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教案(完整)

合集下载

《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鹊桥仙》的背景、意境及情感表达。

2.分析《鹊桥仙》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鹊桥仙》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鹊桥仙》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鹊桥仙》的审美意蕴。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鹊桥仙》的作者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中的爱情主题,激发学生对《鹊桥仙》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鹊桥仙》,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讲解《鹊桥仙》,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中的关键词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鹊桥仙》的内容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鹊桥仙》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分析《鹊桥仙》的艺术特色,如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创作以《鹊桥仙》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鹊桥仙》的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鹊桥仙》的审美意蕴,如爱情、人生哲理等。

2.分析《鹊桥仙》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的审美价值,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古典诗词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学生熟读并背诵《鹊桥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鹊桥仙》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鹊桥仙教案完整

鹊桥仙教案完整

鹊桥仙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宋词精选》,主要讲解《鹊桥仙》这首词。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词牌解释、词的字词解释、句意解读、全文翻译、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鹊桥仙》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义;能翻译全文,理解词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的生僻字词、句意解读、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重点:《鹊桥仙》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及诗词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宋词精选》辅助资料、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出《鹊桥仙》这首词。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秦观及词牌《鹊桥仙》的来历。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鹊桥仙》,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字词解释: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5. 句意解读:逐句分析词的句意,解读全文。

6. 例题讲解:分析《鹊桥仙》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词。

六、板书设计1. 《鹊桥仙》2. 作者:秦观3. 诗词背景:牛郎织女传说4. 教学重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5. 教学难点:生僻字词、句意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鹊桥仙》的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词内容,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牛郎织女的诗词、故事,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中的生僻字词、句意解读、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过程:字词解释、句意解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2024年鹊桥仙教案完整

2024年鹊桥仙教案完整

2024年鹊桥仙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

教学内容为《鹊桥仙》,通过分析词的背景、词牌、作者、意象、情感等方面,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鹊桥仙》的词牌、作者、背景,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鹊桥仙》的意象、情感。

难点:理解词中的隐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鹊桥仙》,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词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背景。

3.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词的节奏、韵律。

4. 逐句解析:分析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理解词的内涵。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9.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词作,并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鹊桥仙》2. 内容:词牌:鹊桥仙作者:秦观背景知识:牛郎织女传说意象:银河、鹊桥、牵牛、织女情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鹊桥仙》词作。

(2)分析词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3)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意象如银河、鹊桥等,寓意着牛郎织女的相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3)作者通过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逐句解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鹊桥仙》的内容。

《鹊桥仙》秦观教案

《鹊桥仙》秦观教案

《鹊桥仙》秦观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秦观及其创作《鹊桥仙》的背景。

1.2.2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鹊桥”、“银河”、“桂花”等。

1.2.3 诗歌意境感受: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2.4 表达技巧探讨: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1.2 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2.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通过介绍秦观的生平和对诗歌的赞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美。

3.1.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1.4 总结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1.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鹊桥仙》的鉴赏文章。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2.2 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2.3 讲解法:通过讲解,传授知识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看是否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2 结果评价4.2.1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鉴赏文章,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料5.1.1 秦观的生平介绍。

鹊桥仙教案秦观

鹊桥仙教案秦观

鹊桥仙教案秦观这是鹊桥仙教案秦观,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鹊桥仙教案秦观第1篇【教学目标】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

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学生情况分析】职一学生缺乏诗词欣赏能力,不善于背诵。

【教学内容分析】秦观的《鹊桥仙》是中职语文试验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唐诗宋词”中的课文。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培养诗词欣赏能力,并能熟读成诵。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提升人的认识,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教学手段及策略】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设计运用思维导图。

它通过整体把握,条理分析,抓住关键词来整理大脑混乱的思维,帮助学生品读揣摩,理解课文,熟练背诵,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说说里面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明确学习目的。

请学生看星座图。

教师运用想象性的语言结合图片描述这首词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教师要求学生听多媒体范读,并齐声朗读此词。

三、品读揣摩教师抓住关键词从情、景、理三方面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词,并逐一显示思维导图。

三、拓展交流请学生结合所学的诗词说说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师适当补充。

并指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朝夕相处的世俗爱情观升华到一种极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最后显示思维导图的全貌:景情理上阕纤云飞星银汉相会前:传恨一相逢与人间无数金风玉露短暂与永恒下阕水鹊桥相会时:如梦久长与朝暮临别前:忍顾四、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

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归纳教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是怎么学习的。

《鹊桥仙》教学设计(精选2篇)

《鹊桥仙》教学设计(精选2篇)

《鹊桥仙》教学设计(精选2篇)《鹊桥仙》篇1一、背景材料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

”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写作特点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

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

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鹊桥仙》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缠绵悱恻地流传千年,永无休止。

民间传说:牛郎因父母早逝与兄嫂共处,经常遭受虐待,后来兄弟分家,牛郎仅得一头老牛。

此牛原是天上金牛星,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

一日老牛开口告知牛郎,黄昏时将有七仙女于湖中沐浴,到时可趁机取走一套衣服,使衣服主人无法返回天庭。

牛郎依计行事,果然取得织女为妻,后来育有一对儿女。

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嫁凡夫,乃令天神将其押回。

鹊桥仙教案完整

鹊桥仙教案完整

鹊桥仙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鹊桥仙》这一古诗文。

该诗出自宋代诗人秦观之手,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宋词》中的《鹊桥仙》词作品,详细解析词中的意象、韵律、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鹊桥仙》的背景故事,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

2. 掌握《鹊桥仙》的词牌格律,了解其文学特点。

3. 领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鹊桥仙》的词牌格律,把握词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发学生对《鹊桥仙》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鹊桥仙》的全文。

3. 诗词解析:a. 解析词牌:介绍《鹊桥仙》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b. 解析词意:详细讲解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如“银汉”、“鹊桥”等。

4. 例题讲解:以《鹊桥仙》中的一句为例,讲解诗词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鹊桥仙》中的其他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介绍《鹊桥仙》的背景故事。

b. 请分析《鹊桥仙》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a. 《鹊桥仙》讲述了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

b. 《鹊桥仙》中的意象如“银汉”、“鹊桥”等,既表现了牛郎织女相会的艰辛,又展现了他们坚定的爱情信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其他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

b. 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鹊桥仙》的词牌格律,把握词中的意象。

2.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秦观《鹊桥仙》教案

秦观《鹊桥仙》教案

秦观《鹊桥仙》教案第一篇:秦观《鹊桥仙》教案鹊桥仙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理解词人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

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

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

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一、秦观简介: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

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

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

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二、解题:《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

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

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三、基本解读: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这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

“纤云弄巧”纤薄轻盈的云彩,变幻出优美巧妙的图案,不仅暗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而且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夜空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对比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再现想象体会《迢迢牵牛星》的情趣2朗读鉴赏《鹊桥仙》淡而不伤的风格3比较两首诗在写法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迢迢牵牛星一、新课导入: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我们学过“初七及下九”这个文化知识,其中“初七”是指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之为“七夕”。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牵涉到一个美丽传说,它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呢?(投影1,共4张)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

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

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

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那么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诗作是什么?(最早是见于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投影2,标题)但最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当推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一词了。

(投影3,标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一诗一词。

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们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

害得我们的织女啊,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初步感知文章:1.录音示范(听后不作评价,只求留下初步印象)(投影4,定格画面,原幻灯片1)2.自读《迢》诗三遍要求:第一遍正字正音,第二遍疏通字面意思,第三遍想象画面3.重点词句疏通迢迢皎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4.根据文章的思路,自选视角,复述故事提示:(根据原诗思路和视角) 远远地望着那颗耀眼的牵牛星,再看看旁边那颗皎洁的织女星。

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正伸着纤纤细手,噼里啪啦、毫无心思地拨弄着那织布的梭子。

眼泪伴随泪水,叹息声伴随机杼声。

一天了,没织成一匹完整的布。

银河的水又清又浅,我和她相隔又有多远呢?咫尺见,却只能隔河相望。

(3、4问题显示在投影上,投影5)5.请学生根据描述的画面,朗读诗歌。

同时出现有错的诗歌原文。

(投影6)三、鉴赏品味“默默”与“脉脉”比较默默无语:一个词,一种心理状态。

画面:夜空月光下,河水滔滔。

女子立于河边,默默无语。

她在想什么呢?一年来的苦苦煎熬还是过去短暂相会的蜜甜与温柔?可是那个狠心的人怎么还不来?看着这样的女子,不禁让我们心生悲情。

小结:相见不得的别恨。

脉脉无语:两个词语,一种神态,一种心理画面:咫尺也成天涯,银银月光下,你的眼睛是那样明亮动人,你的脸庞是那样清晰迷人。

仿佛伸手可及,却只能隔河相望。

有情人不能执手相伴,让人同情。

小结:相见而不能相会的离愁。

四、咀嚼回味根据意境,齐读诗歌。

提示:语调、语速、节奏等鹊桥仙一、过渡导入新课那年的七夕,牛郎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

又一个七夕来了,经过漫长的两个春秋的苦苦等待,这一次,有情人终于鹊桥上相会了。

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请欣赏风流才子,婉约词代表——秦观的《鹊桥仙》二、朗读示范(录音)(投影7,题目,原词,声音,画面,)三、感知文章1.根据学习《迢》诗的步骤,自学此词。

2.问题:假如男女生分成两组配合诵读,分别应读哪些句子?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投影8)(提示)上下两片,每片五句,结构近似。

五句话中,上下片前三句侧重写景抒情,应读得柔缓些;后两句侧重议论,应读得稍重有力些。

四、品悟意境[引]刚才我们反复诵读一诗一词,不知大家感觉如何? 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曾说:“诗歌中,听得到的声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声调更优美。

”诗中也有“听不见的声调”吗?它们在哪里呢?它就在诗的意境中。

那何谓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和情而言的,能够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

下面,我们就从景和情入手,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它的意境。

分析过程[引]刚才,男女分组朗诵了这首词,词的上下片1---3句是属写景抒情句,4、5 句则属于议论句。

下面,我们就先疏通。

分析每片的1---3句,然后再体会4、5句的议论句,怎么样?(先疏通每片1---3句,然后一起拟定四字语的小标题,得出该词的板书设计)五、点拨升华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探讨词人的爱情理想“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虽天各一方,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才是最珍贵的。

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六、歌曲欣赏鉴赏比较问题: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点同:都根据传说,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曲折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异:《迢》诗表现的是离愁别恨;《鹊》词却是对纯洁、高尚、忠贞不逾爱情的赞颂。

拓展延伸“七夕”已演化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许多传统的节日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

请以“‘七夕’与当代文化”为课题。

收集资料,完成一篇小论文。

附:板书设计佳期相会两情久长相见难别亦难不在朝暮依依惜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比较赏析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迢》诗感受汉五言诗的节奏,领会“古诗十九首’’ “一诗止于一时一事”, “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风格;2.通过《鹊》词感受秦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的词风,以及词的平仄诵读要领;3.体会《迢》诗的叠词妙用,感知《鹊》词的音韵之美;4.探究《迢》诗和《鹊》词的意境。

二、重点难点: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方式:配乐范读与自读---赏析---比较感知。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我们学过“初七及下九”这个文化知识,其中“初七”是指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之为“七夕”。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牵涉到一个美丽传说,它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呢?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

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

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

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那么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诗作是什么?(最早是见于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板书题目一)那么能长久地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当推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一词了。

(板书题目二)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一诗一词。

2.诵读、品味意境〈1〉自读《迢》诗三遍。

〈2〉问:《迢》诗在语言形式上与我们前面学过的《诗经》有什么不同?[引导]《诗经》以四言为主,每两个字为一个节拍,重叠起来构成一句,音节整齐,节奏匀称,少变化,有板滞感。

《迢》作为五言诗,虽然也是两个节拍,但却是上一个节拍是两个字,而下一个节拍则是三个字,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另外,该诗句句押韵(u韵)。

〈3〉教师范读。

请学生按五言诗的节奏,将《迢》诗再读两遍,感受它的节奏和意境。

〈4〉自读〈〈鹊〉〉词三遍。

[讲解]中国诗词的声韵,最妙处在平仄中,这是汉语独有而其它语言难以望其项背的。

诗词的韵,也都是以平仄声为基础的,韵不能离开平仄而独立存在。

我们来看看《鹊》词的平仄声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平声●表仄声◎表可平可仄▲表韵脚)〈5〉配乐朗诵。

播放配乐磁带,要求学生注意词的声韵美。

〈6〉按词谱试读一遍。

(分男女两组配合诵读,女生读词上下片1—3句,男生则读其4、5句。

1--3句为写景抒情句,要读得柔婉;上下片4、5为议论句,要读得铿锵有力)3推想、品悟意境刚才我们反复诵读一诗一词,不知大家感觉如何?好不好?美不美?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曾说:“诗歌中,听得到的声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声调更优美。

”诗中也有“听不见的声调”吗?它们在哪里呢?它就在诗的意境中。

那何谓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和情而言的,能够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

下面,我们就从景和情入手,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它的意境。

《迢》诗:全诗五句十行。

诵读一句,疏通一句。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二叠字会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感受?(询问学生)-----它兼写两颗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这分明是作者在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是从远景写起。

诗作者将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

一个状形,一个摹声。

由远而近,先人后物。

“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生什么“情”呢?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

可是,终日织不出,直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水清且浅,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

揭示出现实与愿望的矛盾。

这里由上句“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澈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

可是一水相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

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历来堪称诗歌之上乘。

(板书设计见附录)《鹊》词:上一诗写的是牛郎和织女相隔一水,却不得语的情景,下一词则写的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情形;上一诗抒写的是哀怨的相思之情,下一词抒写的又是什么情呢?让我们疏通《鹊》词。

〈7〉刚才,男女分组朗诵了这首词,词的上下片1---3句是属写景抒情句,4、5 句则属于议论句。

下面,我们就先疏通。

分析每片的1---3句,然后再体会4、5句的议论句,怎么样?(先疏通每片1---3句,然后一起拟定四字语的小标题,得出该词的板书设计)〈8〉词句句写天上双星,又似句句写人间人情。

这种“天人合一”,靠的是“议论”的贯通。

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把天上相逢与人间无数相会作比,让人自然产生人情的联想。

〈9〉另外,上下片“议论”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上片的“议论”已显示胜却人间的高尚纯洁的爱情,这样,下片的“两情”两句的出现才自然无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