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世界历史美国的霸权政策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选修3学案:专题五 一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Word版含答案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主要经过及其结果;分析美国、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理解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结合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认识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了解越南战争的经过,归纳美国侵越战争的战略变化,分析越南战争与美苏冷战格局之间的关系。
一、朝鲜半岛上的较量1.背景(1)日本投降以后,在美苏的策划下,朝鲜半岛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2)苏联和美国从朝鲜撤出军队后,朝鲜南北关系迅速恶化。
2.过程(1)内战爆发: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组织所谓“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演变为美国侵朝战争。
(2)中国参战: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中朝军队经过5次大规模战役,把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3)战争结束:1953年7月,中朝两国与联合国军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3.评价: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
[特别提醒]中国派部队入朝参战采用“志愿军”的名义,是出于国际战略全局的考虑。
中国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是在美国武装侵略面前迫不得已的选择。
只是想达到制止侵略的目的,并不希望扩大战争规模。
采用“志愿军”名义而不是以国家正规军的身份出兵,是为了争取朝鲜战争的地方化,使其不至于成为中美两国之间乃至世界性的全面战争。
二、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1.背景(1)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越南分裂为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南方的“越南共和国”。
(2)美国在南越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南方人民组成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2.过程(1)“特种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由美国军事顾问指挥、由美国出钱出枪的“特种战争”,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
(2)“局部战争”:1965年,美国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连续轰炸,并大量增兵南越,将侵越战升级为“局部战争”。
(3)美军撤退:1973年,美国被迫在巴黎签订和平协议,美军撤出越南。
美国霸权评析

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美国霸权主义是利还是弊?利有哪些?弊有哪些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强势地位在世界上“颐指气使”,动辄干涉别国内政,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后,美国成为当前世界唯一集“经济霸权”、“制度霸权”、“科技霸权”于一身的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超级帝国,帝国本性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在于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
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阻碍他国的发展。
他的利在于推广霸权带来自己的各个方面层面的收益,但是在目前的时代中推用霸权主义只能说明美国的心虚,因为目前除非是一些弱小的没有地位的国家受到伤害外,他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中国、俄罗斯推行霸权主义,因为随着中俄的崛起,美国越霸权则反映出他的无能。
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霸权必须做到只有盟友,没有朋友。
该翻脸时就翻脸,该不要脸时必须不要脸。
就美国来说,霸权主义已不长久,因为中俄的崛起,金砖国家的崛起,以及某些发达国家对美国的仇恨已经不是写在脸上,已经表现在某些行动中。
反美不在是孤家寡人,只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和事件全世界的反霸权行为会得到一个扩张。
霸权就是牺牲别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去伤害他国。
评析美国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后来吉尔平、基欧汉、莫德尔斯基等学者又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在这些人当中,吉尔平可算作霸权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几部著作从经济、政治、历史都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理论。
霸权稳定论属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支。
然而,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中心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均势问题,而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家的安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问题。
而霸权稳定论,顾名思义,主要研究的是霸权的兴衰以及霸权的统治问题。
这一借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概念,又吸收了新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特色,还对制度主义关系的国际机制以及国际合作问题有所涉及,称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综合理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4单元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清单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雅尔塔体系1.背景二战后期,以美、苏、英为主的同盟国召开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法西斯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
2.内容(1)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
(2)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一些权益交给苏联。
(3)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4)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也做出相应的规定。
3.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标志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5.评价(1)积极性: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
(2)消极性: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提供了条件。
[深化认知]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清单二世界权力重心的转移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1.美国的政治野心(1)表现:①罗斯福:1943年4月,授意他人发表文章,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②杜鲁门:1945年12月在致国会的咨文中声称美国有必要来领导世界。
(2)基础:①经济上:逐步确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②军事上: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还率先掌握了原子弹、氢弹。
2.西欧的衰落(1)英国:①战后,英国的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日益降低。
②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动摇了殖民帝国的基础。
(2)法国:国内经济倒退,外汇储备已经枯竭;海外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了世界范围内国际力量的对比,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宰世界的传统国际政治格局。
清单三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苏联的强大(1)军事上:力量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美国的霸权政策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的霸权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形成;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着眼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弄清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柏林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美国霸权政策的教学,说明霸权主义是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
(2)通过对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被侵略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的正义战争,是削弱美国霸权地位和遏制扩张野心的重要力量。
4.学法指导方面:(1)关于马歇尔计划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分析、理解、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冷战政策的有关历史资料,使学生掌握运用历史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影响是重点。
比起一战,二战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的盟友关系被对抗关系取代,面对这种形势,美国充当起国际宪兵的角色。
宣布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社会主义发展的三项重要步骤。
其目的:一是通过支援各国反动势力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阻止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二是借反对社会主义的名义,加强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
两极格局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战后初期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对比的反映,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在意识形态因素掩盖下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美国的霸权主义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美国的霸权主义根植于其历史和文化传统。
早在十九世纪,随着西部开发和美国国土扩张,美国开始追求“命运共同体”和“边疆主义”的理念,认为自己是神圣使命下的选民国家,有责任将其价值观和制度推广给全世界。
这种思想在其宪法和独立宣言中得到了确立,将其视为一种历史使命。
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观念也在这种文化传统下形成,强调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在推行其国家利益时常常将其视为一种道义义务。
二、指导性思想和政策美国的霸权主义也体现在其外交政策和国际组织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政策上。
著名政治学家约翰·米尔斯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扮演全球警察和解决冲突的角色。
这种“全球警察”角色的思想形成了美国干预他国内政的理论基础。
美国在国内制定的一系列对外政策也促使了其霸权主义的形成,例如著名的“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都突显了美国在西半球及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
三、军事实力和军事扩张美国的霸权主义也源于其军事实力和军事扩张。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国家之一,其军事实力的强大给予了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
美国通过不断扩张其全球军事基地、建立军事联盟、推行军事援助和干预他国内政等手段,使自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相对的权威和影响力,从而巩固了其霸权地位。
四、经济实力和经济霸权美国的霸权主义还体现在其经济实力和经济霸权上。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GDP和贸易规模占据全球第一。
美国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制定并实施其自身的经济规则和标准,对全球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美国在经济上的霸权地位使其能够通过经济制裁和金融手段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推动其所需的政治和军事目标。
美国的霸权主义来自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指导性思想和政策、军事实力和军事扩张以及经济实力和经济霸权等方面。
2019-2020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一讲义:9.2新兴力量的崛起和答案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历史时空坐标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美苏的威胁和西欧自身的衰落,欧洲开始走向联合,共同维护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根本目的,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历史解释:通过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等新兴力量崛起的史料,认识综合国力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细致梳理·核心点]一、“欧洲人的欧洲”1.背景(1)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2)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进程(1)经济一体化①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一体化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③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轻巧点拨·关键点][思维点拨]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
欧共体成立后,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轻巧识记]共同体的形成二、迅速兴起的日本1.原因(1)经济上: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教育、科技上:重视教育,发展高科技。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人教部编版拔高训练五十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人教部编版拔高训练五十第1题【单选题】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此,“新政”中( )A、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B、大力兴建公共工程C、恢复银行信用D、鼓励农业生产【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比较长③破坏性特别大④资本特别集中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罗斯福新政时期,工程规划署印发了一张海报:“工作付酬的美国”,其宣传的是新政的哪一项措施?( )A、《全国工业复兴法》B、调整农业C、贬值美元、刺激出口D、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美国总统罗斯福正是以这种无所畏惧的勇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了一场给美国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经济大危机。
美国总统克服危机的“措施”是( )A、领导独立战争B、领导南北战争C、实施“新政”D、推行“冷战”政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最好的定义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有人则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B、导致了经济出现“滞胀”局面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D、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原则【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关于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其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破坏最严重B、影响最深刻C、持续时间最长D、世界首次爆发【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 )的调整。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5单元 第7课 海湾战争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7课海湾战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海湾战争.2.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1。
重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的特点。
2.难点:美国领导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的原因;海湾战争的影响。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原因(1)伊拉克和科威特在边界纠纷方面的矛盾由来已久。
(2)伊拉克对科威特提出取消债务和租借岛屿的要求遭到拒绝.(3)如果占领科威特,伊拉克国际地位将极大提高。
(4)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衡。
2.经过: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
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二、海湾战争的经过1.“沙漠盾牌"行动(1)背景①国际社会一致谴责伊拉克的野蛮行径.②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③美国为维护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显示世界领导作用.④和平解决的努力失败。
(2)行动: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多国部队进驻海湾。
2.“沙漠风暴"行动(1)1991年1月17日晨,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空袭,给伊拉克造成巨大损失。
(2)伊拉克以各种方式同多国部队对抗。
3.“沙漠军刀”行动(1)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兵分三路向伊拉克军队发动地面攻势。
(2)伊拉克军队全线溃退,最后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基本结束.三、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2.影响(1)给科威特和伊拉克两国人民带来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3)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高科技战争史料一半夜还是后半夜打,谁都不知道。
……又如美国偷袭利比亚,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多国部队42天花了610亿美元,伊方则损失了1 900亿美元,科威特损失了1 600亿美元.-—王增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解读]根据史料一中“谁都不知道”“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及数字等可归纳高科技战争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世界历史美国的霸权政策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二次大战后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加强和霸主地位的确立。
美国的“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及其影响。
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及其失败。
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及其失败。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二次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遏制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则公然发动对朝鲜、越南的侵略战争。
2.侵略战争和侵越战争先后失败,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列举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考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2.认识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培养学生以发展的变化的眼光考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本课重点:美国实现“冷战”政策的表现。
美国的侵朝战争。
本课难点:美国“冷战”政策的性质
教学要点
一、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
二、美国的冷战政策
1.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政治上)
2.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复兴(经济上)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上)
三、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1.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军入侵朝鲜
2.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四、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侵越战争的步步升级
2.美国侵越战争的结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新华社3月25日电]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向南斯拉夫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
另据《世界知识》杂志最新统计:二战后至于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为干涉他国内政而使用武力事件达223次。
这说明了什么?美国的霸权政策
一、冷战政策。
1、背景原因:
⑴美国方面:战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全球的野心也急剧膨胀起来。
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政治上: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并企图操纵和控制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
由于这一时期,也是苏联影响扩大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时期,美国认为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是其称霸世界的主国障碍,必须压制下去但鉴苏联的强大,又不敢贸然越过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
⑵苏联方面:正全力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力图巩固获得的成果,也不愿轻易动武。
这样,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2、表现: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
⑴杜鲁门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全球扩张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其核心内容是干涉世界各国内政,它是冷战政策的标志。
⑵如果说杜鲁门主义着重在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的着眼点则是稳定资本主义。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谁控制了欧洲特别是西欧,谁就有压倒对方的经济军事优势。
马歇尔计划实际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阵脚,控制西欧,以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其实质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⑶北约的建立。
实行集体防卫的原则,其矛头针对苏联,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⑷为了适应霸权政策的需要,美国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
为此引起1948年的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是冷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表现。
柏林危机发生后,美国趁机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
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这既是雅尔塔体系原则的反映,也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
影响: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了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影响,转向了积极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性扩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困难,促进了西欧联合和经济的复兴,从而巩固了欧洲资本主义秩序,并使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控制西欧;北约的建立,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对战后的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加强了同社会主义的对抗,一度巩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处理课本上的材料(让学生读后回答问题)
二、全面认识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
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是其实力膨胀的反映。
在空间上是全球性的;在内容上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等。
概言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冷战”,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对亚非拉美国家广大“中间地带”的控制。
⑴控制国际经济。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体系,确定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
1947年,成立关贸总协定,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操纵了国际贸易。
⑵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一度控制和操纵联合国,使之成为推动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
⑶在欧洲,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即“冷战”政策。
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控制西欧,把西欧变为美国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
⑷在亚洲,“扶蒋反共”,分裂朝鲜,发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实行“热战”,并力图控制亚、非、拉美广大国家。
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以及德国的分裂由学生自读来完成,用题来巩固。
小结:总之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巩固练习:见题集。
布置作业:战后初期美国的冷战政策表现在哪几方面?
本课要点
重要人物
杜鲁门马歇尔
在要词语
“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建交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1.试举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答:政治方面是杜鲁门主义,经济方面是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小国、弱国可以打败资本主义的大国、强国。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有本国人民的支持,能团结一。
心共同抗击外来侵略。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外部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能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资本主义大国、强国。
附二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C
二、填空:朝鲜,急剧衰落。
三、列出下述年代中的重要事件:
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0----1953年美国侵朝战争
60年代初——1973年美国侵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