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电联合整治道岔共43页文档
浅谈地铁道岔工电联合整治

浅谈地铁道岔工电联合整治摘要:随着运营时间发展,国内常见的故障大多因工电结合部病害引起,要提高道岔的运用质量,重点是工电密切配合,综合整治道岔结合部病害。
我国长期对道岔区段维修工电分开,双方对能达到的技术指标不明确,忽略了对方的技术要求,造成设备治理效果不佳。
工电结合部主要有转辙机转换不到位、基本轨肥边等病害,尖轨的动力过大及与基本轨不密贴是工程结合部病害的集中体现,出现转辙机无法正常闭锁等现象,转辙机表示错误会导致列车驶入占用区间,发生列车脱轨等严重事故,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运输。
急需对尖轨动力进行研究,为整治尖轨扳动力同操作依据。
关键词:地铁道岔;转辙部位;工电联合整治;标准引言地铁折返道岔是地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地铁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地铁折返道岔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建造时结构复杂,日常维护难度也比地铁的其他区段的维护难度大,加上维护成本高,所以,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地铁折返道岔容易出现故障。
地铁折返道岔故障会影响列车的运行,导致列车不能按时进路返程,从而发生晚点、掉线、局部地铁中断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列车脱轨,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所以,加强地铁折返道岔管理,对折返道岔的常见病害原因进行分析,找到应对措施,才能提高地铁运营安全水平。
1工电联合整治的标准1.1信号维护标准①转辙机长短角钢安装的间距及方正、绝缘垫片、开口销、螺丝螺帽符合规程要求。
②尖轨尖端至第二连接杆部位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间隙不超过0.5mm;第二连杆至尖轨刨切点密贴缝隙不超过1mm。
手摇道岔无反弹现象。
③角钢与钢轨密靠及螺栓齐全、紧固。
④密贴调整杆、表示杆安装平顺,与直股基本轨垂直情况符合规程要求。
⑤动作杆和表示杆螺栓、开口销齐全,绝缘装置完整、性能良好。
⑥导接线无锈蚀、折断,安装符合规程要求;绝缘接头高强绝缘材料符合规程要求。
⑦道岔表示缺口(A机为2±0.5mm,B机为4±2mm)及摩擦电流(大于2A)符合规程要求。
以工电联整为手段提升道岔设备质量

以工电联整为手段提升道岔设备质量车务、工务、电务联合整治道岔(以下简称道岔联整)的目的是解决道岔工、电结合部存在的问题,消除影响道岔正常转换的病害,提高道岔运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道岔联合整治的前期条件一是组建专业整修队伍,我段在4月份从各工区抽调道岔业务知识强硬的工班长和职工,成立了道岔维修工区,专门负责道岔设备疑难问题的整治;二是我段主管生产副段长与电务部门沟通协调,电务部门也成立了道岔维修专业队伍;三是线路技术科与车务部门沟通协调,提报维修天窗,喀和线联合整治道岔维修时间为240分钟,为作业提供了丰富的时间;四是线路科抽配业务知识丰富的专业干部跟班指导、盯控道岔联合整治。
3 强化检查、严格落实标准(1)突出检查的手段。
日常检查发现尖轨不密贴时,可使用小撬棍向基本轨方向撬动尖轨,使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后松开小撬棍。
当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无反弹时,由电务增加密贴调整片使尖轨密贴;当尖轨发生反弹不能保持密贴状态时,需工务用撬棍拨动尖轨检查顶靠部位,按照夹纸的方法实验确认每一个顶铁与尖轨轨腰是否有顶铁过长顶死现象,若有则可以通过增减垫片、打磨或更换顶铁的方法调整顶铁与尖轨间隙防止轨腰顶铁过长顶死现象,仍未解决,应在天窗点内将尖轨与转换设备脱离,在尖轨处于自由状态下使用撬棍检查其与基本轨的密贴状态,当不能自然密贴时(其间隙大于1mm),工务进行整治,否则,主要原因在电务方面。
(2)突出检查方式。
日常检修时,发现道岔部件安装不标准,外锁装置调整不良,道岔接点、溢流压力调整不当,安装装置螺丝松动时,应及时整治。
对磨损超标的锁闭勾内套、连接铁及销子进行更换,同时工务要对道岔尺寸超标岔枕进行方枕整治,消除摩卡因素,从而进一步强化道岔密贴强度的“两道关”(调整4MM锁闭、2MM不锁闭保密贴;调整锁闭勾与锁闭框锁闭斜面1MM间隙,保锁闭勾灵活防不解锁)。
(3)突出检查标准。
整治岔枕时,根据道岔岔枕标准尺寸,量出岔枕绝对位置,检查转辙部分岔枕的位置及歪斜情况,当岔枕位置串动大于20mm,安装装置两侧岔枕大于10mm时,应将岔枕恢复到设计位置。
加强工电联合整治减少道岔设备故障

加强工电联合整治减少道岔设备故障梁作礼(南宁电务段,工程师,广西南宁530003)摘要:工务和电务结合部病害,是影响道岔转辙设备正常工作,引发道岔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道岔设备故障是室外电务设备故障率最高的设备,严重干扰运输秩序和安全。
通过分析工电结合部病害的危害、主要成因和工电联合整治开展的现状,提出组建工电联整专业队伍、联合培训工电联整人员、建立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切实落实“五个联合”工作机制、抓好工电结合部日常维护工作、建立完善的道岔设备技术台帐、利用大机捣固全面整治道岔结合部病害等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道岔结合部病害;工电联合整治道岔是铁路线路的关键设备,是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和线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转辙设备是道岔的控制和表示设备,安装在道岔基本轨或轨枕上方,并通过连接杆件与道岔的尖轨相连接。
按照职责分工,道岔设备属工务部门的设备,转辙设备属电务部门的设备。
道岔与转辙设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部分,称为工务和电务的结合部,结合部的病害称为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
工电结合部病害是引发道岔转辙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严重困扰工电部门的疑难杂症。
长期以来,电务、工务部门虽然为此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工电结合部病害引发道岔设备故障率过高的局面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是工电两部门面临一项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1对转辙设备的危害和主要成因1.1结合部病害对转辙设备的危害1.1.1现场实际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主要有道床捣固不良,造成过车时起伏大;基本轨扣件、轨距杆失效,造成基本轨横移、尖轨翘头、吊板;钢轨肥边或轨距调整不当,造成尖轨动程不足;顶铁安装状态不良,尖轨变形或前后不顺造成别劲大;尖轨窜动爬行超标,造成转辙机杆件别扭;滑床台磨耗大或胶垫失效,造成尖轨与滑床台离缝超标等。
这些病害,很容易造成道岔转换受阻,导致转辙机出现空转的故障;或造成道岔表示缺口变化超标,出现道岔扳动后转辙机检查组无法落槽无表示的故障;甚至可能造成道岔尖轨不密贴,导致列车挤岔掉道的严重后果。
工电联合整治道岔ppt课件

3.转辙机的结构
摩擦联结器 减速器 电机 动作板
滚珠丝杠 动作杆
接点座 安全开关
底壳
精品课件
接线端子 表示杆
4.主要部件
转辙机由底壳、盖、电机、减速器、摩擦联接 器、滚珠丝杠、动作板、动作杆、 表示杆、接 点座、安全开关组、接线端子主要部件组成。
底壳
盖
精品课件
电机
减速器
摩擦联接器 滚珠丝杠
精品课件
1、“绷”的问题
“绷”,主要是指尖轨框架处于自由状态靠向基本轨时,存在反弹现 象。这种反弹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尖轨尖端先于第一连接杆 与基本轨密贴,另一种是指第二连接杆处先于第一连接杆与基本轨密贴。 产生反弹现象的原因有: ①.尖轨有硬弯或被挤过。 ②.尖轨框架组装不合标准。若尖轨的两根连接杆的长度不符合安装标准, 则尖轨框架间将产生内部应力。 ③.基本轨框不符合标准。岔头不方,直基本轨不直,曲基本轨弯折点不 标准。
尖轨密贴力大小与尖轨“绷”劲的反弹力、特殊的卡阻力等有关。调整密贴 调整杆的螺栓,可调整密贴力的大小。密贴力太大,有可能使4mm锁闭,或者使 道岔不能启动。
精品课件
(二)、道岔(转辙部分)病害的整治
从道岔尖轨在转换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可看到,尽可能减小道岔转换阻 力是工、电联合整治道岔的目标之一。工务部门针对道岔的每一个关键 环节,找出了对道岔工电结合部质量影响较大的“绷、卡、爬、松”四 个方面的问题。下面从分析“绷、卡、爬、松”现象入手,找出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克服道岔病害。
尖轨转换过程中的推(拉)力是电动转辙机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而 产生的,它通过电动转辙机的齿条块、动作杆和外部的密贴调整杆作用 到尖轨上。电动转辙机能输出的最大推(拉)力就是它的额定负载。
工电联合整治提速道岔

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
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1 工电联合整治提速道岔一、工务部门联合整治提速道岔的项目及标准按工电分工要求,工务部门负责:一是心轨一动和二动拉板。
二是拉板与心轨的连接螺栓。
三是钢岔枕与钢轨间的连接螺栓。
1.尖轨轨头刨切部分应与基本轨密贴,允许尖端至第一牵引点有0.2mm 缝隙,其余部分缝隙不大于1mm 。
2.尖轨尖端和直尖轨刨切点处及其他部分轨距1435mm ,容许误差+3 -2mm 。
3.心轨与拉板间的螺栓紧固,无松动。
4.心轨的拉板与钢岔枕间距离大于10mm 。
5.钢岔枕方正,钢岔枕中心距相邻岔枕中心距离600mm ,偏差不超过20mm 。
6.尖轨爬行不超过20mm ,心轨爬行不超过10mm 。
7.顶铁与尖铁或与可动心轨轨腰间隙应在0.1-0.2mm 之间。
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
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2 8.尖轨或心轨与滑床台应密贴,每侧尖轨的第一牵引点及第二牵引点与钢岔枕的前三块滑床台必须密贴,有磨痕或缝隙不大于1mm 。
9.扣件与绝缘夹板间距不少于5mm 。
10.无影响道岔密贴的钢轨肥边。
11.滑床台无影响道岔转换的沟槽。
12.道岔转辙部分的水平、高低、轨向应符合提速道岔维修技术条件和《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要求。
二、电务部门联合整治提速道岔的项目及标准按工电分工要求,电务部门负责:一是可动心轨道岔的锁闭板、锁闭板下塑料绝缘垫片以及锁闭板与钢岔枕的连接螺栓。
二是心轨一、二动拉板安装外锁闭块的方孔。
三是连接铁、锁闭铁及与基本轨、尖轨连接的螺栓。
四是钢岔枕托板螺栓。
道岔整治

三、连接曲线设备缺陷 1、有的辙叉后无夹直线或夹直线过短, 过车摇晃。 2、连接曲线设超高时,顺坡距离不够。 3、连接曲线未按规格位置设置,方向不 圆顺,过车摇晃。 4、有的连接曲线钢轨下木枕无垫板,轨 距、方向不易保持。
第二节
道岔整体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列车车轮对道岔的冲击,虽不可避免, 但通过对某些构造上缺陷进行改造加强并加 强养护维修,消除道岔前后50米范围内线路 方向、水平、高低不良及大轨缝等病害,就 可以使道岔保持良好状态。
二是要明确技术管理指导专人。段技术科要 选配技术业务能力强、综合管理素质较高的 专人负责道岔专项养修管理;车间以车间技 术员或副主任为道岔组技术指导干部。工务 处要将道岔技术管理培训工作纳入今年培训 重点。一季度,各工务段要安排道岔技术指 导干部进行一次统一培训,从道岔的结构、 病害整治、工电联整重点等等,全面提升技 术指导干部的业务素质。
(二)、预防整治措施 1、做好道岔前后50米线路的整体 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向顺。在着 手防治道岔病害时,先做好线路前后方 向,再进行道岔方向的整正。
2、做好直股基本轨方向,拨好道岔 位置。道岔上的轨距,单开道岔导曲线支 距,均以直股基本轨为基准,因此维修道 岔时应首先拨好道岔的直股基本轨方向。 整治位于道岔群中间的道岔方向时,如果 前后、左右串动的牵涉范围较大,应事先 进行测量,全面布置好道岔群位置,再进 行道岔的拨正。
第三部分 道岔病害整治 第一节 产生道岔病害的主要因素
产生道岔病害的因素很多,综合起 来大体有如下几点:道岔本身结构上的 缺陷;铺设位置和各部尺寸不符合规定; 道岔在列车车辆的动力冲击作用下发生 的尺寸和结构变形;养护维修不当与自 然侵害等。
一、道岔结构缺陷 道岔本身结构特点所带来的主要缺陷, 一般有以下几点: 1、“75”型及“75”型以前的各型道岔 普遍使用直线型尖轨。这种尖轨转辙角较大, 车轮从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列车急骤地改 变运行方向,车辆冲击尖轨,从而对轨道产 生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冲击力。
高铁道岔工电联整

高铁运行速度关键是线路,线路的关键是道岔,而现场道岔运用质量问题较多的在工、电结合部,因此提高结合部工电联整质量十分重要。
在实际运用中,道岔病害容易出Ⅱ、Ⅲ级分。
道岔病害造成道岔运用质量不高,从而产生机械故障!下面以18#道岔为例浅谈工电联整,大部分资料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结合日常生产实际应用整理而成。
18#道岔用于中间站正线与到发线间的连接。
道岔采用半径为1100m的相离单圆曲线线型。
道岔前长31.729m,后长37.271m,全长69m;道岔各部轨距均为1435mm。
18号道岔线型和平面尺寸转辙器为相离半切线线型,各部轨距均为1435mm,侧股基本轨工作边设置为曲线,尖轨为跟端固定弹性可弯形式,采用60D40钢轨制造,全长22090 mm;为了防止车轮冲击,尖轨尖端设置3mm藏尖式结构,以保证高速行车的安全性。
尖轨一、二、三牵引点及心轨第一牵引点两根枕木间距为650mm, 锁闭框两眼孔中心到枕木滑床垫板工务螺丝中心360mm/290mm(装表示杆处为360mm)。
心轨第二牵引点两根枕木为间距为600mm,其中锁闭框两眼孔中心到枕木滑床垫板工务螺丝中心300mm。
1 检查首先,对要整治的设备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联整计划,结合设备平时实际运用情况,按照联整作业的要求,会同工务一起按照提速道岔调查表逐项对设备进行测量检查以及扳动试验,观察道岔转换状态,并各自将存在的病害和需对方配合克服的缺点详细记录备案,同时协调好联整的时间。
调查工作作为整治道岔的重要环节,必须客观认真,做到心中有数。
要找出真实存在的病害以及引起病害的真实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
工电两家要相互提醒作业时所需携带的工具和材料,并认真填写工电联整调查表。
工电道岔联整应先从站外侧向站内推进,所以应从1#3#...或2#4#...做起。
检查应于岔前20~50m至岔后20~50m为止。
1、先用10mm悬绳在道岔直股直线钢轨外侧16mm 处(黑箭头处钢轨),测量确认线路方向。
道岔常见工电联合整治病害的处理方法

道岔常见⼯电联合整治病害的处理⽅法内容导读 ID:gaotiexinhao今天⼩编和⼤家分享任建平师傅关于⼯电结合部病害联合整治的⼀些⼼得,希望对⼤家有⽤~ 1、道岔爬⾏病害处理:道岔爬⾏是由于道岔尖轨固定不良、道岔单⾯⾛车另⼀⾯⾛车少等原因造成,现场⼯区(⼯务、电务)处理很困难,道岔爬⾏:会造成电务道岔杆件不⽅正,直接影响道岔密贴、缺⼝变化。
⽅法1):如果不常⽤的⼀⾯尖轨根部(尖轨与基本轨连接处)轨缝没有时,可以将不常⽤尖轨与基本轨轨缝拉⼤(垫⽚)的⽅法调整轨缝处理,使两尖轨相错量减少爬⾏超标。
⽅法2):在爬⾏的尖轨根部,把尖轨拉到位后,⽤⼯务轨距杆头(需要⼯务将轨距杆头切断配合)卡阻尖轨与枕⽊固定的⽅法处理,这样⼀来尖轨就不容易往前窜动,尖轨爬⾏就能得到有效处理。
2、尖轨反弹(油缸反串)、尖轨与基本轨竖切离缝病害处理:“尖轨反弹”—是造成道岔不解锁或道岔不锁闭的⼯电病害主要原因之⼀,要克服尖轨反弹,⾸先要检查尖轨反弹⼒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要顺着尖轨查看什么地⽅造成尖轨别劲,只要找到吃⼒点,针对吃⼒点采取有效的解决⽅法加以处理。
例如:⽅法1)、尖轨安装是否正确(直尖轨与曲尖轨有⽆上反:测量第⼆牵引点处量尖轨厚度的⽅法确认,直尖轨31mm、曲尖轨28mm,9#道岔除外,因9#道岔曲尖轨和直尖轨厚度⼀样),如果安装上反就会造成尖轨反弹(道岔到位后油缸反串)现象。
⽅法2)、检查尖轨根部⼯务扣件下部的调整块是否安装错误:这⼀点往往⼤家都不很注意,⼯务扣件下⾯的调整块分7mm-13mm不同,靠近尖轨内侧(中⼼线)⽅向的调整块应该采⽤是13mm厚的、在尖轨靠近连接基本轨间的调整块应该采⽤为7mm调整块,如果调整块上反就会造成尖轨根部别劲,使尖轨反弹(油缸反串)现象发⽣。
⽅法3)、密贴侧尖轨与基本轨间的⼯务顶铁顶死:在⼯区⽇常检修调整中,特别是调整副机密贴时“外锁闭道岔副机锁钩过紧且尖轨与基本轨间离缝超过2mm标准”,当副机密贴离缝时,调整⼈员往往只注意密贴调整,不注重考虑尖轨与基本轨顶铁顶死问题,密贴调好了,但给尖轨在转换中埋下了道岔不解锁或不锁闭的故障隐患,所有我们在进⾏副机密贴调整(外锁闭处理钩头过紧)前⼀定要检查⼯务顶铁是否存在丁死现象,如果有,调整时要⾸先联系⼯务将顶铁拆掉后进⾏密贴调整,道岔密贴调整好后再安装⼯务顶铁(顶铁距尖轨离缝不⼤于1mm标准),这样就避免道岔由于调整后造成道岔尖轨反弹解锁和锁闭困难现象发⽣,消除道岔故障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