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性的尊严辩护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首先,我想明确表态:人性本恶。
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臆断。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贪婪、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存在,这些情绪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无法完全消除。
而且,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暴力事件、犯罪等现象也表明了人性的恶。
其次,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证明人性本恶。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负面情绪偏差”,即人们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忽视正面情绪。
这种偏差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最后,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证明人性本恶。
社会学研究表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于人性的影响非常大。
社会制度的不公正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和暴力事件。
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
因此,我认为,人性本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够否认它的存在。
只有认清了人性本恶,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避免人性的恶行。
谢谢!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二辩,我认为人性并非本恶。
首先,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不能仅仅从一些负面情绪来判断人性的本质。
人类有着同情心、关爱心、信任等积极情感,这些情感同样是人性的一部分。
其次,我们不能仅仅从历史事件来判断人性的本质。
历史上的战争和暴力事件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是人性的失败。
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良的基础之上。
人类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不断发展和进步,也表明了人性的善良。
最后,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证明人性并非本恶。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正义之士、慈善家、志愿者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人性的善良。
这些人的存在,证明了人性同样有着善良的一面。
因此,我认为,人性并非本恶,我们应该鼓励人性的善良,发挥人性的积极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谢谢!三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认为,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本善或本恶。
人性辩论赛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人性辩论赛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人性辩论赛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裁判、各位辩友、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正方一辩,今天我方的论点是:人性本善。
从哲学角度看,人性本善的观点并非凭空捏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本性。
近代启蒙思想家霍布斯也曾提出,人是理性且追求幸福的动物。
这些哲学流派和思想家为我们探讨人性本源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从伦理学角度看,人性本善的观点在诸多伦理学家那里也被认同。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提出,人的自然善性就是趋善避恶。
孔子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强调“仁爱”,将人性之善视为一种客观存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性本善的理论也有其依据。
心理学家米勒和罗斯在《心理学今日》人性中有一种同理心和互助的本能。
这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合作与共存的基础。
现实世界的种种表现也能佐证人性本善的观点,每当社会需要援助时,总有爱心人士站出来帮助他人,这正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在闪光。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对善的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人性本善的存在是多学科研究下的共识,只要我们坚守这一信念,不断培养和激发人性中的善,就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聆听,接下来我将积极回应反方的挑战,继续捍卫我们的人性本善论点。
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裁判、各位辩友、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正方二辩,上一辩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人性本善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例证。
我将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人性本善的观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天生具有亲社会行为。
婴儿在未接受特定社会化训练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心理学家艾普斯坦和穆尔提出的“亲近他人”进一步证明了个体内在的善性。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常常展现出互助合作的行为。
即使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情况下,人们也会自发帮助他人。
社会学家鲍尔丁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人们乐于与那些友善和愿意分享的人建立联系。
历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人性本善的例证,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人类总是展现出援助之手,共同抗击困难。
人类尊严的辩论辩题

人类尊严的辩论辩题正方辩手:人类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或者其他条件如何,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人类尊严是基于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尊重他人的权利而产生的,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首先,人类尊严是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所保护的。
在法律上,人类尊严被视为一种基本权利,任何侵犯他人尊严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道德上,人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尊严,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权利,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其次,人类尊严是建立在人类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之上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信仰等,而这些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任何对他人进行强制、歧视或者剥夺其自由意志的行为都是对人类尊严的侵犯。
最后,人类尊严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许多名人都曾就人类尊严发表过重要言论,如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
另外,南非总统曼德拉也曾说过,“尊重他人的尊严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尊重他人的尊严,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无论从法律、道德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来看,都应该尊重和保护人类尊严。
反方辩手:人类尊严并非是不可侵犯的,这是因为人类尊严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类尊严的定义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并不是绝对不可侵犯的。
首先,人类尊严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类尊严的定义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某些社会中,对于某些特定群体的人来说,可能会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却被认为是“体面”的。
因此,人类尊严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的。
其次,人类尊严并非是绝对不可侵犯的。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情况下人类尊严都会受到侵犯,比如战争、贫困、歧视等。
《辩护人》法庭正义与人性的较量

《辩护人》法庭正义与人性的较量《辩护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庭剧,更是一场法庭正义与人性的较量。
影片通过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引发观众对法律、正义以及人性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法庭,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金宇澄的律师,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只关心金钱的商业律师,对法律的本质和正义的追求并不关心。
然而,一宗意外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他的一生。
一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被指控杀害了一名乘客,而金宇澄被委任为被告的辩护律师。
整个电影围绕着这个案件展开,通过法庭上的辩论和调查过程,展现了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和较量。
金宇澄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证据和法律条文,更是人们对被告的偏见和对正义的追求。
他在法庭上不断地为被告辩护,试图证明他的清白,但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金宇澄在庭审中向被告道歉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金宇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律师的责任,他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案件,更是为了维护正义和人性的尊严。
他的道歉不仅是对被告的歉意,更是对整个法律体系的反思和批判。
这一幕让人深思,也让人对法律和正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影片通过真实而细腻的表演,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被告的家人、证人和法官的心理变化,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件,更是对人性和正义的思考。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是基于自己对正义的理解和追求。
《辩护人》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法庭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正义的思考。
通过对法律和正义的较量,影片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它让观众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追求正义。
在这个充满利益和权力的社会中,正义常常被忽视和扭曲。
《辩护人》通过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提醒观众要思考和反思自己对正义的追求。
正义不仅仅是法律的条文和规定,更是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只有通过对正义的追求,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人性和尊严。
总之,电影《辩护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法庭正义与人性的较量,引发观众对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印)康德论人的尊严

(印)康德论人的尊严作者罗喜原载《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0年第1期转自“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公众号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开篇就提及“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并进而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又如,《德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人之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及保护此项尊严为所有国家机关之义务。
”由此可见,只要是人,就生而具有尊严;它绝对平等、不可让渡、不可亵渎。
这已经成为了当代法治的基本理念。
基于这种事实,很多学者试图挖掘康德的尊严思想,以给当代的尊严观念提供哲学基础。
因为康德明确把尊严定位为一种“绝对的、内在的、无条件的和无与伦比的”价值,所以人们通常认为,康德主张人的尊严“具有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人人平等享有”尊严。
于是,康德就理所当然地被看成了当代尊严思想的孕育者和奠基者。
然而,康德学者O.Sensen研究指出,康德并不具有这样一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才得以普遍确立和认同的尊严观念,毋宁说,他沿用的是传统的尊严概念,即在斯多亚学派意义上,尊严是一种“提升”或“崇高”,因而是一种“关系价值属性”。
笔者也坚持这一立场,并认为康德具有一套与其道德哲学体系相一致的严格的尊严方案。
本文将力图从载体、本质和实现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康德尊严理论的特殊性。
01.尊严的载体:人、人格与人性在康德哲学中,与“尊严”(Würde)概念密切相关的,有三个基本概念:“人”(Mensch)、“人格”(Person)和“人性”(Menschheit)。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说明,这三者在何种意义上是尊严的载体。
人的尊严尊严是一种价值,其载体可以是人的身份、学科、机构等,如教师的尊严、数学的尊严、国家的尊严。
但本文将要考察的,不是人因某些身份和地位(如作为军人、作为科学家、作为国王等)而被赋予的尊严,而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即便在没有任何身份的情况下——所具有的尊严。
在当代话语中,“人的尊严”(Mensc henwürde)已经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尊严的载体是人,是有生命、有理智、有情感的存在者。
人性本恶 辩词

人性本恶辩词2、给你心疼的人做饭,给你尊敬的人做饭,给你怜爱的人做饭,那手下的力道是不一样的。
做饭的人,要有好心情(xīnqíng),据说只有最恶毒的女子,才能烤出最辣的芥末。
我不知这说法在烹调技法上是否经得起推敲。
——毕淑敏3、邪恶(xié è)事件起因于邪恶。
——亚里士多德4、多少人犯下罪行仅仅(jǐnjǐn)因为不能忍受邪恶!——阿尔贝·加缪5、那些把嫉妒和邪恶作为营养(yíngyǎng)的人,见了最好的人也敢去咬一口的。
——莎士比亚6、好莱坞就是中产阶级价值观集大成者,也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也是尊重家庭伦理道德的,故事结尾也是大团圆的,正义终于战胜邪恶。
他们是最尊重观众的,可以(kěyǐ)说把检查制度设在观众席上。
——王朔7、时间已经来到,所有时刻全世界最邪恶的犹太敌人,至少要让他们停止角色一千年。
——希特勒8、那一件卑劣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莎士比亚9、他们的爱是在他们的钱袋里的,谁倒空了他们的钱袋,就等于把恶毒的仇恨注满在他们的胸膛里。
——莎士比亚10、对某个邪恶的恐惧,往往导出更多的邪恶。
——布瓦洛11、美德如此值得嘉许,以至邪恶之徒出于私利也想做好事。
——沃维纳格12、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乔治·桑13、劳动使人免除三种害处——厌烦、邪恶及贫穷。
——福尔特尔14、人们邪恶的程度几乎是同自己的需要相等。
——莱奥帕尔迪15、懒惰是一切邪恶之门——一个懒惰的人,正如一所没有墙壁的房子,恶魔可以从任何一方面进来。
——乔叟16、在法律上,哪一件卑劣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罪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确实上合天心——莎士比亚17、我从不惊异于人们的邪恶,却常常惊异于他们的无耻。
辩论赛:人性本恶四辩结辩词

辩论赛:人性本恶四辩结辩词第一篇:辩论赛:人性本恶四辩结辩词结辩陈词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感谢各位观众。
虽然对方辩友的论述特别努力,但是在立论和论据上都有悖逻辑,有违情理,有失偏颇。
我方发自内心地指出你们的问题所在,以此共勉。
首先,对方辩友试图论证,人性本善,善花结恶果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
好,那让我们假设,如果后天环境是客观的,客观的物质世界,何恶之有,怎么影响本善的人去行恶呢?好,那如果我们假设后天环境是主观的,主观世界因人而生,那么后天环境中恶的也是由人而来的,那么对方辩友人性本善的观点又怎么能站得住脚呢?反而恶根更容易结出恶果吧?对方辩友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我方观点。
非常感谢。
其次,对方辩友所举出的一系列的例子,孟子也好,康德也罢,企图以这些例子来论证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
但是你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们这么做正是在教化人们人心向善啊。
我们感谢他们,正是因为人性本恶,人的恶根如果不接受良好的教化和节制就会爆发,就会膨胀。
感谢对方辩友再次论证我方观点。
最后,对方辩友又在攻辩或自由辩论中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对方辩友的论述仅仅是看到人性善,却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那就是人性本来是什么。
因此对方辩友由人心善推到人性本善,对方辩友的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啊。
人性本善,大家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每个人主观上都愿意相信人性本善。
这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冷眼红尘,一片蝇营狗苟;身前身后,皆是金钱名利。
当你看到日本侵略者沾染鲜血的刺刀刺向幼小的婴儿,当你看到东突恐怖分子一刀一刀砍杀无辜路人,你还会相信人性本善吗?这个正是因为后天教化的缺失而导致人性本恶的爆发啊!反观我方观点,我方始终认为人性本恶,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根包括了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和色欲等等等等。
我们大家都是财大的研究生,都学过经济学。
正如看不见的手一样,人人自私,因相互制约而无法自私,人性本恶,因相互制约而无法作恶,于是这个社会就产生一个均衡点,产生了道德,产生了法律。
201606辩论生存重要还是尊严重要

生存重要【一辩稿】谢谢主持,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所持观点是:生存比尊严重要,所谓生存,是保存生命,与死亡相对。
尊严简单的说指的就是是一个人的权利被尊重。
详细的定义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
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阐释我方观点:1.没了什么生命,何来尊严?只是在肚子吃饱了的情况下才能讨论的,呃,虽然饿着也行但是必须活着对吧,当然,对方辩友要是死抓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或..而忽略了做抉择时忽略了最根本的活着这个条件的话我们再讨论下去也没什么意思.2.我们不否认尊严重要,但是我们说,生存比尊严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但他在选择3.生命一旦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也终结了,可以盖棺论定;而保存生命,意味着生命的意义还将延续,珍惜生命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古代为尊严而死,可敬吗?可敬蠢吗?真的很蠢。
都听过忍辱负重吧?韩信为什么可以在生存和尊严之间选择生存,忍了胯下之辱?我们不能多加揣测,但是我们能看到后来韩信受到刘邦的重用,帮助刘邦一统了天下终封王候。
所以他选择了生存之后实现的人生价值,比选择尊严一死了之大得多。
所以当然生命更重要4.生存.强调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国家、学校不是老喊着安全第一吗,安全就是生命不受威胁没有危险,这人人都喊的口号,不正是说明了生存的重要性吗?5.尊严本身却难以界定——许多人勿将面子做尊严,误己误苍生。
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是由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人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的维度我曾执意索求,而尊严眼望着我,现出绅士般的嘴脸.我不止一次朝生命微笑,为那可怜的尊严走遍他乡.当我疲惫乏力,饥渴难忍,试着祈求的时候,尊严漠视我的困境,一味逼我走入死亡的沼泽.那时我恭维了生命,万千双眼睛盯得我发慌,我不知做错了什么,我只是想活着,并不想背弃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人性的尊严辩护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5年第5期
“我”的叔叔于勒他曾经是菲利普家庭的恐怖,但是被放逐的于勒居然咸鱼翻身,发财了。
他给曾经受其连累而至生活越加艰难的哥哥发了两封信,就是这两封并没有任何附带物质弥补
的信,因其言辞的恳切与空洞而含糊的承诺,给菲利普一家带来了长达十年的美好梦想和全部
希望。
菲利普夫妇并非不知于勒的为人,而是那样的贫穷生活实在需要梦想与希望的支撑。
在
极致的贫穷之中,谁又能说把一根稻草当成金条,不是合理的呢?苦难的生活需要幻觉,一如
草木需要阳光雨露。
是的,我看到了人性的尊严。
我必须为菲利普一家辩护。
菲利普一家早
已经被庸俗社会学钉上了世侩庸俗冷酷无情的人性耻辱柱。
他们被陪绑于千夫所指的资产阶级
邪恶金钱道德旁边,似乎没有翻身之日。
但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难道不是人性向善的表现吗?超越贫穷的渴望,有什么错呢?当希望破灭,诅咒虚假希望的源头有问题吗?远离祸难之
源有问题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在说菲利普夫妇的冷酷无情,却无人指责于勒呢?仅仅因为他的
不在场吗?人们为什么只能看到可见的,而不知那不可见的才是最重要的呢?即使我们不指责他,也当明白,对此,他是有责任的,尽管他也是命运的棋子,尽管他也会守卫他最后的尊严。
事实上,贫穷中,人的尊严无处不在,虽然他不可避免地混杂于虚荣之中。
拒绝宴请,只
是因为没有能力回请,这是多么辛酸,但其间难道没有倔强的人性在闪耀微光吗?女儿的衣服
自己做,且用料低劣,这不更苦涩吗?但谁能说依旧不放弃美丽的年华也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昵?最尊严的,自然是这个家庭的船长——菲利普夫人。
她为这个家庭的每一笔开支精打细算,她
能让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在社区享有一定的名誉,她为保护这破旧的船不至于沉没冷静而理性
地处理一切风波,不让自己的儿女和他们的生活受任何伤害,这不是尊严又是什么呢?为什么
我们不体谅她在梦想破灭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呢?
这就是我的辩护,一切的指责与诅咒都必须依据于生活本身。
谁没有经历这份生活,谁就
没有资格指责与诅咒;谁遗忘了这份生活,所有的指责与诅咒都应该反射回他自身。
基督指那
卖淫的妇人说,你们谁以为自己无罪的,就用石子砸她!无人敢砸。
因为每个人的罪里自有其
生活的因果,连自己的都没有看清,凭什么对他人审判昵?更何况,那有资格审判的,尚且放
弃的审判,而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宽恕。
甚至,我们从约瑟夫给于勒十个铜币的行为中还可以看
到那不只是孩子的尊严与同情心在闪耀,同时也是母亲的教育在闪耀——绝境之中,她依旧守
护并看管着孩子内心的善良与正义,她的人性自有其伟大的光芒,谁有资格指责她呢?我的
意思很清楚,菲利普一家人的生活,是如此苦难,以至于他们人性受损,多有扭曲,然而,人
性不屈的尊严之光依旧有闪耀。
当然,这还无法抵达和解与超越。
但作者其实是提供了路径的。
可惜这个路径居然被愚蠢的编辑给删除了:我们和历代学生看到的竟然是一个掐头去尾的版本。
而这惨遭斩刑的头尾相互应和,如同一个温暖的套子包裹着这令人伤心的故事以及故事里那些
为苦难所折磨而不得不相互扶助与伤害的可怜的人们。
且让我们看看这个套子。
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
个银币。
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
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
事情是这样的
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
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看了这个开头,我们方才明白,这个故事是约瑟夫讲的。
此时,我们会想起什么?首先是
他如何讲的。
他讲得多么客观,无论是他父母的言行,还是他的叔叔于勒的言行,他都以事实
呈现,不掩恶,不去美,这公正的言辞不正是内心的善的体现吗?其次,他的行为。
他的行为
建立于他的生活之上,可他的言行是多么充满爱与同情啊。
而这,不正是作者告诉我们的,如何去抹除被生活伤害的人们内心的残损吗?超越于阶层之上,超越于一切苦难之上,爱与同情会诈补一切人性与社会的残缺。
这正是这个套子的寓意。
但编辑为什么要删昵?我对他们的行为,只能指责。
因为在恐怖与绝望之间,在虚假的希望破灭之后,还有爱与同情的作工,可以拯救人性与生活。
梁卫星,作家,代表作有《成人之美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