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与进展_黄庆举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进展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进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作为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太阳能被广泛应用。
太阳能电池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已经成为实现太阳能利用的核心技术。
本文将介绍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进展。
一、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早在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貝克勒尔发现了光电效应,但直到20世纪,人们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光电效应。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制备出了硅太阳能电池,这标志着太阳能电池的诞生。
此后,太阳能电池不断地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空间探测、路灯、水泵、通信设备等领域。
不过由于能量密度较低,太阳能电池在大规模能源应用方面的应用还面临着挑战。
二、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光电效应。
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PN结上时,电子从价带跨越到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从而产生电流。
通过在PN结上掺杂不同的材料,太阳能电池被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半导体复合材料等不同种类。
其中,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类型,具有高转换效率、长寿命等优点。
三、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进展1. 提高转换效率提高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20%,而非晶硅和半导体复合材料等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此外,人们还在研发新的催化材料和结构,以提高光吸收和电子转移效率,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2. 降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一直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
为了降低成本,人们正在研究可替代材料和生产工艺。
例如,柔性太阳能电池可以采用轻薄的聚合物基底,相比于普通太阳能电池,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制造和安装。
此外,使用低成本的材料,如铜、锌、锡等,也可以大大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3. 应用拓展除了常规的光伏发电领域,太阳能电池在移动设备、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太阳能充电器成为了户外爱好者的必备装备;太阳能无人机能够留在空中长达几个月,实现长时间的无人遥控;太阳能汽车也正在日益成熟。
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伏发电技术之一,其优势在于可靠性高、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特点。
在过去的几年中,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高效率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高效率硅基太阳能电池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早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在光吸收效率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限制了其光电转换效率。
为了提高这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研究者们采用了一些创新的设计方案。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扩散长度来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增加硅片厚度或减小缺陷密度来实现。
由于当前的硅片制造工艺存在非常严重的浪费问题,很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利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硅基材料替代当前的硅片材料。
例如,研究者们可以使用铸造硅材料来制造硅基太阳能电池,这种材料可以大幅度减少制造时的浪费,并能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小硅片的厚度。
二、多晶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多晶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是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单晶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多晶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优势,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多晶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研究者们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加入非晶硅薄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效率,从而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
另外,一些研究者还采用双结构技术来制造多晶硅基太阳能电池。
这种技术采用两层不同晶格常数的硅,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pn结。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的运输性能,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
三、薄膜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薄膜硅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兴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薄膜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成本更低,材料也更加轻便、易于携带。
同时,薄膜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反射率更低,光吸收效率更高。
这使得该技术在户外、室内等多种应用场景中都能得到发展。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剧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太阳能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装置,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的进展和挑战,并分析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展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硅材料晶化制备成单晶体,利用晶体的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的太阳能电池技术。
与单晶硅相比,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更为简单,成本也较低。
虽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稍低,但是在大规模生产中具有竞争力。
3. 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是相对较新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技术。
它通过在基础材料上沉积一层非晶态材料或半导体薄膜,实现太阳能的光电转化。
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轻薄、成本低等优点,然而其转换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应用研究1. 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组件,其应用在光伏发电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
光伏发电可以实现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提升,将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的普及和推广。
2. 家用光伏系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家用光伏系统可以将太阳能光能转化为电能供家庭使用,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同时也为家庭节约能源支出。
3. 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充电器是另一个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应用领域。
太阳能充电器可以通过太阳能光能为电子设备充电,解决电力无法供应的场合。
在户外、露营等环境中,太阳能充电器的使用方便快捷,受到用户的青睐。
三、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挑战与展望1. 提高转换效率目前太阳能电池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提高转换效率。
硅基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硅基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硅基太阳能电池。
硅基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硅基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硅基材料是目前太阳能电池中最常用的一种材料,主要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
其中,单晶硅和多晶硅是硅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它们具有很高的太阳光转换效率、良好的稳定性和长寿命等优点。
而非晶硅材料因为其制备工艺较为简单,可以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在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硅基材料的纯净化处理。
由于硅基材料的制备与纯化过程十分复杂、精细,因此这一步骤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
目前,人们已经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硅基材料的制备效率和质量,如Czochralski法、区域熔凝法和气相沉积法等,这些方法在硅基材料的纯净化和制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应用潜力。
另外,在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硅基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其中,一些新型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如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异质结硅太阳能电池、量子点硅太阳能电池等)因为其材料和工艺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应用特点。
这些新型技术的出现,为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薄膜硅太阳能电池:薄膜硅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较薄的硅片来制备太阳能电池,相比于传统的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等,它的成本和能耗都更为低廉。
同时,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因为其材料和工艺的不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应用于更多的环境和地形。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应用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人类正在寻找各种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太阳能领域中,硅基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最为成熟和普及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类型。
本文将介绍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
一、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硅基太阳能电池是最早被发明的太阳能电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得到研究和改进,并成为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太阳能电池类型。
硅基太阳能电池一般分为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目前,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重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转换效率。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结构和工艺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探索新型硅基材料、优化器件结构和使用先进的制造工艺等方式,不断提高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目前,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达到了22%以上。
2. 降低制造成本。
硅基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中,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制造工艺等都是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降低制造成本,研究者们正在开发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例如新型半导体材料和低成本加工工艺等。
3. 提高稳定性和耐久性。
硅基太阳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氧化、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或失去功效。
为了提高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研究者们正在开发更稳定和耐久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二、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硅基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当时研究者们观察到硅元素对于光电效应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们首次制造出硅基太阳能电池,并将其应用于通信设备。
此后,硅基太阳能电池逐渐被推进到各个领域,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
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开始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开展研究,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太阳能电池类型,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
其中,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由于其转换效率高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成为硅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点。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太阳能能源是一种绿色、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太阳能电池是最基础的电池类型,也是目前最为成熟且使用最广泛的太阳能转换技术。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因其可以在低成本情况下拥有高转换效率而备受关注。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将硅原料制备成多晶硅晶粒,随后对晶粒进行电子掺杂和阻挡层涂布等处理,制成太阳能电池板,然后组合为电池组所产生电能的过程。
太阳能电池板由多个PN结组成,其中硅晶粒形成PN结,控制硅晶中的电荷流动;而阻挡层则防止硅晶中的电荷流失,并且增强硅晶的抗氧化能力。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特点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转换效率与单晶硅吨位相当。
由于多晶硅硅晶中晶子取向杂乱,晶格缺陷比较多,导致晶子中电子能级分布不均,不能有效的吸收来自太阳的光子能量,因此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稍逊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但由于多晶硅具备生产成本低、材料资源丰富、制作周期短等多种优点,因此目前在太阳能电池的市场中拥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太阳能电池技术正经历着飞速发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改善硅材料生产成本、提高转换效率、扩大应用范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电池产业中仍将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为地球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地面光伏电站、大型光伏电站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光伏电站通过将多个太阳能电池板连接起来形成电池组,将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中,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电需求,降低能源消费成本及环境污染。
此外,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不仅限于能源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
在某些集成设计项目中,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建筑物的照明和供电等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其成为了集成建筑发展的重要产物。
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制造工艺进展与应用前景

2 新 工 艺 进 展
2 . 1 新 工 艺 水 平
表 1显 示 了产 业 化 生产 电池 转 换 效 率 的新 进
展 。目前 , 实 验 室研 发 的单 晶硅 电池 转 换 效 率 已经 超过 2 4 % , 然 而 产 业 化 生 产 的 平 均 转 换 效 率 在 1 9 %左 右 。虽 然 新 型 高 效 电池 成本 仍 然 较 高 , 并 且 转换效率水平距离 《 关 于 促进 光 伏 产 业 健 康 发 展 的若 干 意 见》 提 出的 2 0 %有 一 定差 距 , 但 通 过 解 决 传 统 生 产 工 艺 的不 足 和 积 极 开 发 引进 新 工 艺 技 术
背抛 光的钝化 效果将会更 加有效 , 也 更 有 利 于 衔 接传 统工艺 与新高效工 艺的过渡 。 选择性发射极 ( s E ) 技 术通 过 硅 片表 面 经 过 处
专 用 设 备 管理 与维 护
电 子 工 业 专 用 设 备
-
理 的区 域 形 成金 属 电极 后 下 方 形 成 磷 含 量有 效提 升重扩区域、 在 电极之 间形 成 浅 扩 区 域 , 从而 获 得 较 好 接 触 电阻 并避 免 造 成 过 多 的 晶 格 缺 陷 或对 硅 材 料 的 污 染 ,也 减 小 金 属 杂 质 进 入 结 空 间 电荷 区 的可 能 、 解 决 重 掺 杂 产 生 死 层 的 问题 l 8 l 。在 S E工 艺 中, 选 择 性 扩 散 结合 丝 网 印刷 掺 杂 银 浆 、 激 光 掺 杂 技 术 可 能最具前 景 。 二 次 印刷 技术 通 过 有 效 减 小 遮 光 面积 、 增 加 栅 线 高 度 起 到 更 好 收 集 电 荷 的 作 用 提 升 转 换 效 率 ,通 过 两 次 印 刷 不 同成 本 浆 料 印刷 降低 生 产 成 本 的 同 时 减 少 生 产 过 程 中 因 漏 印 、偏 印 问 题 造成 的成本 损 失, 是近 年来较 为成 熟 的技术 , 应 用 材料 公 司宣 称 E s a t t o技 术 可 得 到 0 . 4 6 %绝 对 效 率 的增 长 和 高达 1 4 %的银 浆 节省 。此 外 , 二 次 印刷 技 术 也 可 配 合 S E 工 艺 提 升 转 换 效 率, 或 者 采 用 金 属 电极 绕 通 ( me t a l wr a p t h r o u g h ,
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与进展

上,是最重要且技术最成熟的太阳能电池【33】。 硅太阳能电池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目前晶体硅太 阳能电池因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成熟的生产工
艺而成为太阳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主要方向,
photovoltaic印pllcadons[J】.Solar
Ener-
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04,81:125—133.
[15]Deb
但大规模应用需要解决两大难题:提高光电转换 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转换效率和材料来源
考虑,太阳能电池今后的发展重点仍然是硅太阳
S K.Recent development in high efficiency PV
ence on
Si and
hyHd
0f the energy
tlIird wodd confer- conversion,2003,
pho—tovoltaic
[4]汪建军,刘金霞.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和发展现
ning Appl
a
M,Terakawa
VOC
A,Maruyama E,矗at.Obtal-
料口纠;而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它们具有较高 的转换效率和相对较低的成本,因此,晶体硅、多 晶硅和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都将是市场的主
导产品。 参考文献:
[1]郭志球,沈辉,刘文正,等.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J].材料导报,2006,20(3):41—43. [18]
单元面积的100倍),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太阳能 电池的成本。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要有多晶
非晶硅薄膜电池低廉的成本弥补了其在光电转 换效率上的不足,未来将在光伏发电上占据越来 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非晶硅缺陷较多,制备 的太阳能电池效率偏低,且其效率还会随着光照 而衰减,导致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受到 限制瞄】。目前非晶硅薄膜电池研究的主要方向 是与微晶硅结合,生成非晶硅/微晶硅异质结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2月材 料 开 发 与 应 用文章编号:1003-1545(2009)06-0093-04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与进展黄庆举1,2,林继平3,魏长河2,姚若河2(1.茂名学院物理系,广东茂名 525000;2.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3.茂名学院理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介绍了三代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光伏产业中主要朝高效方向发展,认为廉价、高效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当前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太阳能电池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晶体硅;高效电池;光伏产业中图分类号:T K 512 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08-12-17基金项目: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及其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5130804108)。
作者简介:黄庆举,1965年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
E -m a i l :q j h u a n g @s o h u .c o m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是清洁能源。
太阳能电池就是把太阳辐照的光能量转化为电能[1]。
太阳光辐射能转化电能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人们研制和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2,3]。
太阳能电池其独特优势,超过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资源,有望成为未来电力供应主要支柱。
据估算,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转换效率仅5%,其每年增发的电量也是目前全球耗能的40倍[4]。
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储量丰富,是地球上储存量第二大的元素,而且性能稳定、无毒,因此成为太阳能电池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的主体材料[5~7]。
晶体硅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8,9]。
从1800年发现光伏效应至今,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1 第一代太阳能电池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第一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开始了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新纪元,不久后用于人造卫星。
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10]。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使用的硅原料主要为:半导体硅碎片,半导体单晶硅的头、尾料,半导体用不合格的单晶硅[11]。
目前单晶硅薄膜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达24.7%[12],但由于单晶硅价格过于昂贵,人们一度认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会逐渐淡出太阳能电池市场,但是近年来随着太阳能电池朝超薄化发展,工业上已经生产出厚度小于200μm 的电池片,实验室已制备出40μm 厚的电池片[13],使得单个太阳能电池片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大降低。
1.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般采用低等级的半导体多晶硅,或者专门为太阳能电池使用而生产的铸造多晶硅等材料[14]。
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成本较低,而且转换效率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比较接近,它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产品之一[15]。
随着长晶技术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近年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6],在光伏组件的成本中,约50%~60%的造价来自于硅原料[17]。
如果采用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廉价衬底上沉积硅薄膜作为活性层,40μm 厚的硅薄膜即可吸收80%太阳光[18],与单晶硅电池中至·93·材 料 开 发 与 应 用2009年8月 少200μm 厚的硅片相比,大幅度地削减了硅原料的消耗,相应地也降低了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每峰瓦造价,而电池效率与多晶硅电池相当。
多晶硅薄膜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达21.4%[19]。
商业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约为13%~16%[20],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已经占据了光伏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2 第二代太阳能电池2.1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非晶态硅,其原子结构不像晶体硅那样排列得有规则,而是一种不定形晶体结构的半导体。
非晶硅属于直接带系材料,对阳光吸收系数高,只需要1μm 厚的薄膜就可以吸收80%的阳光[21]。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于1976年问世,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
由于硅原料不足和价格上涨,促进了高效使用硅的技术和非晶硅薄膜系太阳能电池的开发。
非晶硅薄膜电池低廉的成本弥补了其在光电转换效率上的不足,未来将在光伏发电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但是由于非晶硅缺陷较多,制备的太阳能电池效率偏低,且其效率还会随着光照而衰减,导致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受到限制[22]。
目前非晶硅薄膜电池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与微晶硅结合,生成非晶硅/微晶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不仅继承了非晶硅电池的优点,而且可以延缓非晶硅电池的效率随光照衰减的速度[23],目前单结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为17.4%[24]。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首先实现商品化,也是目前产业规模最大的薄膜电池。
2.2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是近几年来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
虽然多晶硅属于间接带隙材料,不是理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但是随着陷光技术、钝化技术以及载流子束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完全有可能制备出高效廉价的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目前主要用两种技术路线来制备多晶硅薄膜[25]:一种是采用非硅衬底;另一种是采用低品质的硅衬底。
薄膜技术所需的材料较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少得多,且易于实现大面积电池的生产,是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薄膜电池主要为多晶硅薄膜电池,目前多晶硅薄膜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达19.2%[26],薄膜电池被认为是未来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因此成为太阳能电池研发的重点方向和主流,在技术上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向商业化生产过渡[27]。
多晶硅薄膜电池既有高效、稳定、资源丰富、无毒的优势,又具有薄膜电池低成本优点,成本远低于单晶硅电池,成为国际上研究开发的热点,国外发展比较迅速,不久将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是基于薄膜技术之上的一种太阳能电池。
其核心是一种可粘接的薄膜。
这种薄膜的优势[28]:一是可以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二是能更好地利用太阳 能。
在薄膜电池中,很薄的光电材料被铺在衬底上,大大地减小了半导体材料的消耗(薄膜厚度仅1μm ),也容易形成批量生产(其单元面积为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单元面积的100倍),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要有多晶硅、非晶硅。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较为成熟,膜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只有8%~10%[29],为了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各国学者开始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极限和能量损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概念。
3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任务还没有结束,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概念已经提出。
M a r t i n G r e e n [30]认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必须具有如下几个条件:薄膜化、转换效率高、原料丰富且无毒。
目前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还在进行概念和简单的试验研究[31]。
已经提出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主要有叠层太阳能电池、多带隙太阳能电池和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等。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卡诺循环效率可以达到95%,而目·94· 第24卷第6期黄庆举等: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与进展前标准太阳能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上限为33%[32],这说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虽然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已到了第三个阶段,但是在工艺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制造成本上,在最近几年都不能和常规的硅太阳能电池相提并论。
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是与常规能源相比,仍然比较昂贵,这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
鉴于此点,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硅材料有各种问题,但仍然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约占整个太阳能电池产量的90%以上,是最重要且技术最成熟的太阳能电池[33]。
硅太阳能电池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因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成熟的生产工艺而成为太阳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主要方向,但大规模应用需要解决两大难题: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从转换效率和材料来源考虑,太阳能电池今后的发展重点仍然是硅太阳能电池[34]。
就光电性质对光伏应用的要求而言,晶体硅并非最佳材料,但由于它的固态工艺及对材料本身的研究非常成熟,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光伏市场上的主导材料[35];而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它们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和相对较低的成本,因此,晶体硅、多晶硅和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都将是市场的主导产品。
参考文献:[1] 郭志球,沈辉,刘文正,等.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20(3):41~43.[2] 申树芳,刘伶俐,徐承天.太阳能电池研究及应用[J].化学教学,2007,4:45~47.[3] 周传华,陈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科协论坛,2008,8:47~48.[4] 汪建军,刘金霞.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和发展现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5):73~77.[5] 蒋荣华,肖顺珍.硅基太阳能电池与材料[J].新材料产业,2003,116(7):8~13.[6] 丁海成,高立峰,马兵.2003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市场状况[J].可再生能源,2004,6:71~72.[7] 孙云,王俊清,杜兆峰,等.C I S和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1,(2):192~195. [8] 钟迪生.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的进展[J].应用光学,2001,22(3):34~40.[9] 方荣生.太阳能应用技术(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98.[10] 魏光普.太阳能与阳光经济[J].上海电力,2006,(4):338~331.[11] 殷志刚.太阳能光伏发电材料的发展现状[J].可再生能源,2008,26(5):17~20.[12] 冯垛生.太阳能发电原来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7.[13] 杨德仁.太阳能电池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1~54.[14] N.B.C h a u r e,J.Y o u n g,A.P.S a m a n t i l l e k e,e ta l.E l e c t r o-d e p o s i t i o no f p-i-nC u I n S e m u l t i-l a y e r s f o r p h o t o v o l t a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 s[J].S o l a r E n e r-g y M a t e r i a l s a n dS o l a r C e l l s.2004,81:125~133.[15] D e bSK.R e c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h i g h e f f i c i e n c y P Vc e l l s[J].R e n e w a b l ee n e r g y,1998,15(4):467~472.[16] C h a u r e NB,Y o u n g J,S a m a n t i l l e k eAP,e t a l.E-l e c t r o-d e p o s i t i o no f p-i-n C u I n S e m u l t i l a y e r s f o rp h o t o v o l t a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 s[J].S o l a r E n e r g y M a t e r i a l sa n dS o l a r C e l l s.2004,81:125~133.[17] T a g u c h i M,T e r a k a w a A,M a r u y a m a E,e t a l.O b t a i-n i n g a h i g h e r v o c i n H I Tc e l l s[J]P r o g P h o t o v o l t R e sA p p l2005,13:481~485.[18] S c h u l t z O,G l u n z SW,Wi l l e k eGP.M u l t i c r y s t a l-l i n e s i l i c o n s o l a r c e l l s e x c e e d i n g20%e f f i c i e n c y[J].P r o gP h o t o v o l t R e s A p p l,2004,12:553~557.[19] F i n g e r F,C a r i u s R,D y l l aT,e t a l.S t a b i l i t y o f m i-c r o c r y s t a l l i n es i l i c o nf o r t h i nf i l m s o l a r c e l l a p p l i c a-t i o n s[J].I E EP r o c C i r c u i t s D e v i c e s S y s t,2003,150(4):300~304.[20] T a w a d aY.P r o d u c t i o n s o f a m o r p h o u sS i a n dh y b r i dm o d u l e s[C].P r o c e e d i n g o f t h et h i r dw o r l dc o n f e r-e n c eo np h o-t o v o l t a i ce n e r g yc o n v e r s i o n,2003,1538~1541.[21] S h a hA V,S c h a d eH.T h i nf i l m s i l i c o ns o l a r c e l lt e c h n o l o g y[J].P r o gP h o t o v o l t R e s A p p l,2004,12:113~117.[22] G r e e nM A,E m e r y K.S h o r t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o l a rc e l l e f f i c i e n c y t a b l e s[J].P r o gP h o t o v o l t R e s A p p l,2005,1:49~52.·95·材 料 开 发 与 应 用2009年8月 [23] Y a m a m o t o K .T h i n f i l mp o l y -S i s o l a r c e l l s o n g l a s ss u b s t r a t e s f a b r i c a t e da t l o w t e m p e r a t u r e [J ].A p p l P h y s ,1999,A 69:179~183.[24] H a h n G ,G e i g e r P .R e c o r d e f f i c i e n c i e s f o r E F G a n ds t r i n g r i b b o n s o l a r c e l l s [J ].P r o g P h o t o v o l t R e s A p -p l ,2003,11:341~344.[25] B a n Q ,S h e n H ,X u Y .S t u d y o f s s p r i b b o n a s p o l y -c r y s t a l l i n e s i l i c o n t h i n f i l m s o l a r c e l l s s u b s t r a t e m a t e -r i a l 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 [C ].P r o c e e d i n go f t h et h i r d w o r l d c o n f e r e n c eo n p h o t o v o l t a i ce n e r g y c o n v e r s i o n ,2003,1282~1286.[26] L i a n g ZC ,S h e nH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d i r e c t e p i -t a x i a l s i l i c o n t h i n f i l ms o l a r c e l l s o n a l o w-c o s t s u b -s t r a t e [J ].S o l a r E n e r g yM a t e r S o l a r C e l l s ,2003,80:181~185.[27] E y e r A ,H a a s F ,K i e l i b aT ,e t a l .C r y s t a l l i n e s i l i -c o n t h i n f i l ms o l a r c e l l o nS S Pa n do nc e r a m i cs u b -s t r a t e s [J ].J C r y s t a l G r o w t h ,2001,225:340~344.[28] K i m D ,M c a n d l e s s BE ,H e g e d u s SS ,e t a l .C u x Sb ac kc o n t a c t f o r cd Te s o l a r c e l l s [J ].P r o c e e d i n gof t h et h i r d w o r l d c o n f e r e n c eo n p h o t o v o l t a i ce n e rg y c o n v e r s i o n 2003,360~365.[29] M c d o n a l d SA .S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dP b Sq u a n t u m d o ti n f r a r e dp h o t od e t e c t o r sa n dp h o t o v o l t a i c s [J ].N a -t u r eM a t e r ,2005,4:138~141.[30] G r e e nM A .T h i r d g e n e r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f o r p h o t o v o l t a -i c [C ].P r o c e e d i n g o f t h et h i r dw o r l dc o n f e r e n c eo n p h o t o v o l t a i c e n e r g y c o n v e r s i o n ,2003,50~55.[31] B r o w nAS ,G r e e n M A ,C o r k i s hRP .L i m i t i n g e f f i -c i e n c y f o r a m u l t i b a n d s o l a r c e l l c o n t a i n i n g t h r e e a n d f o u r b a n d s [J ].P h y s i c a E ,2002,14:121~124.[32] C o n t r e r a s M A .D i o d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s t a t e o f t h ea r t Z n O/C d S /C u (I n 1-x C a x )s o l a rc e l l s [J ],P r o -g r e s s i np h o t o -v o l t a i c s .R e s e a c h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2005,13:209~216.[33] Wa n g P ,S h a i k M Z,G r a z e l M A .S t a b l e q u a s i s o l -i ds t a t e d y e s e n s i t i z e ds o l a r c e l l w i t ha na m p h i p h i l i c r u t h e n i u ms e n s i t i z e r a n dp o l y m e r g e l e l e c t r o l y t e [J ].N a t u r e ,2003,6:402~407.[34] P r a c h i PP .An o v e l a p p r o a c ht o c o n c e n t r a t i n gs u n -l i g h t c o u l dc u t s o l a r p a n e l C o s t s [J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m m e n t a r y ,2006,4:1~3.[35] C h o p r aKL ,P a u l s o nPD ,D u t t a V .T h i nf i l m s o l a rc e l l sa n o v e r v i e w[J ].P r o gP h o t o v o l tR e sA p p l ,2004,12:69~73.P r o g r e s s i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i l i c o nS o l a r C e l lH U A N GQ i n g -j u 1,2,L I NJ i -p i n g 3,W E I C h a n g -h e 2,Y A OR u o -h e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y s i c s ,M a o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o m i n g 525000,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a n g z h o u 510640,C h i n a ;3.S c h o o l o f S c i e n c e ,M a o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o m i n g 525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t h r e e g e n e r a t i o ns i l i o ns o l a r c e l l s i s r e v i e w e d .C o m m e r c i a l p r o d u c t s o f v a r i o u s s i l i o ns o l a r c e l l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e n d e n c y i np h o t o v o l t a i c i n d u s t r y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t r e n dt o l o wc o s t a n dh i g he f f i c i e n c y f o r t h e s i l i c o n s o l a r c e l l i s p r o p o s e d .K e y w o r d s :S i l i o n s o l a r c e l l s ;C r y s t a l l i n e s i l i c o n ;H i g he f f i c i e n c y c e l l ;P h o t o v o l t a i c i n d u s t r y·96·。