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课堂

合集下载

课堂沉默的应对措施

课堂沉默的应对措施

课堂沉默的应对措施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越来越不喜欢提问或不敢回答问题,成了”观众”和”听众”,表现沉默。

如何让沉默的课堂动起来?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课堂提问层次化,让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个人的自信来源于他不断的成功,不断地被肯定,学生不敢举手就是因为他不自信,课堂提问层次化就是培养自信的一种手段。

如:在《荷花》最后一句话”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我抓住其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除了蜻蜓、小鱼,还有谁会来和荷花说话,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

生1:小螃蟹爬过来,小鸟飞过来,它们都会和荷花说话。

师:这些小动物会跟荷花说些什么呢?生2:小鸟展翅飞过来,兴奋地叫着:“荷花姐姐,你的家真美。

”生3:小青蛙从水里蹦上来,呱呱地叫着:“我可是这里的警卫员,荷花姐姐,你不用怕蚊子来咬了。

”学生越说越兴奋,语言表达越来越生动有趣,连最不爱说话的小女孩也说了句——小蝴蝶飞过来,停在上面说:“荷花姐姐,你真的很漂亮!”课堂提问层次化能让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爱上语文课。

二、教学设计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生课堂参与率不高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教学设计吸引不了学生。

教学《螳螂捕蝉》时我们设计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没有设计,拿着课本一节一节的让学生读,整堂课只有那几个平常积极发言的学生来配合老师,其余同学几乎是旁观者,有的干脆做别的事了。

第二种是有挑战性的,要动点脑筋的。

一开始我让学生读第一段,知道大臣们把吴王惹怒了,再看课文结果,少年成功地劝说了吴王。

这样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少年的高明之处在哪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默读了课文,很快就得出了不少答案。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乐意参与。

三、课堂评价要有发展性“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课堂沉默的十分钟作文

课堂沉默的十分钟作文

课堂沉默的十分钟作文
今天,老师说要我们静坐十分钟,什么也不能做,仿佛全世界都静止了。

我反正很困惑,暗忖这又是一个可以闭眼睛休息的机会,可惜当我闭上眼睛,却突然觉得好纳闷,教室里寂静得可怕,好像连我的呼吸声都变得巨大无比,我的心也跟着惴惴不安起来。

我忍不住悄悄地睁开眼睛,望着同学们,他们都乖乖地坐在那里,像雕塑一样,没人说话,也没人动。

老师站在讲台上,脸上带着微笑,可是我却总觉得这淡淡的微笑很古怪,好像在奚落我们似的。

十分钟确实是一段煎熬的旅程,我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了,教室里只剩下我的心跳声。

十分钟过去了,老师说可以说话了,我一下子松了一口气。

但我却一点也不想说话,我突然发现,我有点儿喜欢这种沉静,尽管它让我觉得胆怯。

我忖道,也许有时候,安静也是一种美。

课堂沉默调研报告

课堂沉默调研报告

课堂沉默调研报告课堂沉默调研报告一、引言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缺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调研旨在了解课堂沉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从而提供改进教学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共设计了20道问题,覆盖了课堂沉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方面。

调查对象为48名高中学生,调查结果以统计数据和定量分析的形式呈现。

三、调研结果1.原因分析(1)内因:学生个人性格、自信心不足、害怕失恋等;(2)外因: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不好、学生人际关系等。

2.解决方法(1)改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2)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3)培养学生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发言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信;(4)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加强课前预习、提前准备问题等。

四、讨论和分析调研结果显示,课堂沉默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自信心的不足是造成沉默的内在原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不好和学生人际关系等是造成沉默的外在原因。

因此,要想解决课堂沉默问题,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辅导班和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克服课堂沉默的问题。

另外,学校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课堂沉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的现象,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课堂沉默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课堂沉默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2)要解决课堂沉默问题,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和教师、学校的支持;(3)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4)学校可以通过培训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Wen ti yu dui ce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及对第分析小学生的课堂充满着活力。

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抢着回 答。

小胳膊肘杵得课桌咚咚响。

但是,到了初中,能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已 寥塞无几。

教师提问的时候,教室就陷入一片寂静。

教师变成了一位孤独的演讲者,学 生变成了台下的观众,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脱口秀。

课堂上的沉默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质量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 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导致课堂沉默现象的因素很多。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找到打破课堂沉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敢想、敢说,让课堂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课堂中学生的沉默现象主要分为积极的沉默和消极的沉默。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究。

这 种情况属于积极的沉默。

学生积极的沉默 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是能推动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

然而,学生消极的沉默则会 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学生发呆,或对教学内容漠不关心,自顾自地做事。

这种消极的沉默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对课堂默默对抗的消极心理,不仅会影响班级整体学习的氛围,而且最终会影响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被消磨损耗。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就应该安静地“听讲”。

长此以往,学生也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只需要当好一个倾听 者。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互动活动, 学生就会很不适应,甚至认为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听课”时间,无法在互动中收获 良好体验。

慢慢地,这种挫败感使学生对课堂上的互动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些反感,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

部分学生缺乏探 究的欲望,并不想把教师提出的问题研究 透彻。

他们觉得只要记住问题的答案就足以应付考试,而不是去掌握这个问题的解 决思路,自然不会积极地探索,也不会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摘要】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

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影响因素的探讨,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生沉默的原因,本文提出了解决方案,包括加强课堂互动,改善学习氛围等。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课堂沉默背后的心理原因,以及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解决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现状调查、因素分析、对策研究、课堂互动、学习氛围、解决方案、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导致他们在未来面临各种挑战时缺乏应对能力。

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关注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问题来源于多方面,包括学生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沉默、被动的态度,无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条件艰苦,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深入研究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揭示造成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具体原因,探讨如何改善农村小学生课堂互动情况,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提出提高农村小学生学习氛围的具体措施,为未来减少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谈如何走出沉默的英语课堂

浅谈如何走出沉默的英语课堂

浅谈如何走出沉默的英语课堂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是经常现象。

英语教师应思考如何活跃课堂气氛的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多种方式分析了学生沉默的原因,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使英语课堂焕发活力。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跃气氛一、引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其综合文化水平。

从要求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国家对学生的英语听说综合能力的重视。

而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课堂。

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沉默现象不利于英语教学。

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开口说英语。

二、原因分析笔者对齐齐哈尔医学院的2009级6个临床专业班级共300名学生(其中男生132名,女生168名)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的目的就是找到学生课堂沉默的具体原因。

问卷设计了共20道题,学生可以多选。

经过统计整理,有80%的学生认为有限的英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表达,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有47%的学生认为没有好的练习伙伴或是不适应讨论的学习方式;有30%的学生是出于爱面子,怕说错,别人不说自己也不说;有27.5%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是问题不屑回答;另有5%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不想配合。

1.学生语言功底不足chomsky指出,语言能力是指掌握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的基础代码的能力,属于深层结构,表现为句法。

话语本身是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

根据大部分教师多年经验,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成绩好的学生。

尤其在英语课堂,越是口语好的学生就越喜欢展现自己,越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多是沉默。

2.性格问题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社交,活泼好动,生气勃勃,也愿意跟老师和同学们互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比较安静,不喜欢社交活动,因此更倾向沉默。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一、引言中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课堂沉默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而选择保持沉默的现象。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存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1.性格内向一些中学生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对于在众人面前发言感到紧张和不安,因此更愿意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自信心不足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不被他人接受。

他们害怕犯错,因此选择保持沉默来避免出丑,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3.教学环境因素有时候,课堂教学环境的一些因素也会导致中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

老师的讲课方式单调乏味,内容过于抽象难懂,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学生可能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又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方式过于严肃,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从而更倾向于不表达自己的看法。

4.家庭教育因素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也会对他们的课堂表现产生影响。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封闭、不善表达,或者在学习问题上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指责、批评,中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习惯保持沉默,缺乏自信心。

5.同伴压力有些中学生在同伴圈中可能会受到压力,害怕表达自己的看法会引起同伴的嘲笑或排斥。

他们选择了沉默,以逃避这些负面影响。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普遍存在。

1.学习效果受限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默,意味着他们错失了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的机会,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在课堂上发言可以帮助学生澄清疑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沉默则让这些提高学习效果的机会消失。

2.人际交往受阻课堂上的发言和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一、引言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却很少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显得有些冷清。

这种沉默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可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沟通能力差等问题。

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调查1.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学生沉默的原因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农村家庭多以务农为主,家长往往忙于农活,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不高。

课堂氛围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施条件落后,课堂氛围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授内容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自身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比如自卑、内向、沟通能力差等。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互动,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缺乏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缺乏自信和主动性。

三、对策研究1.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针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条件和教学氛围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性、趣味性得到提升。

老师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2. 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村小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材、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可以引入志愿者教师、义工等资源,为农村小学教学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支持。

3. 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家长参与度农村家庭教育关注不足,也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0-02-25T15:25:24.013Z 来源:《学问》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王海霞[导读] 调查研究表明,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时间里,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交往所占比例为73.6%王海霞(连云港市新浦区建国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调查研究表明,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时间里,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交往所占比例为73.6%,这主要表现为个别学生带领全班学生朗读课文,或学生到台前做示范表演等形式;在师生交往的时间内,教师所进行的言语交往对象不是个体,就是全班,而仅有0.2%的时间是与学生小组交往;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中,“回答”类占交往行为的93.8%,而“提问”与“异议”类行为的比重极小,分别仅为1.7%与2.7%。

本文就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孤独;心理
如何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
(一)尊重是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基础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尊重、关心和严格要求,让学生以“真我”和教师交往;视教师为知己,这样他就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环节:1.导之以行教师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知识、真诚的情感,用自身的人格去引导学生在健康的大道上茁壮成长。

2.动之以情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每位学生的爱心。

师生间的对话要向坦诚型发展。

对困难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多用肯定、赞赏、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形成情感共鸣。

3.晓之以理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及班级活动的意见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求同存异。

如设立意见箱,随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定期召开专题班会,共同探讨班务中的问题。

4.创设氛围当学生最需要关注、理解或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最佳时机。

(二)调动学生自主能力是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要素
小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时,即使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的,因而克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孤独心理,组织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是关键。

过去学生被动地受指挥,一旦跟不上老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节奏,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学习,事实上这样的课堂也不允许学生发挥创造性主动地学习,他游离于课堂“主流”之外,孤单寂寞,自信心降低。

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而不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认识、把握和组织的要义不在于教师自己从中吸取多少,不在于创新知识,而在于为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提供最适宜的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转贴于中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谈淡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谈谈对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

小学生是喜欢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的,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克服一定的困难过程中参加到群体活动中来。

上课时要经常采用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自由组合讨论等形式,学生就有机会在小群体学习过程中发表看法、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得到帮助,这种小群体的学习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学生,他们都自主地参与了学习,而且分享了集体学习的成果,在心理上与老师、同学,与学习联系得更密切,从而有效地克服孤独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师生沟通技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