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浅析江苏民歌

浅析江苏民歌

浅析江苏民歌
江苏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拔根芦柴花》作为江苏地区栽秧号子的代表曲目,在20世纪50年代被民间歌唱家雪飞老师演唱,从此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江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本文旨在对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对其演唱技巧进行分析,以此更好地把握这首民歌风格特点,也有助于对其他江苏民歌的演唱做出借鉴。

本篇论文一共包含四部分,首先是绪论,其次是三个章节的正文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对《拔根芦柴花》相关背景的基础性介绍,包括三个方面:江苏民歌、栽秧号子、《拔根芦柴花》的产生及流传。

第二章是《拔根芦柴花》的音乐特征分析,主要分为三点:曲式结构分析、歌词内容分析、地方方言分析。

第三章对《拔根芦柴花》歌唱的二度创作进行探究,分为三部分:歌唱的二度创作、衬词的处理、演唱技巧分析。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本文以《拨根芦柴花》为例,从扬州民歌演唱的方言特点、演唱技巧、情感处理,发音处理,文化传承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歌及民族独特的艺术。

本首歌的情绪欢快、激昂,同时又有含蓄,羞涩,扬州的地区优势,使得扬州民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优美柔情同时也具有北方方言的豪放爽朗,因而在江苏民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民歌风格各异,江苏民歌极具个性、明快又优美的旋律、淳朴的歌词、具有特色的方言是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尤为突出的是扬州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本首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扬州民歌;演唱方法;文化传承一、江苏扬州民歌演唱中方言的特点(一)发声方法,语言特色江苏扬州所在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区。

扬州属于江苏中部地区,方言特色有着苏南方言的轻柔圆润,同时也有苏北方言的干练豪爽,有着地方优势的扬州,方言极具特色,扬州传统的方言特色和地方民歌婉转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得扬州民歌存有不一样的风韵,画龙点睛。

扬州方言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通常区分不开“n”和“l”两个声母,前后鼻音没有区别,如“牛”,“刘”不分;“你”,“里”不分;“凝”,“林”不分等;平仄不分:如“早”,“找”不分;“cong”和“chong”,如“丛”,“重”不分等;扬州方言有许多的合音字,如“忙”是“马上”的合音,我忙来就是我马上来的意思;“供”就是“告诉”的合音,我供你就是我告诉你的意思等。

扬州方言的韵母特点,双元音变成单元音。

扬州方言也不区分尖音与团音(二)方言特征,地方色彩民歌通俗易懂就是人民的歌曲,它是从生活中创作的。

以各地方言为语言基础,从而有不同的韵味,通过方言的声调、语调的不同,形成优美的旋律。

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生活中而来。

扬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为其地域性增加风韵。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吴语地区广泛流传,吴歌在唱词上适合各种题材,歌词含义丰富多样,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有必要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吴歌的传承与保护。

一、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1. 传统环境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吴语地区的传统环境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村落被拆迁,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传承吴歌的土壤逐渐减少。

2. 传承人口减少:吴歌的传承需要有人去传承,但传承人口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对吴歌不感兴趣,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这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构成了重大挑战。

3. 资料收集不足:对于吴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还不够充分,一些珍贵的吴歌资料仍未被有效挖掘和保存,造成了吴歌文化的流失和衰弱。

4. 市场化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艺术面临市场化影响,一些商业性的改编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使吴歌失去了纯正性和原汁原味,这也成为了传承和保护的一大难题。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政府应加强对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推动吴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2. 注重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吴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普及吴歌的知识,增强对吴歌的认知和了解,培养更多的吴歌爱好者和传承人,提高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吴歌进行录音、录像和数字化保存,建立吴歌的数字化数据库,有效保护和传承吴歌文化。

4. 打造吴歌文化品牌:鼓励通过非遗保护机构对吴歌进行认证,推动吴歌文化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打造吴歌文化品牌,提高吴歌的传播和影响力。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拓宽吴歌的国际视野,吸引国际社会对吴歌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吴歌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在其地域文化特点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歌词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江苏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苏音乐也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江苏民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受到了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清代,江苏民歌开始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江苏地区民间音乐的代表。

江苏民歌的音乐特点也非常独特。

江苏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而闻名,常常用以表达江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江苏民歌的音乐语言简练、抒情含蓄,常常采用轻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在音乐上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江苏民歌也注重音乐与声腔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江苏地区的音乐特色。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

江苏民歌的歌词通常表达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现实,以及对家乡、亲人、爱情等的思念之情。

在歌词创作上,江苏民歌注重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江苏民歌也注重描述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能够准确地表达江南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江苏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

江苏民歌的表演形式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常常以民间乐器伴奏,如二胡、琵琶、扬琴等。

江苏民歌的演唱形式朴实自然,表演者常常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妙的音乐技巧来展现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

在江苏地区还流传着一些特殊的民歌演唱形式,如苏州评弹、南京来谢、镇江扬琴等,这些形式也是江苏民歌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小小花船荡起来——浅析靖江民歌《荡湖船》的传承魅力

小小花船荡起来——浅析靖江民歌《荡湖船》的传承魅力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小小花船荡起来——浅析靖江民歌《荡湖船》的传承魅力王宇星(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摘要】靖江地处长江之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灵山秀水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打豆号子”“靖江盆景”“孤山泥塑”“荡湖船”“腰鼓”“竹编”“讲经”……它们是靖江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

而靖江民歌《荡湖船》更是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朗朗上口的地方方言,旋律优美的曲调,形式丰富的表现手法,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靖江街头巷尾广为流传。

【关键词】浅析;靖江民歌;荡湖船;传承魅力【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一、《荡湖船》地域特色明显,唱词朴实靖江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个移民城市,建县仅三百多年的历史,1993年撤县设市。

据史志记载,历史上曾有许多北里来靖江长江边摇着小船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因此,“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赖以谋生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

人们以船为家,靠船谋生,对船有一种独有的情愫。

那么,靖江民歌《荡湖船》从何而来?听江上的老人们说,荡湖船跟着他们的祖辈,一路随水而来。

老岸上的婶婶们说,荡湖船咱们也有,从小司空见惯。

流传已久,源头无从考证。

荡湖船,又称跑旱船,这种舞蹈形式在全国各地城乡流行。

追溯起来,最早的传说来源于春秋。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后,不愿继续为官,带着西施逃出苏州,隐居在吴县蠡口、黄桥一带,常常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捕鱼、养鱼。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逢年过节跳“摇船”,仿若当年范蠡和西施泛舟湖面。

这个美丽的传说,与靖江的花船有无关联,无人知晓。

民歌《荡湖船》集地方方言、对白、衬词、锣鼓打击乐器等浓郁的地方区域特色为一体,“撑撑开来让让开哟,让我家的小船,让我家的小船玩起来哟嗞哟嗬嗬。

”唱词开门见山,淳朴上口。

“场子不大不好玩哟,场子那个大了,场子那个大了哟,玩起来哟嗞哟嗬嗬,嗯哪嗯嗞哟哟哟,蝴蝶花儿飘飘,撑撑开来让让开哟,玩起来哟嗞哟嗬嗬。

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试析“江苏民歌大会”的艺术创新

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试析“江苏民歌大会”的艺术创新

2017年6月10日,正值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江苏文艺广播举办的“茉莉花开”首届“江苏民歌大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

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和现代流行元素充分融合,通过互联网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涌现出的又一优质IP项目。

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创新,成为江苏民歌大会着力破解的课题。

一、以“非遗”民歌的文化传承体现时代发展民歌拥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鲜活的文化气息,首届“江苏民歌大会”成为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有益实践,通过歌声表达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敬意,也用民歌传承文化,让非遗保护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契合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主题,晚会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卫香、省级非遗传承人徐雪元、吕杏英、沈建华等演唱了海门山歌《交关多》、白茆山歌《白茆塘上好风光》《舂米歌》和河阳山歌《莳秧歌》,这些原汁原味的江苏“国家级非遗民歌”,让观众领略到来自乡间地头原生态民歌的魅力。

将《数鸭蛋》唱红全国、已经81岁高龄的高邮民歌国家级非遗产传承人王兰英也受邀来参加民歌大会,向观众们介绍了自己60年前去北京演出《数鸭蛋》的情景,并现场演唱;来自南京外国语学院仙林分校的小百灵合唱团则带来了改编的童声合唱《数鸭蛋》,经典版与创新版《数鸭蛋》在“江苏民歌大会”的舞台上联袂呈现,让文化的传承在精心设计的视听盛宴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以浓郁的乡音乡情为特色讲好江苏故事江苏民歌是江苏地方民间歌曲,以欢快、活泼,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比较多,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

茉莉花是江苏的象征,是故乡的神韵,首届“江苏民歌大会”便以“茉莉花开”为主题,以“苏韵、苏情”为核心,将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江苏民歌,和吸收江苏民族歌舞基本语汇创作而成的舞蹈、声乐、器乐等作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描绘茉莉故乡的“民风、民情、民俗”,歌咏“记得住的乡愁”,推动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展现江苏文化、艺术、经济、社会风貌等多个层面的繁荣与发展。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江苏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它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也使得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本文将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及其影响。

一、江苏民歌的特点江苏民歌以其细腻、婉转、动情的风格著称,它不仅在歌曲的旋律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而且在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江苏民歌的歌词多表达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体验,如对家乡的思念、对爱情的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

由于江苏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这为声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和灵感。

1. 旋律江苏民歌的旋律多以悠扬、柔美的方式展现,具有独特的旋律结构和音韵特点。

它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常常以主旋律的形式出现,为作品增添了一种优美动人的气息。

著名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舒缓婉转,这种旋律特点常常被引入到声乐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动人、风格独特。

2. 歌词江苏民歌的歌词多表达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体验,如对家乡的思念、对爱情的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

这些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和身世感悟,具有鲜明的江苏地方特色。

在声乐作品创作中,这些歌词内容常常被借鉴和引用,使得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和时代感。

3. 演唱方式江苏民歌的演唱方式以真情实感为主,多以清亮柔和的嗓音为主,讲究吐字清晰,发音准确。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这种演唱方式常常被模仿和借鉴,使得作品更具有江苏民歌的清亮婉转的音韵特点,增添了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江苏民歌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影响江苏民歌元素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使得作品更富有地方特色,同时也使得作品更具有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它为传统民歌传承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它也使得江苏民歌更加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江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其中的民歌文化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凝聚了江苏人民对生活和情感的独特表达,体现了江苏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对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研究。

一、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江苏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而著称,反映了江苏人民对生活和情感的真挚表达。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多彩的题材江苏民歌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农村劳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社会风情等方方面面。

以农村劳动为题材的民歌最为丰富,反映了江苏广大农民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江苏民歌中也有大量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家庭幸福的渴望。

2.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江苏民歌的歌词朴实真挚,语言直白,容易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歌词中经常出现的土话和俚语,增加了歌曲的亲和力,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江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人,充满了深厚的乡土气息,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3.受到地域风情的熏陶江苏民歌受到了地域风情的熏陶,体现了江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苏北地区的民歌多以朴实的田园风光和劳动人民为题材,歌颂了农民的艰苦耕作和对生活的热爱;苏南地区的民歌则多以水乡风光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为题材,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情和婉约。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并且在其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1.音乐风格上的地域特色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首先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江苏民歌的主要特点是朴实真挚、优美动人,这种风格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往往被保留和延续。

一些流行歌曲中常常可以听到江苏民歌的影子,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朴实真挚,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2.歌词表达上的地域特色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还在歌词表达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9月 
第27卷第5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Sept.,2011 

Vo1.27 No.5 

浅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胡建林 
(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江苏南京 210013) 

[摘要] 对江苏地方民歌的起源、现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其广阔的前景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民歌; 功能;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J6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1)05—0122—02 

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在生 
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 
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 
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民歌的社会功能 

1.教育与传承。民歌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 
的发展与变迁、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在我 
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许多长篇叙事诗、历史 
诗的民歌。在民问,劳动号子、田歌、猎歌、牧歌、渔 
歌、茶歌等或直接配合,或间接配合,发挥着它们协 
调劳动、鼓动干劲、减轻疲劳的作用。 
2.人生礼仪。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4个人 
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 
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 
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演唱民歌。 
4.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 
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演唱民歌。 
5.表达人民的心声。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 
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 
度的反抗。 
二、江苏民歌主要特点 
江苏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 
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苏民歌婉转轻 

盈、含蓄细腻的风格,与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比较流行的江苏民歌主要有:《茉莉花》《太 
湖美》《紫竹调》《拔根芦柴花》《杨柳青》《采红菱》 
《无锡景》《牧童》《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 
《姑苏风光》《月儿弯弯照九洲》《九九艳阳天》《孟姜 
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缘》《双推磨》《绣荷包》等。 
江苏民歌按照区域大致可以分为3块地区: 
1.徐州一带——以五声为骨干,六声和七声运 
用较多。曲调接近北方。徐州流传的民歌,经音乐家 
们采录整理好的有近六百首之多。从曲调上徐州的 
民歌可分为小调类、号子类、读古文调类、读古诗调 
类和以戏曲与曲艺曲调填词类五种。从内容主题上 
分,则大约可分为生活、爱情、劳动生产、叫卖贸易、 
游乐、礼俗、革命历史民歌和历史(或小说戏剧)人 
物、故事类8种。 
生活类民歌:主要作品有《四季调》《借锅》《拾 
柴禾》《玉堂春》《小大按走娘家》等。 
爱情类民歌:主要作品有《想郎》《盼郎》《十二 
月探妹》《会情郎》等劳动生产类民歌。此类民歌主 
要有:《闹秋歌》《割韭黄》《搬运号子》《打夯号子》 
等。 
叫卖类民歌:这是商业促销和招徕顾客的一种 
重要方式,尤为小商贩所擅用。其主要作品《卖子》 
《卖药糖》《卖辣汤》《卖花生》《卖蚕豆》《卖麻花》 
《卖萝卜》《卖野鸭》。 

[收稿日期]2011—02—10 
[作者简介]胡建林(1970一),女,江苏无锡人,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122— 
游艺类民歌:此种民歌多流行于儿童的娱乐活 
动中,主要作品为:《放风筝》《绣花灯》《小豆芽》《小 
板凳》《抓豆子》《拾籽籽》《小麦粒》等。 
礼俗类民歌。主要作品有:《小拜年》《敬酒歌》 
《送房歌》《哭调》。 
革命历史民歌。主要作品有:《毛主席爱人民》 
《送陈老总过微山湖》《不忘新四军》等。 2.苏、锡、常一带,也就是吴语区,运用五声音阶 较明显,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主干音也以级进音 为主。润腔丰富,装饰音多而细密,曲调的风格曲折 委婉,清新而流畅,圆润而细腻,是具有细致流畅艺 术特点的“里巷小曲”。在演唱江南民歌时一定要牢 牢把握住这种秀丽的风格特点,声音的运用要掌握 柔中还明亮的原则,演唱一字多音等的曲调时,声音 尽可能要连成一线,不能唱得有棱有角,有些民歌加 上方言演唱更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例如用无锡方 言演唱《无锡景》《太湖美》,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 好风光》等原汁原味的民间小调式的歌曲,会让人仿 佛身临其境,听来回味无穷。 3.江淮一带的苏北平原区:以五声音阶加清角 或变宫的六声音阶运用较多。歌曲旋律较吴语地区 的较为朴素一些,有些旋律也较曲折丰满但不华丽, 曲调风格温婉秀丽而有爽朗泼辣。如《杨柳青》《拔 根芦柴花》《茉莉花》等都是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 三、江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1.传承发展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作为传 播文化的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备的系统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 比拟和替代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一旦进入教育系 统,就会被其以教育自身的规律整理、归纳、重组,系 统化和体系化。 民间文化的教育传承,可以分为家庭教育传承、 社区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场馆教育传承。学校 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场所,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 乐要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民间音 乐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 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 民间音乐,它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更 加璀璨。 2.传承发展要走创新之路。(1)创新永远是文 艺和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茉莉花》是据苏北 民歌《鲜花调》加工改编而成的,《春江花月夜》《梁 祝》《牧童短笛》《思乡曲》等一些百听不厌的音乐作 
品,都是植根于民族音乐并通过发展创新才得以成 
功的。所以,只有在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创 
新,才能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最有效的保护。提倡 
利用现代媒体做宣传,做好向导工作。经常播放优 
秀的民族音乐,使人们在不断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引起感情上的靠拢与融合,自 
觉地喜爱它、欣赏它、保护它。(2)演唱形式的翻新。 
创作内容的变换,或是新音乐元素的加入,只要是使 
民歌更好听了,民歌的表现形式更好看了,就会得到 
广大观众的认同。例如在传统民歌中揉进摇滚、电 
声、重金属、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唱出新的韵味。 
或者在传统民歌的个人独唱、男女对唱等形式的基 
础上,引进青春组合和摇滚乐队,进行全新演绎,使 
传统的民歌演唱充满青春气息和时代节拍。这些创 
新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的是把传统民 
歌进一步推向观众、推向市场的努力。 
3.传承与发展要多元化。一曲民歌,发展出一 
系列节日,为一个地方带来发展的机缘。在“歌仙” 
刘三姐的故乡,近年来民歌唱得响亮,唱得红火。 
“民歌效应”带动着广西,为文化产业发展找到新的 
契机。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 
丽,有那么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传唱的经典民歌,可 
以充分利用“民歌效应”带动江苏地方文化产业的发 
展。就像江苏民歌《茉莉花》带入载人火箭,在普契 
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出现的《茉莉花》动人的旋律是 
代表中国特点的特定旋律一样,让全世界都了解江 
苏,都会唱我们的歌。 

(责任编辑南 山) 


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