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
中日民族文学之比较

中日民族文学之比较王子近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以后者有选择地接受前者为主轴不断发展的,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诚如郭沫若所述,从最初政治小说的兴起,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感觉派的引进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传播,大多都是留日学生带回中国的。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年的半个多世纪,在日本是指从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后期到整个明治年间,在中国则是指从鸦片战争前夕到清末民初。
这一时期是中日文学交流较为活跃频繁而又颇为错综复杂的时期。
这是日本文人作家的汉文学教养空前普及和提高、中国文学的影响空前多样化、曲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学转向西洋世界,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式微的时期。
另一方面,长期充当日本文学之“先生”角色的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里却逐渐转变了角色,开始以“学生”的姿态学习和借鉴日本文学。
与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相比,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则往往选取了一种与之不同的研究路向:由具体实证研究到实证研究。
这种研究路向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研究对象的分析变得极为精细,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历史真实性和学术可靠性,可以说,这是任何一种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此为起点而又以此为终点的话,最终实现的也可能仅是一种“知识”的描述和“事实”的证明,而非“意义”或“思想”的阐释和总结。
实证研究也是一种研究,在比较文学领域,不能为比较而比较,最终还是要寻求一点意义。
在以往有关中日文学的平行比较研究中,这种为比较而比较的现象比较突出。
单纯的资料性的实证和考据,只要是肯下功夫的识字者都可以完成,而枉费了作为学者的劳动。
在有关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与岛崎藤春的同名小说的比较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把两个文本进行一一对照,比较异同,但是却不能对构成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和意义进行分析,不能反映研究者自己独特的思想价值。
我们除了知道两个文本有何相同,有何不同之外,并不能了解到更多的含义。
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有所不同,影响研究有时可以通过事实的梳理来补充思想和理论的欠缺,至少还体现为交流史的价值。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
20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发展,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前后有500余部日本文学作品进入中国市场。
《周刊少年》创刊后,漫画就成为了中国观众接触的最重要外国文学
形式。
它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天
津等,已经不可思议。
日本漫画带给年轻一代读者新兴文化内涵,对
他们对文化消费也发生了重大影响。
后来,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秋叶原康正为代表的日本小说家,
特别是现代杰作家在中国读者当中开始带动了大量翻译文学创作,而
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的作品。
这些作品尤其
深入人心,被称为“史上最棒两个翻译作家”,2010年的《寒蝉鸣泣
之时》也是一部风靡一时流行的日本翻译作品。
不仅是小说,在20世纪中国,日本诗歌、散文、剧本也被广泛
翻译。
从山本耀司创作的《庄子·外篇》到小岩井孝司著作的《七人
の男》,再到昭和时期知名喜剧作家若草照夫的《男の娘》,极大地
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20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发展,对中国读者的文学史和文化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满贯翻译作品已经成为了
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多面的见解和新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文学之间”的高可攀阔,使中国文化更新、更深入地受众
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对日文化理解。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虽然在相似之处上也有一些共同点,但二者的差异还是较为显著的。
下面就简单地从题材、写作风格以及主题意识等几个方面来浅析一下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
从题材上看,中日文学的不同主题和题材反映了两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差异。
中文学的重要题材多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例如中国古典诗词、戏曲、历史小说等;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题材,如短篇小说、随笔、现代剧等。
日本文学中也有一些独特的题材,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这些题材在中文学中相对较少。
中日文学的写作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学强调气势磅礴、雄浑大气,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意象和比喻等,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而日本文学则追求简洁、细腻的表现方式,注重描写细节和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展示生活的细微之处,如三岛由纪夫的《禁色》、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
中日文学的主题意识也有所差异。
中文学更注重社会思潮和人民意识的表达,关注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乱世时期,许多中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如鲁迅的作品;而日本文学则更偏向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探索,有时候也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川端康成的《雪国》、村上春树的《舞舞舞》。
虽然中日文学在题材、写作风格和主题意识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都注重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追求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和深入思考,还有一些中日作家在创作上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现代中日文学在题材、写作风格和主题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中文学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注重大气磅礴、社会关怀的表达;日本文学则更注重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的题材和写作风格。
在中日文学之间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两国文学在相互影响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

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
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标签: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一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文化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1929.2.13-15)、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6.1931.6)、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1936.6,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
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
他说:“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
更准确地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
从此,我开始了对抵抗的思考。
如果有人问我抵抗是什么,我只能回答说,就是鲁迅所拥有的那种东西。
并且,那种东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
”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判断入手”,竹内“形成了对日本的近代与中国的近代的比较性思考”。
[1]他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而是以此为“镜子”,系统地对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同时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及思想性,转而对日本的近代主义无情地加以鞭挞和批判。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发展和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诗歌、戏剧到现代小说、电影,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逐一分析其中的演变过程。
古代日语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
在公元7世纪,日本首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国的古典诗歌。
这个时期被称为“万叶时代”,后来发展成为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
这本诗歌集主要收集了从5世纪到8世纪的约4500首诗歌,其中有很多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中国的山川、花草、村落等景物,也有一些以中国诗人为主题的作品。
古代日本的歌舞伎戏剧中也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歌舞伎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戏剧形式,起源于17世纪。
在歌舞伎剧目中,经常出现扮演中国角色的演员,这些角色的装束和动作都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
有一部著名的歌舞伎剧目叫做《李香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子被日本商人买到日本的悲惨命运。
这个角色在戏剧中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观众,使得这个剧目一直在日本流传至今。
近代日本文学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小说和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部分原因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复兴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对于日本的现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药》和《阿Q正传》等作品引起了日本作家们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关注。
中国的影视作品也通过日本的电影院和电视台传播到日本,使得日本观众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日本文学中,中国文化成为了重要的素材和题材。
很多日本作家通过描写中国的历史、风景和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中国文化的元素也成为了日本小说和电影中常见的革新和变化的源泉。
著名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羅生門》就以中国古代的故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宋朝的失控与猜疑的故事。
这个作品不仅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都是东亚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文学特点和影响力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进行浅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日文学在古代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其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对中日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日文学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都以古典文学为主,如《诗经》、《楚辞》、《国风》等对中日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日文学在现代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在文学创作的范畴上,现代中日文学有所不同。
中文学作品在20世纪初迅速迎来了现代派文学的兴起,代表作家如鲁迅、茅盾等以其写实主义风格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文学则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代表作家如太宰治、川端康成等作品充满了内心独白和个人情感,展现了独特的日式文学风格。
从文学特点的角度来看,现代中日文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小说创作方面,中国的现代小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作品中多以社会问题、个人命运为主题,如《活着》、《白鹿原》等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
而日本的现代小说则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探索,作品中表现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表达。
在诗歌创作方面,中国的现代诗歌更多地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徐志摩、朱自清等诗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而日本的现代诗歌则更加注重对自然和情感的表达,如北原白秋、石川啄木等诗人的作品更多地展现出了对自然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现代中日文学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传入西方,如鲁迅的作品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东方文学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初叶中、韩、日启蒙文学的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s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Enlightening Literature 作者: 秦弓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100732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165-170页
主题词: 启蒙文学;中国;韩国;日本;民权;爱国主义;口语
摘要:近代以来,日本启蒙文学的主旋律是从民权到个性权利,韩国独特的历史使其文学的爱国主义线索异常分明;日本'人的文学'偏重于文化层面的开掘,而中、韩'人的文学'则带有浓厚的社会背景与批判色彩,中国尤其如此.日本率先实现言文一体,韩国对语体的敏感关系到民族国家的独立,中国新文学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本民族口语和文语的更替与合一;文体方面也有一些革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是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中日两国文学以及两国文学关系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
显然,无论在出发点、研究视角以及方法论上,日中比较文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特色。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二十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加以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温故而知新,唯其如此,才能使今后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更加有效,才能使作为对象国的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界得到一些有益的参照。
一、研究概观与时期划分根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史实和日本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我把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分为战前和战中期、战后期以及“和汉比较文学”期等三个时期。
(一)、战前战中期,系指甲午战争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这一段特殊时期。
在这期间,日本在军国主义者的左右下,对素有“债务关系”的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罪恶的阴影。
这应是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比较学者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乃至日本的比较文学都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日本的比较文学,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叶。
1888年,坪内逍遥在东京专门学校开设了“比照文学”讲座,介绍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此后,比较文学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阿部次郎、野上丰一郎和岛田谨二等一批学者都致力于日本的比较文学的建立,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比较文学专著。
但是,这一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对明治以后的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而自古以来就业已存在的日中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也就是说,明治以前的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被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之外。
这当然是战前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所鼓吹的日中“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圈”等谬论在学术界的反映。
然而,在传统的汉学界,汉学者们秉承古来的传统,对中国文学给予日本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扎实的研究。
比如,水野平次的《白乐天与日本文学》(1930年)、林古溪的《万叶集外来文学考》(1932年)、远藤实夫的《长恨歌研究》(1934年)、宇田尚的《儒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935年)以及麻生矶次的《江户文学与支那文学——近世文学的支那原据与读本的研究》(1946年,1955年改名为《江户文学与中国文学》)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就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日本近世以来对给日本文学以影响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出典考据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法。
比如,北村秀吟著于延宝元年(1673年)的《湖月抄》就是一部探讨《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关系的名著。
它集旧注之长,采用头注旁注并用的形式,一改《明星抄》和《弄花抄》等的佛教色彩,而偏重于儒教的解释,充分反映了时代对文学的影响。
因此,《湖月抄》成为在江户时代最通用的《源氏物语》参考书,从而促进了《源氏物语》的普及与研究的深入。
由是观之,起源于法国的比较文学影响学派的研究方法,在日本的那种特殊土壤里早已成了无须师范的田野操作了。
今天说明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以下二个设问:为什么对日本的汉文学界已是驾轻就熟的方法却没有在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果没有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方法论的形成是难乎其难的吗?其实,这些问题在前述的几本论著中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水野平次所要说明的是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林古溪所要考据的是《万叶集》中“外来文学”的作用,宇田尚所要求证的是源于中国的儒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究竟有几多,麻生矶次所要研究的是江户文学与支那文学——近世文学的支那原据与读本的关系等等。
在这些著述中,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最为清晰:日本文学是“日本”的文学,迄今为止她的发展是有中国的白乐天、有中国的“外来文学”、有中国的儒教、有“支那”的原据等这些因素的影响。
显然,如果没有“我”与“他者”这种最起码的比较概念,这些著述的资质都会大打折扣。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此类著述在今天乃至今后的研究中都是不可逾越的。
在战中这一特殊时期,更难能可贵的是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青木正儿、盐谷温等名流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已成大家风范,竹内好主持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也颇有成效,远藤惠秀的专著《日本文化对支那的影响》(1940年)开日中现代比较研究之先河,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上发表的论文《鲁迅与我国文坛》以及武田泰淳在1943年9月《国际文化》(第27期)上发表的论文《中国人与日本文艺》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当下”的新视角。
(二)、所谓战后期,系指从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八十年代初日本和汉比较文学会成立,确切地说,就是1948年日本比较文学会成立至日本和汉比较文学会成立为止的一段时期。
此期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和日本社会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日中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现实息息相关;逐渐摆脱日本比较文学仅只以研究日本明治大正文学与欧美文学的关系为正宗的成见的束缚;使比较研究的方法在传统的汉文学界和中国文学界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1948年日本比较文学会成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和《日本比较文学会报》等刊物相继创刊,虽然这些刊物大多以明治时代后日本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为主,但也发表了不少日中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1972年中国和日本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调动了研究者的热情;在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学者大都自觉地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使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在传统的汉文学界,学者们的比较研究方法日臻成熟,出版了一大批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的著作:金子彦二郎的《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道真文学研究篇》(第一册、1948年,第二册、1978年),太田青丘的《日本歌学与中国诗学》(1958年)和《芭蕉与杜甫》(1978年),川口久雄的《平安朝日本汉文学史的研究(二册)》(1959年,1961年)、《西域之虎——平安朝比较文学论集》(1974年)、《花之宴——日本比较文学论集》(1980年)和《平安朝的汉文学》(1981年),小岛宪之的《上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以出典论为中心的比较文学考察》(上册、1962年,中册、1964年,下册、1965年)、《国风黑暗时代的文学》(全八册、1968-1998年)和《古今集以前——诗与歌的交流》(1976年),中西进的《万叶集的比较文学研究》(1963年),小泽征夫的《古代歌学的形成》(1963年)、丸山清子的《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1965年),神田喜一郎的《在日本的中国文学——日本填词史话》(第一册、1966年,第二册、1968年),池田利夫的《中日比较文学的基础研究——翻译说话及其典据》(1974年),益田欣的《〈太平记〉的比较文学研究》(1976年),金原理的《平安朝的汉诗文研究》(1981年),后藤昭雄的《平安朝的汉文学论考》(1982年)等,都在各自的论域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除上述论著之外,还有一批出色论文纷纷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神田秀夫的《关于白乐天影响的比较文学的一个考察》(1948年),玉上琢弥的《〈桐壶〉与〈长恨歌〉与〈伊势御歌〉》(1955年),今井源卫的《汉诗文在〈源氏物语〉里的位置》(1959年),久松潜一的《六朝诗学与古代歌论——日本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1960),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接受方法》(1960),吉永登的《忆良的手法与游仙窟》(1962年),高田卫的《上田秋成与中国思想——从“发愤”到“放荡”》(1963年),大林太郎的《从比较神话学看日本神话——以海幸山幸为中心》(1968),白川静的《古代歌谣的世界——〈诗经〉与〈万叶集〉》(1973年),大曾根章介的《〈源氏物语〉与白话小说——近世儒者的源氏物语观》(1973年),田中和夫的《六义论—1—中国诗论与〈古今集〉序》(1977年),德田武的《文化初年的马琴读本与中国白话小说》(1978年),铃木修次的《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1978年),小峰和明的《〈今昔物语集〉汉文出典的表现手法》(1979年),辰已正明的《歌经标式的理论》(1980年),仁平道明的《〈伊势物语〉二十三段与李白的〈长干行〉》(1982年),新间一美的《另一个夕颜——帚木三帖与任氏物语》(1982年)等,都在拓展传统汉文学研究命题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而在近现代文学研究界,一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研究者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论著方面有:丸山升的《鲁迅的革命与文学》(1965年),米泽正二郎的《鲁迅·藤野先生·仙台》(1966年),上垣外宪一的《日本留学与革命运动》(1982年),伊藤虎丸的《鲁迅与日本人》(1983年)和《鲁迅与终末论》(1983年)等;在论文方面有:近藤春雄的《留学日本的中国作家》(1949年),武田泰淳的《中国小说与日本小说》(1950年),丸山升的《鲁迅与厨川白村》(1957年)和《鲁迅与〈宣言一篇〉》(1959年),竹内好的《中国的现实与日本的文学者》(1958年),尾崎秀树的《〈惜别〉前后——太宰治与鲁迅》(1959年),高桥和己的《竹内好及其鲁迅精神》(1960年),大塚繁树的《中国的色情文学及其志怪小说与芥川龙之介》(1962年),村松定孝的《唐代小说〈杜子春〉和芥川的童话〈杜子春〉构思的不同点》(1965年)和《太宰与中国文学——关于〈清贫谭〉和〈竹青〉》(1969年),木山英雄的《庄周韩非之毒》(1973年),古崎一卫的《漱石和中国文学——关于陶渊明的影响》(1974年),山田敬三的《战后日本的鲁迅论》(1975年)和《鲁迅与白桦派》(1976年),伊藤虎丸的《佐藤春夫与郁达夫》(1978年)和《鲁迅初期的尼采观与明治文学》(1979年),原田亲贞的《幸田露伴与中国文学》(1982年)等,都对鲁迅、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和太宰治等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比较文学研究。
(三)、“和汉比较文学”期,系指1983年10月日本“和汉比较文学会”成立后的一段时期。
所谓“和”,包括日语古典文学和日本人创作的汉诗文;“汉”,则包括文学在内的经书、史书等诸多门类的中国古典。
和汉比较文学会“希望对日本古典与汉语文化圈的文学以及文化的比较研究的进展有所贡献”。
[1]由此可见,发起者所界定的“和汉”不仅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日中”,还包括更大的“汉语文化圈”的构想。
和汉比较文学会成立后,就着手组织114名专家学者撰写八卷本《和汉比较文学丛书》,第一卷于1986年出版,第八卷于1988年出版,至此八卷本全部由汲古书院出齐。
由于社会反映很好,学会和汲古书院又决定出版第二期丛书。
他们再次选出150名专家学者,继续进行十卷本《和汉比较文学丛书》的撰写,1994年8月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