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之我见

合集下载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下面是带来的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了有教无类施教观点,这是孔子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教学对像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学思想向全民教育转化的创举,也是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具体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行将灭亡,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的时代。

从阶级利益出发,他们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孔子的《有教无类》观点的提出,顺应了历史潮流,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因而是极积的,先进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就是人不分富贵贫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这是与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理念分不开的。

“性相近”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是对《学在官府》教学观念的否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成份各异。

有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形同野者,餐黎食藿的子路;有贫困无食,身无完衣的曾参;有卷居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

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贵族出身的宫敬叔、司马牛等。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

许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导平民教育,教育救国,培育了许多名人奇士。

许多贫民寒士凿墙取光,毛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

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及感悟

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及感悟

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及感悟“有教无类”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理念,最早由孔子提出。

它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应该受到社会地位、财富、种族、性别等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德行和才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他们的出身和背景如何。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进步的,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现代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仍然存在着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很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它强调教育的普惠性和平等性,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打破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限制,有教无类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有教无类的教育也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能,而教育是发掘这些潜力和才能的关键。

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社会地位。

然而,要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并不容易。

它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各界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和公平性;教育机构需要打破传统的贵族化教育模式,为更多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每个人也需要自觉遵守和维护教育的平等原则。

总之,“有教无类”是一种古老而永恒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教育的公平和普惠性,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教育家,也是教师的祖师。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念。

其实质意义是特别巨大的。

他的知识、能力、留给人类的智慧是最丰厚、宝贵的知识遗产。

就连非常权威的诺贝尔奖委员会都宣布现在的人类若要增加智慧,需要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求教。

可见孔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了。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有教无类”翻译过来就应当是“有教育则没有类别”,也就是:人在教育之前是有差别的,有贫富、贤愚等差别,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

孔子这个光辉思想,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积极的作用。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当然,孔子也是为了突出阐述教育的重要性而有意这样讲的。

教育发展到21世纪,我发现,孔老夫子这个道理并不是完全成立的。

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会成材的。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孔老夫子这个道理成立,那么经过好的教育,人类的智慧德行岂不都一样了么?而事实上,同样拜一个师父的帝子猪八戒,无论怎样教育也不会有孙悟空的德行和本领的。

神仙尚且这样,人类就更是如此了。

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不能都考进一样的高等学校进修。

这似乎又有些宿命论了。

其实,我认为,宿命论本来就是客观存在。

不然人出生怎么就有美与丑、富贵与贫贱之区别呐!命运不好并不可怕,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行改变的。

我倒以为,人类知道相信宿命论是件好事情,能够知道珍惜和把握今世做人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啊!如果人类什么都不相信。

就象现在这样狂妄地认为人是老大,不去敬天地,过分错误地相信人类自己,这样对这个世界的和谐稳定都没有什么好处。

至于佛说的末法时期并不可怕,人类若都能够共同抓紧修行,末法时期的灾害也是可以转化改变的。

“有教无类”之我见

“有教无类”之我见

二 、“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 既然人 性相 近 ,差距 都是后 天 因素造成 的 ,这样 每 个人都有通过 教育和实践来 获得 良好发展 的可能 ,因此 孔 子在《卫灵公 篇》提 出了 自己的 “有教无类 ”的思 想 主 张。对 于“有教无类”思想的见解 自古都有很多 。汉代 马 融 :“言人所在见教 ,无有种类 。”宋代刑 爵 :“此章言教人 之法也 。类 为种类 。言人所在见教 ,无有贵贱种类也 。” 宋代 朱熹 :“人 性 皆善 ,而其类 有善 恶之殊 者 ,气 习之染 也。故君子有教 ,则人 皆可 以复于善 ,而不当复论其类之 恶矣 。”清朝戴望 :“教人不 以族类 ,唯其贤 。古者 ,王者 之 子孙不 能属于礼义 ,则归诸庶人 ,庶人之子孙 能积文学 , 正身行 ,则加诸上位 。” 关 于“有教 无类 ”的思想 体现还 有在《述而篇 》中的 “自行束修 以上 ,吾 未尝无诲 焉 ”,在 这里 “束惰 ”有许 多 解释。汉代孔安国 :“言人能奉礼 ,自行束修 以上 ,则皆教 诲之。”汉代郑玄 :“谓年 十五已上也 。”唐代韩愈 :“吾 谓 以束惰 为束羞则然矣 ,行吾教之非也 。仲尼言小子洒扫 、 进退 、束惰 ,末事 。但 能勤行此小者 ,则吾教诲其 大者。” 宋代刑呙 :“案 书传言束惰者多矣 ,皆为十艇脯也。”清朝 黄式三 :“自行束 惰 以上 ,谓 十五 以上 能行束 带修饰 之 礼 。”解释虽然有不少 ,但总结起来 大致分两类 :一 种是 指 “十五岁 以上的成 童”,另一 种是 指“十条 干 肉”,对于 这句话 的不 同理解 ,也造 成了对于“有教无类 ”思想的不 同看法 。 在文 化大革命 时期 ,孔子 成为批 斗对象 ,有些人 认 为 “有教无类 ”是骗人 的鬼话 ,既没有 打破 阶级界 限 ,而 且 阶级界 限非常严格 ,只有交 得起十条 干肉作 为学费 的 人 才能 收留受教 ,而 奴隶连 自己的身体 自由都没有 ,更 没有 能力 支付十条干 肉,这“有教无类 ”就将 奴隶排 除在 外 了吗 ,那还谈 什么“有教无类 ”。有些批 孔的还说孔 子 的学费是 每人 十条 干 肉,孔 子弟子 三千 ,就是 三万条 干 肉 ,难怪他 自己说“食不厌精 ,脍 不厌 细”了。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作者:张黎黎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3期摘要:在仁爱观的理论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本文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两个角度梳理“有教无类”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想法和解释思路。

关键词:有教无类论语孔子“有教无类”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主张,这一教育思想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子曰:“有教无类。

”但因为只有光秃秃的一句,没有上下文可以结合语境理解,所以具体内涵在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有教无类”意思梳理对一个字或词语的理解,最好回到最原始的典籍当中。

《论语》“文辞简约,异解遂滋”,以下总结了两大类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一)教育对象角度现在人们看到这个词语,就觉得意思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杨伯峻),大中小学的教材这样写,大部分老师这样教,一般媒体也是引用的这个解释,不少著名学者南怀瑾、傅佩荣也持相同的观点,南怀瑾甚至认为这个不需要解释了。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正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各种矛盾斗争十分尖锐。

孔子认为只有兴办教育,培养众多仁人、君子型治国理政的人才,国家才能发展。

因此,孔子广收门徒,他招收学生的门槛也是十分低的,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意思是只要准备十条肉干就可以得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教诲。

有学者认为这个入学门槛可以作为教育对象不分类的旁证,这里的“类”包含的东西很多,可以说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不分年长和年幼,不分氏族宗姓。

在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当中,他的学生有大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有出身低微后来成了大商人的子贡,有小偷出身的颜逐聚,平民出身的占大多数,有子张、曾参、颜渊等。

在《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七十余人也是来自各个所居地域,比如颜回是鲁人,端木赐是卫人,子路是卞人,子游是吴人,还有其他来自晋、秦、齐、陈、温国、楚的弟子。

浅谈“有教无类”

浅谈“有教无类”

浅谈“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词,是指不分种族、阶级、性别等条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体现了人类平等和公正的核心价值观。

“有教无类”起源于古代中国,这个理念最早出现于《礼记》中的“大学”篇。

这篇文章提出了教育是人类道德风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当代,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和人口变化的出现,有教无类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需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因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在许多国家,最初实现“有教无类”需要一个长期的政治和社会动员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资金可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瓶颈,因为教育是一项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在其他情况下,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因为文化和社会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在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努力支持和推广有教无类的理念。

例如,《联合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人权宣言》都宣告了教育权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享受教育”。

实现“有教无类”的最好方式是通过教育机会的平等提供来实现。

这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变革来实现,如建立更好的学校、提高教师的培训和工资、降低学费以及提供广泛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广更多的在线课程和自学方式,以帮助那些无法到学校上课的人。

这样可以使教育变得更加平等、更加普惠。

总之,“有教无类”是一种伟大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使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进步。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工作室有幸请来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的诸多感慨,继而引申开去,所得确实与原先的理想或者设想既有冲突又有契合,不吐不快。

从教学中所遇到的事情谈起,继而说到做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教育实践与曾经想象中的很多东西,譬如自主学习有太多的不契合之处,惭愧的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教育设想,最大的设想就是“无为而治”,关于无为而治,引发了我们的强烈感慨,学生太重要了。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无为而治,什么样的学生必须有为。

其实研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班级管理的影响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

无为而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还有兵家的斗智斗勇。

说回到正题上,我们总是希望以后自己带的学生既乖巧又聪慧最好还能勤奋踏实。

但是怎么可能有那么完美的学生在等着我们,即使有个别也不可能是全部。

就算是我们自己,在我们做初中生的时候又能做到多少?义务教育有很多学生注定是没有选择的,或不够聪慧或调皮顽劣或性格乖张,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教育。

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会有一些特殊待遇或者说是区别对待。

但是孔夫子又要求我们要有教无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究竟如何才能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从理论上或者说学理上来说,我已经找到了他们的统一性。

有教无类可以从对学生本性上去认识,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我想更侧重于德育方面;因材施教大概更多的侧重于智育上或者性格上,十指尚有长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与个性趋向。

听起来似乎是说的通的,我也特意找了一些资料来证明两者的统一性。

南宋大儒朱熹认为人从降生起就有聪明的本性,这是共同的,因此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但人出生后有些人能保存聪明的本性,有些不能,人的天资与禀赋是有差异的,因此能保存聪明本性的人应该担负教师的任务,让另外这些人能找回聪明的本性。

其实还是一个意思,可以说是有教无类的对待,因材施教的实践。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了有教无类施教观点,这是孔子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教学对像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学思想向全民教育转化的创举,也是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具体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行将灭亡,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的时代。

从阶级利益出发,他们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孔子的《有教无类》观点的提出,顺应了历史潮流,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因而是极积的,先进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就是人不分富贵贫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这是与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理念分不开的。

“性相近”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是对《学在官府》教学观念的否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成份各异。

有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形同野者,餐黎食藿的子路;有贫困无食,身无完衣的曾参;有卷居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

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贵族出身的宫敬叔、司马牛等。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

许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导平民教育,教育救国,培育了许多名人奇士。

许多贫民寒士凿墙取光,毛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

如汉代负薪痴读,遭妻戏虐,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如宋代寺院讨斋,斋后鸣钟,遭僧戏弄的吕蒙正等,都是平民出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之我见
作者:骆成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22期
[摘要]研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依据,梳理自古至今对于“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并阐述了“有教无类”的深层含义,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20-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经过2500多年的考验,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可。

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孔子的“爱人”教育主张,也是孔子对于教育涵义的理解。

因此,对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当今,已经有很多文章是讨论和研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有教无类”的解释和阐发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依然有一些研究者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故而对于“有教无类”的详细解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有教无类的依据——性相近,习相远也
首先,孔子虽然在《季氏篇》中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却从未说过任何人是“生而知之者”,包括他自己敬仰的尧、舜以及周公等。

其次,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在《述而篇》中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矣”。

最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思想主张,意思就是人的性情生下来是互相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渐渐出现了差距。

除了在《阳货篇》中直接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在《里仁篇》中的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还有《公治长篇》中的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都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后天决定论的思想。

这里我们要注意孔子说的是“性相近”而非“性相同”,孔子在认识到“性相近”的同时,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论语》中,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阳货篇》)另外一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这都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不同点的认识。

但是,有许多学者硬将这些语句说成是孔子等级尊卑思想的表现,这种看法明显是牵强和站不住脚的。

二、“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
既然人性相近,差距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这样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来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因此孔子在《卫灵公篇》提出了自己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

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见解自古都有很多。

汉代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宋代刑昺:“此章言教人之法也。

类为种类。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宋代朱熹:“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
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清朝戴望:“教人不以族类,唯其贤。

古者,王者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诸庶人,庶人之子孙能积文学,正身行,则加诸上位。


关于“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还有在《述而篇》中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这里“束脩”有许多解释。

汉代孔安国:“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

”汉代郑玄:“谓年十五已上也。

”唐代韩愈:“吾谓以束脩为束羞则然矣,行吾教之非也。

仲尼言小子洒扫、进退、束脩,末事。

但能勤行此小者,则吾教诲其大者。

”宋代刑昺:“案书传言束脩者多矣,皆为十脡脯也。

”清朝黄式三:“自行束脩以上,谓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

”解释虽然有不少,但总结起来大致分两类:一种是指“十五岁以上的成童”,另一种是指“十条干肉”,对于这句话的不同理解,也造成了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不同看法。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成为批斗对象,有些人认为“有教无类”是骗人的鬼话,既没有打破阶级界限,而且阶级界限非常严格,只有交得起十条干肉作为学费的人才能收留受教,而奴隶连自己的身体自由都没有,更没有能力支付十条干肉,这“有教无类”就将奴隶排除在外了吗,那还谈什么“有教无类”。

有些批孔的还说孔子的学费是每人十条干肉,孔子弟子三千,就是三万条干肉,难怪他自己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

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类别限制,兼收并蓄,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由于孔子没有明确表明“有教无类”的“类”是什么意思,所以才有很多争论“类”,尤其是到底包不包括奴隶。

我们研究一下孔子的弟子情况: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穷人,仲弓的父亲是贱人,子路“性鄙,好勇力”,子羽“状貌甚恶”。

公冶长曾被关在监狱,子羔身材矮小,子牛多言而躁。

由此可见,“类”应该是指族类、国别、贫富、老少等类别,“有教无类”就是,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有志于学的人,无论贵贱、贫富、族类、国别、老少等都可以作为施教的对象,一律给予平等教育。

三、本人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有教无类”应该是不包括女子的,至少在孔子的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子。

孔圣人也难免会有自己的不足,将占社会一半的女性排除在教育的对象之外,但是仔细思考下,这也是有原因的。

从主观上来看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孔子不免也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曾在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泰伯篇》中武王说自己有乱臣十人,孔子就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意思是武王说自己有十位辅助他治国的臣子,孔子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要把那位妇人排除,应该只能是九人。

客观上来看,在孔子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的社会情况,贫民男子都不一定能机会进校学习,那就更谈不上女子了,而贵族女子一般都是进行贵族宫廷教学,也不会到孔子的私学来学习。

有教无类到底包不包括奴隶,虽然孔子的学生中有“鄙人”、“贱人”,但毕竟不能肯定孔子的学生中有奴隶,在我看来,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个思想的时候应该是包括奴隶的,但是由于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不但自己没有一点财产,连自己都是别人的财产,而孔子的私学还
是有条件的,那么孔子的学生中没有奴隶也是很好理解的。

在这里我又要说且不说“束脩”到底作何解,就算是解释为“十条干肉”,而我们因为孔子收了学生十条干肉就否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这也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孔子也是人,他也要生活,收点学费是应该的事情,就算是现在,学校不也是收学费的么?就算是义务教育也还要收学杂费呢。

四、“有教无类”的启示
(一)素质教育对象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决定一个国家强弱的时代。

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素质,而劳动者素质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自中共中央文件中指出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就有许多,而在素质教育的对象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强调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也就是教育要面向社会的每一位公民。

这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之前,教育是掌握在上层社会中的贵族手中的,一般的贫民是不会有机会接收教育的。

孔子能够在当时官学衰败的时候大力倡导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具有自己的局限性,并没有包括女性,但是我们要站在孔子当时所在的时代来评价孔子的思想,“有教无类”是具有跨越性的进步。

纵观现在的时代发展,精英教育已不再适合我们的教育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面向大众的教育,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何其的类似。

我们需要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魄力来实施我们的素质教育。

(二)教育平等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了这一教学思想。

《荀子·法行》中:“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栝之侧多枉木。

是以杂也。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没有等级贵贱之差,这种不分等级的教育思想正与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平等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在现在的我国,教育平等同样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

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也是当今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是有很多精华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继承,“有教无类”思想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会在当前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光芒。

[ 参考文献 ]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的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孔令朋.孔裔谈孔[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4] 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朱哲,鹿丽萍.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J]. 伦理学研究,2009,(5).
[责任编辑:碧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