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学-经皮穿刺术
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健康宣教内容

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健康宣教内容
经皮肺活检穿刺术是一种医疗程序,用于获取来自肺部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为了保障病人的健康和安全,以下是经皮肺活检穿刺术的健康宣教内容:
1. 了解经皮肺活检穿刺术的目的:该手术是为了检查肺部组织病变,以确定病灶的性质和是否恶性,从而有助于做出准确的诊断。
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肺功能测试、心电图检查、胸部X光或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的适宜性。
3. 注意术前禁食禁水:通常需要在手术前6-8小时停止进食和饮水,以避免手术中发生误吸。
4. 手术时进行麻醉:经皮肺活检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也可以选择全身麻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
5. 了解手术过程:经皮肺活检是通过在胸壁上穿刺取样,从而获得肺部组织样本。
通常会使用X光或CT引导手术,确保准确进入目标部位。
6. 注意手术后的护理:术后需要进行观察,以监测患者有无并发症,如胸痛、呼吸困难、出血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住院观察。
7. 注意休息和恢复:术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拿,以免对胸部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治疗和药物的使用。
8. 了解并发症和风险:尽管经皮肺活检是安全的常规手术,但仍存在一些风险,如感染、气胸、血肿等。
需要了解这些潜在风险,并咨询医生解答疑问。
9. 遵循医生的指导:术后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复查和随访,以确保伤口和病情的恢复。
以上是关于经皮肺活检穿刺术的健康宣教内容,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个人情况需要咨询,请及时联系医生。
介入放射学课件:第二章 经皮穿刺引流术

固定器械
丝线 胶布 固定盘:是解决长期固定引流管的较好 器械之一。
WSWcehenonzohlzoohuf OMopuehdtihMcaallmCeoodlloliegcgyea&lOCptoomlleetrgy e
操作方法
Seldinger法 套管法
WSWcehenonzohlzoohuf OMopuehdtihMcaallmCeoodlloliegcgyea&lOCptoomlleetrgy e
WSWcehenonzohlzoohuf OMopuehdtihMcaallmCeoodlloliegcgyea&lOCptoomlleetrgy e
套管法
WSWcehenonzohlzoohuf OMopuehdtihMcaallmCeoodlloliegcgyea&lOCptoomlleetrgy e
School of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School of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引流管侧孔段应尽量置于引流区的最低处 冲洗引流管需慎重,应避免加压冲洗 避免牵拉引流管,以防脱出 如缝线失去固定作用,应重新设法固定导 管(如改用固定盘)
WSWcehenonzohlzoohuf OMopuehdtihMcaallmCeoodlloliegcgyea&lOCptoomlleetrgy e
胆道梗阻
School of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经皮穿刺术

右下肺结节病灶穿刺活检前
右下肺结节病灶穿刺活检
右下肺结节病灶穿刺活检后
右下肺结节病灶:病理诊断为炎症
3 个 月 后 炎 症 消 散
操作设备和器材:
• 备齐术中用到的直尺、定位器、龙胆紫药水、2 %盐酸利多卡因、0.9%生理盐水、镇痛和安定 药物、10%甲醛溶液、溶血素及载玻片。准备 碘过敏及并发症的抢救药物和器械。根据患者 的影像资料,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或/和切割针 (一般用16~22G),与胸部穿刺包一起进行高 压蒸汽消毒。
肿瘤消融方法
• 对象:实体肿瘤;
• 方法:药物注射消融术; • 射频消融术;
• 导向手段
经皮穿刺注射消融术
• • • • • • 定位 消毒 铺巾 麻醉 穿刺 注射
注射
• 直径小于2厘米的病灶:于病灶中心注射药 液即可弥散至整个病灶; • 较大病灶:从病灶远侧注药,变注边退至 近侧;也可转动方向,必要时多点穿刺。 • 注射过程中如见进入血管,应迅速停止。 将 穿刺针稍进或退,回抽无血后方可继续 注射。 • 注射速度应缓慢。
• 穿刺活检术后做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 出血等并发症,严密观察。门诊病人应观 察2~4小时,无异常可回家观察。住院病人 可病房观察,主要是观察呼吸、脉博和血 压等,并做好记录。
• 无水乙醇注射量:根据病灶大小和弥散情 况而定。小于3厘米的,一般每次注入2~8 毫升;大于5厘米的,每次注入10!30毫升, 不超过50毫升。 • 每周注射2次,4~6次为一个疗程。 • 遇到下列情况,应停止:1、剧痛,停止后 不缓解者;2、注入的无水乙醇迅速向肿瘤 周围血管或正常组织渗漏者;3、患者出现 昏厥或烦躁不安者。
动脉穿刺针深入皮下后,可能会发 生以下几种情况:
• 1、如为鲜红色血液从针座处喷出,送入导丝顺畅, 即为穿刺成功; • 2、如为鲜红色血液从针座处喷出,但导丝送入有 明显阻力,无法送入,则多为针的尖端顶在血管 后壁,应将穿刺针稍后退或压低针尾; • 3、如为鲜红色,但血流不畅,这表示针孔未完全 在血管腔内,应将穿刺针稍向里或外移动; • 4、如穿刺后见针座血流不畅,呈暗红色,则为静 脉,须退出重穿; • 5、未见血液从针座处外溢,可将针头慢慢退至皮 下,可能在中间见到喷血,否则重穿。
医院介入手术室介入经皮穿刺技术

医院介入手术室介入经皮穿刺技术一、经皮血管穿刺术的常用器具(一)穿刺针穿刺针为经皮血管穿刺的基本器具,多为套管针,由外套管和针芯组成。
使用时需使针芯尾端的突起嵌入外套管尾部的凹槽,以使针芯头斜面方向与外套管尖头的斜面方向一致。
为便于持针和识别针头方向,有的穿刺针尾部还有一尾翼。
根据穿刺针尖端的不同,又分为两种:SeIdinger针,外套管为钝头,针芯为尖头锐面;BiIey针,外套管为锐面,针芯为钝头,不露出外套管。
也有不带内芯的穿刺针。
穿刺针多为不锈钢制作,外套管也可用塑料制作。
国外一般以“G”(Gauge)表示穿刺针的管径大小,数字越大,管径越细。
国内多以“号”表示管径,号越大,管径越粗。
如常用的8,9,12号分别表示穿刺针的外径为O8mm、O.9mm,1.2mm o和“号”的转换关系大致为14G与20号,16G与16号,18G与12号,20G与9号,21G与8号,22G与7号。
成人一般用16~19G,儿童可用18〜19G穿刺针。
(一)导引钢丝导引钢丝(导丝)对导管插入血管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在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时能帮助导管到位。
一般为特殊不锈钢制作,由芯轴和外套组成。
外套为细不锈钢丝绕成的弹簧状套管,套于芯轴外面。
根据芯轴与外套关系不同可分为固定芯子和活动芯子导丝两种。
导丝的前端相对较柔软,可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特殊用途者柔软段可长达10-20cm o活动芯子导丝可任意改变柔软段的长度。
导丝根据柔软段的形状可分为直型(通用标准型)、弯形(即“J”型或半弧形)和可变形(活动芯子型)导丝三种。
为使导丝表面光滑,减少血液黏附,导丝表层常涂有聚四氟乙烯,也有用肝素和氢水化合物处理的。
(三)导管导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用途不同,因此导管的合理选择是操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根据导管末端开孔的位置分类:端孔导管、侧孔导管、端侧孔导管。
2.根据导管末端的形态分类:直形导管、C形导管、CObra 导管、猪尾形导管、盘曲形导管,RH导管、HeadhUnter导管、NeWton导管及响尾蛇形导管等。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进而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一、基本技术【器材与药物】1.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分为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2.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多为细针,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包括自动或弹射式活检枪,取材较多,可供组织学检查。
另一类特殊的活检针是锯齿状的旋切针,常用于骨活检。
3.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4.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常用者为Kopans针和Homer针。
5.药物:经皮穿刺消融术的常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1.血管穿刺术:穿刺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2.活检术:1)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各有优点和不足,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2)术前准备:选定穿刺点后,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或无菌单,用1%~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部麻醉。
3)根据病变性质和检查目的,采用抽吸针或切割针穿刺进入病灶内,影像扫描核实针头位置无误后,进行活检。
4)对取材标本及时进行涂片、细菌培养或固定,然后送检。
5)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3.肿瘤消融术:1)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2)操作方法与活检基本相同,注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其在瘤体内的弥散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灶多点穿刺与注射,同时注意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3)副反应与并发症:除了与穿刺活检类似的一些并发症外,另有一些与药物有关的反应,如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肿瘤坏死引起的发热等。
[临床医学]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临床医学]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https://img.taocdn.com/s3/m/36ead152ee06eff9aef80794.png)
椎体内置针位置
• 过高易在膨胀时损伤上终板 • 过低不易达到撑开效果 • 过前穿透椎体前壁造成水泥外漏
插入穿刺针
手术入路
经椎弓根; ~ 10 & 2 o’clock
at the pedicular rim (T10-L5)
旁椎弓根; ~ 11 & 1 o’clock, 2 mm
lateral to the pedicular ring (T5-T12)
注入的,减少了骨水泥由椎体后侧溢出的风险
定位技术
• 预定位的必要性 • 术前预定位 • 减少术中盲目穿刺数 • 减少椎体选择错误 • 减少椎体附件损伤
定位技术
• 注射器针定位
– 创伤小 – 时间快 – 操作简单 – 可重复性 – 可在正式消毒铺单前进行
穿刺进针技术(椎弓根进路)
• 选点:根据预定位标记和方向进针 • 骨性标志的感觉(腰椎)
•
大: 5mm
• 最大的膨胀直径:
小: 14mm
大: 16mm
• 膨胀后有楔形和方形两种
Before expansion
fully expanded
手术适应征
• 新鲜或陈旧性椎体骨折 • 椎体的其它病理性骨折,如:
– 椎体血管瘤 – 骨髓瘤合并病理性骨折 – 椎体转移瘤
• 骨质疏松症骨折是最佳适应征
– 横突:上下穿刺 – 椎板:左右穿刺 – 关节突:椎板根部突起 *松质骨落空感
穿刺进针技术
• 初试深度不宜超过5mm,目的:
– 有利于方向调整 – 前后位透视确定选点的准确性以利调整 – 减少椎弓根破坏及神经脊髓误伤
穿刺进针技术
• 克氏针置入的技术要求 • 落空感提示选点准确 • 置入困难提示选点或方向错误 • 初试深度控制 • 钻孔时维持,避免带入误伤血管
介入名词

1.血管成形术:是用一种方法使狭窄了的血管恢复它原来的形状,使血流重新畅通,供血恢复接近正常。
2.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的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3.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4.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简称栓塞术):是介入放射学基本的治疗技术之一,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技术。
5.栓塞反应:是靶器官栓塞后出现的、预料中的症状和体征,多为自然过程,对症处理后可康复。
6.栓塞水平:是指栓塞剂到达或闭塞血管的位置,对于经动脉栓塞,通常包括主干、小动脉和末梢及广泛性栓塞;对于静脉则有主支和区域性栓塞之分。
7.栓塞程度:是指在小动脉栓塞时靶血管所属分支闭塞的比例,或可表述为栓塞后靶血管血流减少的程度。
8.血管门残留现象:是指对靶器官或病变进行完全性栓塞过程中或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位于血管门区的组织不能被有效栓塞,或仍有活组织和肿瘤复发。
9.低压流控法:即导管插入靶血管但并不阻断其血流,以低压注入栓塞剂,由血流将栓塞剂带到血管远端而形成栓塞的方法。
10.过度栓塞:是指栓塞程度和范围过大,尤其是在使用液态栓塞剂和过量使用颗粒和微小栓塞剂时。
其后果是造成大范围组织坏死,引起相应的肝功能衰竭,胃肠、胆管穿孔,胆汁湖,皮肤坏死,脾液化等。
11.返流性误栓:是指栓塞剂由靶动脉反流出来,由血流冲走,而栓塞其他动脉。
12.顺流性误栓:当靶动脉大部分已被栓塞,原潜在的侧支通道即开放,追加栓塞剂由于注射压力较大,或导管嵌入靶动脉可使栓塞剂顺行经开放的侧支进入前端的非靶动脉。
13.栓塞后综合征:栓塞反应的表现及程度与使用栓塞剂的种类、栓塞水平和程度,不同靶器官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体征,重者出现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
漫说介入之Seldinger穿刺法

漫说介⼊之Seldinger穿刺法漫说介⼊今天聊聊⼀项最基础的介⼊技术,虽然平时不是很起眼,但时⾄今⽇我们做⾎管介⼊时每次都要⽤到它,这就是Seldinger穿刺法。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介⼊技术的发展,介⼊治疗以其精准、微创、安全、⾼效的特点越来越被医⽣和患者接受,介⼊也成为和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临床⽀柱性学科,这其中⾃然少不了前辈们的创新和开拓。
Wilhelm Konrad Rontgen(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发现了X射线,⼜称伦琴射线,并为其夫⼈拍摄了⼈类历史上⾸张X⽚,他也因此成为第⼀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但伦琴最伟⼤之处是他在巨⼤的利益⾯前,放弃了X射线的专利,使之迅速推⼴,从⽽奠定了现代医学影像和介⼊治疗的基础。
Werner Forssemann,德国医学家,1929年冒着⽣命危险,⽤⼀根65厘⽶长的导尿管、导尿管、导尿管,从⾃⼰肘静脉插管到右⼼房造影,开创了外周⾎管进⼊⼼腔的先河,为⽇后介⼊发展开辟崭新途径。
他也是拿⾃⾝做实验的代表⼈物,并因创新发现于1956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此后介⼊治疗快速发展,但当时要想进⼊动脉或者静脉造影、治疗,都得外科医⽣切开⽪肤肌⾁、完全暴露⾎管才能进⾏穿刺、造影,不但费时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种安全、⾼效的进⼊⾎管的⽅法呢?Sven-Iran Seldinger,瑞典放射医⽣,1953年⾸创了经⽪股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进⼊⾎管的⽅法,成为今⽇介⼊的基本技术,后来⼈们把这种技术称为Seldinger法(塞丁格法)。
这是Seldinger穿刺法所⽤器械,A是⾎管鞘,尾部带防反流阀,通过器械同时防⽌出⾎;B 是扩张鞘,套在⾎管鞘内⽅便送⼊⾎管鞘;C是中空软管;D是⾦属穿刺针,套在C内进⾏穿刺;E是导丝,前端柔软不会损伤⾎管。
Seldinger法具体步骤:A将中空软管和穿刺针套在⼀起,穿透动脉前后壁;B退出穿刺针,保留软管;C慢慢拔软管,当退到动脉时可见献⾎飚出;D经软管送导丝⼊动脉;E退出软管,保留导丝在动脉内;F顺导丝送⼊⾎管鞘,退出导丝,这样在动脉和体外就建⽴了可反复出⼊的安全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动、静脉穿刺
• 皮肤切口,皮下组织分离。 • 进针点在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正下方。 • 穿刺针进针方向与血管走行方向相
一致。 • 进针角度通常为30°~ 45°。 • 穿刺时的血管固定。
锁骨下动脉穿刺
• 进针点:锁骨下窝顶部下方3.0~4.5cm处; • 体表标志:锁骨中点外1/3,向内1cm,上
• 如针尾喷血顺利,导丝引入顺畅,表明穿刺成功。
术后处理
• 拔管后应止血彻底,否则导致局部血肿。 • 压迫点为穿刺点而不是进针点。 • 压迫时间:动脉10分钟,静脉3~5分钟。 • 加压包扎,松紧适度。 • 患者平卧6小时。
二 活检术
❖导向手段
– 选择原则: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深度、 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1.5cm 处穿刺,深度约4~5 cm。 • 扇形穿刺法 • 骨性标志:第一肋环外缘中点。
左锁骨下 动静脉
右颈内静脉穿刺
• 体位:仰卧、头转向对侧,颈部垫高后仰。 • 穿刺点选择:乳突与胸锁关节连线中点、
胸锁乳突肌后缘。 • 穿刺方向:同侧胸锁关节,与冠状面角
度约30°,进针深度3~5cm。 • 要求:针尖不越过同侧胸锁关节穿刺活检方法
–穿刺器械消毒 –穿刺点选择 –穿刺部位消毒,铺巾 –穿刺部位局部麻醉(1%利多
卡因) –穿刺、取材
❖抽吸活检术
• 将活检针穿刺进入病灶;核实针头位 置,确保在病灶内;
• 退出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在负压 状态下,小幅度推进、退出活检针数 次;
• 占位性病变经皮穿刺活检 • 实体肿瘤经皮穿刺灭能 • 囊肿经皮穿刺抽吸、引流、药物注
射硬化 • 椎间盘的穿刺治疗
第四节 临床应用
经皮穿刺活检
❖肺活检术
➢适应症
• 肺内结节或肿块性病变 • 肺部慢性浸润性病变 • 肺门实质性肿块
➢禁忌症
– 不能合作,剧烈咳嗽和躁动不安者; – 凝血机制障碍; – 重度呼吸功能障碍; – 肺大泡伴限制性通气障碍 –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 肺动静脉畸形; – 穿刺道有重要脏器者。
右锁骨下静脉
❖Seldinger穿刺法
❖改良穿刺法(Driscoll穿刺法)
❖静脉穿刺法
• 用与动脉穿刺类似的穿刺针和穿刺 法。
• 静脉压力低,穿刺针进入后可无喷血 或仅缓慢冒血,有时不太确切。
• 用改良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边穿刺 边抽吸,抽至血流通畅时,即可插 入导丝。
❖注意事项
• 如穿刺后未见血液喷出,可缓慢退针至皮下,其间 可能见到喷血,否则重穿。
• 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 注射充分,将肿瘤外0.5cm 范围的正常 组织受到弥散。
• 遇到以下情况,停止注射:
– 出现剧烈疼痛,暂停注射后不缓解者; – 注入的无水乙醇迅速向肿瘤周围血管或正常
组织渗漏; – 患者出现晕厥或烦躁不安着。
❖副反应与并发症
• 疼痛,吸收热,醉酒现象
第三节 应用范围
❖建立血管通道
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旋切活检术
• 主要用于骨骼病变活检,基本方法与切割术类 似。
❖并发症
• 疼痛 • 出血 • 感染 • 肺穿刺后气胸 • 肿瘤转移
❖评价
• 技术已较完善,准确率达90%~95%, 细针使用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
三 肿瘤消融术
❖导向手段
• USG和CT最常用。
❖操作方法
• 选用细针,穿刺法同活检术; • 影像导向监视下穿入后,核准针尖位置,
– 组织切割针
• Madayag针、Greene针、 • Westcott针、活检枪 • 旋切针:Franseen针、 Otto针、
Rotex针
❖治疗针
–Chiba针 –有侧孔针 –套管针
❖药物
–无水乙醇 –醋酸 –热水或热造影剂
第二节操作方法
一 血管穿刺法
❖穿刺部位 • 动脉
– 股动脉、肱动脉、锁骨下动脉及颈动 脉。
• 常用股动脉和股静脉 • 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后可行药盒植入。 • 颈动脉穿刺行颅内疾病诊治。 • 颈静脉穿刺可行上、下腔静脉和肝静脉
疾病诊治。 • 经皮肝穿刺可穿刺肝静脉和门静脉系统。
❖进入非血管管腔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 经皮肾穿刺肾盂造瘘 • 经皮膀胱造瘘 • 经皮胃造瘘
❖穿刺实体器官
• 静脉
– 股静脉、颈静脉。
穿刺前准备
• 器械、药品准备 • 穿刺装置选择 • 穿刺部位确定:触摸法,体表透视
定位法。
❖麻醉方法
• 所有患者除不合作者或婴幼儿需作全麻 外,一般均采用局部麻醉。
• 以股动脉为例:患者仰卧造影台,术者站 在患者右侧。局部消毒后,左手中、环 指按在皮肤穿刺处的头侧,食指在穿刺 处的足侧,手指下方深处为穿刺血管, 搏动强烈。抽1%利多卡因5ml,用5~7 号针刺入皮内作局部麻醉,然后针头深 入动脉鞘内作鞘内麻醉。
• 在负压下退出活检针;将针内腔的标 本物质推注在载玻片上,推片、固定, 送病理科。
• 退针后穿刺点包扎。
➢注意事项:
• 定位与穿刺均在影像监视下进行。 • 取材应选肿瘤边缘部位或用多向取
材法。 •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 • 退针至皮下时,停止负压抽吸。
❖切割活检术
• 将切割穿刺针经皮穿向病灶,针头进入病灶边缘; • 推进切割针针芯,固定不动; • 推进切割针针套; • 整体退出切割针,取出针芯与针套间组织条,
• 穿刺后血流不畅,色暗红,则表明针已进入静脉。
• 穿刺后血流不畅,色鲜红,表示针孔未完全在血 管腔内,应调整针尖位置,使之完全进入血管腔。 如未入血管,退针后加压片刻,重新穿刺。
• 如喷血顺利,导丝引入不畅,则多为针尖顶在血 管后壁,此时应退出导丝,稍外移穿刺针或压低 针尾,喷出血流后再引入导丝。
拔除针芯,连接注射器,回吸无血后缓 慢推注适量药物。 • 注射结束后插入针芯,整体撤除穿刺针。
• 药物
– 无水乙醇加超液态碘油。
• 用量
– 小于3cm肿瘤,一般每次注入2~8ml; – 大于5cm肿瘤,每次注入10~30ml,最多
不超过50ml; – 每周注射2次,4~6次为一个疗程。
• 缓慢注射,避免沿针壁外溢。
介入放射学
第二章 经皮穿刺术
• 目的:建立血管或非血管通道。 • 监视手段:电视透视、USG、
CT、MRI。
第一节 器材与药物
❖穿刺针
• 血管穿刺针动脉穿刺针与静脉穿刺针
– Seldinger针 – 前壁穿刺针
• 其他穿刺针
– Chiba针
❖活检针
– 细胞抽吸针
• Chiba针 • Turner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