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语文黄金考点矫正卷03 文言文阅读之魏晋南北朝隋唐专题(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

矫正卷03 魏晋南北朝隋唐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郑畋字台文,荥阳人也。年十八登进士第,释褐

..汴宋节度推官。二十二,史部调选,又以书判

..拔萃授予渭南尉、直史馆事。大中朝,白敏中、令狐绚相继秉政十余年,素与德裕相恶,凡德裕亲旧多废斥之,

畋久不偕于士伍。咸通中,令狐绚出镇,刘镇北门,辟为从事。入朝为户部

..员外郎。右丞郑薰,令孤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畋复出为从事。咸通九年,刘瞻作相,荐为输林学士,转户部郎中。后迁中书舍人。十年,王师讨徐方,禁庭书诏旁午,畋洒翰泉涌,动无滯思,言皆破的,同阁笔推之。僖宗乾符五年,黄巢起曹、郓。六年,陷安南府据之。广明元年冬,贼陷京师,信宗出幸。畋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中和元年二月,将尚让、王瑶率众五万,欲攻凤翔。畋预知贼至,令大将李昌言等伏于要害。贼以畋儒者,步骑长驱,部伍不整。畋以锐卒数千,陈于高冈,虚立旗帜,延袤数里。距贼十余里,伐鼓而阵。贼不之测众寡,始欲列卒而阵、后军,未至,而昌言等发伏击之,其

众大挠。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域万计。时畿内

..诸镇禁军尚数万,贼巢污京师后,众无所归。畋承制招谕,诸镇将校皆萃岐阳。畋分财以结其心,与之盟誓,期匡王室。又传檄天下。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骑不过京西其年冬,畋暴病,后薨于郡舍,时年五十九。

(节选白《旧唐书·郑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B.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C.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D.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B.书判,是唐朝隶部选官时考核的标准。“书” 指写字是否端庄有力、美观大方,“判”指文理是否优长。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户籍、赋税、俸饷等的机关。

D.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国千里以内的地区,又称京畿,也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畋入仕较早,长期不受重用。他十八岁就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但是仕途不顺,很长时间都得不到重用,直到刘瞻当上宰相之后,才任户部郎中。

B.郑畋能书善写,才能令人信服。朝廷的军队讨伐徐州时,需要大量拟写诏书,郑畋构思迅速,挥笔书写,所言俱切中要旨,同僚纷纷上奏朝廷举荐他。

C.郑畋虽为儒生,但也擅长军事。面对敌人的进攻,他预先命令大将埋伏于要害之地,然后虚张声势,摆开阵势,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伏兵出击,令敌人陷入混乱。

D.局势混乱之际,郑畋稳定人心。黄巢占领京城,一时群龙无首。郑畋先是将各将领召集到岐阳,与他们结盟起誓,匡扶王室,然后又传令天下,令诸藩勤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右丞郑薰,令狐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

(2)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域万计。

5.郑畋为什么“久不偕于士伍”?请简要说明。

【答案】1.D 2.C 3.B

4.(1)右丞郑薰是令狐绹的同党,收集郑畋的旧事审查上奏,不让郑畋进人尚书省。

(2)天色渐晚,岐军四面围拢上来,在龙尾陂追赶并攻击敌人,敌人扔下兵器自行溃逃,被斩杀的数以万计。5.白敏中、令狐绹相继执政十多年,向来与李德裕互相憎恨,郑畋属于李德裕一党,长期受到排挤。【解析】

【分析】

1.“以为朝廷无能复振”“无能复振”的意思是不能再次振兴,“以为朝延无能”是误解,故排除C项;“自是贼骑不过京西”“贼骑不过京西”是主谓宾结构,“不过京西”讲不通,故排除A项;“耸动”是动词,“各治勤王之师”是动宾结构,“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句法混乱,故排除B项。故选D。

2. C项,“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要负责农田、水利”错误,水利是由工部负责的,工部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故选C。

3. B项,“同僚纷纷上奏朝廷举荐他”错误,原文“同僚阁笔推之”的意思是同僚都放下笔推举郑畋,让

他拟写诏书。故选B。

4.(1)“摭”,拾取,收集;“覆”,审查;“右丞郑薰,令狐之党也”,判断句,右丞郑薰是令狐绹的同党。(2)“晡”,傍晚;“委”,丢弃;“兵仗”,兵器。

5.解答本题,可根据原文“大中朝,白敏中、令狐绹相继秉政十余年,素与德裕相恶,凡德裕亲旧多废斥之,畋久不偕于士伍”概括,意思是“大中朝时,白敏中、令狐绹相继执政十多年,向来与李德裕互相憎恨,凡是李德裕的亲近故旧大多遭到废黜屏斥,郑畋很长时间不能担任官职”,即白敏中、令狐绹相继执政十多年,向来与李德裕互相憎恨,郑畋属于李德裕一党,长期受到排挤。

【参考译文】

郑畋字台文,是荥阳人。十八岁考中进士,出仕任汴宋节度推官。二十二岁时,吏部选官调职,又因考中书判拔萃科而被任南尉、直史馆事。大中朝时,白敏中、令狐绹相继执政十多年,向来与李德裕互相憎恨,凡是李德裕的亲近故旧大多遭到废黜屏斥,郑畋很长时间不能担任官职。咸通年间,令狐绹出朝任地方长官,刘瞻镇守北方边塞,征召郑畋为从事。郑畋进入朝中做了虞部员外郎。右丞郑薰是令狐绹的同党,收集郑畋的旧事审查上奏,不让郑畋进入尚书省。郑畋又出朝担任从事。咸通九年,刘瞻担任宰相,推荐郑畋为翰林学士,转任户部郎中。后郑畋升任中书舍人。咸通十年,朝廷的军队讨伐徐州,朝廷拟写的诏书交错纷杂,郑畋挥笔书写,文思泉涌,一动笔就不需要停下来思考,所言都能切中要旨,同僚都放下笔推举他(写诏书)。僖宗乾符五年,黄巢从曹州、郓州起兵。乾符六年,攻陷安南府并占据了它。广明元年冬天,敌人攻陷京城,僖宗离京出行。郑畋搜罗兵车增补士兵,修兵器,整修城池营垒。拿出全部的家财分给士兵,白天晚上都好像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中和元年二月,贼将尚让、王璠率领五万士兵,想要攻打风翔。郑畋预先知道敌人到来,命令大将李昌言等人埋伏在要害之地。敌人认为郑畋是儒生,步兵骑兵长驱直入,军队涣散不整。郑畋带领几千精锐的士兵,在高冈上列阵,虚立了很多旗帜,绵延几里。(在)距离敌人十多里(的地方),击鼓摆开阵式。敌人不知道朝廷军队的多少,才开始想整兵列阵,后面的军队还没有到,而李昌言等指挥伏兵袭击敌人,敌人大乱。天色渐晚,岐军四面围拢上来,在龙尾陂追赶并攻击人,敌人扔下兵器自行溃逃,被斩杀的数以万计。当时京城周围各镇的禁军还有数万,叛贼黄巢攻占京城后,禁军无处归附。郑畋秉承皇帝旨意进行招抚,各镇将校都聚集到岐阳。郑畋分发财物来凝聚人心,与他们结盟起誓,约定救助王室。又向天下传布檄文。当时皇帝在西南,书信传递被阻断,大家都以为朝廷不能再次振兴。等到郑畋发布檄文,各藩镇受到震动,各自整治救援朝廷的军队,黄巢听说后大为恐惧。从此敌人的騎兵再也没有越过京西。这年冬天,郑畋突然得病,后来逝世于郡舍,时年五十九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

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

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

..,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

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

..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

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

..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

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10.请简要分析在对待谢混家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谢弘微什么品质?

【答案】6.D 7.B 8.B

9.(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10.(1)廉洁正直,主要是扣“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2)机敏,擅长经营,主要是扣“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解析】

6.“所继”为所字结构,修饰“叔父”,其前停顿,排除BC;“佳器”为动词“成”的宾语,其后停顿,排除A。译文: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故选D。

7. B项,“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故选B。

8. B项,“极有文才口才”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是“言辞简约”,并不是“极有文才口才”。故选B。

9.赋分点:(1)严正,严肃正直、谨严端方;循,遵守;礼度,礼节法度;事,侍奉;恭谨,恭敬谨慎。(2)臧否,褒贬、评价;言论,言谈谈及;以,用;乱,扰乱、岔开。

10.本题要求“分析在对待谢混家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谢弘微什么品质”,首先要找好有效的答题区间,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其次要结合谢弘微处理谢混家事的具体做法及效果。依据“弘微经纪生业,事

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可总结为:谨慎仔细、廉洁正直。依据“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可总结为:擅长经营、有能力。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为此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

..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

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

...,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注。博览群

..参军事。后丁母忧

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叡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览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

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

...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注)伽蓝:佛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C.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D.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中“黄发垂髫”“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B.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魏、晋放宽开府资格,晋诸州刺史兼管军事带将军衔者即可开府。

C.丁忧指古时官员父母去世,辞官守制三年(27个月),是谓丁忧。又叫“丁艰”,“丁母忧”又称为“丁内艰”。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D.尚书省是魏晋至唐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才华横溢,淡泊名利。他饱读诗书,精通天文术数,并时常作诗。但不喜做官,长期不仕。做了许多好事,也不追求名声。

B.李士谦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他多次赈济乡里百姓,并将债券烧毁。第二年依然施粥,救活了很多人。到春天又拿出粮种给需要的人。

C.李士谦看淡财物,待人宽厚。有兄弟分家不均的,他自愿补齐少的财物;有偷盗他家粮食的,也悄悄地躲藏起来假装看不见。

D.李士谦德行兼备,深受爱戴。他曾被赵郡王叡举德行,告诫族人敬重土地神明。常做善事,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在他死后为他请求谥号。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2)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览吾徒之不德也。”

15.李士谦对其家僮捉到的偷粮食的人是如何处理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1.A 12.D 13.B

14.(1)伯父李玚对这件事深深赞叹推崇,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

(2)小孩大人一片肃静,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之后,才看到我们这些人不道德啊!”15.李士谦对被其家僮捉到的偷粮食者加以安慰,并立即释放了他。原因是他认为偷粮食是因为穷困所迫,道义上不能被责备。

【解析】

11.“所谓阴德者何”意为“所谓阴德是什么”是一个完整的句意,构成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CD。“己独闻之”的“之”指代前面的“耳鸣”,做宾语,后面不应再有内容,“人”是“无知者”的主语,故“之”“人”之间应断开,排除B。故选A。

12.D项,“尚书省是魏晋至唐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判断错误。正确表述为“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故选D。

13.B项,“第二年依然施粥”理解错误。原文说“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注意,“他年”是以后的某年,并非是指第二年。故选B。

14.注意:(1)嗟尚:赞叹推崇。每:常常,总是。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判断句式。(2)少长:年少和年长的人。弛惰:松弛懈怠。相谓曰:相互说。既:已经,……以后。方:才。吾徒:我们这些人。

15.本题,先找到原文: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中如何处理是“士谦慰谕之曰”“遽令放之”这句话,翻译出来即可,就是:李士谦对被其家僮捉到的偷粮

食者加以安慰,并立即释放了他。原因是“穷困所致,义无相责”,意为:他认为偷粮食是因为穷困所迫,道义上不能被责备。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伯父李玚对这件事深深赞叹推崇,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李士谦服丧期满,把家宅施舍出来做寺院。博览群书,又精通天文术数。(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隋朝拥有天下的时候,他坚持志向始终不出仕。

李家是豪门望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却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士谦拒绝了,一点儿也没收下。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士谦又用尽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了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聚集在葬礼上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竖立了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