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_以兰州大都市圈规划为例_杨永春

合集下载

国内都市经济圈评析暨大兰州都市圈发展策略探讨

国内都市经济圈评析暨大兰州都市圈发展策略探讨

者戈特 曼 15 提 出“ 97年 大都 市经 济 圈( )概 念 以来 , 带 ” 大都市 圈 已成为衡 量一 个 国家或 地 区社会 经 济发展 水
平 的重要标 志 。
三大地区 G P D 总值达到 1. 万亿元 ,占全国总量的 07 4
4 %。越来越 多 的迹 象表 明 , 2 中国经济 的重 要支撑 点正 逐 步 向珠 三 角 、 三角 、 渤海 经济 区这 三大都 市 圈集 长 环 聚 ,从 而使得 三 大都 市圈成 为 了 中国最 具影 响力 的经 济发展 上升 空问与 城市综合 发展 区域组群 。


2 1 年( 3 卷) 1 00 第 9 第 期
国 内都 市经 济 圈评 析 暨大 兰 州都 市 圈发 展策 略探 讨
张克力
( 兰州 市 科 学技 术 情 报研 究 所 , 肃 兰州 7 0 0 ) 甘 30 0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都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助推器” 由于促成 了优势产业 的抱 团发展 , , 产业链得 到良『 生扩展 , 区域的集中优势
12“ _ 大银 川” 济圈 经
都市 经济 圈 ,是 由一个 具有较 高 首位度 的城市 经 济 中心 和与 中心 密切 关联 且通 过 中心辐 射带 动 的若 干 腹 地城市 所构成 的环 状经 济 区域 ,是 生产布 局 的一种 地域组 合形 式 , 也称 大城 市 群 、 大经 济 区。 目前 国际上 比较 大型 的经济 圈有北 美 的大纽 约 、 大洛 杉矶 、 大芝 加 哥和五 大湖 区 , 日本 的大 东京 ( 京一横 滨 ) 东 都市 圈 、 京
川 市 战略定位 为 “ 打造 区域 中心城 市” 。作为西 北地 区 东 部 的重要城 市 ,银 川市 承担 着陕 甘宁 蒙毗邻 地 区 的

兰州都市圈的规划建设特征研究

兰州都市圈的规划建设特征研究

he
o v e r a
ll
a n
ie
w
f p la
ia l d e
o
in g
a n
c o n s
u c tio n
f
m
e
tr
p o lita
n
a r e a
n u
t r
u r
in g
ty
p
e
m e
r o c e s s
tr
o
p o li ta
c o n s
n
a r e a
th e
ba
v e
is
o
f
e v a
省市也 开 始 编 制 并 实施 都 市 圈 规 划
市圈


如武汉 都市罔

长珠 潭 都
南京 都市 圈 等

在此 背 景 下


兰 州 都 市圈也 经 历 了 由概
念提 出到规 划编 制 的逐 步 发 展 阶段
1. 1
都市 圈范 围

影 响都市圈 空 间 范 围 界 定 的 主 要 构 成 要 素有
c e n
w
it h t h e No r hw t
ic in te g
r a n a
S ilk R
e s
r a
o a
d

c u
lt u
n n
r e

the
a n
y e llo
w
r
iv
e r
c u
ltu
r e
a n
d
the
m
u

都市圈空间结构组织与范围划分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都市圈空间结构组织与范围划分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市圈理 论 的基 础 。 圈层 状 结 构 是 都 市 圈 空 间结 构 的基 础 。各个城 镇有 各 自的 圈层 , 层 的大 小 与城 圈 市 规模 、 市 对 外 交通 的便 利 程度 ( 达 性 ) 城 市 城 易 、
对外 辐射强 度成 正 比。
以发 展规模 和结 构 关 系等 要 素 为依 据 , 可将 广 义 都市圈划 分为 日常 都 市 圈 、 都 市 圈和 特 大都 市 大 圈三种类 型 。 日常 都 市 圈 通 常 指 城 市 群 一 体 化 发
特性突 出 , 我国 “ 故 日常都 市圈 ” 划分 可 以略大 于 “ 1 小时时距 ” 的原 则来 因地制 宜确定 … 。
12 都 市 圈 的基 本 结 构 分 析 . ’
Hale Waihona Puke 从构 成结 构 分 类 , 市 圈 可分 为 多 核心 ( 苏 都 ’ 如
锡 常都 市 圈 ) 双 核心 ( 、 如京 津 冀都 市 圈 ) 单 核心 都 、
间圈层 为城市 边缘 区 , 中心 城 区 向乡 村 的过 渡地 是 带, 是城 市用 地 轮 廓 线 向外 扩 展 的前 缘 , 城 乡结 为 合 部 ; 圈层 可 称 为 城 市 影 响 区 , 外 土地 利 用 以农 业 为主 , 圈在 许 多 地 方 是 城 市 的水 源 保 护 区 、 外 动力 供应 基地 、 H休 闲旅 游 地 , 圈也 会 产 生 城 市 工 假 外 业区、 新居 住 地 的 “ 地 ” 一 般 在 远 郊 区都 有 卫 星 飞 ,
【 关键词 】都 市圈;空间结构 ; 划与统计 范围;兰州 规 【 中图分类号】T 94 2 3 U 8. 6 【 文献标识码 】 A
都 市 圈范 围可 分 为 都 市 圈 规 划 范 围 和 都 市 圈 实质性 范 围。通常 “ 划范 围 ” 规 可较 大 , 利 于 区域 有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赵四东;杨永春;万里;贾云鸿;李伟伟;曹军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通过对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特殊矛盾分析和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总结,构建了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拉农模式”、“改农模式”和“双效应多驱动半内生型模式”三种可能模式,并提出“新型三集中”、复合城市化、生态移民等特殊的实践路径和手段.随后,以中国西部地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总页数】8页(P9-16)
【作者】赵四东;杨永春;万里;贾云鸿;李伟伟;曹军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新区党工委;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大学;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河谷型城市土地整治规划探讨-以兰州市为例 [J], 李秀萍;雒占福
2.河谷型城市公交网络脆弱性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J], 冯慧芳;李彩虹;王瑞
3.基于拓扑性质的河谷型城市公交站点网络复杂特性分析r——以兰州市为例 [J], 崔杨;曾俊伟;钱勇生;广晓平
4.河谷型城市的震害特点及防震减灾——以兰州市区为例 [J], 何新社;徐钦
5.河谷型城市“三生”空间竞争与生态环境效应——以兰州市为例 [J], 冯涛;石培基;张学斌;刘春芳;张韦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兰州都市圈的初步设想

构建兰州都市圈的初步设想
少 , 小 而且经济 实力普 遍较 弱 , 不
可能吸纳大量 的外来 人 口,对周边地 区的经济 辐射 作用也 很微 弱 。( ) 3 西部地区 的乡镇企业 、 公有 制经济普 遍不发 非 达, 缺乏 大规模发展小城镇 的经 济基础 。因此 , 出构建兰 提 域 社会 经济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
我 国都市 区 、 都市连绵 带和城镇群等 理论 的发展研 究 , 饱和状态 , 城市建设必须寻找新 的拓展空间 。 镇化过程在 过去较长时期 内 , 缺乏有效 的理论 支撑 , 发展缓 观趋势 中, 以及甘肃省新 的城市化发展 方针的指 引下 , 兰州 慢 , 年来 , 近 都市 圈理论 的引入和 创新发 展 , 对于西 部地 区 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 。在这个环境 中, 机遇与挑 战并
高级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全球化的 日益深入 , 城 航 ,便 利 的交通 通信设 施 为兰州 都市 圈 的构 建创 造 了优
镇 系统 中各种 空间组织现象在发达 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普遍 越 的条件 。 生成 。都市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空间形式 , 它是 由一个或 但是 由于兰州市 区位 于黄河 阶地 , 两岸群 山对峙 , 城市 多个 中心城市 和与其有紧密经济 、社会联系 的临接城镇组 用地的发展一直受 到 自然地 形条件的制约 。两 山夹一川 的
[ 三 三 三
( ) 一 兰州都市 圈范 围界定
垄些窒 垦
1 . 兰州都市 圈构建标准 。 参考 国内外都市 圈研究理论及
州 都市圈对于甘肃省 的省域城镇系统构 建和重组 ,推动 区 国内其他 省区都市 圈、 城镇 群等规划实践 , 同时考 虑到甘肃 省城镇 系统发展现状 ,明确 兰州都市圈构建 的标准 : 1都 ()

兰州都市圈的培育与建设探析

兰州都市圈的培育与建设探析


培 育
建设
中 【 图 分 类 号 】T U 9 8 2
文 【 献 标 识 码 】A
A bs tr
c
a c
t

Me
tr
o
p o lita
e n a n
n
Ar
o
e a
is
tr
o
a
n e w
n
phe
n o m e n o n
ba
s
s e
d
o n
r e
g io
o
n a
l
u r
ba
o r
n
iz
a
n
t io
n

迄 今为止

国内
①雏 形 期 都 市 罔



在都市 圈 的集 聚 与 扩 散 过 程 中


雏形 期
业 化初
外 众多学 者对 都市 圈 已 进 行 了 广泛 而 深 入 的研 究 要 集 中在 都市 圈及 相 关 概 念 辨 析 形 成 机 制 与运 行 机 制
、 、
研究范 围主

个 以 集 聚 占绝 对 优 势 的 阶 段
ge
In
e n
d

the
pa pe
d is
c u s s e s
s o m e
im p o
r
t
t
qu
e s
t io
bo
u t
c u
h iv
a
t io
d
tru
c
tio
o r
n
o
f La

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①吴文恒,牛叔文,董晓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经济是都市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

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距离衰减规律、万有引力原理、中心地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原理及网络结构理论等对都市圈建设的指导作用。

以兰州都市圈为例,阐释了部分原理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界定、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及网络经济构建。

关键词:都市圏经济发展功能分区网络经济兰州都市圏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6060(2007)02 -0311 -09 (311 ~319)都市圈由来已久,且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实践,并主要基于区域规划、空间规划或概念规划的角度展开,强调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点在都市圈发展框架的搭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想、中心城市建设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等。

普遍认为都市圈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1,2),但经济建设论述不够系统深入。

都市圈建设需立足于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区域规划为手段,以整合、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其他内容(空间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协调管治等)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

发展经济是都市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1)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其他城市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联合体,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2)都市圈内部资源、利益互享;强调联合发展,淡化孤立、对立发展;强调减弱行政区划所引起的经济发展阻力面;是面向新时期、新挑战的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

(3)都市圈的出现,一改城市单一建设模式,使之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由单中心、点轴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增长轴)过程转变成“大域面”上的城市化过程。

(4)距离已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经济联系依然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因而都市圈也就有了距离的概念,相应出现0. 5小时都市圈、1小时都市圈、一日(2、2 5或3小时)交流圈〔4,5〕。

半径100公里 构建都市新兰州

半径100公里 构建都市新兰州

半径100公里构建都市新兰州来源: 西部商报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伴随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展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措施。

根据《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兰州都市圈范围界定为8区16县(市)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伴随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展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措施。

在谈到兰州都市圈规划的来历时,此次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怀录教授说,兰州都市经济圈建设不是空穴来风,它的提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循序渐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趋势,依据兰州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以前在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和尝试的基础上提出的。

本报记者王燕军马进帅为您报道众所周知,由于兰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之间联系程度并不紧密。

据介绍,此次兰州都市圈规划的目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提出打造"培育型都市圈"。

根据《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规划的时间为2005年-2020年,都市圈的范围界定可以分为时间和空间等几种方式。

根据空间要素界定为以兰州市为中心半径约100公里,以时间要素界定为从兰州出发1小时的车程,以流量要素界定为兰州对外日发车次超过24次的公路客运线路等方式。

兰州都市圈范围界定为8区16县(市)。

据悉,规划设计专家组首先分析论证了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可行性,得出了兰州不仅迫切需要建设都市圈而且具备发展都市圈的良好条件的结论。

接着,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兰州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中的地位和兰州都市圈发展水平,发现兰州都市圈的雏形已经形成,在区域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兰州都市圈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重点等,展示了兰州都市圈发展的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应选择以大城市圈为中
心的城市化模式,这是工业化、信息化及服务产
业发展、城市发展效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土
利用效率的共同要求[4]。关于落后地区进行都市
圈规划与建设应具备的条件、时机与问题,本文
以兰州都市圈规划为例进行讨论。
1 兰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必要性与现实
条件
【文章编号】1 0 0 2 - 1 3 2 9
表 1 兰州都市圈的现状与地位(2 0 0 1 年) Tab.1 Indice and status of Lanzhou Metropolitan Area
总量
占甘肃段比例(%)
占甘肃省比例(%)
总人口(万人)
593.53
37.58
23.05
非农业人口(万人)
222.21
56.57
35.20
杨永春 张从果 吴文鑫 中国西部地区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
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以实
施有效管理的区域。王兴平等认为,今后 50 年,
中国不但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跨越,而且与以信
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区域之
间的竞争实质是都市区之间的竞争[3]。日本国际
23
开发中心研究员周牧之针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
【关键词】西部地区;都市圈规划;河谷型城市; 兰州都市圈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OF METROPOLITAN AREAINWESTCHINA:ACASESTUDY OF LANZHOUMETROPOLITANAREA YANG Yongchun;ZHANG Congguo;WU Wenxi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function and restrict elements in planning of metropolitan area in West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key problems which need concer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area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Metropolitan Area. Sinc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weak central city and mass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West China, it suggests that sightles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 there should be avoided. K E Y W O R D S : West China;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valley city; Lanzhou Metropolitan Area
矛盾十分尖锐。
目的阶段性成果。
区域协调
2 0 0 5 年 第 29 卷 第 4 期 VOL.29 NO.4 APR.2005
Re gion al Coo rdin ati on
1.3 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 兰州市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多种
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空间扩展和结 构布局以及建筑的抗震等级等,提高了城市建设 成本[5]。而且,兰州城市河谷环境容量小,冬季逆 温天数多,生态环境限制性强。兰州都市圈建设 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4 1 . 5 区域整合与各级政府的愿望 兰州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为 1800-3600 人 /km2, 远高于郊区及郊县,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空 间上呈现由核心区向边缘区、郊县迅速降低的规 律。周边城市和地区迫切希望受到兰州城市的辐 射带动作用,以促进共同的发展。
1 . 6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以兰州为 核心的放射状高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中国西部地区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 *
—— 以 兰 州 大 都 市 圈 规 划 为 例
杨永春 张从果 吴文鑫
【摘要】以兰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西部 地区都市圈规划的必要性、作用和限制性,提出 了西部地区都市圈建设应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 认为西部地区都市圈规划普遍有弱中心、落后地 区以及发展阶段的限制性问题,因而具有相当的 超前性,在规划中应注意都市圈发展条件的培 养,切忌盲目规划和建设。
由此引发了建设兰州都市圈的需求。 [5-8]
研究生导师。
张从果(1978-),男,兰州大
1.2 地貌条件的限制性
学资源环境,黄土 吴文鑫(1980-),女,兰州大 梁峁沟谷与河谷川台地交互分布的地形严重限 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制了城市用地的扩张,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之 【修改日期】2 0 0 5 - 0 3 - 2 4 间的矛盾。兰州市区河谷盆地可供城市开发用
(2005)04-0023-07
1 . 1 兰州城市地位与作用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T U 9 8 2∶F 1 1 9 . 9 兰州地处中国蒙新、黄土、青藏三大高原的
【文献标识码】A 交汇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风云变幻的国内外
形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力争成为 【 作 者 简 介 】 未来西北地区一级城市节点之一的发展目标,都 杨永春(1969-),男,兰州大 要求兰州城市快速发展,扩张其实力和影响力, 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表现出宏观层次拓 展、微观层次深化和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的趋 势[1],中国大都市圈(区)的规划与建设的逐步兴 起就是佐证之一。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 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城镇组 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是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 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联系方向原则、可达性原则、兼顾城市行政区范 围原则、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相统一原则等 5 项 原则,具体采取了如下作法:首先,采用罗明义 对中国城市圈范围的划分方法[9],城市圈域半径的 分析结果大约为 120km。其次,采用周一星 1987 年提出的国内都市区界定方法,兰州市的城市实 体地域内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人以上,大大超过20 万人以上的地级市成为中心市的标准,有资格设 立都市区;兰州都市区的外围地域同样以县级区 域为基本单元。最后,参照张伟在《都市圈的概念、 特征及其规划探讨》一文中给出的都市圈的几个 主要界定标准。其中关于都市圈通勤率指标,由于 兰州私人交通的机动化程度极低,居住与工作在 空间上非常接近,因此所谓的通勤人口非常少,故 在本研究中,采用与南京都市圈规划一样的方法, 结合对兰州各车站发往各地的发车频率统计,得 到兰州到周边各地的交通联系图(图1)。
注:甘肃段指国家点轴空间开发格局中黄河流域,即西陇海—兰新发展轴甘肃段。
杨永春 张从果 吴文鑫 中国西部地区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
为切入点,以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两个国家级开发
能分散分布于河谷盆地中,因此,必将形成组团
区建设为突破口,加速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聚集,
式空间结构。而且,由于城市的放射状特征,以
综合上述几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和划分原则, 兰州都市圈的范围确定如下:以兰州西站为中 心,半径为 100km 的空间范围,车行距离在120km 以内,主要包括:兰州城区、红古区、永登县、皋 兰县、榆中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定西 市安定区、临洮县、临夏市、东乡县、永靖县、和 政县、广河县。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将上述 各地在半径为100km的空间范围以外区域作为都 市圈的直接辐射区。对于半径在 100km以内的景 泰、会宁、临夏县、积石山和康乐县,由于交通 条件的限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并且 同兰州的社会经济联系相对较弱,暂时不包括在 内。未来如果交通条件迅速改善、社会经济联系 强化后可以考虑纳入兰州都市圈(表1)[8]。
地总量为 166.8km(2 不含红古),目前建成区面 积超过 130km 2,河谷盆地将只能满足未来 15- 20 年左右的城市用地需求。加之环境问题十分 严重,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集聚与扩散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0 2 0 1 0 1 6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02BJL033)和 兰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
1.4 产业发展与扩散问题 虽然现阶段兰州市“二元结构”问题突出,高
新技术产业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但未来,随着 兰州城市的发展进入以集聚与扩散并重,甚至进 入以扩散为主的阶段,随着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 条件得到改善和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不断加 强,以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汽车家庭 化不断普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住区郊区化过程 和商业、旅游、工业的郊区化过程,可能推动兰 州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县城,榆中的和平镇、榆中盆地,皋兰的什川等
核心圈(半小时都市生活圈)、都市联系紧密圈(一
地作为兰州近期和近域的“后花园”建设的重点
小时都市圈)、都市泛影响圈(三小时区域带状城
地区。“半小时生活圈”内以中小规模城镇为主
市群)”的发展战略格局,以及“二核心(指兰州
体,各城镇之间保持一定间隔,生产要素适度集
化。选择重点发展城镇,确立沿高速公路、国道交
左右),城乡一体化过程将进一步强化,将形成分
通主干线、河谷川向四周放射状展开的空间布局,
增强经济联系,建设体制、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
及空间距离的影响,在广域内将呈现显著的圈层
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构筑特
分布规律,形成“半小时都市生活圈、1 小时日常
色经济高地,打造绿色经济走廊,形成生态化、数
都市圈、三小时都市泛影响圈”的战略格局。其
字化、信息化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发育、
中,在半小时车程内(30-60km),将出现兰州河
物流快捷高效、经济联系密切、区域特色鲜明、竞
谷、榆中河谷盆地、秦王川(在 2050 年以后解决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