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共35页

合集下载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一)《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壮美,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在诗开头,诗人就用常理:“自古逢秋悲寂寥。

”写出秋的意境,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诗的三、四句,便神来一笔,将这一笔调转成高亢的秋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习题】:(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1分)答: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译文: 久远的高高云层簇拥在这座城市之上, 秋风吹散了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 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理解何为平坦。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犹嫌”“不解”二词将山水赋予了人的神态, 写得生动鲜活。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 年意气。
临死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风雨”仅是眼前所见吗?
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 又像诗人飘摇动荡的一生, 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
眼前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 国家的风雨。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诗中的关键字是什么?
“梦”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
字上。
“风吹雨”的声音像是战场的喧嚣,引出了下一句,既把现实和梦 境自然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也照应了诗题。
“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 充分的展现。
报效祖国——陆游一生的夙愿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课外古诗四首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秋词(其一) 刘禹锡
liáo
zhāo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参考答案】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参考答案】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语文七上12首古诗

语文七上12首古诗

语文七上12首古诗语文七上12首古诗有:《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1语文七上古诗12首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部编版】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部编版】

七上古诗词原诗及译文【部编版七上】说明:自己给学生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原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七上语文2024新版教材

七上语文2024新版教材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课内古诗词1.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6.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8.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课外古诗词诵读1.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5.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6.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8.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9.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zhǎng
诗意速通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水位升高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还没有 定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天的池塘涨满了 水。
何时将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 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十 多岁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 阔风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诗歌朗读
tóng 潼 关
谭嗣同 sì 终古/高云/簇此城, cù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jiě
主旨点睛
这首诗中,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 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以一鹤直冲云霄,表现了自己 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 怀。
诗歌赏析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第一句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第 二句直抒胸臆,以“胜春朝”来热情赞美秋天,态 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 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乐观豁达。
2.请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涨”字 的妙用。
“涨”字用词准确,极 富动态感,既写出巴山 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 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 的愁思。
3.“秋”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孤单、悲 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孤寂、落 寞的心情。
4.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 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的 孤独凄凉和对团聚的期 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