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翻译思想与译者风格

合集下载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标签:风格;创造性;风格再现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后来一些翻译家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而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小说,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喜爱。

其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部小说的英译本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探究不同译者的翻译手法与特色。

二、译者及其翻译背景本文选取了两个较为知名的《骆驼祥子》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霍克斯(David Hawkes)和莫立德(S. M. Roberts)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在1980年代初出版,而莫立德的译本则是在21世纪初推出。

两位译者都在其翻译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译者风格对比1. 霍克斯的译本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性,其翻译风格较为细腻,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

在词汇选择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使得译文更具有文学色彩。

在句式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中的深层含义。

此外,霍克斯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使得译文更具有情感色彩。

2. 莫立德的译本莫立德的译本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其翻译风格更为直接和简洁。

在词汇选择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句式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短句和简单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的基本含义。

此外,莫立德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描述为例,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

这段描述中涉及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这段描述被翻译得更为细腻和富有情感色彩;而在莫立德的译本中,这段描述则被翻译得更为简洁和直接。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手法和特点上的差异。

_白鲸_的两个译本比较_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_白鲸_的两个译本比较_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白鲸》的两个译本比较———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文 军1,曲 艺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摘 要:翻译究竟应该等值还是再创造这一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译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认识又往往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有所影响。

本文从不同层面对《白鲸》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适度原则,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等值;再创造;译者思想;译文比较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3)0620063205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T ranslation V ersions of Moby Dick—With a B rief Comment on T ranslator πs Thoughts on T ranslated T extsWEN J un 1,QU Y i 2(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It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s that whether translation should be e quivalence or recre 2ation.Translator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will inevitably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ir translating processes and their translated text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wo translated texts of Moby Dick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proposes that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is to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ness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equivalence and recreation ,and to combine them in a better way.K ey w ords :equivalence ;recreation ;translators ’thoughts ;comparison of translated texts 翻译究竟是等值还是再创造在文学翻译理论中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译者的角色与翻译风格

译者的角色与翻译风格

各样的理解, 但仍不失为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后来一些翻
译教科书把翻译标准概括为“ 忠实 、 ”似乎更 明白通 畅 , 通顺 ,
更易于操作。所谓忠实, 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其次是
指保持原作 的风格 ; 所谓 通顺 是指译 文语 言必须 通顺易 懂 , 符合 目的语规范 。
译, 译者的译文写作 又必须 具备 科技 文本 的词法 、 句法 及语 篇特点 , 要注重逻辑 上 的连贯及 表达上 的清 晰与 畅达 , 出 突
积极的活动因亲, 即翻译的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 人们在 翻译实践和批评中常常忽略了译者个人风格对译文的作用
和影响。事实上 , 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 必然在译文 中发生碰 撞 , 成矛盾 的统一体 , 构 既对 立又互 相渗透 , 中有 我 , 中 你 我
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而且是两种文化的转换, 其中蕴含
有你。译者在遵守“ 、 雅” 忠实、 信 达、 或“ 通顺” 的原则之下, 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的个人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所难免 , 这是由译者的特
殊角色所决定 的。
二、 译者 角色 的多重性
中自 然会展露出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 、 者的角色与翻译风格 译
翻译离不开作为这一活动主体的译者, 离不开译者对原 作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重新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
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 或抹煞 , 而应正视其存在 , 努力实现译 者风格 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o
【 关键词】 翻译; 译者角色; 翻译风格 【 中国图书分类号】 H 1. 359 【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 文章编号】 10 — 1 ( 0 ) — 1 — 3 08 94 2 61 05 0 40 2 4

文学大师巴金的翻译思想

文学大师巴金的翻译思想

文学大师巴金的翻译思想巴金是一个翻译事业的实干家,先后有三百余字的译作问世,而他却没有撰写专门的系统的翻译理论著作,他只是踏踏实实地,认真地做着具体的工作。

但长期的翻译实践使他也形成了自己对于翻译的独特见解。

这些观点散见于他给自己的译文写的前言,后记和一些讨论翻译经验的文章中,是他的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

1.翻译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对巴金来说,都是用来攻击旧制度以变革社会的强有力的武器,都应该为当时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服务。

正因为有着如此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他在介绍与翻译外国作品时,更偏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标准与美学标准。

巴金的译作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和虚无主义革命者的传记和著作。

这些人著书旨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不刻意于艺术上的追求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文学上的价值并不大。

但巴金喜欢这些作品,它们是用活人的血写成,它们的价值不在文学,而在所叙述的事实。

所以他把这些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希望用它们点燃中国青年的革命信念,激励他们去无畏地进行斗争。

他的第二类译作是反映被压迫者的痛苦和反抗,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

他翻译了大量俄国19世纪的文学作品,包括屠格涅夫、迦尔洵、高尔基等的著作,正是因为这些作品里表现出的对被污辱被损害者的深刻同情及充满正义的抗议声音打动了巴金。

普希金是俄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可对巴金来说,从艺术的高度去欣赏这位诗人是-回事,翻译是另一回事。

他只译了普希金写给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的一首诗《寄西伯利亚的音信》。

对西欧文学他也是用同样的标准。

如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以戏剧闻名于世,他却只翻澤了他的反映人民苦难、揭露统治者的贪婪的童话集。

所以,巴金做翻译,只是“借别人的口讲自己的心电话”(《巴金译文选集》序),把別人的作品变成自己斗争的武器。

2.译者的责任感巴金是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翻译家。

他曾说:“我希望任何一本书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要想到他是为着谁在做这工作,倘使他是为着读者译这本书的,他就应当对读者负责,他至少应当让读者看得懂,而且也应该让读者看了觉得好。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翻译 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语言的自然流畅,而不 仅仅是文字的准确对应。这要求译者更加注 重语言的表达和语境的把握,以更自然的方
式传达原文的含义。
全球化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影响
要点一
跨文化交流的增加
要点二
语言多样性的尊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 接受。这要求译者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更高的跨文化 交流能力。
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原作的文化特 色是至关重要的。翻译风格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文化特色的保留程度,从 而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
02
常见的译者翻译风格
直译风格
总结词
忠实于原文的翻译风格
详细描述
直译风格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力求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做过多的解释或改动 。
意译风格
译者的文化背景
• 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其翻译风格的重要因素。如果译者 对原作的文化背景比较熟悉,其翻译风格可能会更加贴近原 作;如果译者对原作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其翻译风格可能 会与原作有所出入。
译者的审美观念
• 译者的审美观念也会影响其翻译风格。不同的译者可能有 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会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从而影响其翻译风格。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 思考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 常见的译者翻译风格 • 影响译者翻译风格的因素 • 如何培养良好的译者翻译风格 • 译者翻译风格的未来发展
01
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为什么翻译风格重要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原著的精神和风格能够被准确传达。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学翻译的标准,希望能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对原著有深入的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原著,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著的风格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确保自己对原著有足够的理解。

其次,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著的情感和意境。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确保译文与原著相符。

此外,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还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的把握。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对原著的翻译,还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效果。

因此,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最后,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需要考虑译文的审美效果。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诗意和音韵,使译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著,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注重目标语言的把握,以及注重审美效果。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工作,使译文更贴近原著,更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和情感。

希望广大翻译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文学翻译的水平,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黑马劳伦斯短篇小说的译者风格研究

黑马劳伦斯短篇小说的译者风格研究

黑马劳伦斯短篇小说的译者风格研究本文基于国内劳伦斯作品汉译的发展历程,以黑马的《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集》为研究对象,着重评述了劳伦斯短篇小说译者黑马的翻译风格,分别从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和文学技巧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选取代表性的翻译例证,评价了劳伦斯短篇小说汉译本的主要特点。

标签:短篇小说;译者风格1 引言英国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1885—1930)虽英年早逝,却著述颇丰,其作品以不朽的思想主题和鲜活的人物性格立足于世界文坛,他一系列的长篇小说不仅在西方,在中国也曾引起批评界的广泛的争议。

除了闻名于世的几部长篇小说,劳伦斯的七十多部短篇小说因其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描写细腻,矛盾突出而独具特色,从而使劳伦斯当之不愧地成为一名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

上世纪3 0 年代,劳伦斯的作品开始在中国出现,其后的60多年,由于历史原因劳伦斯的作品在国内的翻译几乎是一片空白,劳伦斯一度被认为是“颓废的资产阶级作家”,20 世纪80年代,劳伦斯的作品的引进在国内形成了受一个高潮,黑马(本名毕冰宪)是国内系统翻译劳伦斯作品并对其作品有过最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2015年出版的《劳伦斯文集》(10卷本)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黑马的译作,尤其是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更是大多数出自黑马的译笔。

他同时也是一名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孽缘千里》,《混在北京》和散文集《挥霍伤感》等9部作品,他的文笔练达,表达细腻,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味,这些都证明了他出色的译文有着坚实的中文根基。

2 译者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译者的翻译经验与认知无疑会体现在其译作中,而其翻译思想通常会表现为对翻译过程和文本的某种主张或基本理念,而翻译思想会决定翻译方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与意图,经过译者的理解将其翻译出来,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色彩如其对表达方式、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的处理方式就构成了译者的翻译风格。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孙淑芬等人认为:再创作的本质是译者对作者审美观点突破的体现,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译者自身审美观点的建设,整个翻译过程就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实现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满足读者期待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