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各种描写手法
小说的各种描写手法

小说的各种描写手法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描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在读者的想像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并由表及里地想像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也认为“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
”由于人物的外貌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爱好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绘声绘色,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引出故事情节,透露人物在特定场合下隐蔽的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作用。
肖像描写方法有多种多样。
它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生理特征等等。
它可以一次基本完成,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分多次逐步展开。
作者既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在反复中进行强调,也可以在同一场合描写一个人物在肖像上的多方面特点,或者不同人物肖像的不同特征,以形成对比,加强效果。
可以作静态的摹写,也可以作动态的描绘。
可以采用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也可以采用简笔勾勒的白描。
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性的描摹。
总之,肖像描写的方法,是并无一定之规的。
但是,成功的肖像描写却不外乎:一、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二、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肖像描写中要注意:切忌“脸谱化”。
社会是复杂纷繁的,生活中的人物肖像是多彩多姿的,这就决定着文学作品中的肖像也不应该是单调划一的。
肖像描写如果千人一面或因袭他人,那就会失去意义和作用。
切忌“平板化”。
不能从头到脚,不分主次地描绘人物外貌。
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外貌特征,或突出重点,或以点带面,否则“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小说的描写方法

小说的描写方法主要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手法。
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静态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方法。
动态描写包括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和对静物所作的动态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渲染与烘托是小说描写的一种手法,通过情节的渲染和人物的烘托来展现人物形象。
欲扬先抑是小说描写的一种手法,通过先抑后扬的方式来展现人物性格。
联想和想象则是小说描写的一种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展现人物和情节。
小说里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小说里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小说中的描写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方法:
1. 视觉描写:通过描述人物、场景、物体的外貌特征来呈现画面感,让读者能够形象地看到所描述的事物。
2. 音效描写:通过描述声音、噪音、音乐等来增强场景的氛围和情绪。
3. 味觉描写:通过描述食物、香味等来刻画环境、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4. 触觉描写:通过描述触感、温度等来增加读者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5. 嗅觉描写:通过描述气味、芳香等来刻画环境、人物的情绪和感受。
6. 情感描写:通过描述人物的内心感受、情绪变化等来展现情感世界。
7. 动作描写:通过描述人物的动作、姿态等来展现人物性格、情感和行为特点。
8. 对话描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角色关系、情感交流和剧情发展。
这些描写方法可以根据情节需要灵活运用,以丰富小说的叙事和情感表达。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细节描写“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象征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例4中是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可见,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三、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衬托所谓衬托即把两类或同一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或对比或映衬,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可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一、以环境衬托人物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对比作用:突出人物对比物的特点性格、品质,起突出强化的作用,彰显主题;一、环境的对比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三、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史记非常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先看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好勇斗狠、脾气直率的项羽,与狡诈多智、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截然不同;两个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不甘于现有地位的话,但说法却大不相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真是率直,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含蓄,却不怀好意;两个人先后入驻咸阳,刘邦从谏如流,不入秦宫室,封其资财府库,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掳掠;肆意而为;有人劝他称霸关中,他听不进去,还杀掉嘲笑他的人;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如画出;吴太伯世家里的夫差与越王勾践世家里的勾践,又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例子;夫差骄傲自大,爱好美色,喜听谗言,外逞武功,内耗民财,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勾践却卧薪尝胆,苦思复国,对外卑辞厚币,结纳邻国,对内则强兵富国,最终灭吴称霸;悬念亦称“紧张”;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读者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引发下文情节,激起观众的情绪;二是悬念有助于情节的展开;照应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的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表现充满论证雄辨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反复: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小说中形容相貌的描写方法

小说中形容相貌的描写方法
在小说中,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相貌。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描写方法:
1. 直接描写:直接描述人物的面容、身材特征等。
比如,“他有一张英俊的面孔,高大的身材,深邃的眼睛。
”
2. 比喻描写:用具象化的比喻手法,将人物的相貌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形象化人物。
比如,“她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皮肤如白玉一般光滑。
”
3. 反差描写:通过对比人物相貌的不同特点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比如,“他的五官看起来普通平凡,但那双深邃的眼睛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
4. 第一人称描述:通过人物的视角和感受来描写自己或其他人物的相貌。
比如,“我看着她那张红扑扑的脸庞,笑容荡漾,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
5. 镜子反射:人物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同时描述出来的形容也是对人物相貌的一种描绘。
比如,“他走到镜子前,看着自己那张苍白的脸庞,轻轻摸了摸那刺人的胡渣。
”
无论使用哪种描写方法,都应当注意细节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人物的相貌特征。
同时,描写相貌应与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状态以及故事情节相协调,以增强描写的效果,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小说阅读32种表现手法

小说阅读32种表现手法《一个乞丐》一文,暂包含以下32种小说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渲染,烘托,侧面描写,虚写,细节刻画,慢镜头,白描,多感官描写,衬托结构手法:悬念,欲抑先扬,巧合,铺垫,伏笔,倒叙,线索,呼应,照应,以点带面修辞手法:象征,反复,比喻(明喻、暗喻),对比,夸张,借代,排比(句子排比、成分排比),对偶,反问,设问,拟人学习时,请在阅读中勾画出使用某种手法的语句、段落,并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分析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个乞丐一年关将近,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总飘着幽微的火药香。
二虎在车门边站定,左边两眼,右边三眼,待到把车下的人都看清楚了,才下了车,跺一跺脚,迈着城里有钱有闲人特有的四方步,慢慢地向家中走去。
光溜的头发,锃亮的皮鞋,引得村里人一阵阵躁动。
“二虎啊,出息了啊?发财了?奥,草帽呢?”黑子叔站在门口,眉毛一挑一落,三分不屑七分羡慕地说。
以前,二虎是草帽不离脑袋的。
可今儿不一样了,二虎假装漫不经心地转了转头:“奥,丢了。
发财?……还行吧。
发点小财!嘿嘿,一般般吧……”石头倚在自家大门前的歪脖子枯树上,正轻轻哼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会呼地站起来,抖了抖鸟窝一样的头发,堆上十二分的笑:虎子哥回来了……虎子哥,大变样儿了!厉害呀……在村里人羡慕的眼光注视下,二虎就这样慢腾腾地走回了家。
二虎发财的故事,在静静的夜里放了一个大炮仗,小村里一声巨响后,碎屑纷飞,洒满了所有人家的屋顶。
二村里,一辈辈的人,都是侍弄庄稼的好手,没有谁想过进城里过日子。
村头的大柳树依旧枝繁叶茂,村民们晚饭后依旧蹲在柳树下,抽旱烟,唠闲嗑。
二虎的祖父,二虎的父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
戴着草帽的二虎自然也是。
他朦朦胧胧的觉得,自己这辈子只能拴在黑土地上了,也做好了准备:打磨了锄头,买回了种子,向祖父请教咋样锄地才能不伤苗……二虎是个本分人,曾有远房表哥拉他去做买卖,说是在本地低价买羊,再高价卖到城里去。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8da5f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43.png)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写小说的手法篇(一):小说情节表现手法小说情节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白描和细描,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生动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因为人物的外表体现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肖像描写在记叙文和小说里运用较多.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段文字描写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段文字描写了宝玉偷看椿龄画“蔷”的经过,文笔之细腻,令人感叹.用宝玉的一系列模仿画字的动作,表现了宝玉对于女孩儿的关心与怜爱,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语言描写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对话:“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是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于《荷花淀》里几位妇女之口.他们的丈夫离开了家,准备去前线,她们的内心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不直接说是自己想见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遮掩.这五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妇女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聪明可爱,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这段语言描写对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写也要注意描写角度,在第一人称及全知叙事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都不能有心理描写.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白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幻觉正是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篇小说,用的是全知叙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称,但是文中又有第二个人物时,就不能以“我”的口气去写第二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写“我”的心理活动.环境景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又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写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绿.这段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时,要注意它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社会环境描写包括时代风貌、民俗风情、城乡建筑、住所陈设等.比如《少年闰土》(鲁讯小说《故乡》的节选)中有这样一段:“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一段就属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段描写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只有在准备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人手不够,才会叫闰土来帮忙.这段民俗的描写成了少年闰土出场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非常明确.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从文章总体上说,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环境景物描写当然应该服从于人物描写的需要,环境景物描写应该是为人物描写起一种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写环境景物为主,当然环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当两种描写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就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全景式和特定式场面描写,都属于场面描写.所谓全景式场面描写就是把有关场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对于人物的活动则采取略写的方法,做总的描写.这种全景式场面描写,一般在描写重大事件时运用的频率比较高.比如《开国大典》中的一段描写:“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相交点南面的场中,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场面描写,对开国大典的会场做出了宏观的描述,就像是电影中的全景镜头.所谓特定式场面描写就是在总体的场面描写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衬.比如《开国大典》中倒数第二段: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举手向群众招呼,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场面描写,但它只是一个铺垫,这段主要要写的是游行.这个场面描写的主体场面是天上是礼花,地上是灯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有一个具体的着重表现的场面,即游行.这种特定式场面描写要注意详略的区别,一定要主次分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刻划与描绘.既可以用来记人、记事,又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所以它在记叙文中应用比较频繁.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所关照的对象很小,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儿,但是却能表现大的主题.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细节描写的目的性很强,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叫细节描写,所谓的细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写到一个严监生.他在临死前三天已经不能讲话,但是他总是向人伸出两个手指.许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后还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对他说:“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果不其然,灯草刚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这个细节把这个土财主的守财奴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寥寥数笔,但是事半功倍,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是成功的细节描写.二是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有较强表现力的细节,而不是那种一般化的、琐碎的、平庸的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典型呢?因为如果细节描写不够典型的话,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会给人一种冗赘的感觉.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两茎灯草同时点着,严监生甚至都不能闭眼,苦苦熬了三天.这把守财奴的本性刻划得入木三分.三是要真实.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写景状物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如果所写的细节不真实的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与其有这样的细节还不如没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借用来的.它原意指中国国画的画法之一,是指用墨线勾描的,素淡的,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写作理论借用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鲜明、生动地勾勒出来的一种写法.白描的特点是风格质朴,不事渲染.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对白描有专门的解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段描写没有任何的修饰,描写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把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贫寒交迫的现状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这是典型的白描.白描的写法运用得好,文章会呈现淡雅的风格.相反,如果运用不好,文章会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总之,白描的运用要十分精练才好.细描,也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引进来的概念.原指绘画中的工笔.细描也叫工笔描写.细描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全面.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可谓精雕细琢.细描的效果是,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细描要注意,凡做细描的对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核心的内容.如果作者将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细描了,文章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冲淡主题.侧面描写:也叫烘托或衬托,指对描写对象采取一种间接的表现手法,是从对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写中来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简单说就是不直截了当地描写客观事物,而是在描绘其它事物的过程中去衬托这个客观事物,以次要衬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画家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段话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烘托的概念.侧面描写有多种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语言(包括对话);可以从旁观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来侧面描写.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写了一段伯父家的女佣阿三的事情,并且引用了阿三的话:“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这段内容没有直接写伯父,而是通过伯父家的女佣来侧面描写伯父.侧面描写虽然是以次要衬托主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真切的.侧面描写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小说创作和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方法.写小说的手法篇(二):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小说吧。
小说描写手法及作用2

小说描写手法及作用2小说描写手法及作用2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通过叙事手法将人物、情节等内容呈现给读者。
描写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它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人物、情景的形象,给读者一个生动的感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小说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1.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指通过文字描述,让读者对人物、地点、物品等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举止动作等,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经历等。
通过描写地点的氛围、气息等,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情节发生的环境。
通过描写物品的外观、材质等,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物品的意义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形象描写可以使文字变得更加具体,有力地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通过文字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包括思考、感觉、愿望、情感等。
通过心理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动机,进一步理解人物的行为。
心理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痛苦、快乐、愤怒等情感,进一步产生共鸣及情感上的沟通。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叙述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等。
动作描写可以使人物更加生动真实,增强人物的形象感。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举止、姿态,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情境。
动作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意图,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4.对话描写对话是人物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描写对话可以直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心理变化等。
通过对话描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语言风格、性格特点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对话描写可以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感官描写感官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来表达人物的体验和情感。
通过感官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所处的情景,进一步融入到故事中。
感官描写可以通过文字的形象化表达,使读者的感官感受得到满足,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各种描写手法导读: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描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在读者的想像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并由表及里地想像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也认为“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
”由于人物的外貌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爱好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绘声绘色,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引出故事情节,透露人物在特定场合下隐蔽的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作用。
肖像描写方法有多种多样。
它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生理特征等等。
它可以一次基本完成,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分多次逐步展开。
作者既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在反复中进行强调,也可以在同一场合描写一个人物在肖像上的多方面特点,或者不同人物肖像的不同特征,以形成对比,加强效果。
可以作静态的摹写,也可以作动态的描绘。
可以采用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也可以采用简笔勾勒的白描。
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性的描摹。
总之,肖像描写的方法,是并无一定之规的。
但是,成功的肖像描写却不外乎:一、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二、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肖像描写中要注意:切忌“脸谱化”。
社会是复杂纷繁的,生活中的人物肖像是多彩多姿的,这就决定着文学作品中的肖像也不应该是单调划一的。
肖像描写如果千人一面或因袭他人,那就会失去意义和作用。
切忌“平板化”。
不能从头到脚,不分主次地描绘人物外貌。
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外貌特征,或突出重点,或以点带面,否则“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语)切忌“表面化”。
外貌描写只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方是目的。
鲁迅笔下的阿Q如果“戴上一顶瓜皮小帽”,虽然生动,但却“失去了阿Q”。
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应该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的经历,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肖像描写成为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人物描写辞典》,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示例]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老舍:《骆驼祥子》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
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
额角隆起,宽广无比。
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
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
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微蓝的。
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
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
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
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
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至于体格,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乌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儿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裥,一块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
鼻尖肥大,顶着一颗布满着血筋的肉瘤,一般人不无理由地说,这颗瘤里全是刁钻捉狭的玩艺儿。
这副脸相显出他那种阴险的狡猾,显出他有计划的诚实,显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和他唯一真正关切的独养女儿欧也妮身上。
而且姿势,举动,走路的功架,他身上的一切都表示他只相信自己,这是生意上左右逢源养成的习惯。
所以表面上虽然性情和易,很好对付,骨子里他却硬似铁石。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
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忙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
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
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起;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
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须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
”这就是说,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
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
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动作描写的范围很广。
诸如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生产劳动时的动作,文娱体育中的动作,军事活动时的动作,无所不可。
但是,无论描写何种动作,其目的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服务。
因此,动作描写切忌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为描写而描写。
要力求避免东鳞西爪,杂乱无章,动作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还要防止动作相仿,陈词滥腔,表现不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动作描写,还常常善于选择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在浓淡相宜的背景上描摹独具一格的人物动作,以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而把人物的动作置于尖锐的冲突、斗争的漩涡之中来进行刻划,则往往更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动作描写贵在确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而肖像、表情等描写则主要是描绘人物的静态。
如果能灵活自如地将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起来使用,以动衬静,以静显动,人物形象就可以真正达到“越来越活泼,越实在”的境地了。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人物描写辞典》,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示例]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大约是大模大样,或者生了鹤膝风罢,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鲁迅:《理水》他站得累了,想歇一歇,先在一把空椅子上吹了几口气,又郑重地揽起长褂的后幅,恐怕脏了皱了,然后慢慢地坐下来。
──叶圣陶:《饭》“我们应该给云报个信”,佩珠忽然想到这件事情就说了出来。
……“不要紧,让我去!我就去!”慧摇动着头,让她的浓发在脸颊上飘舞。
她马上把包裹递给贤,说,“贤,你把这个拿去。
”她又对佩珠说:“你叫影回去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她不等佩珠说别的话,便昂着头,红着脸,甚至带了得意的神情,掉转身子走了。
佩珠回头去看她,只见她大步走着,两只手不停地往前后甩,风吹动她的浓发,她的短裙也跟着风飘舞,她好象是被风吹走了一般。
──巴金:《电》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右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肖红:《回忆鲁迅先生》3、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
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其一,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
其二,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读者应该从人物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行为的动机,追求的目的,行将采取的措施等等。
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
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坦露,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其三,语言描写要性格化。
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孔乙己的腐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屈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等。
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
其四,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力忌八股调、学生腔。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人物描写辞典》,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示例]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吞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