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水稻的种植规模

合集下载

大米行业年度总结(3篇)

大米行业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2023年,中国大米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多重影响下,经历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

本报告将从行业整体发展、市场动态、竞争格局、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对中国大米行业进行年度总结。

二、行业整体发展1. 产量稳定增长:2023年,中国稻谷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国稻谷播种面积约为30021.2千公顷,产量约为21186万吨,较上年略有增长。

这得益于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民种植技术的提高。

2. 品种结构优化:在品种结构上,优质稻品种占比逐年上升,中高端产品比例逐步提高。

绿色、有机、生态等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的大米需求不断增长。

3. 产业链完善:从种植、加工、流通到消费,大米产业链逐步完善。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提高了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市场动态1. 国内市场:国内大米市场需求稳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中高端大米产品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同时,线上渠道成为大米销售的新增长点。

2. 国际市场:2023年,全球大米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波动不大。

我国大米出口量保持稳定,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非洲、南美等地区。

四、竞争格局1. 企业竞争:国内大米企业竞争激烈,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大型企业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差异化竞争。

2. 区域竞争:我国大米产业区域特色明显,不同地区的大米品种、品质、价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区域品牌逐渐崛起,市场竞争格局日益多元化。

五、政策导向1. 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耕地保护、农业补贴、科技创新等,为大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市场调控:国家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调控,确保大米市场供应稳定。

同时,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

六、技术创新1. 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包括抗病虫害、抗倒伏、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2. 加工技术:大米加工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关于水稻生产的研究

关于水稻生产的研究

第一章前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从古至今是处于主导地位。

稻米的消费量在农产品之中处于首位,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民以食为天,所以稻米的消费需求特别大。

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最大。

位居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之首。

而且水稻分布范围很广,全国90%以上的省区市都有不同程度水稻种植。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南北方气候差异可以分成南方稻区和北方稻区,南方稻区面积达26 70万公顷左右,北方稻区面积330万公顷左右。

水稻的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近几亿农民的收入。

我国生产的稻米首先是作为口粮消费的,约占总数的85%以上,其次是用于饲料生产与食品加工。

我国约有19个省市区以米饭为主食消费,人口更达8亿以上,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所以稻米作为口粮消费的范围广,涉及人口多。

据有关专家测算,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稻米的需求逐渐增加到年稻谷总产量再增加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因此,水稻的生产和丰欠情况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水稻生产并非只为负责中国的粮食安全,并且还有保证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增加稻民的收入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是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中心任务之一。

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粮食市场面临很大冲击。

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食品的高标准生产要求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高纬度地区,是我国北方一季寒冷粳稻的主要产区,其产量和品质居北方稻区前列。

农民的技术水平高,有良好的水质、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病虫害相对少。

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是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质稻谷的主要生产地区。

中国水稻地图

中国水稻地图

中国水稻地图作者:风物君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12期稻米,是中国最常见的主食,它与自西域而来的小麦一起,铸成中国人饭桌“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

水稻这种本土作物,因为国士,有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气魄。

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今天,在一代代农人努力下,中国已有超过7000个杂交水稻品种,增产稻谷近9亿吨,中国杂交水稻也走向世界,在60多个国家试种或推广。

但凡能种植水稻的地方,总会给人“水乡”“富足”的印象,如今,这样的地方早已遍布全国:东南至宝岛台湾,南抵热土海南;北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山麓,西去新疆天山脚下;俯瞰东南地区的沿海平原,仰望云贵高原上层层叠叠的梯田……无处不有稻花飘香。

从一株微不足道的“野草”,到年产量超过2.1亿吨的饭桌顶梁柱,这背后,是一代代农人的努力与智慧。

从“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而始,到河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一直是水稻生长的天堂。

水稻的发现,则来源于先民对恶劣环境的抗争。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潮湿多雨、水患频发,相比发达的黄河流域,这里直到汉代仍然被叫作“蛮夷之地”。

《尚书·禹贡》里说扬州(大致为今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厥田惟下下”,《史记》里也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这种情况下,筚路蓝缕的江南先民们,在遍地泥沼之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作物。

7000多年前,河姆渡先民来到水网密布的环太湖平原一带。

当时的江浙地区比今天更加温暖湿润,平原上河道纵横、土地泥泞。

在沼泽之中,依靠渔猎为生的河姆渡人发现了一种“野草”——它喜湿喜热,对土壤不算挑剔;它的种子富含淀粉,足以果腹;它每年都能定期收获,填满粮仓。

这就是——水稻,让河姆渡人从渔猎中,逐渐看到了农耕的曙光。

到5300年前,良渚人在今天的杭州境内建立了一座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

在城外,良渚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堤坝系统,并引水入渠,灌溉稻田。

在余杭茅山良渚遗址中,甚至发现了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可见稻作已然是当时农业的重点。

水稻生产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

水稻生产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

我国水稻在国家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全中国水稻年产量达2000亿公斤,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平均单产是世界水平的1. 6倍。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3 000万公顷,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0%;稻谷总产量近2000 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世界稻谷总产的35%;稻谷平均单产6.212吨/公顷,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

我国水稻种植的特点⑴、小农经营。

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我国南方每户耕种的水稻面积一般少于1公顷;⑵、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农民在田里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将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场上出售的稻谷有限;⑶、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利用电力进行灌溉、脱粒等发展较快,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的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除日本在稻田机械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外,亚洲其他国家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

⑷、水利工程大。

灌溉是水稻的生产基础。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的生产威胁和大。

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现在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农业部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2.7%。

而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国家的实践证明,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后,水稻生产机械化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全程化、加速化的发展态势,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当前,加速推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时机成熟,基础扎实,环境良好,条件具备,”张宝文表示:“农业部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 2008年共机械育插秧18700亩,占全区生产面积中国水稻生产分的98%。

国内外水稻发展概况

国内外水稻发展概况

7.特异类型水稻育种
①C4水稻 将水稻由 C3改用高效的 C4模式,理论上可以极大地提高 产量和抗旱等性状。2009年盖茨基金会投资,由 IRRI 主 持了这项研发计划。 ②抗除草剂水稻(Clearfield rice) 上世纪 90 年代晚期,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稻米研究中心 育成一种耐除草剂 的水稻品种,称为Clearfield,通过 播种或苗期与除草剂混合,降低除草剂用量,有效防除稗 草、杂草稻及其他大多数阔叶杂草与莎草科杂草。自2004 年以来,Clearfield水稻在美国的种植面积达到美国水稻 种植面积的 16%以上。参
B东北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农业基本上是一年 一熟,以一季粳稻为主“该区耕地资源丰富,年积温较低, 但因属大陆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雨热同季,较适合农 作物生长”降雨量相对不足,干早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 水稻耕作技术的改进,水稻相对收益较高”开始大规模的 增加水稻播种面积,是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增长的主要地区。 C华北稻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西,山东, 河南;由于地处暖温带,光热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夏秋两 熟,也以单季粳稻为主,河南省有部分中籼稻种植,水分不 足,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居民多以面食为主,水稻播种面积 一直很少。改革以来,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水稻播种面 积的比例水平,已具备大面积发 展杂交水稻的条件。通过引进和自选,自 1994 年以来印 度共审定杂交组合 30 多个。水稻每年增150~250万 t。 杂交水稻在非洲国家得到了推广,通过引进不育系,并与 当地品种进行杂交,水稻在产量上取得了很大的增产,并 在非洲栽培种中培育了不育系 杂交水稻在美国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特别是在美国南部 的水稻产区。2010年,阿肯萨斯州种植的水稻品种中有 28%是杂交水稻品种,

2023年水稻种植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水稻种植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水稻种植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水稻种植业是全球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种植业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水稻种植业在中国的市场发展现状如下:一、水稻种植业的市场规模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的种植面积较为稳定,约为3.1亿亩左右。

在全球粮食作物中,水稻的产量仅次于玉米,在中国,水稻的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据数据显示,中国的水稻种植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年水稻收割面积约为1.61亿亩,产量达到2.17亿吨,占全球的47.8%。

二、水稻种植业的发展趋势1、技术升级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水稻种植业的高效、智能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

例如,机械化插秧机的普及,大幅提高了插秧效率,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同时,无人机、遥感技术等也被应用到水稻种植业中,提高了农民的精准农业管理能力。

2、优化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粮食生产方面面临着重大困难。

当前,中国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小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规模化经营。

大规模种植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减少种植成本,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同时,中国政府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和供应政策。

例如,实行秸秆还田补助制度,倡导农民利用现代科技采取回收秸秆、沼气化等方式,推进生态种植,保障水稻的生态环保,助力中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以及过度的灌溉等现象有损环境;2、农民的施肥、生产等技术能力需要提高;3、市场监管不健全,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等问题。

四、发展机遇1、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有了广阔的机遇。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水稻作为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品种将得到更多的互惠互利合作机遇。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从2000年第一期目标的亩产700公斤、2021年第二期的亩产800公斤、2021年第三期亩产926.6公斤,到2021年的第四期亩产1026.70公斤,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14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

目前,袁隆平及其团队正在开展第五期超级稻研究,“我们将向每公顷16吨攻关,一直攻关到20吨”。

我国现在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以南方为主,水稻生产越来越向优势区域集中。

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水稻产区集中。

目前南方稻区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其中长江流域水稻面积已占全国的65.7%,北方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的6%。

以2021年为例,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福建、云南等12个省区,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

分品种来看,早稻生产共有13个省,全部分布在南方,其中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4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5以上;中稻及一季稻生产分布在除广东、海南和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其中四川、江苏、黑龙江、安徽、湖北、云南、湖南、重庆等8省市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晚稻生产分布在南方15个省,与早稻分布相近。

我国的稻谷在生产上大体土可划分为南北两大稻区:按秦岭一淮河一线分界,长江流域的主要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及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市自治区,以及陕西和河南南部为中国南方稻区,以种植籼稻为主,籼粳并存;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中部和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中部和北部、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为中国北方稻区,基本上种植粳稻。

南方稻区是中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生产地区,2000-2021年,播种面积在全国前8位的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北均为南方稻区,其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7.92% .其产量占全国的68.02%。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一)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已经普遍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广大的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太湖地区、浙北地区,大约六七千年前便开始有了种植,距今七千至三千五百年水稻从动向西推进。

夏商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西周今山东、陕西、山西一带已经有了种植。

春秋战国时期水稻种植西到渭水中游,北到关中盆地北缘、汾水中游,东到泗水流域,但种植面积不大。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形成了关中地区、伊洛河流域、河内地区、黄淮平原等水稻种植中心区。

唐时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黄河流域普遍开发了水稻种植。

唐末黄河流水稻种植的范围大面积缩小,宋代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呈现栽种地区有限,总面积小和稻田多呈点状、线状分布在一些低洼地带和河湖周围特点,其最北界在北纬40度左右的京津地区,而南方占城稻的引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使得水稻产量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

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衰落,尽管河南、淮河流域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衰落的主要表现是:种植区极为零星分散,没有大范围的产区;种植时间很短,没有形成长期的持续产区;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

南方地区水稻种植发展很快,长江下游盛行稻麦轮作制,岭南有双季稻,其他地区有早熟抗旱的水稻种植。

虽然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不景气,但是由于水利技术的进步和水稻品种的改良,水稻分布的北界向北推进,北大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辽河流域。

水稻种植的这种发展趋势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因素导致的。

气候的变化下的水资源分布和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迁移等都对北方水稻生产带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历史时期桑蚕、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一、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大量的古代传说和考古材料说明,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一)夏、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桑”、“蚕”、“丝”、“帛”等字以及大量的有关蚕桑丝织的卜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南方水稻的种植规模
3013年5月下旬,根据调查获悉,湖南省稻谷计划播种6194 万亩,同比增加52 万亩,增幅0.8%。

稻谷面积增加主要是“压单扩双”,中稻面积1719 万亩,调减57 万亩;早稻面积2189万亩,增加52 万亩,晚稻面积2286 万亩,增加56 万亩。

2013 年湖南省优质稻比例提高。

优质稻和杂交稻主导品种率达54%,同比提高6 个百分点。

江西省2012 年早籼稻种植面积达到2084.25 万亩,同比增加28.65 万亩;早籼稻产量800.2 万吨,同比增加28.59万吨。

截至2013年5 月2 日,江西省早稻栽插已全部结束,总体进度比去年提前3 天左右,呈现出面积增、播种早、秧苗壮、栽插快、长势好的良好局面。

据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江西省已落实早稻种植面积2271.5万亩,同比增加14.5 万亩。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发展和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沿海省份,许多过去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特别是1998年以后更加明显。

广东、福建、浙江等省1998年水稻面积9122.7万亩,2010年为5596.1万亩,减少38.7%,产量由3550.7万吨,减少到2216.7万吨,减少35.6%。

沿海省份不仅水稻生产量减少,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就业,稻米消费量大量增加。

最典型的是广东省,目前常住人口全国第一,而以稻谷为主的粮食消费自给率,已经下降到不足40%。

东南沿海省份产量的减少,主要是靠东北三省弥补。

而水稻生产大省湖南、江西、安徽等20年间水稻生产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1990年三省水稻面积14963万亩,2010年14391万亩,减少3.8%,而1990年三省稻谷产量5396万吨,2010年5748万吨,得益于单产的提高,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将近6.5%。

如果没有中部这些省份单产和总产的增长,我国水稻供给有可能出现短缺。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1.0%,早稻和双季晚稻基本持平,中稻和一季晚稻增1.6%。

据各分公司调查,2013年我国农户早籼稻种植意向总体较好,全国种植面积预计约8667万亩,同比增21万亩;一季稻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粳稻种植面积约6952万亩,同比增64 万亩。

综合来看,预计2013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将在去年基础上略有增加,约4.55亿亩(45546 万亩),同比增100万亩,增幅0.22%。

其中早籼稻播种面积预计达到8667万亩,同比增21万亩,增幅0.24%;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约23590万亩,同比增12万亩,增幅0.05%;粳稻播种面积约13289万亩,同比增67万亩,增幅0.5%。

地区全国总计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播种面积(×103hm2)109 876.1223.5311.86 282.23 23 9.25 498.73 179.34 492.211 454.7179.25 282.41 275.86 616.41 232.33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减轻水稻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益,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40%左右,是我国重要产粮区[1]。

2011年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为1 549.83万hm2,产量为9 631.6万t,分别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51.6%和48%[2-3]。

由于南方丘陵山区居多,地块小而分散,
田块不规则,农机与农艺配合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
械化发展缓慢,影响了我国水稻产量和稻农的经济收入。

1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南方双季稻区是指以双季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省区,分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两种类型,包括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和海南8个主要省区[4]。

根据《201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2011年我国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与全国规划目标比对情况见表1。

1991 — 2007 年中国水稻生产变化动态
Table 1. The rice production of China in 1991 — 2007.
面积/10 4 hm 2 Area 水稻面积占总产 /10 4 t Production 水稻总产占水稻单产
粮食面积比例粮食总产比例/(kg · hm- 2 ) 年份耕地作物粮食水稻 /% 粮食稻谷 /% Riceyield Year Cultivated Crop Cereal Rice Area ratio of Cereal Rice Production ratio
land rice to cereal of rice to cereal 1991 9565.36 14958.58 11231.37 3259.01 29.02 44193.30 18735.10 42.39 5745 1992 9542.58 14900.71 11055.97 3209.02 29.03 45129.70 18992.00 42.08 5918 1993 9510.14 14781.57 11050.87 3035.52 27.47 45648.80 17770.20 38.93 5854 1994 9490.67 14814.70 10954.38 3017.15 27.54 44510.20 17593.20 39.53 5831 1995 9497.39 14987.9 11006.08 3074.49 27.93 46661.68 18522.72 39.70 6024 1996 13003.92 15244.47 11254.78 3140.61 27.90 50452.81 19510.20 38.67 6212 1997 12990.31 15397.00 11291.29 3176.52 28.13 49417.65 20073.72 40.62 6319 1998 12964.21 15570.61 11378.82 3121.40 27.43 51229.31 19871.24 38.79 6366 1999 12920.55 15637.27 11316.09 3128.36 27.65 50838.67 19848.84 39.04 6345 2000 12824.31 15642.36 10846.27 2996.19 27.62 46217.54 18790.78 40.66 6272 2001 12761.58 15570.77 10607.97 2881.25 27.16 45263.77 17758.10 39.23 6163 2002 12592.96 15463.58 10389.10 2820.13 27.15 45706.00 17454.00 38.19 6189 2003 12339.22 15241.49 9941.01 2650.79 26.67 43069.60 16065.50 37.30 6061 2004 12244.43 15355.28 10160.62 2837.87 27.93 46947.20 17908.90 38.15 6311 2005 12206.67 15548.72 10427.85 2884.74 27.66 48402.40 18059.20 37.31 6260 2006 12180.00 15702.06 10548.90 2929.48 27.77 49747.80 18257.10 36.70 6232
2007 12173.33 15346.39 10563.83 2891.90 27.38 50160.40 18603.50 37.09 6433 注 : 耕地面积 1991 — 1995 年为国家统计局年报数据 , 1996 — 2007 年为国土资源部各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

Note: The source of cultivated land is
the annual reports ofNational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for 1991 — 1995, and the annual bulletins of theMinistry of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for
1996 —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