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鹊桥仙》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鹊桥仙》的背景、意境及情感表达。

2.分析《鹊桥仙》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鹊桥仙》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鹊桥仙》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鹊桥仙》的审美意蕴。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鹊桥仙》的作者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中的爱情主题,激发学生对《鹊桥仙》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鹊桥仙》,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讲解《鹊桥仙》,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中的关键词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鹊桥仙》的内容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鹊桥仙》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分析《鹊桥仙》的艺术特色,如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创作以《鹊桥仙》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鹊桥仙》的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鹊桥仙》的审美意蕴,如爱情、人生哲理等。

2.分析《鹊桥仙》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的审美价值,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古典诗词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学生熟读并背诵《鹊桥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鹊桥仙》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鹊桥仙》秦观教案

《鹊桥仙》秦观教案

《鹊桥仙》秦观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秦观及其创作《鹊桥仙》的背景。

1.2.2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鹊桥”、“银河”、“桂花”等。

1.2.3 诗歌意境感受: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2.4 表达技巧探讨: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1.2 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2.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通过介绍秦观的生平和对诗歌的赞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美。

3.1.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1.4 总结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1.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鹊桥仙》的鉴赏文章。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2.2 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2.3 讲解法:通过讲解,传授知识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看是否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2 结果评价4.2.1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鉴赏文章,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料5.1.1 秦观的生平介绍。

鹊桥仙 秦观教案

鹊桥仙 秦观教案

鹊桥仙秦观教案【教案】《鹊桥仙》一、教学目标1.了解《鹊桥仙》的作者秦观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能够正确朗读《鹊桥仙》。

3.理解并能够归纳出《鹊桥仙》的主旨和主题。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鹊桥仙》的主旨和主题。

2.正确朗读《鹊桥仙》并感受其音韵。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理解《鹊桥仙》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秦观和《鹊桥仙》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

2.学习《鹊桥仙》(1)首先,教师向学生朗读《鹊桥仙》,让学生跟读。

(2)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解读《鹊桥仙》的情节和意义。

(3)引导学生探讨《鹊桥仙》的主旨和主题,并进行总结。

3.整合与拓展(1)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鹊桥仙》的歌曲,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2)教师还可以介绍《鹊桥仙》的传统情节和相关传说,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五、教学延伸1.作业布置让学生以《鹊桥仙》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写一首诗歌。

2.拓展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些与《鹊桥仙》相关的古代诗歌或故事,并写一份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鹊桥仙》的作者秦观和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鹊桥仙》情节和意义的讨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保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鹊桥仙教案秦观

鹊桥仙教案秦观

鹊桥仙教案秦观这是鹊桥仙教案秦观,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鹊桥仙教案秦观第1篇【教学目标】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

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学生情况分析】职一学生缺乏诗词欣赏能力,不善于背诵。

【教学内容分析】秦观的《鹊桥仙》是中职语文试验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唐诗宋词”中的课文。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培养诗词欣赏能力,并能熟读成诵。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提升人的认识,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教学手段及策略】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设计运用思维导图。

它通过整体把握,条理分析,抓住关键词来整理大脑混乱的思维,帮助学生品读揣摩,理解课文,熟练背诵,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说说里面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明确学习目的。

请学生看星座图。

教师运用想象性的语言结合图片描述这首词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教师要求学生听多媒体范读,并齐声朗读此词。

三、品读揣摩教师抓住关键词从情、景、理三方面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词,并逐一显示思维导图。

三、拓展交流请学生结合所学的诗词说说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师适当补充。

并指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朝夕相处的世俗爱情观升华到一种极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最后显示思维导图的全貌:景情理上阕纤云飞星银汉相会前:传恨一相逢与人间无数金风玉露短暂与永恒下阕水鹊桥相会时:如梦久长与朝暮临别前:忍顾四、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

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归纳教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是怎么学习的。

《鹊桥仙》 教学设计

《鹊桥仙》 教学设计

《鹊桥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观及其词作风格,理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

2、品味《鹊桥仙》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词人独特的爱情观。

3、掌握词中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爱情观。

(2)赏析词中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难点(1)领会词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词中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爱情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名句和精彩词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鹊桥仙》,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秦观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讲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意境。

4、文本赏析(1)上阕赏析引导学生理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中“弄巧”“传恨”“暗度”等词语的含义,体会词人通过这些词语营造出的凄美氛围。

提问学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思考牛郎织女的相逢为何如此珍贵。

(2)下阕赏析重点赏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名句,组织学生讨论其中蕴含的爱情观,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朝夕相伴,而在于心灵相通、长久坚守。

让学生思考“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几句如何表现出牛郎织女分别时的不舍与留恋。

5、手法探究(1)探讨词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如通过描写纤云、飞星、银汉等自然景象,烘托出牛郎织女相会的艰难和相思之苦。

《鹊桥仙》教学设计(精选2篇)

《鹊桥仙》教学设计(精选2篇)

《鹊桥仙》教学设计(精选2篇)《鹊桥仙》篇1一、背景材料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

”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写作特点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

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

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鹊桥仙》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缠绵悱恻地流传千年,永无休止。

民间传说:牛郎因父母早逝与兄嫂共处,经常遭受虐待,后来兄弟分家,牛郎仅得一头老牛。

此牛原是天上金牛星,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

一日老牛开口告知牛郎,黄昏时将有七仙女于湖中沐浴,到时可趁机取走一套衣服,使衣服主人无法返回天庭。

牛郎依计行事,果然取得织女为妻,后来育有一对儿女。

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嫁凡夫,乃令天神将其押回。

鹊桥仙教案完整

鹊桥仙教案完整

鹊桥仙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鹊桥仙》这一古诗文。

该诗出自宋代诗人秦观之手,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宋词》中的《鹊桥仙》词作品,详细解析词中的意象、韵律、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鹊桥仙》的背景故事,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

2. 掌握《鹊桥仙》的词牌格律,了解其文学特点。

3. 领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鹊桥仙》的词牌格律,把握词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发学生对《鹊桥仙》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鹊桥仙》的全文。

3. 诗词解析:a. 解析词牌:介绍《鹊桥仙》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b. 解析词意:详细讲解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如“银汉”、“鹊桥”等。

4. 例题讲解:以《鹊桥仙》中的一句为例,讲解诗词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鹊桥仙》中的其他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介绍《鹊桥仙》的背景故事。

b. 请分析《鹊桥仙》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a. 《鹊桥仙》讲述了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

b. 《鹊桥仙》中的意象如“银汉”、“鹊桥”等,既表现了牛郎织女相会的艰辛,又展现了他们坚定的爱情信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其他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

b. 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鹊桥仙》的词牌格律,把握词中的意象。

2.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秦观《鹊桥仙》教案

秦观《鹊桥仙》教案

秦观《鹊桥仙》教案第一篇:秦观《鹊桥仙》教案鹊桥仙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理解词人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

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

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

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一、秦观简介: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

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

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

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二、解题:《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

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

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三、基本解读: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这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

“纤云弄巧”纤薄轻盈的云彩,变幻出优美巧妙的图案,不仅暗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而且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夜空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观《鹊桥仙》公开课教学设计
秦观《鹊桥仙》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鹊桥仙》(秦观)教学设计
课题:一样别离另样情——《鹊桥仙》(秦观)
时间:20xx—3—7周四第六节
授课班级:高二(20)班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2、赏析《鹊桥仙》词,认识秦观反传统的爱情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析《鹊桥仙》的独特之处。

教学难点: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比较、引导、讨论。

二、教学构想:
《鹊桥仙》(秦观)一词是一首叙写牛郎织女神话歌颂永恒爱情的七夕词。

关于本词教学,首先确定宋词鉴赏的依据:1、“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

”(朱光潜《诗论》)。

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重难点。

因为教授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在高一学过《迢迢牵牛星》一首七夕诗,教材又是选修教材,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秦观的这首词的独特的情趣上。

教学
过程按照“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的程序进行。

在朗读中感知全文,酝酿情感,在讨论中赏析内容,体味情感,在对比中深化思维,提高品位。

本节课力图在课堂上呈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状态,运用材料比较讨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设置引读性的疑问,设置探索性的疑难,促使学生思维深化,引导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揣摩、比较、分析、综合,提炼出语言的要点,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这样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和感情的碰撞。

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朗诵教学和比较阅读。

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七夕诗词对照,从意象和情感两方面比较阅读。

由此水道渠成地小结秦观在本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的笔调、缠绵的感情和高远的格调等不一样的情趣。

另外,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拓展讨论对比古今爱情观,不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牛郎织女这一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古诗词中,早已是写滥了的套子。

多少名家咏七夕,每每感叹双星聚少离多。

秦观词《鹊桥仙》,能于俗套中翻反传统,出新意。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意呢,透露出秦观的何种情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秦观,走进鹊桥仙,徜徉在
七夕诗词中,揭开谜底。

(二)知人论世(课前预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虽然也写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看,他堪称标准的`婉约词人。

秦观十分推崇苏轼,也颇得苏轼的赏识,他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当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他的词长于写景抒情。

音律谐美,语言雅淡,委婉含蓄,饶有余味。

秦观词的内容,局限于歌唱男女间的爱情和抒写个人的愁怨。

他的词风,远袭温庭筠,近效柳永。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恋情”,是秦词的又一显着特色。

(三)赏析秦观词《鹊桥仙》——旧题材新情趣
(1)读一读(整体感知):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听读;诵读。

板书:上片(相逢)
下片(离别)
(2)议一议(问题赏析):
问题一:意象(云、星、银汉、风、露等)的修饰语有何作用?
问题二:数字“一”和“无”有何妙用?
问题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有何修辞手法?
问题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3)比一比:比较意象比较情感。

①《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②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③晏几道《鹧鸪天·七夕》: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12下一页秦观《鹊桥仙》公开课教学设计④比较下列爱情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现代歌词)
与其在自行车上欢笑,不如在宝马车上哭泣。

(网络语)
(4)重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点拨: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

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
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

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四)熟读成诵。

(五)小结:不管是何种爱情观,只要利己又不损人,我看都行。

秦观的《鹊桥仙》是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坚贞爱情的优秀词作。

秦观此作能于俗套中翻出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秦观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这就是《鹊桥仙》的新情趣:轻松的笔调缠绵的感情高远的格调,也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1、背诵默写《鹊桥仙》;
2、选读一首言情词,准备参加朗诵会。

四、板书
鹊桥仙
一样别离另样情
秦观
内容上片:相逢;下片:离别
旧题材欢娱嫌短,聚少离多哀婉凄楚
新情趣仙侣之爱心灵契合的地久天长(赞)
凡俗之爱貌合神离的朝朝暮暮(否)
笔调轻松感情缠绵格调高远
五、教学反思:
一首简单的词,一个貌似复杂的教法,一切为了学生有所收获。

从教学设计和学生收获角度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1、系列教学的安排和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是选修教材第三单元“漫步宋词”的“第二步”,承接着“第一步:境界”而言的,由“境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步:情趣”。

这是宋词选修教学的系列课中的一课。

还有第三步,第四步等等。

这是我个人对选修教材的大胆处理和尝试教学改革。

上完课后,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尽管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方向是对的,方法是可以被借鉴的。

2、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本节课的赏析的依据是王国维的境界说和朱光潜的情趣说。

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罗列的几首要比较的诗词和几个爱情诗句都是经过本人精挑细选的,在难度上的把握上做到了适中,在重点的把握上做到了突出,整体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下了功夫。

3、还有一个突出点就是学生有关爱情观的讨论。

课堂气氛很活跃,不时发生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碰撞。

(二)对此课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魏书生认为:“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

”从学生的表现可感受到本节课学生乐学,爱学,有自信,
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鹊桥仙》熟练地背诵并默写出来;教师易于施教,使教与学双方更轻松、更愉快。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节课是有效的。

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1、朗读教学环节中,如何进一步强化朗读效果,还值得探索;
2、诗词教学的整体性和导学案、高考对诗词赏析的局部性的矛盾如何解决,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