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合集下载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1)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1)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刘明华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

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

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吟”的看重以及“吟”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

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换个角度。

声律论的产生与魏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

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

《解阿十二首》之六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这里把“改”和“吟”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种重要形态: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

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

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

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

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

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

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15分)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魏金树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

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就停了课让大家反省。

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

可追查赃物时,刘备却又说弄丢了。

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死不改悔,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刚才看见刘备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

”“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可他已经承认了呀。

”刘老师说。

“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

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

”“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

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

操场离宿舍很近啊。

”“啊,我想起来了。

”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

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

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

”“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1.《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收集所持的说法是()。

[单选题] *A.采诗说B.作诗说C.删诗说(正确答案)D.献诗说答案解析:(1)采诗说:如班固《汉书》(汉代),“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3)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代)“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2.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

[单选题] *A.《涉江》(正确答案)B.《河伯》C.《山鬼》D.《招魂》答案解析:《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

3.“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

[单选题] *A.《周易》B.《吕氏春秋》D.《宋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4.《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是()。

[单选题] *A.逻辑严密,行文质朴(正确答案)B.浩然正气,雄辩风采C.谬悠之说,荒唐之言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答案解析:《墨子》文章的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5.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

[单选题] *A.咏物托志B.劝百讽一C.吊古伤今(正确答案)D.以美为讽答案解析:汉代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并雄踞古代文坛霸主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

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发展演变。

陈伯海曾提出:以诗与乐的关系来论,诗经是入乐的,可唱的;随后的楚辞就摆脱了与音乐的联系,独立发展了文学,是不可唱的;再后来到了汉乐府和五言古诗时代,又重新建立了诗与音乐的联系,但它们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综合,也是对二者的超越,像五言诗的创作既注意格律,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又不同于专门用于歌唱的作品。

如果说诗经是诗与乐关系的正命题,那么楚辞就是一个反命题,而汉乐府和五言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以内容与形式关系而论,先秦至汉魏时代的文学质朴无华,还没有考虑到形式问题,是质胜文的时期;随后的六朝文学与之完全相反,过分地讲究形式,形式甚至淹没了内容,可以说是文胜质的时期;再后来的唐宋文学综合了二者的成就,既重视内容,也不忽略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并重,可以说是文质彬彬时期。

如果说先秦至汉魏时代是有关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正命题,六朝时代就是它的反命题,唐宋就是合命题,否定之否定。

以诗的特点而论,唐诗富有情趣,视野开阔宏大,充满外向精神,是以诗为诗的时代;随后的宋诗别开蹊径,以理趣取胜,眼界狭小,是内向型的,是以文为诗的时代;再后来的明诗追慕盛唐,批驳宋诗,但缺少宋诗开创新路的精神,走上了复古模拟之路,其内在的精神指向实际是企图揉合唐、宋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诗歌写作原则的正命题,宋诗就是一个反命题,是对唐诗的否定,明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本文节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10、以下不属于本文语段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起源B.诗歌的音乐性C.诗歌的内容与形式D.诗歌的特点11、下列表述中,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可唱的,楚辞是不可唱的,汉乐府和五言诗与音乐有联系,也可以当作专门用来演唱的作品。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单元质量检测3 诗词古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单元质量检测3 诗词古韵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神才能传世①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

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②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

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③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

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

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④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

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象化艺术处理与塑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⑤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

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最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
中国源远流长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并雄踞
古代文坛霸主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

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发展
演变。

陈伯海曾提出:以诗与乐的关系来论,诗经是入
乐的,可唱的;随后的楚辞就摆脱了与音乐的联系,独
立发展了文学,是不可唱的;再后来到了汉乐府和五言
古诗时代,又重新建立了诗与音乐的联系,但它们是对
诗经和楚辞的综合,也是对二者的超越,像五言诗的创
作既注意格律,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又不同于专门用
于歌唱的作品。

如果说诗经是诗与乐关系的正命题,那
么楚辞就是一个反命题,而汉乐府和五言诗就是一个合
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以内容与形式关系而论,先秦至汉魏时代的文学质
朴无华,还没有考虑到形式问题,是质胜文的时期;随
后的六朝文学与之完全相反,过分地讲究形式,形式甚
至淹没了内容,可以说是文胜质的时期;再后来的唐宋
文学综合了二者的成就,既重视内容,也不忽略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并重,可以说是文质彬彬时期。

如果说先秦至汉魏时代是有关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正命题,六朝时代就是它的反命题,唐宋就是合命题,否定之否定。

以诗的特点而论,唐诗富有情趣,视野开阔宏大,充满外向精神,是以诗为诗的时代;随后的宋诗别开蹊径,以理趣取胜,眼界狭小,是内向型的,是以文为诗的时代;再后来的明诗追慕盛唐,批驳宋诗,但缺少宋诗开创新路的精神,走上了复古模拟之路,其内在的精神指向实际是企图揉合唐、宋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诗歌写作原则的正命题,宋诗就是一个反命题,是对唐诗的否定,明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本文节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
10、以下不属于本文语段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起源
B.诗歌的音乐性C.诗歌的内容与形式
D.诗歌的特点
11、下列表述中,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可唱的,楚辞是不可唱的,汉乐府和五言
诗与音乐有联系,也可以当作专门用来演唱的作品。

B.汉魏时代的文学,重视内容,而认为形式是不需要考虑的,是个质胜文的时代。

C.六朝文学,重视形式,甚至认为形式可以超过内容,讲究形式过了头,是个文胜质的时期。

D.唐诗富有情趣,以诗为诗;宋诗富有理趣,别开蹊径,以文为诗,所以唐诗内向,宋诗外向。

12、联系文章内容,请解释第二段划线句子的具体意思。

(3分)
答案
10、答案A.文章没有提及诗歌的起源。

11、答案C。

A。

汉乐府和五言诗与音乐有联系,“但又不同于专门用于歌唱的作品”B.不是“认为形式是不需要考虑的”,而是“还没有考虑到形式问题”。

D.“唐诗内向,宋诗外向。

错,是“唐诗外向,宋诗内向。


12、诗经是入乐的,可唱的(1分);随后的楚辞就摆脱了与音乐的联系,独立发展了文学,是不可唱的(1分);再后来到了汉乐府和五言古诗时代,又重新建立了诗与音乐的联系,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综合(1分)。

阅读答案:选自《资治通鉴》文言文阅读答案令狐潮
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梧桐树阅
读答案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良镛:筑梦人生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案宅男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萧氏意辛传文言文阅读答
案歌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发展变化真可以称得上是
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现代文阅读答案痛哭和珍文学类文本
阅读答案选自《宋史·杨业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杨业,并州太原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史春雨文学类文本阅读答
案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选自《古典文学知识》现代文阅读答案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听雨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选自《新唐书》古诗文阅读答案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地震局应当做些什么?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吴阶
平的父亲吴敬仪是一位正直的实业家,当时在天津招商
局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苏洵《谏论上》古诗文阅读答案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

其说盖出于仲尼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音乐神童与少年作曲家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老爱情文学类文本
阅读答案选自《汉书·卷七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我们大都记不起2到3岁以前的事,此后几年发生的事即便记得一些现代文阅读答案演好自己
的偶像剧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
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
案赤壁赋文言文阅读答案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通俗史学家蔡东藩实用类文本阅读答
案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八》文言文阅读答案裴邃字深明,河东闻喜人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现代文阅读答案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汉书?朱云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现代文阅读答案看麦熟文学类阅读答案“微电影”大有
可为论述类、实用类阅读答案文章繁简文言文阅读答案
下雨天,真好阅读答案名人之后的平凡人生阅读答案楚
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文言文
阅读答案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实用类文本阅读答
案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文化创造是原
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
现代文阅读答案说梅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李邦华传文言
文阅读答案恒山游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移树说文言文阅读
答案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陆襄字
师卿,起家著作佐郎。

后昭明太子统闻襄业行,启武帝
引与游处文言文阅读答案蒋瑶,字粹卿,归安人。

弦治
十二年进士。

正德时,历两京御史文言文阅读答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