切。
修身养性,并不是说要靠修身养性来修饰自己,修身养性可以提升自我,但更多的我们是要靠修身养性来慰藉自己。
我喜欢音乐也希冀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我选这门课程的初衷;我也可以确切的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确有收获,起码提高了自己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与其说这篇论文是我们的一次作业,还不如说这是对我们鉴赏能力的一次确认。
首先,对于题目的选择,我认为一个人喜欢的歌曲或音乐一定不止一首,至少应该是一类。
我喜欢的乐曲有很多,我没法对其一做评论,所以我选择了一个比较笼统和宽泛的话题进行鉴赏。
其次,我之所以选择民族音乐,是因为我觉得在此之前我对我们的民族乐曲存有误解,而在真正了解了她之后,我才看到了我们民族音乐独有的魅力。
以下将是我感触颇深的三个方面:篇一:一个瞎子,一把二胡,一曲《二泉映月》开创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有魅力。
“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就是一位民间艺人的真实写照。
大自然的静美,生活的凄苦,人生的落魄,点缀着二胡的曲韵,指尖上流淌出的是发自内心的人生感悟。
人生匆匆几十载,苦也罢甜也罢,都犹如过眼云烟,人生只不过是一曲《二泉映月》的压缩版。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
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
华彦钧作为一位中国的民间艺人,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上,以自己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经历凝聚成了逐渐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
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篇二:中国民乐合奏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戏彩》,两首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乐合奏。
中国的民族器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自成一套体系。
在《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戏彩》中大量应用了中国民族器乐,例如:胡琴、柳琴、笛子、琵琶、鼓、锣、钹?..《戏彩》具有浓郁的京剧音乐色彩和独特的东方神韵,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元素,将中华民族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世界名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在我们国家的民乐合凑下也别有韵味。
篇三:京剧、黄梅戏、越剧、秦腔。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
但真正懂京剧的人并不多,无需举其他的例子来说明,就拿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吧,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更不用说喜欢了,京剧的魅力没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这是我们的损失,更是民族的损失。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京剧的了解也几乎为零,因为不懂所以也就没法喜欢。
真正改变我对京剧的看法的是《大唐贵妃》,《大唐贵妃》真正让我看到了国粹的风采,那独特的表现方式,虚虚实实,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他们所演绎的是史诗般的戏剧更是艺术之精华。
我们要听懂、看懂他们一言一行的传情达意,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他们所上演的内容与历史背景,而当我们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看看他们的表演听听他们的唱词,那么“国粹”二字,京剧当之无愧。
再说说那些唱京剧或黄梅戏的演员们吧,咱不说别的,就说气质,他们那种由内而外所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沉淀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古典美,是静美,是超凡脱俗的美,他们的那种种美岂是那些流行歌曲演员所能比拟的,所以说,美是内在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责任,我们需得让他更加的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世人所熟知。
我们的精神财富不能因物质文明的逐渐提高而降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这才是人类文明的标准。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上课感受和对古筝及相关乐曲的赏析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
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
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
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课后查询资料,我对古筝这一乐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
在课程中,老师带领我们听了《高山流水》《望秦川》等古筝演奏,闭眼聆听颇有荡气回肠之感。
回到寝室后我又找了一些古筝演奏的曲目,现就我最为喜欢的《高山流水》和《梅花三弄》谈一下自己的听后感触。
《高山流水》我回去听的是毛丫、曹永安等老师的弹奏。
《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采用双手和弦、加花等指法,奏出高山巍巍,流水潺潺,清风微拂,松竹摇曳意境。
而中指的主旋律及连续切分音,奏出小溪汇集,江涛澎湃,飞瀑滚泻,谷响轰鸣。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古筝曲《梅花三弄》是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过来的,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相传原为东晋笛子演奏家恒伊的笛子独奏曲,唐代颜师古改编成琴曲,存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此曲在结构上尚保留着清商乐的一些特点开头有一段称为“和”的引子,在结尾处又有一段称为“送”的尾声或称送歌弦”,每段乐曲尾句有重复等。
该曲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
梅花的品格,高洁,有如清莲般洁白,有如苍松般挺拔,有如翠竹般坚韧,天生一副傲骨,不畏严寒,不怕寂寞,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之中傲然怒放,“君当如梅”!此曲是借景抒怀的乐曲,通过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来赞美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调优美,平缓。
曲作者主要是抒发魏晋文人超尘脱凡,孤芳自赏的胸臆。
在结构中,主题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三次,故称“三弄”。
“一弄”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奏出梅花洁白、傲霜竞放的形象,后一部分曲调较急促,高亢而流畅,表现梅花在寒风中巍然挺拔的形象。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和见解。
这门课让我对中国的古典音乐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学期我还会选修一门古典音乐课程的。
正文:(先献上一首自己课程所写的诗)上民族乐器赏析课有感梦中亦尝舞大琴,未知钟鼓怎样鸣。
今朝既近天籁声,金属糟乐如何听?首先,我想阐述一下我个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
中国古典文化以和谐为主旨,由此所分支而出的各种思想无不体现于此。
其中,中国古文化的代表莫过于文学和音乐。
有趣的是中国的文学(我这里指的文学包括书画作品)和音乐总是交织在一起。
而且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古文化几乎全部体现于文学和音乐两个方面。
而我们的课程便是对中国的名族音乐进行赏析,从而感受的中国古乐的魅力,进而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听敖老师讲,她经常带民乐团出国演出,都很受欢迎。
我认为,外国友人的欢迎不仅仅只是因为乐团的演奏水平高,乐团演奏的音乐美妙,更因为乐团的演奏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带有浓郁的中国气息。
倾听民乐团的演奏,就是在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所以,我觉得这是让外国友人最感兴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