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2010
10比较诗学解读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0
(三)作品论——意境与典型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1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7
体系比较中要注意文论内部 的异质因素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8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 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9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 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 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 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季羡林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2
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运用和接受国 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 “净化”(Katharsis)、“功能”、“反 讽”等 《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概念》 “典型”、“现实主义”、“现代性”在 中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3
王国维“境界”说 在研究中寻找表现自身理论特色的术语, 是比较诗学的使命之所在。
3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 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 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 拗地导向比较诗学。 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
比较诗学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界定
1、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 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 《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 它艺术理论。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 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自此, 诗学的传统涵义即文艺理论。
2、近代诗学的分野——艺术哲学和文学理论 到了19世纪,诗学出现了分野,一种是由先 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它倾向于 加强诗学的理论色彩,以取代文艺创作法规。 它被称为艺术哲学(或美学)。其代表人物有 鲍姆嘉通、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人。另 一种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处理的诗学,即文学 理论。
3、对话法
对话法在第三章也已经论述,这里补充强调 一个原则,即平等对话原则。它要求参与对 话的各民族诗学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为世 界诗学体系的贡献的机会均等。它主要是针 对“西方中心主义”而提出来的。 对话实际上就是以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只 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述自己,才能真正地 达到平等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 问题是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中西文学的差异植根于中西社会不同形态的 文化土壤中。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言说方 式,只有找到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根源,才 能找到中西诗学比较的基点,否则中西诗学 的比较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流于表面。 “文化探源的基础工作,无疑是通过对不同 文化模式的寻根式研究,把不同文化模式的 逻辑结构还原到其元结构中,进而清晰地获 得文学或文化立场在逻辑上普遍有效的结构 原则”。所以对中西文论中的范畴、文本、 现象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都应从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的追溯中寻找相互的可比性、理 论的兼容性。
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 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 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 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 则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 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 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 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 键最具标志性的特征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10比较诗学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 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 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 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理论模式追求的是异质并存, 而不是简单趋同。
理论模式的存在不是要清除各 民族文学理论的差异,而是使各种 异质文学理论批评之间有更多的沟 通和交流,消除话语上的隔膜和抵 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和而不 同”。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 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 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多是“欲 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
(二)言不及意与语言的局限
中西哲人和文人都曾表现出对语言局 限性的种种思考和反抗。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 知之难,能之难也 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二)创作论——神似与真实
中西文论都讲究文学的真实性,但侧 重点不同。中国古人强调的真偏于主体感 受的真,而西方偏于所模仿的客体的真。
王维:《袁安卧雪图》“雪里芭蕉” 得心应手,意到便成 其理入神,迥得天意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 也” 西方强调所模仿的客体的真实乃至细节 的真实。
比较诗学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
钱锺书:“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 的领域。”
艾田伯:“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 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 学。”
第三节:走向比较诗学新疆域(2)
互为主体:对话身份的重构。
问其所问:问答逻辑的建立与面向未来的 历史资源开启。
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中国诗学阐释学可能。
谢谢听讲!
2015年8月9日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1)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刘若愚:《隆溪:《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 学》 钱锺书:《七缀集》、《谈艺录》等
第三节、走向比较诗学新疆域(1)
从“比较”走向“对话”,从“盈亏”走 向“共创”。 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命题:中国诗学的历史 时间向度。
中国诗学的世界性命题。中国诗学的国际 空间向度。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的描述:“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 无固定所指。
• 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 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 理论框架。 • 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 技巧的、审美的、实用的六种理论,分别从纵向探究了它 们的源和流,并将其与西方相似的理论作了比较,最后从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上考察了六种理论的相互作用与综合。
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

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
你说这诗学啊,就像是一座神秘的花园,里面藏着无尽的美妙和奥秘。
要了解比较诗学,咱得先学会观察。
就跟咱去逛公园似的,你得细细打量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才能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咱看不同文化里的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得去琢磨它们的形式、风格、主题,这可不是随便瞅瞅就行的呀!然后呢,得学会对比。
哎呀,这就好比把两种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有啥不一样。
诗也一样呀,把中国的古诗和外国的诗歌放在一块儿,找找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如说,中国古诗讲究意境,那外国诗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追求呢?这一对比,不就有意思多啦!还有呀,得深入分析。
别光看表面,得像挖宝藏一样,往深处挖。
想想一首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那可都是有故事的呀!为啥这首诗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它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和情感?这一分析,你就会发现,原来诗学的世界这么广阔!咱还得学会联想。
看到一首诗,你就想想生活中的场景,或者其他的艺术形式。
比如说,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美丽的山水画?这联想一打开,那灵感不就汩汩往外冒啦!再说说归纳总结。
这就像是把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颗颗捡起来,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
把各种不同的诗学现象、观点归纳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这样咱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不就更系统、更全面了嘛!你想想,要是不掌握这些基本方法,那在比较诗学的大花园里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咱得有方法、有策略地去探索呀!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诗学的魅力,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诗的碰撞和交融。
你说,这比较诗学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百宝箱,等着咱去打开,去发现里面的宝贝呢!咱可得好好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呀!咱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得深入进去,好好玩味,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是吗?所以呀,赶紧行动起来,去比较诗学的海洋里畅游一番吧!。
7.第七章 比较诗学

3、海外华裔及港台学者的比较诗学 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
比较诗学。 叶维廉80年代主持《比较文学论丛》的撰写,丛 书中绝大部分涉及诗学研究,显示了台港比较诗 学的兴盛繁荣。叶维廉 《比较诗学》。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
研究,例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在理论的 层次上比在实际的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 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 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理论,并进一步使它 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 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 形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
1、西方比较诗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兴起。是比
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美)韦勒克:“文学是一元的,犹如艺术和 人性是一元的一样”。“重要的是把文学看作 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语言上的差别。” (法)艾田伯明确提出:“历史的探寻和批评 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 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 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定义
1、‚诗学‛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
西方文化语境中,19世纪以前泛指文学理论;19世 纪文学理论较少用‚诗学‛指称,代之以‚美学‛
或‚文学批评‛;20世纪以后,‚诗学‛一词再次
得到广泛使用。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厄尔•迈纳
2、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
逻各斯与道
相同之处: 1、都是‚永恒‛的。 2、都有‚说话‛、‚言谈‛、‚道说‛ 之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有关。 不同之处: 1、有与无 2、可言与不可言 3、分析与体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2、总体特色比较(详见教材P.241~243) 、总体特色比较(详见教材 ) 审美特点的区别( 中):再现与表现 审美特点的区别(西-中):再现与表现 形式的和谐与伦理的和谐 模仿与言志 典型与意境 真美结合与真善结合 表现形态的比较研究 哲学的逻辑的与经验的伦理的
参考文献
刘若愚以此来分析构成整个艺术过程的四个阶段。 这样,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圆圈。同时,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受到宇 宙影响他的方式所左右,而且由于反应作品,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发生接 触,而再度捕捉作家对宇宙的反应,因此这个过程也能以相反的方向进 行。 刘若愚据此将中国传统批评归纳、整理成六种文学理论:形上论、决定 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在这些大类目下,他把中国理 论和西方类似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研究。 刘若愚对中国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使之趋向科学化、体系化,这 种做法突破了中国文论传统的研究方法,将零散的评论作综合,排除表 面上的杂乱无章,与西方文论更有可比性,这样“能够帮助澄清术语的 暧昧不清,显示出底层的概念,将我们导向意义的一般领域中而寻求出 更为精确的涵义。”从而重新阐释了中国的文论系统和原理。这是一个 沟通中西文论的有益尝试。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 高等教大学出版社, 2002; 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学论》(修订本),四川教育出版 社,2005; 杨乃乔、吴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 授七十五华诞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吴家荣主编 :《比较文学新编》(修订版) 安徽教育出 版社 2004年; 刘耘华:《比较诗学的本土生成》,东方丛刊, 2009年 01期
。
研究案例:钱钟书《管锥编》论述“神韵说” 研究案例:钱钟书《管锥编》论述“神韵说” 教材P.239) (教材 )
“神韵说”的领域转换:从论画到论诗 神韵说”的领域转换: 神韵说 神韵说”的真实内涵:含蓄不露,留有余地。 “神韵说”的真实内涵:含蓄不露,留有余地。
“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 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 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 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to overhear the understood),‘韵’之谓也”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 understood),‘ 之谓也” ),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诗学术语、概念、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每种体系在建立 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西方文论: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术语运用较规范。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 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 要领。”(季羡林) 如“气”(教材P.237)
“神韵说” 与西方学说的沟通 神韵说” 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 “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 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 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 更援引西方学人以音乐论诗、画之妙的比喻,证明 以不尽之致比于‘音乐’ 余音’ 远逝而不绝’ “以不尽之致比于‘音乐’、‘余音’、‘远逝而不绝’,与吾国 及印度称之为‘ 真造车合辙、不孤有邻者” 及印度称之为‘韵’,真造车合辙、不孤有邻者”(页1352- - 1365) )
——美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3年)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成有所贡献。 ——美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3年) 对于一本比较诗学的专著来说, 对于一本比较诗学的专著来说,所采用的例证必须是跨文 化的而不是同一文化体系之内的。 化的而不是同一文化体系之内的。 ——美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1990年)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 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 如此, 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如此 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63年)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例 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 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在理论的层次上比在实际的 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第五节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1.西方 西方 “诗学”(Poetics) 的含义有广义、中义、狭义的区别, 分别指文艺理论、文学理论、诗歌理论。 在古典意义上,就是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比如古希腊亚 在古典意义上,就是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 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法国新 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等,都是如此,而不是 仅指关于诗歌的理论著作。 在比较诗学中,亦取“诗学”的广义内涵,既包括诗论, 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二)比较诗学的概念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以文学 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 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各民族的诗学(文学理论) 方法:对比、阐发与概括、归纳。 目的: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更清楚地认识各 自的规律,寻找适用于各民族文学的普遍规律。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 年代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 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 世纪 兴起。是比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兴起。是比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拓展:平行研究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樊篱,引入美 学的综合的研究,从而为文学理论进入比较文学 领域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深化:对不同民族文学的异同现象作出进一步分 析研究时,也必须进入到文艺理论研究,特别是 当欧洲中心论被打破,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受 到重视的时候。
思考题
什么是比较诗学? 简述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 结合实例说明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 方法。 选择中西诗学中某一你感兴趣的相 异或相契合的方面(术语、具体理 论、审美特征等),搜集材料作深 入探究。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诗学术语、概念、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 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一般做法: 对比研究: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辨析其含义上的异同, 对比研究: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辨析其含义上的异同,并加以理论 总结; 总结; 互相阐发: 互相阐发:获得对中外文学都普遍适用的批评认识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 要成就 2. 1949以后: 大陆: 大陆:前30年几乎空 年几乎空 年以后, 白,1979年以后, 年以后 丰收期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 出版。 80 年 代 , 宗 白 华 《 美 学 散 步》、刘小枫《拯救与逍 遥》、曹顺庆的《中西比较 诗学》等。 90年代,黄药眠、董庆炳主 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及其他一系列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