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
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

李煜专题阅读引言李煜是公认的五代词人的颠峰,他与北宋词人柳永苏轼,南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形成了词的历史上的三座高峰。
细数我国历代君主,能文者众,但诗词作品能流传后代的则寥寥无几。
清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共达43392首,一人可敌全唐诗48900首,以诗的数量来说堪称举世“诗帝”,然而时至今天,竟无一首传世。
而一千年前在位仅15载的南唐后主李煜,一生只写了三十五首阕词,却能流传千古,这不是异数,而确实都是至情至性之作,动人心弦,流芳百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几乎人人都能传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个个皆知。
人物简介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一、李煜——悲剧皇帝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
李煜出生在了一个帝王之家,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还会点武艺。
李煜不适合做皇帝,正如宋朝的徽宗。
他也无意于皇位,但命运却偏偏钟情于他,虽然他有六个哥哥,但他们不是夭折,就是病死。
就这样,不想作皇帝的李煜,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在没有接受任何政治培训的条件下,登上了大位。
此时的南唐岌岌可危,这“危”在他父亲李璟在位时就已出现。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对宋称臣,颓势已就,无法挽回。
而李璟也不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种,喜欢摆弄文字,从他现存的四首词中,可以看出危机已很严重,故字里行间除了“愁”,便是“恨”。
南唐后主李煜全解

•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 情爱,题材较窄;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 透)、《菩萨蛮》、《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 雪)、《清平乐》等
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四、亡国经历对李煜创作的影响
经历了亡国之痛,饱尝了沦为阶下囚的屈辱, 李煜词的成就发展到了顶峰。
李煜后期的词,都是抒发他亡国后的剧痛,流 露出巨大的沉痛与悔恨。正是由于生活的巨变, 使他的精神发生了质变,不再追求纸醉金迷的日 子,以泪洗面的生活促使他进行反思。亡国感受 融入词中,使他这一时期的词熔铸了广泛意义的 生活内容,与前期词的格调泾渭分明。加上李煜 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艺术感染力极强。他词 中的愁绪描写具有普遍的概括意义,能引起读者 的强烈共鸣,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
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李煜创作的影响 ◆李璟
探讨文学,放任自由 ◆娥皇(大周后)
音乐造诣,弥补缺憾 ◆小周后
生死鸳鸯,成就辉煌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 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南唐后主李煜全解
“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
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 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 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 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 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 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 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 不去。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

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多才多艺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 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 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 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李煜多才多艺,不仅 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也很深。加上他为人厚道,所以备受大家喜 爱。按照一般的顺序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 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走 上了衰落,他的父亲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最终将江北领土割让,南唐和后周隔 长江对峙,但面对后周强劲的发展势头,南唐上下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已经无力 挽救败势了。
【简析】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 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 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 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 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 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 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 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 (《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 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 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 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 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 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 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 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 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 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 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一.人物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词人李煜,便是南唐烈祖李昪(biàn)的孙子。
李昪死于公元943年,其子李璟即位,改元保大,是为“南唐中主”。
李璟死于公元961年,李煜继承君位,史称“南唐后主”,公元975年为北宋所灭。
二.李煜词的基本内容在亡国之前,他的诗词基本上都是香艳瑰丽的艳词,比如《玉楼春》里的“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都是他和自己的姬妾美人寻欢作乐时的兴起之词。
亡国之后,他的词都是伤春悲秋、充满亡国之恨。
比如《虞美人》、《浪淘沙》等。
李煜的词有对自己灵魂的忏悔,有对命运的关注和探索,也有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向往。
三.李煜词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把词作为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不事雕饰,自然神秀;以景抒情,情景妙合;比喻贴切,生动感人;善用白描,刻画人物;高度概括,创设意境等特点,对后世词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重要影响。
四.李煜的重要词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南唐后主 李煜

主要成就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在风格上有独创性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 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 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 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 “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 “不堪回首”之念。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 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 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这样具有 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 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 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 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 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 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 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 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 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 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古代诗人李煜详细介绍

古代诗人李煜详细介绍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圣,作品千古流传。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
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
笃信佛教,“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
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颇废政事。
”在宫内和国内大兴宗教,甚至在军国大事上都以佛事为凭,自己每日穿袈裟诵佛经。
直到宋军临城下,李煜还在净居寺听和尚念经。
李煜题:韩干画照夜白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为了表示他不对抗宋,对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
973年,宋太祖令李煜至汴京,李煜托病不往。
宋太祖遂派曹彬领军攻南唐。
974年12月,曹彬攻克金陵,南唐灭亡。
李煜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975年,李煜被俘后,在汴京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976年,宋太祖暴死,弟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改封陇国公。
尝与金陵旧宫人书写:“此中日夕,以泪珠洗面”。
宋人笔记上说赵光义多次强暴小周后。
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
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
史载三年七月初七(978年8月13日),农历七夕,当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李煜卒,年四十二。
一说李煜因写“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用牵机毒杀之。
牵机药或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
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死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

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李煜的绝命词,人生的悲歌与绝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便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
李煜啊李煜,你这人生,真是让人叹息。
想当年,你也是一国之主,享尽荣华富贵,可谁能想到,最后会落得如此下场。
这春花秋月,多么美好的景致,可对你来说,却成了无尽的折磨。
那过去的种种,在你心里挥之不去,你怀念着曾经的故国,可那已经是回不去的梦了。
小楼又吹来了东风,那熟悉的感觉,却让你更加痛苦。
那曾经华丽的宫殿,那些精美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那里吧,只是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了。
你的容颜也已经改变,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成了一个阶下囚。
你的愁啊,就像那江水一样,无穷无尽,不停地流淌。
这愁绪,剪不断,理还乱,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你用这么简单的词句,却把愁表达得如此深刻,如此动人。
就好像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会有很多烦恼。
也许是工作上的压力,也许是感情上的困扰,也许是生活中的琐事。
这些烦恼就像李煜的愁一样,萦绕在我们心头,让我们不开心,让我们难受。
但是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愁绪里啊。
我们要学会面对,学会化解这些烦恼。
就像那江水,虽然一直流,但它也会找到自己的归宿。
我们也要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解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重新变得美好起来。
李煜的这首词,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看到了人生的无常。
但同时,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地面对,不要轻易放弃。
李煜啊,你的这首绝命词,虽然充满了悲哀,但却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
它让后人记住了你,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你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那么一段“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光,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走下去,总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专题阅读引言李煜是公认的五代词人的颠峰,他与北宋词人柳永苏轼,南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形成了词的历史上的三座高峰。
细数我国历代君主,能文者众,但诗词作品能流传后代的则寥寥无几。
清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共达43392首,一人可敌全唐诗48900首,以诗的数量来说堪称举世“诗帝”,然而时至今天,竟无一首传世。
而一千年前在位仅15载的南唐后主李煜,一生只写了三十五首阕词,却能流传千古,这不是异数,而的确都是至情至性之作,动人心弦,流芳百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几乎人人都能传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个个皆知。
人物简介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一、李煜——悲剧皇帝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
李煜出生在了一个帝王之家,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还会点武艺。
李煜不适合做皇帝,正如宋朝的徽宗。
他也无意于皇位,但命运却偏偏钟情于他,虽然他有六个哥哥,但他们不是夭折,就是病死。
就这样,不想作皇帝的李煜,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在没有接受任何政治培训的条件下,登上了大位。
此时的南唐岌岌可危,这“危”在他父亲李璟在位时就已出现。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对宋称臣,颓势已就,无法挽回。
而李璟也不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种,喜欢摆弄文字,从他现存的四首词中,可以看出危机已很严重,故字里行间除了“愁”,便是“恨”。
然而,有着一副纤弱柔肠,习惯吟风弄月的李煜,如何能整军治国?他想复兴国家,只可惜能力不济,于是整日与莺歌燕舞,琴棋书画为伴,在对宋的委曲求全中度过了十五年的帝王生活。
宋灭南唐后,被封为违命侯。
“此时朝夕只以泪洗面”,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
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是何等的悲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又是何等的凄凉……两年的囚徒生活,李煜是在泪雨与愁雾中度过,到了他的《虞美人》一下子将家“愁”国“恨”推到了顶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不愿意了,于是在他四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命其大儿子楚王元佐送去放有“牵机药”的寿酒,把他送上不归路。
我们可以想见李煜颤微微的举起酒杯时那写在脸上的无奈的表情,他是不是有些后悔,他一定还有好多的话要说,还有好多的情要诉,可……他于是猛然举起了酒杯,在极度痛苦中,结束了他的“愁”,他的“恨”。
短短的两载时光,李煜的文学天才得到了最彻底的释放,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以说李后主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许真能成为一代词宗,可老天偏偏使他成为了皇帝,而且是一个亡国的败家子。
但无论怎么说,李煜总有他的特别之处。
政治家称其为落孱之君,历史学家称其为末路之王,小说家说他是风情万种,文学家说他是绝代词人。
二、从人生的变迁看李煜词风的转变974年秋,宋军攻破金陵,南唐灭亡,作为皇帝的李煜离开了我们,然而作为词人的他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们可以将974年作为李煜词创作的分水岭,而将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创作----绮丽奢华,流露命运哀愁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
虽然,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但是也有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他的“愁绪”在这些作品中已经出见端倪。
自小生活在皇宫的李煜,更比一般人更早懂得爱恨情愁。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皇子在这里鲜活成一首首爱情小令——一种并非只为美丽的流动所陶醉,而是灌输入人生的感觉,又报偿以文化精气的大融注。
从少年便对词充满灵性的皇子,因这灵性的催动和包围所哼起来的爱情小令,自然充满了无限感动。
李煜是个浪漫多情的人: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谢新恩》)櫻花随春去而掉落满地,但相思却依然恼人,台阶前的明月高挂,照着坐卧在象牙床而斜倚薰笼的愁人儿,但只令人愁上加愁,就好像去年的今日一样。
佳人只因相思苦而无心整理散乱的头发,而脸色也显得憔悴无光彩,泪沾湿了衣裳,却无人怜爱,唉!有谁能了解相思的滋味呢?夜晚,帘外的芭蕉在雨声中又奏响了催人泪下的情曲,他的思念便流成一首美丽的《长相思》:云一朵,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长相思》)通过这些看出,李煜即便处在甜蜜的爱情里,他的词也会透着一种凄楚,一种哀愁。
这与他从小在皇宫长大不无关系。
他看者南唐的日益衰败,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助而又柔弱的他只有将感情寄托于外物或者外人。
他将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恋人身上。
他逃避着父皇留下的烂摊子,一心扎身于温柔乡中。
而他生来又是多愁善感的,他留恋于眼前的美好更怕失去。
爱情,为他筑就了心灵的乐园,只要有娥皇的相伴,有文化的围绕,他的人生就得到满足。
而他的词中流露出的哀愁,正是怕这种满足与美好转瞬即逝。
这期间他的词大多辞藻华丽,不甚成熟,所忧愁的也不过是情爱之事。
虽然写爱的作品很多,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名句以此来描写爱的坚贞,但李煜前期的香艳风流篇却又不如李商隐深刻,崇高。
再说到精神呢,可以想见,一个说话不算话,宁愿做臣虏的君王会有什么崇高的精神?对大好河山,他很爱,却无能为力,拱手让人;对于黎民百姓,他根本顾及不到,在他心中没有帝王应尽的责任,没有人民疾苦,大概只有贪图享乐吧!对于自己他大有自欺欺人的倾向,何来精神呢?于是,我认为后主前期作品中无精神可言,除了在艺术上的成就,其他就不值一提了。
(二)后期创作----哀怨缠绵,尽抒亡国家恨随着娥皇、母亲的相继离去,李煜开始将自己的心寄托于国家,而当时的南唐、荆南:亡了;后蜀:败了;国库:空了。
奋起挽回国运颓势,做一个角逐于五代十国的霸王?不能。
他,只是一介书生,风流文人。
于是,他想到了佛祖。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李煜,这一生中经历过悲喜两重天生活的人,在尽享宫廷的奢靡后,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困难、最耻辱的日子。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更是他诗词创作的巅峰时刻。
李煜当上偏安皇帝,开始写心情沉痛的离愁别恨,由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转入内心情感的表白,抒写孤独、惆怅和无奈等难以明言而又牵肠挂肚的茫然心绪和抑郁情怀,显得格外沉痛。
南唐亡国后,李煜的词总散发出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愁。
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到“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直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那埋藏心中的滚滚愁绪,正如奔流才春水一发不可收。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李煜入宋后在汴梁写下了这首词。
此时的李后主是经历大苦恼、大伤痛的伤心人,所作之词,都是用泪水写成的。
此词写梦归故国和梦醒后的悲哀,字字句句都凝着血泪。
被俘入宋以后,李后主已深刻地意识到人生难免痛苦,但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独有自己这么不幸悲惨?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酿苦酒?他似乎没有思考,至少在词中,他对自己的人生痛苦,既不埋怨,也不控诉,又不忏悔,只是一味地呻吟。
后主晚期的词作,就像是一杯杯浓浓的毫无杂质的苦酒。
梦,常常是现实的替代性补偿,现实中无法回归故国,只好在梦中回归。
然而美梦短暂而虚幻,一梦醒来,更加深了失落的痛楚。
梦既不长,转而追忆欢乐的往事,而往事已成空,追忆过后又是深深的失望。
后主真是好痛苦啊!国破离家,被禁汴京的南唐后主李煜诉出了亡国、离家之愁:“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写到离愁,往往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或写愁之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么到底是何滋味呢?词中并未点名,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这种独特而真切的感觉,可谓是味在咸酸之外,但却根植于人们的内心,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共鸣。
“剪不断,理还乱”,是以丝喻愁。
各种感情思绪缠绕在一起,使词人无法用正常的思维审视人间万物,只能任凭一股离愁别绪来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所以才“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恰当地表达了这种一时间莫可名状的惆怅迷惘之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已经没有眼泪,泪水早已在漫长的独居生活中磨失了。
不能反抗,无力反抗,李煜已学会将感情深埋心中,不显露一点点。
寂寞清冷的日子里,是什么,在支撑着生的信念呵!当女英泪流不止,哭着倒在他的怀中的时候,当自己的旧臣徐铉奉着赵家帝王的旨令来看他的时候,当他在明德楼下强忍着泪水的时候,惟一伴着他度过漫漫长夜的,只有词,这令他沉醉误国又在他孤苦无助时默默伴着他的词啊!满腔的愁绪此时已到及至,它随着一江春水奔流而出,饱含了后主的郁积,怨怒与撕心裂肺的痛。
“春花秋月”何时才是尽头?春花是明艳的,秋月是莹朗的,可在他眼中,这都是应当诅咒的,他希望这种日子结束,这种诅咒是一种激奋之言,在极度的厌恶和怨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