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从尊重学生开始

合集下载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步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步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尊重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品质。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为方式,对于培养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尊重的定义、尊重的重要性、尊重的表现方式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等方面展开探讨。

尊重的定义尊重是指对他人的权利、感受、需求和观点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尊敬。

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尊重上。

尊重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

尊重的重要性尊重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尊重可以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和他人的尊重时,他们会更加自信、乐观,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其次,尊重可以促进孩子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只有懂得尊重他人,孩子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尊重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尊重他人,孩子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尊重的表现方式尊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

首先,言行举止要符合基本礼仪规范。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教导他们如何尊重他人。

其次,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有效方式。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此外,尊重还包括对他人隐私和个人空间的尊重,不干涉他人私生活,并学会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尊重他人身教为先:家长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孩子身边最好的榜样。

只有自己先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引导孩子走上正确道路。

引导交流: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关键。

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在交流中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奖惩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表扬孩子对他人表示出来的尊重行为,并对不尊重行为进行适当惩罚,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教育启发:通过故事、漫画、影视作品等形式向孩子灌输尊重他人的理念,并引导他们从中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准则。

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

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

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读后感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尊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吹拂学生心田的一缕春风。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育教学的基础。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发至内心的尊重,在学校就读的学生亦是如此,他们需要得到同龄人、长辈们的尊重,尤其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

尊重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

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走了没以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

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贸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一句平常的话,让这位原本衣衫褴褛的他重塑信心,并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

所有的这些都是由这位商人的尊重开始,往往尊重别人就是在那一霎那又或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初中生处于人生中不太成熟的阶段,他们有朝气、有活力,可他们也是脆弱、敏感的,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言辞而自省甚至自责,可能一句批评也会让他们感受到嘲讽。

所以,这些都提示我们教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要始终牢记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始终牢记犯错是人的天性,更何况这些孩子,始终牢记教育从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开始。

用尊重学生去感化每位学生,用尊重去触碰学生内心的最深处,让学生体会由受尊重而带来的那份由内而外的信心。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观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观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观在当今社会,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

而对于孩子来说,尊重观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乎孩子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关乎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观呢?1. 以身作则家长和教育者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引导者。

要想培养孩子的尊重观,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自己先尊重他人,孩子才会从中学会尊重。

2. 善于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的重要性。

同时,在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尊重他人时,也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培养孩子尊重观的重要一环。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

只有懂得同情他人,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

4.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冲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

家长和教育者要引导孩子学会用理性和平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暴力或侮辱等不尊重行为。

只有通过正确处理冲突,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尊重观。

5. 培养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培养孩子尊重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组织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团队合作等项目,让孩子学会团结合作、互相尊重,在团队中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尊重观。

结语总之,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言传身教、善于引导、培养同理心、正确处理冲突以及培养团队意识等多方面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尊重观的下一代。

希望每位家长和教育者都能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尊重与包容态度

培养小学生的尊重与包容态度

培养小学生的尊重与包容态度在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尊重与包容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差异,并促进和谐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探讨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

一、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尊重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互动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尊重他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

当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时,他们将更加开放、友好,并且更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

尊重他人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纪律和道德水平。

二、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的方法1. 以身作则: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小学生们可以学到如何尊重他人。

2. 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帮助小学生培养尊重他人的态度,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开放、团结的学习环境。

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歧视或嘲笑他人。

通过这样的教育环境,小学生们将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差异。

3. 引导讨论: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讨论来帮助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比如,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引导他们审视彼此不同的看法。

这样的交流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三、培养小学生包容差异的方法1.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包容心,我们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例如,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节日,让他们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2.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培养包容心的重要因素。

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同理心。

让他们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3. 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团队合作项目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与其他小学生合作,他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每个人的贡献和价值。

结语培养小学生的尊重与包容态度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首要素质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首要素质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首要素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希望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尊重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尊重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尊重在培养孩子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尊重来塑造孩子的品格和人格。

尊重的概念尊重是指对他人的权利、尊严和感受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怀。

在家庭教育中,尊重不仅仅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包括孩子对父母、长辈、同龄人以及其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和理解基础上的。

尊重的重要性塑造积极的人际关系尊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时,他们会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与家人、老师、同学相处时,懂得尊重他人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通过尊重他人,孩子也会学会尊重自己。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和周围人的尊重时,他们会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将使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尊重他人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权利,这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当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他们会更加善解人意,更加愿意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当孩子懂得尊重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时,他们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待人、守时守约等。

这些习惯将伴随他们一生,并影响其未来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尊重之心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要想培养孩子具备尊重之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去示范给孩子看,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到正确的价值观念。

鼓励表达感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情绪和感受,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倾听他们的想法。

通过倾听和理解孩子,可以增进互相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给予适当自主权适当地给予孩子自主权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幼儿园中班尊重教育案例分享 尊重教育案例

幼儿园中班尊重教育案例分享 尊重教育案例

尊重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倡导平等、尊重和民主的教育方式。

尊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自信、自尊、自立。

在幼儿园中班阶段,尊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中班尊重教育案例的共享,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尊重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所幼儿园中班,有一位叫小明的男孩,他是一个内向而又敏感的孩子。

在班级中,小明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沉默寡言。

有一天,老师发现小明对画画很感兴趣,于是在课堂上给他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绘画创作。

老师也鼓励其他同学尊重小明的选择,并不要用过多的言语来打扰他。

渐渐地,小明变得更加开朗了,他学会了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愿意和其他同学共享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尊重小明的个体差异,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克服了内向的性格,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二、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另一所幼儿园中班中,有一位叫小红的女孩,她是一个活泼好动、喜欢体育运动的孩子。

在课堂上,小红经常表现得不够认真,总是难以静下心来听老师讲课。

老师观察到小红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便在课间时间组织了一些体育游戏,给小红创造了展现自己的机会。

在课堂上,老师也采用了更多的游戏化教学方式,让小红通过参与游戏感受知识的乐趣。

渐渐地,小红变得更加专注,她也愿意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重视小红的需求和兴趣,改变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小红的学习热情,使她获得了更好的学习体验。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另一所幼儿园中班中,有一位叫小李的男孩,他是一个性格活泼、自信、独立的孩子。

在课堂上,小李经常展现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愿意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

老师发现小李具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便在课堂上给予他更多的自主权,让他参与课堂管理和组织活动。

尊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标

尊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标

尊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是首要的目标。

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本文将从尊重的概念、尊重的重要性、尊重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尊重的概念尊重,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言语、权利、感受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礼遇。

在教育孩子时,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言行上,更体现在对待孩子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上。

尊重的重要性尊重在教育孩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尊重能够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如果家长能够以尊重为基础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

其次,尊重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再次,尊重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质。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时,他们会更加自信、独立,更愿意承担责任。

尊重的具体实践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是尊重的起点。

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机会。

无论孩子说出什么样的想法,家长都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权。

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决策、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等。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也能够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尊重孩子的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

不要随意擅入孩子个人空间或查看他们私人物品,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被侵犯和不被尊重。

尊重孩子的情感当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给予足够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斥责或指责。

倾听并理解孩子内心真实感受,并给予适当安慰和帮助。

指导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面行为

指导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面行为

指导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面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尊重他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尊重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引导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面行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指导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面行为。

1.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要想教会孩子尊重他人,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其他家庭成员、邻居、老师以及陌生人。

只有家长以身作则,孩子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正确的榜样。

2.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关心他人感受的能力,也是尊重他人的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分享故事、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加尊重别人。

3. 强调礼貌与谦逊礼貌和谦逊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教育孩子如何表现出礼貌和谦逊。

比如请和谢谢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对长辈说话要恭敬有加等等。

只有孩子学会了这些基本礼仪,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

4. 教育正确处理冲突在与他人交往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家长需要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冲突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倾听、沟通、包容和妥协。

只有通过正确处理冲突,才能更好地保持与他人之间的尊重。

5. 鼓励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让孩子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孩子可以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从而更加尊重弱势群体,并乐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建立良好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于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才能感受到尊重和被尊重的重要性。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尊重他人。

结语指导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面行为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耐心教育的过程。

家长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同理心、强调礼貌与谦逊、教育正确处理冲突、鼓励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以及建立良好家庭氛围等多个方面来引导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应从尊重学生开始
作者:瑞晓辉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第08期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

”这是一位普通教师的深切感悟。

教师应该让尊重流露在教师注视时细微的眼神里、存在于启口时温润无痕的话语里、行走在批阅作业时的字里行间。

懂得尊重的教师,在他的行为字典里没有挖苦、嘲讽、刻板、喋喋不休、罚站、无谓的抄写、呵斥、冷漠、孤立、不屑、急躁、恨铁不成钢……而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承认它本质的成分,忽略它瑕疵的表面,用教师特有的尊重与关爱精雕细琢,让每一块玉最美的质地尽现在阳光下,发出自己特有的光芒。

尊重学生的生命性
现实的缺憾
我们必须明了,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成人一样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特的个性光芒,自由的思想空间和宽阔的心灵家园。

尽管尊重作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教育原则,但有人把尊重学生仅停留在不打骂、不体罚、不挖苦、不说伤及自尊的话等层面,或者将爱与尊重混为一谈,认为教师只要爱学生,就足够了,实际这是有偏差的。

教师面对个性、水平各异的学生很难保障师爱的均衡给予,如果暂时做不到爱每一个学生,起码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弱势学生——所谓的个别生、学困生、后进生。

教育的最大功效就在于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找寻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和成才之路,我们应该以“无为在行,有为在心”对待孩子的成长。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就有“救救孩子”之呐喊,时至今天,这一声“救救孩子”似乎更有高喊之必要,现今的教育依然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依然有太多没有站在儿童视角进行着的教育行为,教师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学校、教师由于追逐所谓的分数、名利而导致目中无人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曾挫伤了多少孩子们晶莹的心灵。

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用放大镜窥视孩子们的不足,用一成不变的态度为学生的未来定位,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未来,不愿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们活泼的身影常常在没完没了的习题操练中被淹没,孩子们极富个性的见解常常在教师“权威”讲解中被抹杀。

毫不避讳地说,当前还是有太多的教师潜意识里总是想控制、驯服学生,因为控制、驯服下的学生容易驾驭、雕塑,经过教师反复雕琢的学生容易整齐划一,从而避免了所谓的放纵和张扬,使班级秩序更容易管理,也似乎保护了教师“权威”。

至于学生的自由个性和人格尊严失落是次要的,学生生命特性和美好情怀被漠视也是正
常的,学生批判、质疑、探索精神的缺席也不重要……当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被教师演化得异彩纷呈的时候,教育的生命性也被剥离得只剩下一句空话。

我们可以做到的
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其中对学生关爱与尊重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节里。

教师要有尊重的意识。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发言有没有被教师无情的打断、有没有被武断地否定、有没有因为教师的定论而遭受他人的哄笑、有没有把作业本随意丢向学生、有没有随手画下大大的“×”、有没有让学生畅快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再地诱导他向“正确答案”靠拢;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有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喜欢、能否接受,班里搞的活动是完全被教师包办操作还是尝试让学生自主决定,处理学生问题时是连珠炮式的发问还是先听他们说一说,家长会上被留在最后的家长听到的是不是都是孩子的问题,等等。

可以说,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的阶梯,也是教师形成尊重意识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有尊重的行为。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无论品行、课本知识、实践活动,如果学生缺失了对生活和对文本的阅读、思考、感悟、践行的过程,也就失去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活力。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承认并鼓励学生进行独到的思考与判断,这是尊重教育对象生命性的重要体现。

尊重教育所特有的生命性是每一位教师必修的教育理念与必有的教育方法,同时尊重更是一种激励学生奋进、挖掘他们创造才能的力量,是一种师者的品质、修养和道德境界。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现实的无奈
跳皮筋、捉迷藏、原野上不知疲倦地奔跑、一个皮球玩一天……记忆中的童年没有优劣等级,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没有重点学校在远方妖娆的影子,没有父母分数长分数短的叨唠,烦恼似乎离得很远,同学伙伴之间平等且无所顾忌,无虑无忧,小学同班考试老不及格的同学再见面也已然事业有成。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童年似乎变得越来越疲惫,几近成了学习机器的制造厂,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一页页被机械抄写的词句,一道道反复验算的习题,一遍遍不考完不罢休的默写和背诵,仿佛都要把孩子们输送到100分、90分的考试机器里去,而家长、教师则是迫不及待地守候在产品出口处等待一件件模具般的优质成品下线。

然而事实并非如人所愿,有人欢喜有人忧,于是有的学生便成了再加工、再塑造的半成品,接受着再上流水线的命运……过早戴上眼镜的双眼流露出孩童不该有的疲惫与无奈,不断更换辅导书,越来越重的书包造就了无数驼背
少年,即使付出了失去童年、减免快乐、健康打折的代价,每个学生的未来也不一定都是灿烂的。

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使然也罢,是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罢,是学校、教师追逐名利双收的高分驱使也罢,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也罢,总之,这些无视生命本身的差异性,付出的重要代价是儿童的天性被忽视,“被拔过的苗”会日渐枯萎。

我们可以做到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每一滴露珠都有它的美丽,也许它不是最大的,但可能是最晶莹的,既可爱又脆弱,稍不注意便会滚落,跌碎。

人,生而不同,就像不是所有的铁都能炼成钢,铁就是铁,钢就是钢,但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他是一块什么铁、什么钢,是铁就让它成为标准铁而不是废铁,是钢就让它成为好钢而不是毫无韧性、毫无可塑之能的钢。

教师应练就一双慧眼,怀有一颗宽容、等待的心,这也许比拥有若干个100分更为可贵。

耐下心来等待。

一个懂得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师一定会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理性地等待,等待他们自然成熟的那一天。

这种等待是教师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尊重大大小小的差异基础之上的等待,那是一种尊重生命自然成长的美好情怀,是为人师者至美至善的品性。

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亲切,从而改变以往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用积极、友善的心态接纳每一朵晚熟的花,尊重儿童自然发展的法则,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而不是依附于家长、教师的众望之下或是分数之下。

因材施教。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均衡,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不同事物认知的速度、深度、喜好程度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条件、生活经历等也使得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的看法和感悟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调整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因材而教,不拘泥于既有的思维定势,尊重学生的天真或成熟、寡言或活跃,尊重他暂时的“慢”或“不开窍”。

让个性化评价、阶梯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多维评价成为教师因材施教的法宝,把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让不同的学生在40分钟内外都有成功的体验,在自己的基点上都有所发展,成为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自己。


□编辑郭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