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级,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4例。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需要和乳腺巨纤维瘤及其他乳腺肉瘤相鉴别,其肿瘤的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
临床医生需将乳腺叶状肿瘤当作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进行处理,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根据临床统计乳腺叶状肿瘤大约占乳腺肿瘤的0.3%~1.0%,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多变难测,病理医生认识不足,给诊断以及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临床与病理常常误诊为纤维腺瘤。
为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疾病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1.5岁。
肿瘤位于左侧乳腺18例,右侧乳腺10例;位于外上象限10例,外下象限9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4例,乳晕区1例。
28例患者均表现乳腺无痛性肿块,近期出现肿块增大迅速就诊,其中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7年,平均病程18.5个月。
1. 2 病理检查方法1. 2. 1 巨检28例乳腺叶状肿瘤肿块大小不等,大小分别为2 cm×2 cm×2 cm~17 cm×13 cm×9 cm,其中24例包膜完整,4例包膜不完整;26例表面呈灰白色,2例血管丰富,表面为灰红色;21例肿瘤质韧,切面大部分呈灰白色,实性,呈分叶状,3例质地中等,2例分叶状,切面大部分淡黄色,部分区域呈黄色,2例切面见多个小囊腔,灰白间灰红,呈鱼肉状。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乳腺叶状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乳腺肿块局部切除和乳腺切除,根据病情严重 程度和肿瘤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效果
手术治疗是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清除肿瘤并 避免复发。
放疗和化疗
放疗
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并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但放疗对患者的生育能力和乳房美 观有一定影响。
加强基础研究
需要进一步加强乳腺叶状肿瘤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其发病机 制和病理特点。
提高早期诊断能力
提高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诊断能力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需要 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是较少见的乳腺肿瘤,恶性程度较 高,但通过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生存率及复发率评估
生存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因个体差异而 异,但总体生存率较高。具体生存率与病 理类型、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
VS
复发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与病理类型、 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对于高度恶 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高;而对于低度 恶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低。
06
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02
早期筛查技术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筛查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包括影像
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等。
03
新型治疗方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
疗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乳房皮肤改变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3岁。
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细胞型纤维腺瘤、幼年性纤维腺瘤、癌肉瘤及原发或转移性肉瘤等鉴别,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扩大范围局部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PT)是一种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9%[1]。
1995年~2009年,我科共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1例,现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3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6例,外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1例,病程4个月~13年。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Pietruszka和Barnes的诊断标准[2](良性:核分裂像0~4个/10HPF,膨胀性边缘,轻~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交界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膨胀性或浸润性边缘,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像>10个/10HPF,浸润性边缘,中~高度间质异型性增生)重新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
2 病理检查2.1 巨检肿瘤体积差别很大,3.5cm×2.5cm×2.5cm~12cm×10cm×8.5cm。
表面呈多结节状,其中8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切面呈分叶状,外翻,质韧,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大小不等的狭窄裂隙,1例切面见多个囊腔,内含血性液。
2.2 镜检 11例光镜观察均可见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为居民提供乳腺叶状肿瘤相关的健康咨询服务,解答居民的健康 问题。
高发人群的监控
针对高发人群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采取有效的预防 和治疗措施。
06
研究展望
研究方向与挑战
诊断与分类
目前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分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病理学技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筛查方案与实施
制定筛查方案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筛查方案,包括 筛查目标、筛查对象、筛查方法等。
推广筛查技术
推广和应用乳腺叶状肿瘤筛查技术,提高筛查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组织和管理
组织和协调筛查工作,确保筛查的有效实施和管 理。
社区宣传教育与高发人群的监控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和预防 意识。
02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肿瘤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特点
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细胞 排列呈浸润性生长。
肿瘤细胞之间可见凋亡小体,部分细胞可发生黏液样变或形 成泡沫样细胞。
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中存在CDK4基因扩增,导致细胞周期调控紊 乱,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部分乳腺叶状肿瘤中存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感染可导致 抑癌基因失活,从而促进肿瘤进展。
肿瘤细胞的遗传学特征
研究表明,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与BRCA1基因突变有关,同时部分患者还伴有 p53基因突变。
研究还发现,部分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存在TP53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p53蛋白 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从而抑制肿瘤发生。
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还发现乳腺叶状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因此对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需要进一步研究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探讨其与乳腺纤维腺瘤 等其他乳腺肿瘤的异同点。
需要加强临床实践与病理诊断的结合,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和诊断 水平。
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评估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法和预 后,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引言 • 乳腺叶状肿瘤概述 •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 •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 • 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法 • 乳腺叶状肿瘤的预防和护理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 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评估对 于患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 疫力,预防乳腺叶状肿瘤。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对于患有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心理疏导和安慰非常重要,可以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增强信心
向患者传递积极、乐观的信息,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有助 于提高治疗效果。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获得更多 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 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与乳腺 纤维腺瘤有所不同。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但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容易 复发。
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 但主要集中在40-50岁的女性。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需要结合组 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 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相对较为罕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以提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
一、乳腺叶状肿瘤的定义与特点乳腺叶状肿瘤是指嵌入于乳腺间质中以叶片状生长的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疾病。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表现为单发结节,质地较为硬实且有较强的可触及性。
在乳腺X线或超声联合检查中,乳腺叶状肿瘤常呈现为不规则边缘、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等特征。
二、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点:乳腺叶状肿瘤的肿瘤细胞通常呈腺样增生,细胞排列呈腺切面排列,似乎是从腺体上皮发展而来。
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和不一致性,并具有核仁增大、核分裂和异型性等特征。
2. 间质反应:乳腺叶状肿瘤周围的间质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可表现为纤维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
这些反应是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免疫组化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观察到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neu等的表达情况。
其中,对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而HER2/neu的表达率相对较低。
三、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的判断,但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也是必要的。
根据WHO乳腺病理分类标准,以下是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1. 结节形态:单发或多发肿块,硬实质地。
2. 形态结构:肿瘤细胞以腺样增生为主,核仁增大,异型性增加。
3. 免疫组化特点:ER和/或PR阳性,HER2/neu表达较低。
4. 间质反应:周围乳腺组织存在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反应。
四、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分析结果来制定。
通常情况下,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良性的乳腺肿瘤,通常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中发生。
它起源于乳腺组织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
肿瘤常常是单发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可以是多发的。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两个组织成分,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
腺上皮由外基膜包围,在纤维组织的支持下形成叶片状结构。
纤维组织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较为明显,但没有发现细胞异型性或恶性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症状通常是乳房肿块或肿瘤触摸压痛。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有些患者可能还会有乳头溢液、乳房轻微肿胀等症状。
乳腺叶状肿瘤的症状通常较轻,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肿块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进一步提供定性诊断的线索。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可疑恶性特征,进一步进行钼靶或核磁共振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对于可疑乳腺叶状肿瘤,常规进行钼靶或经皮穿刺活检以获得病理学确诊。
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这种肿瘤是一个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摘除肿块并确保良性病变的确定。
手术方法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乳房腺体叶扩大切除术、乳房腺体保留手术等。
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切除的组织是否为良性。
总结而言,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
它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乳房肿块和触摸压痛。
病理学上,它的特点是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而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乳腺叶状肿瘤一般预后良好,并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定期术后随访对于及时发现复 发和转移非常重要,以便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的特性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乳腺叶状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学和生物学 特性,包括其生长模式、侵袭行为以及预后等方面。
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肿瘤边缘和浸润情况
边缘情况
良性叶状肿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缘,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叶状肿瘤边缘不 规则,常呈浸润性生长。
浸润情况
恶性叶状肿瘤可浸润周围乳腺组织、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甚至侵犯血管和神经 。良性叶状肿瘤一般无浸润现象。
04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关联分析
临床特征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级
恶性叶状肿瘤
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 象增多,常出现坏死和出 血。
细胞的异型性和分裂活性
异型性
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包括核大小不 一致、核仁明显、染色质深染等。恶性叶状肿瘤细胞的异型 性更为明显。
分裂活性
通过核分裂象计数可以评估乳腺叶状肿瘤的分裂活性。恶性 叶状肿瘤的核分裂象明显增多,而良性叶状肿瘤核分裂象较 少。
向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05
乳腺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形态学特征
良性肿瘤通常具有规则的形态, 清晰的边界,而恶性肿瘤则可能 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边界模糊,
浸润周围组织。
细胞学特征
良性肿瘤的细胞形态正常,核分裂 象少见。而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异常 ,核分裂象多见,且可能出现异型 性。
分子病理特征与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4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8月”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肿物,约5 cm,境界清,活动度好。
b超显示: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回声欠均匀,钼靶x线片见右乳椭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无钙化。
术前诊断:右乳纤维腺瘤,行“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与患者做了病情沟通,建议再次手术。
由于患者乳房较小,故行“右乳房切除术”。
至今无复发。
例2,女性,20岁,右乳肿物4年,初约花生米大小,近半年明显长大,现约4 cm。
查体:肿物位于上象限,活动度好,境界清,似有分叶感,质韧。
b超显示肿物边界清。
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但不排除外分叶状肿瘤。
故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将肿物及周围>1 c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冰冻切片报告:纤维腺瘤;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未再手术。
患者目前已术后2年,无转移。
例3,女性,41岁,因“左乳复发肿物半年”入院。
2年前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切除,回报“纤维腺瘤”。
半年前该处又出现肿物,生长迅速,约 5 cm。
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切缘大于肿瘤边界1 cm。
术后病例提示:叶状肿瘤,不能定级;术后病理示:交界性叶状肿瘤。
向患者交待病情,建议进一步行“左乳单纯性乳房切除术”,患者拒绝。
现术后1年余,未见转移复发。
例4,女性,19岁,因发现“右乳肿物3月”就诊,查体见肿物约3 cm,活动度好,境界清,诊断“纤维腺瘤”,于门诊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腺瘤。
1年后肿物复发,生长迅速。
回查既往病理切片,不除外叶状肿瘤,故二次手术行“肿物扩大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乳腺叶状肿瘤,倾向良性。
患者拒绝再行“乳房切除术”。
考虑患者虽为复发肿瘤,但病理仍倾向良性,故术后随访观察,目前正常。
2. 结果
回顾这4例病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即乳腺叶状肿瘤。
术前都有“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
根据病理提示的良性、交界性、恶性分类,良性者、交界性者均行“乳腺肿物扩大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至今无复发、转移。
3.讨论
3.1 乳腺叶状肿瘤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雌激素分泌和代谢紊乱有关,发病年龄以青春期女性和中年妇女多见,可能与此两个阶段女性体内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
体内雌激素升高,孕激素降低,或者二者比例失调,导致器官乳腺组织增生,复旧不全,最终致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基质及上皮成分增生、瘤变、甚至癌变。
3.2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1)病史一般较长,但常有近期快速增长史。
(2)临床表现主要是乳房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位于外上象限。
(3)肿块多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活动度好,很少侵及皮肤及胸肌筋膜。
(4)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石蜡切片的报告。
术前的x线钼靶摄片及b超均对定性诊断帮助不大,确诊要靠病理检查,仅有10%~20 %的病人术前诊断正确[4]。
术中快速冰冻方法及针吸细胞学检查,均较难准确诊断。
可靠的诊断仍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
(5)良性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病理诊断也不易区别。
最大特点是叶状肿瘤的间质细胞增生明显,有的形成叶状结构[5]。
(6)该病的复发率高,肿瘤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84.6 %的肿瘤局部复发发生在肿瘤单纯切除术后[6]。
(7)该病淋巴转移较少。
3.3 乳腺叶状肿瘤被看作是一系列发展的肿瘤疾病,即使良性叶状肿瘤也是潜在的恶性肿瘤,处理原则不能与纤维腺瘤一样。
它表现为从良性有局部复发的危险到恶性有远处转移
的风险,如果治疗不充分,会有迅速生长和转移扩散的倾向。
叶状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7]。
不主张作单纯的肿物切除,往往由于切除较近而导致较高的复发率。
首次术式的选择与复发率、病死率密切相关[6]。
术式的选择与病理性质有关,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
良性叶状肿瘤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即可,切缘距肿瘤>1 cm。
对于交界性或恶性,则需行乳房切除术。
如果术前触及肿大淋巴结,可以加做腋窝淋巴结清扫,否则不必。
3.4 术前误诊的原因:(1)叶状肿瘤的发病率低,人们对该病存在认识不足。
(2)小的叶状肿瘤多呈实性,边界清,活动度好,分叶,易误诊为纤维腺瘤,尤其对于年轻女性。
(3)b 超,钳靶x线摄片等术前检查均与纤维腺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