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重要一课。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上承近代的历次反抗侵略压迫的斗争,下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浪潮,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讲述,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展现辛亥革命的内容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其历程;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通过历史比较法,使学生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以及孙中山“三民主义”与“民有、民治、民享”的承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孙中山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了民主和独立而奋斗的历程,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丰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条文举例、图表列举辛亥革命业绩突破以上重点。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丰富,其民主精神与中国民主进程一脉相通,难以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通过比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理解民主精神的内涵,认知民主建设的艰难历程。

二、说方法(一)教法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来进行教学:讲授法: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的方式,系统的向学生讲述辛亥革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科学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 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 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2、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知识与能力: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 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幺,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4、课时安排:1 课时(45 分钟)二、说教学方法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20世纪三大历史巨变中的第一次巨变,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内容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在本单元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重要环节。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级学生,他们已对中国近代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小说、影视剧等对辛亥革命有较多感性认识,但也因此存在许多误解,故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辛亥革命。

三、教材处理1、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任务式使学生都能主动的加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来。

2、教学中通过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通过概念诠释使学生知道武装起义的经过;出示文本和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相关知识。

3、通过做材料分析题,引导同学分析材料,使学生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4、通过辛亥革命成与败的讨论,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事实。

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学习目标展示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二)自主学习:结合课本62页-63页,提取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条件。

(三)合作探究:(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面临哪些方面压力?革命党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四)拓展提升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说明理由依据材料提示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五)课后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异同(六)总结检测五、教学总结六,教后反思基本上按预期设计落实了教学过程,授课过程中依据课标,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黑板小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零碎知识系统化。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精)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精)

必修一辛亥革命说课稿一、课题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从属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课程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资产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革命运动。

它上承《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等等;理解革命的意义及复杂曲折性。

能力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地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教学,以史为鉴,培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有其重要的贡献;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下,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并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教学设计2009-10-28 09:06:15 阅读118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说课稿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班级:10历史二班学号:20101560 姓名:冯丹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本课分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在本单元起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反殖反封斗争中亚洲觉醒的重要表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历史史实和三民主义主要内容。

掌握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史实。

理解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观看视频及加之以人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通过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讲述给学生以巨大鼓舞。

4.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难点: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三、说学情这节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比较欠缺。

四、说教法阅读归纳法、小组探究法、情景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同时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如此设计有何含义?由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我会提示他们从军旗颜色、图案等方面思考,所以他们能够较顺利回答出这个问题,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靠旗杆上方为金黄色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着全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说课稿(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说课稿(共1课时)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近代史基础知识,如对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有所了解。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扎实,如武昌起义的具体过程、辛亥革命中各方的斗争策略等。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述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3.绘制一张辛亥革命期间地域变迁和势力变动的历史地图。通过这些作业,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度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在学习兴趣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史实。在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清朝,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将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意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深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和地图等资源。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纪录片和图片则能直观展示辛亥革命的真实面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地图则有助于学生把握辛亥革命期间地域变迁和势力变动。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生动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一)教材分析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1)

1
合作探究
2
走进历史
自主 引导 合作 探究
3
层 层 递 进
5 拓展提升
巩固练习
4
总结巩固
构建结构
联系现实 感悟历史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教学流程1
—— 新课导入
中共中央为 何如此重视辛 亥革命100周 年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百年前的 辛亥革命,去 寻找答案吧!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走进历史:
设计 意图
通过创设情景、合 作探究等方法,了解 辛亥革命背景,实现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设问 看图片、析史料、说
质疑、角色体验、合作 变化、谈影响?采用
探究等方法,来了解辛 创设情景、论从史出、
亥革命的经过,实现 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中突破重点。
五步探究法: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 设 情 景

法 设问 与 质疑 学 法
爆发:
武昌起义
高潮:
结局:
1911年10月12日在 美国的孙中山看见了 中国武昌发生起义的 新闻后迅速回国。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结合视频让学 生了解武昌起 义的过程。
设想孙中山归来后可 能会干些什么?对比 孙中山实际主要做了 什么?
如何理解<<临时约法>>?
有人说: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 凯之手,你是怎么看待的?
局限性: 《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的愿望及目的,但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 的是很难实现的。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同点: 指导思想不同 ,1787是自由民主,人权,独立。临时约法是三民主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一)教材分析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种服装与哪个历史人物及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介辛亥革命的涵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 【新课推进】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爆发的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必然性)②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⑥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策动新军 ⑦四川保路运动(偶然性)2、武昌起义(播放视频及示意图,再由学生说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提醒学生注意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关系,掌握两种纪年方法的换算。

)考考你: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国纪年的方法,目前台湾地区依然采用此纪年法,那么2011年时值民国纪元的哪一年?A 99年B 100年C 101年D 102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的意义重大。

通过提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相关规定,从规定中让学生总结出宪法的民主精神和产生的深远意义。

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加强对这部宪法意义的理解。

)自主学习:阅读以下材料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可能性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三、辛亥革命的结局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阅读教材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胜利成果?革命阵营承受着巨大压力: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1)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了哪些变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2)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经济工业化)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3)材料三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四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4)根据材料四,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辛亥革命的影响: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①政治:政体变化。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合作探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议题:关于辛亥革命,有人认为成功了?也有人认为失败了?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采取讨论的方式,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

保护学生大胆思索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勇气,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经过思想的冲突和碰撞,得出对辛亥革命的辨证的认识。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偏激的见解。

)【小结】 知识结构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一)背景: 1、必然性 2、可能性 3、偶然性 (二)武昌起义 二、辛亥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小试牛刀1、(2011年四川文综)17.图五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A .反满兴汉B .官逼民反C .政治民主D .暴力革命图5 政府与百姓(约1911年)2、(2011年江苏历史)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 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3、(2011年海南历史)17.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 A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 .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4、(2011年广东文综)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5【学习延伸——穿越时空】情境: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

假如我是……,我的感受是……角色:A、工人 B、实业家或资本家C、革命党人D、立宪派和投机政客E、帝国主义F、旧官僚(前清官员)G、其他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角色以小论文的形式谈感受。

五、教学反思——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1、如何处理高一学生知识面及视野薄弱与本课内容繁多、理论性强的关系?2、在合作讨论问题时,如何有效的维持课堂秩序和促进教与学的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