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

合集下载

阳关三叠听后感

阳关三叠听后感

阳关三叠听后感《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经过改编后,它以音乐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首歌曲的歌词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送别好友的情景。

在听《阳关三叠》时,我深深地被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歌曲的旋律简单而优美,音色柔和而细腻,加上深情的演唱和独特的乐器演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和场景之中。

在歌词方面,歌曲通过反复叠唱的方式,强调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每一次叠唱都加深了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离愁和思念。

同时,歌词中还融入了自然的元素,如雨、柳、酒等,增强了歌曲的诗意和艺术性。

在演唱方面,演唱者以柔和而深情的嗓音,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他们的演唱非常投入,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演唱者的嗓音更是激昂高亢,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在乐器方面,这首歌曲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技艺非常精湛,音色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特别是古筝的演奏,轻盈而飘逸,与歌曲的旋律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情境之中。

在整体感受方面,我觉得《阳关三叠》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性的歌曲,它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完美结合,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每一次听这首歌,我都会被它所打动,感受到那种深情和感动。

同时,我也深深地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

总之,《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它通过简单而优美的旋律、深情而真挚的演唱、独特而精美的乐器演奏等方式,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每一次听这首歌,我都会被它所打动和感染,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相关推荐在角色需要音乐较为宽广的女高音来担任演唱。

《阳关三叠》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每一段词的四个字一般都是动词与名词,后三个字为形容词。

因此在“渭城朝雨”处后存在气口,但演唱者不能在此进行换气[1]。

因此演唱者要使用较深的气息与平稳的呼吸,才会演唱会扎实的声音。

后八度跳跃气息要稳定,依靠腹部、腰脊的力量来产生支撑作用,演唱声音要规范、扎实。

歌词中首个“历苦辛”后不能换气,前面两个音要轻,主要突出“历历苦辛”的重点,到后面声音应该渐渐变弱,以曲谱中的mp至cresc至p的力度来演唱。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从歌曲的次强拍进入,由于歌词在两叠之间旋律设置不同,因此应该做好调控气息的准备。

到第三部分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要使用真假声混合。

在接近尾声部分作为感情的结束,演唱者音量要逐渐变弱,但气息与情感要表现到位。

由于《阳关三叠》是一首古诗词,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避免肢体僵硬,可以借助身体舒展来放松身体,灵活运用气息。

1.2情感表现《阳关三叠》歌词所讲述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

诗词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表现出来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作品可以分为三叠,第一叠即为故事场景的描写,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连贯,略带伤感的情绪。

进阶八度跳跃情绪变得激动,情感发生变化,气息变弱,情绪进而平复。

第二叠,情绪需要稍加变动,“泪滴沾巾”演唱时的“滴”要突出表现,“谁相因”的情绪处理要以强-弱-强来展现,从而展现明显的对比情感。

第三叠是第一叠的重复,在情绪上相对于第一叠更加赶上。

八度跳跃后情绪进入高潮,接着情绪贫富,给后面情绪爆发做了伏笔。

后续的音乐节奏由快至慢,直至“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处结构紧凑,在演唱至“无穷”二字时将压抑的情感爆发,而后“伤感”应略带哭腔,音量逐渐变弱,充分展现对友人的不舍。

最后要注意感情的首位,处理上要由快至慢,从而展现与友人不能相见只能寄托于梦的无奈伤感之情[2]。

从《阳关三叠》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从《阳关三叠》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从《阳关三叠》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阳关三叠》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独具一格的佳作,它涉及历史、情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更是进入了千古流传的经典。

因此,以《阳关三叠》来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成为人们学习古诗词不可或缺的内容。

阳关三叠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绝唱,主题是谨以贞节报国,以报礼介义之志向,它采取了拼读法来表达思想,运用丰富的象征性语言来表达感情和思想,从而使诗歌能够更加深刻、凝练和生动地传达出来,这也正是阳关三叠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

在《阳关三叠》中,诗人运用了许多有力的象征,以描绘坚贞不屈的志向,表达出拒绝腐朽腐败的高尚情操,展示了自强不息、脚踏实地、不屈不挠的气魄,然而,在这些形象中,穿越千年的最为经典的象征就数“阳关大道,雄关漫道”这句话,它表达了反抗腐朽腐败,以报国为荣的勇气与精神,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的表述,更是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另外,在《阳关三叠》中,诗人还运用了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贞节、勤勉、努力的思想,笔者在诗歌中发现了“三尺赤松枝,八马长驱动”和“今日骑鞍游,昨夜振宇宙”等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努力反抗腐朽腐败的精神,这也正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此外,《阳关三叠》中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语言表达,比如“鞍马千载老,剑阁久藏壮”,其中“千载老”和“久藏壮”这两句暗含历史的悠久,也暗示了中国曾经到过辉煌,但也因腐朽而衰落,由此也可以看出古典诗词的丰富表现手法和深远思考。

以上,笔者就阳关三叠这首古典诗词来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作出了简单介绍,从语言表达、象征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不可忽视。

它把古代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融入文字中,丰富了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又渗透出历史的悠久与荣耀,表达出反抗腐朽腐败的贞节、勤勉、努力的精神,使人们从中体会出文化的精髓,被深深震撼。

文学毕业论文从演唱技巧来解析琴歌阳关三叠

文学毕业论文从演唱技巧来解析琴歌阳关三叠

从演唱技巧来解析琴歌《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中国古诗词和古琴音乐珠联璧合的佳作,一首有歌词的古琴曲。

它意境古朴悠远、曲调情深意重、歌词凄美深邃、旋律感人,在音韵悠长的古琴和诗意的衬托下,一唱三叹,让人听得荡气回肠。

琴歌《阳关三叠》其歌词采用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宋元二使安西》的七绝诗,诗人借对一位从军朋友哀怨别离之情的抒写,含蓄的反映了在当时不合理的征兵徭役制度压迫下的人民的痛苦。

原诗为四句“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在艺术上以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的眼前所见景物的精心描绘,制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使人感到了那种依依惜别的情真意切。

此诗从大意上看,似乎就是这样,但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就会对他有另外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已近晚年,他的挚友元二受朝廷派遣,即将远赴他乡。

当时的王维,心绪非常复杂,因为他的朋友元二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

因此作者心中十分失落。

所以看似别离,实际上可能是永别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又品出了另外一种凄凉。

诗人借助周围的垂柳以及清晨的一场春雨,更加伤感的道出了自己对友人不舍与忧心。

此诗入乐为琴歌后,后人又增添了一些诗句,更加强了惜别的情调。

在演唱方面,要唱好这首歌,笔者认为需要一种自然纯净、古朴、典雅而不失凝重、透亮的声音。

作品虽然音域不宽,但是篇幅却不短,三段之中有着细致的变化。

需要唱出层次感,这就要求演唱者在音色、速度、节奏等各方面都要有相当的控制能力。

那些太滞重、不干净以及过于尖亮的声音显然不适合演唱此曲,这不仅技术上难以驾驭,而且风格也完全不一样。

(一)分段处理作品,准确表情达意在歌曲的第一段,作品忧郁、伤感的道出了故人惜别时的场景,音调抒情。

在这一段落,应重点注意“N”的歌唱,如“轻”、“尘”、“新”、“人”、“晨”、“津”、“辛”。

所以,演唱的音色变化要与作品的音乐本身相结合,用明暗、浓淡的音色去表现抑扬起伏的琴歌旋律与歌词的情感、意境。

听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精选一》之《阳关三叠》有感

听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精选一》之《阳关三叠》有感

听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精选⼀》之《阳关三叠》有感初听《中国艺术歌曲精选⼀》,最能牵思动情的当属《红⾖词》、《阳关三叠》,⼀个吐露深⼼的盘结之愁,⼀个申诉离别的难舍之情,两种⼼绪,⼀样感伤。

渭城的朝⾬何等的有情,早早地扑落迷离⼈眼的轻尘,客舍的杨柳也格外有意,尽⼒绽放悦⽬的新绿,好冲淡那惹⼈伤悲的灰沉天⾊。

挚友啊,今兮⼀别,阳关之外,再⽆故⼈,更⽆知⾳。

且斟⼀杯别酒,道声:珍重!珍重!看那路迢迢,道艰险,孤零⼀⼈,杯尚未举,⼈已哽咽。

“长途越度关津”,歌者字字⽤⼼雕琢,长途之难越,关津之难度,已可想见。

“历苦⾟、历苦⾟,历历苦⾟宜⾃珍”,极为细腻动情,关切⼼疼溢满怀。

这⼀⾼亢,⼀低缓,对⽐之鲜明,让听者亦能捕捉到“多么希望路再短些,短些,再平坦些,以免苦⾟相伴”的体贴之情切切。

⼀叠哽咽,⼆叠沉重。

“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

感怀,感怀,思君⼗⼆时⾠”。

“⼗⼆”之⼀字⼀顿、之着⼒,“时⾠”之略趋轻缓,分明感受到那⼀个时⾠⼀个时⾠历历去数,去熬的难捱。

君啊,昔⽇与你挑灯夜话,煮酒论道,尚历历在⽬,从今后,谁与我笑傲春秋、醉卧冬夏?罢,罢,且再来⼀杯!再来⼀杯!美酒啊美酒,你可知我是何滋味?泪⼊酒中酒⼊愁肠。

与君⼀别,⽆以相赠,唯这杯酒与冰⼼。

唉,⼤丈夫当执⽟壶,载冰⼼,⼀抹这感伤之泪!然⽽,固然想淡然些,洒脱些,竟还是难抑这⽆穷的伤感!“载驰骃,载驰骃,何⽇⾔旋轩辚,能酌⼏多巡?千巡有尽,⼨衷难泯,⽆穷的伤感。

……尺素频申如相亲”。

以慨然激越起,以黯然伤感⽌。

本欲以理性唤起洒脱,然终究回归感性。

“⽆穷的伤感”,“穷”之曲折、“伤感”之戚然、“尺素频申如相亲”之⽆奈,弹泪男⼉满腔离绪⽆穷,以⾄于想要洒脱⼀回,竟也不能,只好把“尺素”作为⽇后的情感依托。

“如相亲”的“亲”处,隐约看到了泪光的闪动。

这⼀番起伏的⼼理挣扎,歌者借助张弛有度、缓急有别、轻重不同的完美把握,淋漓尽现了这⼀丰富、层次分明的情感变化过程。

阳关三叠观后感

阳关三叠观后感

阳关三叠观后感哎呀,说到那《阳关三叠》,我心里头那股子感动劲儿啊,就像是喝了口老酒,又辣又暖,直往心窝子里钻。

这曲子,简直就是古人给咱们留下的一封情感满满的书信,每一个音符都是墨水,每一段旋律都是情意绵绵的句子。

你听那开头,悠悠扬扬,就像是晨曦初照,沙漠边缘的阳关古城渐渐苏醒。

那琴声,轻得像风,却能吹进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你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跟着它走进那个千年的故事里。

这不光是个曲子,它是一幅画,一幅能唱能动的画,把个离别的场景画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句词儿,配上那琴声,哎呀,简直是绝了!就像是你最好的哥们儿,要远走他乡,你俩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他端起一碗酒,眼里闪着泪光,对你说:“兄弟,这一走,不知道啥时候能再见,咱们干了这碗,路上保重!”那种依依不舍,那种深情厚谊,全都在这一杯酒、一句词、一段曲里了。

接下来,那旋律开始反复叠唱,就像是你心里头的情绪,一波接一波,怎么也平息不下来。

每次叠唱,都像是多了一层情感的积淀,让你的心也跟着一点点往下沉。

这种感觉,就像是看着好友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视线里,你还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

说到这《阳关三叠》的韵味,那可真不是盖的。

它既有古人的风雅,又不失现代的共鸣。

你听那琴声里,既有大漠孤烟的苍凉,又有小桥流水的柔情;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又有红袖添香的细腻。

这曲子,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心中所有的情感闸门,让你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而且啊,这《阳关三叠》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总能勾起你心里最深处的记忆。

也许你小时候,爷爷也给你唱过这样的曲子;也许你在异乡的夜晚,也曾听着类似的旋律,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这曲子,就像是一条情感的纽带,把古今中外的人,都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所以啊,每次听《阳关三叠》,我都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亲情,也让我更加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曲子,就像是生命中的一个驿站,让我在这里稍作停留,感受那些温暖而又伤感的瞬间。

《阳关三叠》有感

《阳关三叠》有感

《阳关三叠》有感渭城朝雨浥轻轻,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00听《阳关三叠》至最末,已悄然被带入情境,情绪起伏油然而至,“迟素申……”到“闻燕来宾”最为甚,眼眶发热暖意暗涌,似乎我已感受到那份: 不忍别离却又不能阻止离别时刻随即将至的沮丧惆怅、黯然神伤之感!眼前画面让人唏嘘伤感,却是难以痛哭出来。

诗人身着素雅宽袍、头戴斗笠,婆眼眯娑扫过漫山芦苇直至荒天尽头,夕阳西落染红山里迂回小路尽头……破旧送别台,石墩上早已斟满两杯薄酒,举酒与好友无言对饮,满眼不舍,却又真心实意盼望好友诸事风顺,衬得这荒郊的送别台更加凄凉: 不知是这诗人在送别好友,还是这好友在离别诗人!……静坐之余,勿忘嘱咐,长情之下,悠悠吟下阳关三叠:一叠比一叠情深意重……一叠比一叠不舍感怀……一叠比一叠哀而难傷……纵有信书千万,最终只能托于鸿雁捎来故友消息……笔下洋洋洒洒情意无限,话语只能欲言又止满眼婆娑!如此画面自然好生喜爱情意,回神定心方觉,于此刻弹琴中,曲子好听否,指法难易否,琴曲久度否……默默然已是忘却,倒是情感得以抒发。

琴曲老友、甚至故交;多重情感,皆为情真意切,久久感怀!沐夕2017年4月7日拓展:《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是目前所见的一首中国古琴歌曲。

《琴学初津》中阳关三叠歌词:初叠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麈,客舍靑靑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闗津。

惆怅役此身,歴苦辛,歴苦辛,歴歴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依依顾恋不忍离,涙滴沾巾。

无复相辅仁。

感懐,感懐,思君十二时辰。

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

日驰神。

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芳艸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

【六年级作文】让我感动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年级作文】让我感动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年级作文】让我感动的古曲《阳关三叠》
你听见了那明净到可以洗涤一切的古琴声了么?你嗅到了那沁人心脾的檀香味了么?
坐在书桌上,听着那动听的古琴声,不失为一种享受。

说到古代音乐,我还记得著名的歌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它清雅,带着淡淡的忧伤,仿佛是与故人离别时弹唱的,带着那种不舍。

起初,钢琴的声音很柔和,带有一丝悲伤。

然后,兴奋而忧郁的旋律旋转着,重复着,诉说着真挚的怀旧。

人们不禁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柳林中,两个好朋友依依不舍,
不忍分开。

《阳关三叠》其实是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

因为全曲中间对王维的四句
诗前后共唱三遍,因此称之为《阳关三叠》。

听着《阳关三重奏》的轻柔曲调,我感到内心莫名的平静和悲伤。

在歌曲的中段,一
段的节奏高于其他段落的节奏,情绪比前几段重。

如果上一段给了我们那种忧郁,那么这
一段给了我们兴奋。

最初的几声钢琴声是柔和的,然后急剧上升。

这里的气氛变化很大。

然后它仍然平静、兴奋和平静。

听着《阳关三叠》,明白了友谊不需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融于心间的才是友谊。


就是我从古曲《阳关三叠》中品味出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
导读:本文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琴曲《阳关三叠》几个版本看音乐中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这节课的作业之一是任选东方或西方古典音乐的一首曲子,听三个不同版本,并写出其中差别和感受。

西方的老师推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峰回路转的第二乐章,东方的推荐古琴曲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或流水。

这个作业非常有意思,看似无厘头,实则高端大气上档次。

糊糊老师是在课上讲解书法的行气和章法,讲到如何提高书写性时讲到的。

这是对书法的更高要求。

书写与时间有关,是单位时间内同一形状的空间切割,和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有关,是时间里的节奏扩展。

这和音乐很接近,每首曲子都有曲谱,标注了音高和节奏(西方古典音乐节奏很严谨,东方如古琴曲虽然没有明确的节拍标注,但也有一些表示大略节奏的标记),但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这里有演奏者放进去的人生体验、情绪感受和个性表达。

因此,老师让我们听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曲子,为的就是体会在同一时间要求下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

我选择的是听古琴曲《阳关三叠》,一则很喜欢这首曲子,二则巧的是最近正在学的曲子就是它。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一、古琴曲《阳关三叠》简介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管先生弹奏的琴曲最大特点是“清新质朴”,这首《阳关三叠》也不例外,根据《琴学入门》琴谱弹奏,没有不必要的吟猱绰注,吟猱方直明晰,绰注简炼清隽。

节奏规整,韵律方正,但这种规整又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节奏特点,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韵味,更蕴含着管先生的个性表达。

2、吴钊版:简洁婉转
版本来源:吴钊《山居吟》CD
时长:4' 35 ”
吴先生师从古琴大师查阜西,本次演奏是按查阜西传谱,参照《琴学入门》原谱重加斟酌弹出。

这个版本是几个版本里时长最短的,只有4 分半钟,跟管平湖版相比,节奏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多用吟猱表现深情婉转。

3、成公亮版:细腻动听版本来源:成公亮古琴音乐网,唐琴“来凰”演奏丝弦版时长:4' 44 ” 成先生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

运用这些指法,成先生往往能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弹到情深处总有折心惊骨之感。

成先生有个观点,大概是说古琴曲也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要弹得好听,你听着不好听,那就是弹得不好,没什么神秘玄乎的。

看过成先生弹琴的视频,常常是那种全身心灌注在古琴中的感觉,手指飞快而精
准。

这首《阳关三叠》虽然用了较多的吟猱绰注,但却不觉绵长拖沓,即便
是第三叠尾声部分,速度也并不是很慢,有着他一贯干脆利落的曲风,显得
细腻而动听。

4、丁承运版:低徊婉恋版本来源:《琴瑟和鸣》CD 时长:5' 20 ” 这个版本是丁先生和其夫人傅丽娜用琴和瑟合奏的。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与古琴合奏最合适的乐器除了箫,大概就只有瑟了。

但古瑟其实早在
唐代其调弦及演奏方法就已经失传了,唐人张籍曾叹“古瑟在匣谁复识?”
丁先生近年致力于古瑟研究,在古文献研究和出土文物取证的基础上,发
掘并恢复了失传千余年之古瑟定弦及演奏法。

从形制和音色上,瑟和筝是很
相似的,比筝低沉柔和。

这个合奏版本的《阳关三叠》因为有了瑟的加入,
曲调显得低徊婉恋,节奏也较规整。

个人觉得悦耳有余,凄凉不足。

5、金蔚版:古雅深情
版本一:琴歌,《琴山砚田》CD,时长6' 35 ” 版本二:琴曲,自录,时长5' 07 ” 当初就是因为看了金老师的书《响山集》和《琴山砚田》,听了他的古琴CD,才找到金老师的琴馆“乐只堂”学琴的。

金老师的琴歌声韵和谐,非常古雅动人。

琴歌,又称弦歌,古人非弦不歌,非歌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不弦,这首《阳关三叠》就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弦歌。

金老师的这个琴歌版本,缓弹低唱,时长是几个版本里最长的,长达6 分半钟,但听起来却丝毫不觉得长,我平时听得最多,百听不厌。

那样一种牵衣惜别、反复叮咛、依依不舍的一往情深,通过金老师低沉古雅的歌声和琴声表达出来,凄清欲
绝。

金老师曾讲过弦歌吟唱之法,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均不可用,“而昆
曲最为古雅,其清工调底之法,几可近之。

不但鱼腹其音,所谓折字者亦备矣。


另一个版本,是在琴馆看金老师弹奏时录的。

由于只是琴曲,整曲速度要快一些,第三叠节奏最为跌宕起伏,套用西方古典音乐的说法,短短几句从行板到快板到慢板,尤其“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一句名指十徽搯起拖上九徽收势,之后速度一下子从轻缓到急促,再到轻缓,把那种“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6、林曦版:简古雅静
版本来源:网上《水泉院》专辑
时长:5' 19 ” 在《水泉院》专辑中,是这样介绍《阳关三叠》的:琴就是情,何况是“爱离别”的动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进,是珍惜当下,西出阳关,可能有新人有故人。

而在此刻,故人和离人都是唯一的。

这段文字很有糊糊的特色和风格,我称之为“糊糊体”。

在我看来,糊糊有一个最大的本事,或者说过人之处,就是对于事物有着异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常清醒和究竟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很快很容易地深入其中,得其精髓,但骨子里却又永远透着一种超然,有着难得的清醒和缘于心性明了的体悟。

具体到她的琴声,我相信她并不像其他琴家那样在古琴上注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钻研指法和曲谱,达到入迷甚至痴迷的程度。

她并不是那样的琴人,古琴就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特别,跟书画、茶、中医、插花等等一样,要说这其中更专注的,也许是书画,或消耗学习力最多的中医,反正不
是古琴。

古琴我猜大概是兴之所致,弹上一曲的状态。

但她仍然弹得一手好琴,清新自然,除了学琴时间略长(也不过十几年),我想更是因为她全面的个人修养和性格,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的道都是相通的,一样通,样样可通。

再加上佛法修行,更可以达到圆融究竟的境界。

清代张鹤在《琴学入门》里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阳关三叠》,就是“简古雅静”。

我想,这四个字也是最适合用来形容我喜欢的糊糊老师以及她的琴声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