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歌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演唱特点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演唱特点(一)说唱结合的演唱风格歌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要么是歌词入了人心,要么是旋律拨人心弦,要么就是被演唱者带动了情绪,所以分析《拔根芦柴花》演唱风格及发声方式必不可少,十分重要,找准演唱的感情基调,唯有先打动自己,才能去打动别人。
《拔根芦柴花》节奏明快,词句精简,整体的旋律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所以演唱时要热情饱满,心情放松,活泼大气。
可以把《拔根芦柴花》分成三大部分:从歌词开始时算起,第1小节至第12小节是第一大部分:13至36小节是第二大部分:从37小节到结束是第三大部分:《拔根芦柴花》的节奏明快,曲调悠扬需要稍微快速的演唱的速度,但是速度越快,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就越高,句间呼吸有着急促,演唱者要气息够足,只有演唱时呼吸是顺畅的,才能调配自如,才能唱好歌曲。
在演唱《拔根芦柴花》时,每一部分所要注意的点不尽相同,需要明确。
比如,演唱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要注意的是气息的连贯性,保证字词间呼吸顺畅,演唱第二部分时,重点就不在气息的把控,而在于情感的抒发,因此演唱开始之前,整首曲子的歌词必须牢记,曲调必须找准,情感也必须拿捏到位。
只有完全理解,才能把情感真实表达。
另外,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段,每段的歌词内容又不尽相同,歌词意境唯美,曲调悠扬,演唱者要把握好情感、语调和语气,要接地气,要选择亲切的语气,能够贴近观众的内心,将歌曲中描绘的美丽画卷演绎出来,让观众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和演唱者互动交流的人,能够对音乐内容深入解读,抒发的情感感同身受。
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需要演唱者以最好的状态,最大的热情,最饱满的情绪去演唱,更加注意声音的把控和气息的调和以及腔体的共鸣,推动歌曲走向高潮和尾声,将整个作品完美演绎。
(二)浓厚的方言吐字扬州民歌风格独特,独具魅力,地位显著属于优秀的民间艺术,扬州民歌诞生于乡村和古老集市,所以贴近人们的生活,特别接地气,地域特色浓厚、语言特色浓郁,再加上扬州民歌文化底蕴深厚,音乐旋律优美,在时代不断进步的浪潮中,扬州民歌也被广泛地认可和传唱,在地方民歌研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江苏民歌是中国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它融合了江苏地域独特的文化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诞生背景、表现主题和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江苏民歌的诞生背景与江苏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因此渔猎生活和水上运输成为江苏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
江苏民歌在向人们展示江苏地域文化特点时,常常以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背景,表现出渔猎生活的勤劳、豪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江苏民歌的表现主题多样且广泛,内容涵盖了江苏人民的生活、工作、婚姻、孝道等方方面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民歌中关于田园生活的歌曲,如《江苏暮春曲》、《元宵歌》等,体现了江苏农村人民纯朴、自然的生活态度。
江苏民歌也表现出江苏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家族的血脉相承的重视,如《母亲》、《故乡呀故乡》等歌曲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赞美和怀念。
江苏民歌的音乐特点也是其地域文化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民歌音乐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多采用四声音阶,让人感受到江苏这片土地的热情和活力。
江苏民歌还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唱法和伴奏方式,如慷慨激昂的大嗓、细腻柔情的小嗓、高亢激昂的长号伴奏等,使江苏民歌的音乐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它体现了江苏地域独特的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通过歌曲的词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亲情和生活的热爱,其音乐特点更是融合了江苏地区的独特气息。
江苏民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江苏的地域文化,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茉莉花(江苏民歌)

以小组为单位,设想 为某一个事件或场景设计 一种新的《茉莉花》音乐 表现形式。(请说出具体 的事件和表现形式)。
《茉莉花》百年传唱,经久不衰,一 首简单的小调,成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代 表。享有中国“第二国歌花》就如同一位文化使者,传播 着中国音乐文化;同时,它也是开放的、 动态的,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得 到融合和发展。相信明天直至永恒, “茉莉花”依旧芬芳,清香四溢!
——音乐的传播与交融
• 1804年,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秘书的英国人--约翰.贝罗出版了一部《中国游记》,他特意把江苏 民歌《茉莉花》的歌谱摘录其中,书中特别提到“似 乎是全国最流行的歌曲”。这首《茉莉花》成为以出 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歌剧《图兰朵》时, 就选用了《中国游记》中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 音乐主题贯穿全剧,并在剧中的女声合唱中用了它的 全部曲调。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 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经 典歌剧的流传飘向世界。
“茉莉花”与“图 兰朵”
为什么歌剧《图兰朵》 会选择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为它的音乐主题?
“茉莉花”与“图 兰朵”
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图兰朵是 元朝的公主。普契尼把《茉莉花》曲 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 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 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 一个完全由外国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
◆ 2002年12月、2003年12月和2006年10月,我国著 名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分别在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 维也纳金色大厅和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了个人 独唱音乐会,三台音乐会均以《茉莉花》做为开场 曲,使东方的民族声乐艺术在西方的音乐圣殿大放 异彩。 ◆ 几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 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 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 《茉莉花》。 ……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江苏民歌)课件3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
字“洞宾”,世 传“八仙”之一。曾 重“进士”,当过两 次县令。他曾遇农民 起义,在兵荒马乱中 带领家人逃跑,过着 艰难的生活。传说他 到山中学道,不知所 终。
(宋)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弄晚风三四声
吹笛 → 弄笛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
[唐]栖蟾(qī chán) 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一)创作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作为人们田间地头就可以口头创作和传唱的大众化音乐,歌词简明扼要,曲调悦耳动听,音乐形象生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世代流传的歌曲形式,集结了老一辈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特定时期特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格外明显,在中国的民间音乐宝库中地位显著。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处于江淮平原,那里水田交错,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人们朴实勤劳朴实,栽秧号子产生于此,蕴涵丰富的地域风情,因为所处之地是南北交界,所以方言特点也有南有北,《拔根芦柴花》属于栽秧号子的一种,产生于古老的集市和乡村,反映的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描绘的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特定地域环境中栽秧、除草等干农活的场景。
1所以地域特色明显,整个曲子基调明快、一气呵成,高音中又有一些婉转,有清新之感,同样兼容了南方的温柔婉转和北方的纯朴耿直,有柔有刚,韵味与众不同,将南北方的劳动歌曲和抒情山歌的特点相结合,没有北方号子节奏性强,也不如江南民歌的迂回婉转,有着江南音乐的风格特征,灵活欢快,节奏婉转、轻松顺畅、柔美活泼又富有灵气;也有着北方曲调的热情奔放、豪爽大气,激情昂扬。
《拔根芦柴花》的作词人是钱静人,作曲者是费克,由江苏本土民歌演唱家雪飞第一个演绎,于1956年7月的北京民间文艺调演中所唱,深受认可和喜爱,得到了热烈反响,连周总理都加以表扬,当然也成了雪飞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曲目,始终好评如潮。
这首《拔根芦柴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有辛勤有快乐有爱情有收获,歌曲兼具了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柔美,节奏明快,曲调优美,清新脱俗,不拘一格,在民间音乐中生命力旺盛。
(二)段体结构《拔根芦柴花》的曲调简单明朗,好记也好唱,好听也好懂,级进为主的音阶,主三和弦为主的和声,此起彼伏的旋律,透露着江南音乐委婉动听的特征。
1丁艳.江苏民歌主题在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技法解析[J].民族音乐,2019(06):8-10.整首歌曲一共有63个小节,民歌结构属于起承转合式的,二三度级进为主旋律,抑扬顿挫的音乐先扬后抑,曲式结构不均衡,一共由四部分组成,有长有短。
百年芳香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百年芳香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茉莉花》就是其中耳熟能详的民族小调。
它起源于《鲜花调》,并在民间流传中衍生了多种风格的版本,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其旋律婉转优美,又极具民族小调的音乐特色而最具代表性。
历经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茉莉花》的芳香遍布了全世界音乐的各个角落,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标签:民族音乐;江苏民歌;茉莉花从古至今,中国这片辽阔富饶、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用自己的传统方式,以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几千年雄厚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积累了宝贵财富。
民族音乐中,民歌小调流传广泛,数量众多,它们如暮春三月的百花,姹紫嫣红。
很多音乐借助歌颂“花”的美丽,从而抒发美好的情感,其中一首姿压群芳,栽培悠久的《茉莉花》就表达着中华儿女的朴素与纯洁。
一、《茉莉花》的起源《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最早出现在凤阳花鼓中,是清朝乾隆年间所记载《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
经过百年流传,《鲜花调》在各地的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了上百首多风格的《茉莉花》、《鲜花调》。
许多省份的民歌集成中所记录的《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却赋予了各民族的特色,不同的《茉莉花》都以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的曲调为主歌唱,却给人以不同的风格感受。
其中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
据记载显示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出现的最早,但其发源地却颇具争论。
江苏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路行和原扬州歌舞团团长戈弘曾说过:“民歌小调不可能有发源地。
”《茉莉花》属于民歌,它起源于人民之中,寄予民心民情,通过口耳相传来得到传播与继承,自然不能说是任何人或地区的专利。
走到今天,《茉莉花》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了国家的瑰宝,也影响了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
对于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探究《茉莉花》的发源地已经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茉莉花(江苏民歌)(教案)

(2)音乐感知:学生对于音乐节奏、音色的敏感度可能不够,难以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
解决方法:通过反复聆听、模仿、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3)文化理解:学生可能对江苏民歌的地域特色、民族音乐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解决方法:结合图片、故事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演唱技巧和音乐感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装饰音、滑音等,我会通过示范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茉莉花》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演唱技巧、节奏把握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歌唱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正确的气息控制和咬字吐字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歌唱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好,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类似的分享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自己在这一环节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我也意识到,在课程结束时,应该再次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月儿弯弯照九州》江苏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月儿弯弯照九州》江苏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月儿弯弯照九州》是自南宋以来流行于江苏省一带的地方民歌。
该民歌出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述民间离乱之苦。
明末冯梦龙所编《山歌》中也有记录。
作品原文:
月儿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作品译文:
一弯月牙照人间,多少人家欢乐,多少人家忧愁。
但人间的忧伤与痛苦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什么关系呢?该宽容的地方,姑且将气量放大些吧。
作品赏析:
这首歌揭露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月亮照耀着中华大地,同在一片蓝天下,有的家庭欢乐生活,而广大人民愁容满面,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苦日子。
诗人从月照人间写起,月亮的阴晴圆缺好像是同人间的悲欢离合连在一起,因为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同人事联系在一起,是古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但是诗人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人间的忧伤和痛苦是由人自己导致的,同月亮的变化没有任何干系,要摆脱这些烦扰人心的事,还要善于宽容。
诗人非常积极地看待人生的欢乐喜忧,认为只有把自己的心态放宽,才会有磊落豁达的人生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二—江南丝竹演奏
苏北的《茉莉花》、苏南的《紫竹调》是最具有代表 性,音乐演奏主要是二胡笛子,也就是江南丝竹,因 此,歌曲节奏轻松愉快。 当然,江苏也有悲调的歌曲如《二泉映月》、《孟姜 江苏自古繁华,且山清水秀,人们安居乐业。因此, 江苏民歌以欢快、活泼,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 比较多,例如:《紫竹调》、《采红菱》、《拔根芦 柴花》等。
特点一—含蓄
江苏的人温柔、含蓄。 江南姑娘在表现爱情方面向来含蓄,明明很喜欢,偏 要转一个弯、打一个比方。例如《茉莉花》中又怕看 花的人儿骂,又怕来年不发芽,其实都是情歌中的比 方,实际上指的是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